APP下载

他从大山走来

2014-12-22苗宝艳

教育 2014年33期
关键词:南江教研语文

苗宝艳

廖良国,这位质朴憨厚的教师来自四川省一个偏远的小县城——南江县。他从大山深处一路走来,凭着大山一样坚韧的性格,用青春和汗水追逐着自己的教育梦。如今,已有近30年教龄的他,是中国教育学会小学语文专委会理事,四川省小学语文特级教师,巴中市小学语文专委会理事长,曾多次参加省、市赛课荣获一等奖,指导多名青年教师参加国家、省、市赛课荣获一等奖,多次担任国家、省、市小学语文赛课评委;撰写的100多篇教育教学经验论文在国家、省级教育刊物发表,主研的多项科研成果获国家、省、市教学改革奖;出版《魅力语文教学》《教育科研成果表达艺术》《优秀教师成长解码》等专著,深受当地教师推崇。

扎根山村

1985年8月,廖良国师范毕业,分配到与陕西省南郑县接壤的四川省南江县汇滩乡三元村小学。这是一个距县城70公里远的高寒山区,乘坐颠簸的班车再徒步行走15公里的他,刚被村长接到破烂不堪的三间土墙瓦房的学校时,眼前的情景与理想中的差距太大了,尽管思想早有准备,但情绪还是低落到了极点。晚上,附近的村民听说又分来了老师,提着自家酿的包谷酒,围满了村长家的火塘。从大家的言谈中,他了解到,因三元村太偏远,一年来了3个老师,没一个留下来。面对厚道淳朴的家长,再看看身边几个孩子红扑扑的脸蛋,他暗暗告诫自己,为了山区的孩子,为了自己的教育梦,他不能退缩!想到这里,从不喝酒的他,也就着板栗和核桃端起了酒碗。他深知,这哪里是酒啊!这是山里人大山般厚重的情意与信任啊!在当夜的日记里,他以诗言志,即兴挥笔写到:扎根深山育幼苗,头枕松涛入梦乡。待到来年春深处,满目桃李竞芬芳。

白天的孩子王,晚上枕着松涛、听着动物的叫声入眠,他这样一待就是6年。2000多个日日夜夜,他满怀激情,用知识丰富山里孩子的心灵,用行动回报父老乡亲的信任,谱写了一首荡气回肠的教育诗篇。事隔数年,当地村民还能如数家珍般道出廖良国关爱学生的一件件往事。学生张敏是一个单亲家庭的孩子,母亲早逝,有两个弟弟,沉重的负担让她辍学了;当廖良国得知这个消息后,急忙跑到她家里,给她的父亲做工作,并承诺孩子的学杂费由他出,一次、二次、三次……她的父亲被感动了,张敏重新回到了教室。在廖良国的关心、资助下,张敏不仅考上了县城的重点中学,后来还以优异的成绩考上了四川大学,成了山里第一个大学生。这样的事例还有很多。你若到他当年工作过的地方,一提及廖良国,当地的村民准保会拉着你的手说得没完。

在那偏僻的深山里,在那点着煤油灯的年月里,读书成了廖良国特有的消遣方式。他读孔子、孟子,读朱熹、王阳明,读蔡元培、陶行知,以通晓中国的教育历程;他读苏霍姆林斯基、苏格拉底、柏拉图,读蒙田、培根,读杜威、罗素,读皮亚杰、布鲁姆,进而了解外国的教育史;他还自费订阅《人民教育》《中小学管理》《中国教育报》《教育研究》《四川教育》《小学语文教学》等多种教育报刊,从中洞悉教育改革动态,学习先进的教育理念和教学经验。文学作品、哲学书籍他也是爱不释手。廖良国认为,文学可以滋养心灵,培育人的灵性;哲学可以使人思维深刻,培育人的大气。这种勤于学习的好习惯,一直伴随着他的生活与工作。丰厚的学养练就了他儒雅的品格,也为他的成长和腾飞奠定了坚实基础。短短几年,他任教的村小教室由3间增至5间,班级由2个增至5个,教师由1人增至3人,他所教班级学生成绩年年名列学区前茅,他自己也在全县小学语文教师赛课活动中荣获一等奖。更让同行羡慕不已的是,他先后撰写了《语文教学应给学生以美感》《提升山区小学生习作能力的法宝》等20余篇论文,并在国家、省级刊物公开发表。

1991年,求贤若渴的杨家骥校长费尽心思,亲自拿着县教委的调令把廖良国接到了南江镇第四小学。让杨校长意想不到的是,这个年轻人除了20多本读书笔记、100多本教育书刊和两床被子外,别无他物。

磨砺课堂

来到南江镇第四小学,展现在廖良国眼前的是一片更为广阔的天地。这期间,他教过语文,也教过数学、科学、思想品德等学科;他当过教研组长、总辅导员,也当过教导主任和副校长;他先后多次多学科在省、市、县各级赛课中荣获一等奖。因教学业绩突出,1997年他开始担任学校教导主任,次年担任主管教育教学的副校长,一步一个台阶,廖良国迈着坚实的步伐,追逐着教育的梦想,在教育天地里躬耕不辍。这期间,他婉拒了到政府部门当公务员的机会,放弃了到绵阳、成都等大城市工作的盛请。面对朋友和亲人的不理解,他动情地说:“我的根在南江,这里是我成长的沃土;教书是我的最爱,我必须坚守。”

由于分管学校教学,廖良国更加注重磨砺自己的课堂,他更想用自己的课堂教学对全校师生的教学起到引领示范作用。为此,一向工作严谨负责的廖良国,对每堂课的设计更加用心了,更加用心感悟并培育自己的教学特色,精心锤炼自己独特而富有魅力的语文课堂。在实践中研究,在研究中实践,“诠释魅力教学,演绎教学魅力”,便成了他课堂生命的主轴之一。他那富有魅力的语文教学,以其特有的浓浓“语文味”、强烈的感染力,震撼学生的心灵,点燃学生的兴趣,唤醒学生的情感,让学生在好奇中思考,在思考中探究,在探究中发现,在发现中享受语文学习的成功喜悦,在喜悦中走向语文素养的永续发展。

廖良国认为,语文教学是一项直面生命并以提高生命价值为目的的活动,是一个洋溢着丰富情趣的情感之旅,是一个充满着智慧的挑战之旅。让学生带着问题走进课堂,在课堂中不断发现问题、解决问题、放飞想象,培育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再带着新的思考走出课堂,走向生活,走向社会,走向自然,这是他在语文教学中的常态。他对《教育》旬刊记者说:“语文教学应该充满艺术的魅力:不听,不看,不参与会感到遗憾,甚至有一种负罪感……”此说法对于一般的人可能重了点,但是,在这位以教育事业为生命的人那里,就犹如火之于普罗米修斯,可以理会其中的深意。

引领成长

作为分管教学的副校长,廖良国非常关注全体教师的课堂动态,关心全校师生的成长。一有空闲时间,他就深入老师们的课堂,深入班级活动中,与老师共同交流、探讨教育教学中的问题。长期以来的阅读和自身成长经历,使他更加认识到教师要在专业上走得好、走得远,就必须让教师有书读、会读书。为此,在学校经费紧张的情况下,他仍倡议为每位教师订一份学科教育杂志;提出专门给每个学科教师固定一个下午的教研阅读时间;为每位教师发一个笔记本,以撰写读书笔记或课堂教学札记,并定期组织交流展示。与此同时,为了鼓励教师在教育教学实践的基础上勤于反思总结,使自己的教育教学实践不断超越升华,他坚持边教学边研究,先后撰写了《创新想象作文十式》《课堂教学语言十忌》《小学语文高效课堂的建构策略》《新课堂班级管理的基本原则》等教学论文,并陆续在国家、省级刊物发表。无声的示范给了老师们极大的震动和鼓舞。在他的指导下,每学期都有三、四位老师的教研文章在省级教育期刊发表。学校教师的学习、研究、写作的热情空前高涨。在实践中研究,在研究中实践,已成了学校教师的工作常态,一个学习型、研究型教师团队业已形成。endprint

由廖良国主持的、全校语文教师共同参与的省级课题《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中学生创新能力培养策略研究》,通过持续3年的课题研究,不仅使学校课堂教学文化发生了深刻变革,更重要的是重塑了教师们的教育品格,激发了全体教师教育研究的巨大潜能。学习和研究带来的最大变化,莫过于老师们的课堂,一大批中青年教师脱颖而出,屡屡在省市县赛课活动中取得瞩目成绩。官华容(现已是特级教师)、赵秀蓉(现已是主管教学的副校长)、杨新跃(现已是校长)等,屡屡在省、市、县赛课活动中获奖,多位教师的教研文章在省级以上刊物发表。廖良国的教育教研激情,不但激起了全校教师的教育科研热情,同时使南江四小这所普通的小学名声大振,一时成为全县、乃至全省的名校。

在引领老师们不断前行的路上,廖良国锐意进取,勇立潮头,用行者的姿势书写着挚爱教育的壮丽篇章,2003年荣获四川省小学语文特级教师称号。从那时起,廖良国常常应邀在县内外进行课堂教学示范,无论走到哪个地方、哪所学校,他那独特的、充满魅力的“活、新、趣、实”教学风格,都会给师生带去赏心悦目的课堂教学盛宴。这位当时全省最年轻的特级教师,在领导和同事们眼里,显得更加祥和谦逊。廖良国说:“教育是艺术,我才刚刚有点成绩。其实,我能做到的大家都能做到。”是的,大家都能做到。可有几人做到了呢?这朴实无华的语言背后是勇者的坚毅,更是践行者的义无反顾。

2005年9月,廖良国被调到南江县中小学教研室,分管小学教育研究,主抓小学语文教学和教育科研工作。山区的教育科研工作异常艰难,他顿时感受到了从未有过的压力。思维的视域、关注的范围,从一所学校扩展到100多所;课程改革的指导、教师专业成长的关注,从几十人增加到几千人。回望20多年的教育生涯,廖良国没来得及多想,便一头扎进不同学校不同学科的课堂里。为了尽快推动全县的教研工作,全面提升自己的专业水平,他身边的同事和朋友说,忘我工作、勤于学习的廖良国从没好好享受过双休日、寒暑假。

廖良国深信,素质教育和新课程实施的主阵地在课堂,教研员的“根”在课堂,思想在课堂,舞台在课堂,抓住了课堂才算是抓住了教学研究的根本。为此,他以服务学校、服务师生为宗旨,以全面提高教育教学质量为中心,抓住教学课例这一主要载体,广泛、深入、持久地开展课堂教学研究。他紧紧围绕高效课堂、校本教研、课题研究、校园文化建设、心理健康教育等方面,精心组织了专题研讨活动并做主题报告;同时,坚持实施“走出去、请进来”的策略,既积极组织教师参加国家、省、市级培训学习活动,又邀请省内外知名专家学者来南江讲学,以开阔教师眼界,拓宽教师视野,提升教师素养;此外,还长期开展送教下乡、说课比赛、课堂教学展评等活动,深化了课堂教学改革,增强了课堂教学的有效性,提高了教师教学水平,促进了教师专业成长,使一批优秀青年教师脱颖而出。在他的指导下,县小河职业中学的马建华、南江镇第二小学的蔡丽华、元潭乡凉水小学的岳晓玲、长赤镇九义校的张春蓉等青年教师荣获全国说课比赛一等奖,县实验小学的金焰老师在全国小学语文同课异构研讨活动中荣获一等奖;县实验小学张平、马光辉等老师参加省级赛课荣获一等奖……

科研丰厚底蕴

怎样才能让更多的一线教师参与到教育科研中来?怎样通过研究促进山区教育的均衡发展?怎样通过科研实现山区教师的专业化发展?怎样通过研究培育教师和学校的特色?廖良国一直苦苦寻觅……为突破山区教育发展的瓶颈,他费尽心力狠抓教研机制建设、活动建设,使山区教育均衡发展、声誉鹊起。一是创新建构了县、学区、学校三级教研运行机制,即以县教育学会为牵头单位开展全县性的教研活动,以学区督导室为牵头单位开展学区教研活动,以乡镇中心校为单位开展校本教研活动。二是依托“网络”,网内互动,构建区域性教研共同体,充分借助现代远程教育手段,打破时空阻隔,有效开展现代远程教研,共建共享优质资源,提高教研的质量和效益。三是建立城乡“教育同行手拉手”制度,通过“结对子”“一帮一”“一帮二”等形式,依托名校,城乡结对;依托名师,师徒结对;依托课题,同质合作。四是成立县级教育教学专家指导团,定期到学校开展教研活动,进行专业引领;通过教研员学校挂点服务制度,教研员直接参与挂点学校的教研活动,加强对校本教研的监控与指导;成立县级“名师讲师团”,组织特级教师、学科带头人等“名师”送教到校,实现县域内优质教育资源共享。

同时,为了激发教师的研究热情,提高教师的研究能力,廖良国每到一所学校都与教师共同分析教学中的问题,帮助确定研究选题,帮助制定研究方案,一起研究解决问题的措施,帮助提炼研究成果。短短几年,全县中小学以省、市、县级课题研究、校本课题研究、微型课题研究为推手的教育科研活动蓬勃开展。教师在研究中教学,在教学中研究,在研究中成长。全县中小学课堂教学生机盎然、异彩纷呈,为新课程改革的不断推进和深化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廖良国亲自参与研究的《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中学生创新能力培养策略》《农村青少年校外教育“四主”组织管理模式》《适应新课程的小学课堂教学活动策略》等多项科研成果荣获国家、省、市教学改革成果一、二等奖;经他指导的《小学阳光作业实施策略》《小学家校有效合作策略》《异文化下化解藏汉学生冲突的“四个融和”路径》等多项课题研究成果获省、市人民政府成果奖,全县每年还有100多项微型课题成果获市教育主管部门的奖励。潜心研究、精心指导、锲而不舍,使南江形成了独具特色的致力于师生成长、学校发展、人人参与的“草根”研究文化,一支学习型的科研团队、科研型的名师团队享誉巴蜀。

用心铸就特色

30年的从教生涯,30年的奋斗史。一路走来一路歌,倾情教育谱新曲。“没有做不到,只有想不到”是廖良国的口头禅;做一个富有教育理想的守望者,做一个富有诗意和仰望星空的教育者,这是他一直追求的目标;让南江的教育为山区孩子的成长助力,让南江的学校办有特色,让南江教育人的思想走出大山,是他的教育梦。

不懈的努力,执著的追求,吸引了《四川教育》《教育导报》及四川电视台、中央电视台等多家主流新闻媒体对南江教育的关注,省内外多所学校前来南江参观学习。凝聚着他个人思想的专著《魅力语文教学》《教育科研成果表达艺术》《优秀教师成长解码》等,受到顾明远、肖川、姚文忠等知名专家盛赞。其中,《优秀教师成长解码》一书被教育部审定推介为中小学继续教育教材。《四川日报网》《新东方教育网》《教育导报》等新闻媒体先后对他个人进行采访报道。廖良国应邀在省内外作专题学术报告——《中小学班级管理妙招》《走出职业倦怠追寻幸福人生》《小学语文课程资源开发与利用的有效策略》《新课堂小学语文教学设计漫谈》《提高农村小学习作教学有效性的法宝》《增强语文课堂教学魅力的策略》《磨砺精湛教艺铸造教学风格》《校(园)本教研的实施方略》《如何开展微型课题研究》《一线教师如何作科研》《教育科研成果表达技巧》《优秀教师成长密码解读》等,幽默风趣、旁征博引的深度阐释,深受省内外教师的赞誉。

“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廖良国的源头活水来自哪里呢?那便是他多年的课堂教学磨砺,长期的积累思考,执著的学习研究。读着廖良国的专著,分明让人感受到的是他对家乡教育的赤子情怀,是他对家乡父老的倾心热爱。他常引用美国课程论专家小威廉姆·E·多尔的一段话来勉励自己:“未来不是我们要去的地方,而是一个我们要创造的地方。通向他的道路不是人找到的,而是人走出来的。走出这条道路的过程既改变着走出道路的人,又改变着目的地本身。”

他从大山走来,他已走出大山。我们期待并坚信,在寻梦路上,廖良国的教育人生一定会走得更远,一定会走得更加精彩!endprint

猜你喜欢

南江教研语文
《快乐语文》2022年全新改版!
研学农谷 产教研学
四川南江:抓培训提技能促进返乡农民工创业就业
四招破解南江安全运输瓶颈
An Analysis of Li’s Prose The Great Goal with Gee’s “the Seven Building Tasks”〔*〕
物探方法在南江尖山石墨矿中的选择及应用效果
新型教研——说题的感悟
南江大峡谷高桥主跨合龙 施工难度全国罕见
强化学习意识,共建和教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