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认识11~20各数》教学设计
2014-12-22潘淑芬
潘淑芬
教学内容
苏教版一年级上册第82~83页。
设计理念
国家督学成尚荣先生认为,数学教育要“为智慧的生长而教”,要在知识学习的过程中伴随着智慧的萌发与生长。秉承这样的教学理念,本课教学活动分为三个教学板块:从小石子数起、“十”在我们身边、从石子中走出去。在这三个板块中,学生从追溯古人的计数方法开始,感悟智慧的萌发与生长;接着回归现实生活,在实践活动中感受智慧的发展;最后引入图形与符号,在对比中实现智慧的超越。三个板块的设计,从时间上,由古至今;从内容上,由理论到实践;从认知上,由直观到抽象。每个板块都呈现出了不同的教学功能,实现了学生智慧的整体提升。
教学目标
1.认识11~20各数,能正确地数数,初步掌握数的顺序,感受数的大小。
2.在数数的过程中初步感悟十进制,认识计数单位“十”,知道10个一是1个十,2 个十是20。
3.经历“十”的生长过程,促进学生智慧发展。
教学过程
板块一、从小石子数起
1.数“十”引入,介绍古人计数方法。
(1)小朋友们,一双手有多少个手指?瞧,这儿还有一些小石子(10个),它们一共有多少个呢?咱们也来数一数。
(2)借助课件进行介绍:在很久很久以前,我们的祖先以打猎为生,一共打了多少猎物呢?他们有时用手指来表示,有时就在地上放些小石子,捕获一只猎物就放一个小石子,两只猎物呢?(两个小石子)3只呢?10只呢?……就这样,猎物越来越多,小石子也就越来越多了。(屏幕上出现很多小石子)现在数得过来吗?怎么办呢?聪明的祖先又想出了一个好办法,大家看(课件演示:10个小石子换1个大石子),你知道他们是怎么做的吗?这里的一个大石子表示多少个小石子呢?可是石子毕竟太重了,于是他们又想到了用算筹(小棒),瞧,计数的工具越来越轻便了。
设计意图:借助课件的演示,教者带领学生回到知识的“起点”,在追溯“十进制”产生的过程中,感悟到了人类智慧的萌发与发展。
2.借助小棒,初步理解数的“分”与“合”。
(1)10个小石子可以换1个大石子,那10根小棒怎么办呢?(把10根小棒捆成1捆)你能先数出10根小棒,再捆成1捆吗? 动手试一试。
(2)这一捆是多少?(10根)它就是1个十。
1个十里有几个一?“1个十”和“10个一”一样多吗?为什么?
指出:10个一是1个十,1个十里有10个一。
(3)比赛:根据要求取小棒,看谁拿的又好又快。
比赛一:从盘子中拿出10根小棒。
提问:你拿的真快,能说说你是怎么拿的吗?(直接拿一捆,因为一捆正好是10根。)
比赛二:从盘子中拿出12根小棒。
(学生取出1捆带2根)
提问:这不是3吗,怎么会是12呢?(学生说出自己的想法。)
指出:1个十和2个一合起来就是12。
你拿对了吗?请举起你的1个十,把这个“十”先放回盘子里,(学生放回10根小棒)刚才你放了多少根?手里还有几个一?把2个一也放回盘子里,(学生放回2根小棒)现在手里还有小棒吗?
设计意图:学生在“10个小石子可以换1个大石子”的迁移下想到了“把10根小棒捆成1捆”,借助捆小棒的操作,他们进一步理解了“十进制”的特质。与此同时,学生在取出小棒、放回小棒的操作活动中,也体验到了数的“合”与“分”,感悟到了数与数位的不同。
3.借助计数器,感悟“以一当十”。
(1)刚才大家用小棒表示出了12,想知道老师是怎样表示12 的吗?(出示计数器)
(2)介绍计数器,指出计数器上的算珠也可以表示数。
(3)在计数器上拨出12,提问:这是12吗?为什么?
指出:十位上这一颗珠子就是1个十,它能表示10个一,真厉害。
(4)刚才我们表示出了12,如果在个位上再添一颗珠子,又是多少呢?再添一个珠子呢?……
(教师边添珠子,学生边数数:13、14、15、16、17、18、19。)
(5)猜一猜,老师接下来会拨多少?(20)
怎么拨呢?学生相互讨论后,进行演示:
提问:原来十位上只有一颗珠子,现在十位上有两颗珠子,多出来的一颗珠子是怎么来的呢?比较一下,哪种拨法更好?
指出:十位上的一颗珠子就代表了个位上的10颗珠子,真是“以一当十”呀。
4.小结:从小石子到小棒,再到计数器,我们都感受到了“以一当十”。
设计意图:从小石子数起,学生经历了从小石子到算筹(小棒),再到计数器的发展历程。计数实物的简化是工具创造的过程,其最突出的创造就是“以一当十”。从一个大石子(重量与小石子不一样),到一捆小棒(形状与一根小棒不一样),再到一个珠子(所占数位不一样),沿着先人智慧的足迹,学生享受到了成功的喜悦。
板块二、“十”在我们身边
1.寻找身边的“十”。
(1)(实物出示一包餐巾纸)这是什么?有多少张纸呢?我们一起来数一数:1、2、3……10。
(2)老师这里有“十”,你们的学具里说不定也有“十”呢,赶快来找一找、数一数吧!
(学生取出学具,开展活动。)
指出:十个是一包,十个是一盒,十个是一袋……身边的“十”还真不少啊!
2.体验“十”的价值。
(1)出示3捆铅笔。提问:这是多少?为什么?
(2)(出示:成捆的、散装的铅笔若干)取出50枝铅笔,你准备怎么拿?为什么不一根一根地拿呢?
拿62枝怎么办?如果拿100枝呢?
指出:十个十个地数还真快呀,以后我们还会一百一百地数,一千一千的地数……
设计意图:在追溯古人智慧足迹的基础上,教师带领学生回归现实生活,通过身边的一捆、一包、一盒、一袋、一份感受到了“十”的存在,初步理解了“十”是计数单位,感受到了十个十个地数的优越性,学生在真实的体验过程中实现了智慧的生长。
板块三、从石子中走出去
1.引入阿拉伯数字。
“十”就在我们身边,但计数的时候,我们总不能把石子、算筹、计数器都带在身边吧,于是人们从石子、算筹、计数器中走了出来,他们创造了图形和符号,瞧,阿拉伯数字就是人类伟大的创造(出示:0、1、2、3、4、5、6、7、8、9),有了这十个数字,我们就可以组成很多很多的数啦!
现在,你能用阿拉伯数字表示出12吗?
2.感受符号的简洁性。
石子、小棒、计数器、数字都能表示出12,那你知道它们的“十”分别在哪里吗?
比一比,你觉得哪一种表示方法更简便?(用符号表示物体的个数更方便、更简洁。)
3.小结:在今天的学习中,我们找到了许多的“十”,知道了“以一当十”,还体验到了数字的简洁。看来大家的收获还真不少啊!
设计意图:从小石子中走出来,这里的“走出来”指的是从实物直观到符号抽象的飞跃。数字符号的发明是人类的伟大创造,学生在教师引领下实现了智慧的超越。
【责任编辑:陈国庆】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