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备课“五部曲”

2014-12-22高杰

教学与管理(小学版) 2014年11期
关键词:课标教案文本

高杰

古人云:“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备好课是上好课的前提,要提高课堂教学质量和效率,首先必须抓好备课这一环节。备课分为隐性备课和显性备课,隐性备课包括研读课标、钻研教材、了解学生、琢磨教法等,是看不见的备课;显性备课指在隐性备课的基础上撰写教案,是看得见的备课。隐性备课是“本”,显性备课是“末”,千万不能舍本求末、本末倒置。

一、 研读课标是前提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指出:“国家课程标准是教材编写、教学、评估和考试命题的依据,是国家管理和评价课程的基础,应体现国家对不同阶段的学生在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等方面的基本要求,规定各门课程的性质、目标、内容、框架,提出教学建议和评价建议。”课标告诉我们学科的特点与性质是什么,告诉我们教什么、怎么教,其重要性不言而喻。深入研读课标、把握课标精髓、落实课标精神是每个教师的重要使命。

著名特级教师于永正老师有一条经验,把课标中各学段的教学目标复印下来,贴在备课本的首页上,作为自己的“教学指南”,时时提醒自己,按“课标精神”教语文。于老师的做法可为我们每个老师借鉴。

研读课标,首先,要关注“前沿”,只有把握基本理念,深刻领悟课程性质与地位,才能按学科的规律去教学;其次,要关注目标,树立目标意识,目标是航向,否则教学就会越位、缺位、不到位;再次,读“实施建议”,它明确告诉我们“怎么做”,能提高我们的课堂实践能力;最后,读附录,可以增加知识面,开阔视野,提升自身素养。

二、 钻研教材是核心

如何钻研教材呢?笔者认为可以采用“四读”。

一读文本,与作者对话。要反复、多种形式地读文本,读出画面、见解、感情、意蕴、主旨,读出自己独特的思考与发现。理解文本的本意与新意,把握文本的精髓和难点。不仅要读懂文章写了什么,更要读懂文章是怎么写的;不仅要读懂文字表面的东西,更要读懂文字背后的东西。能将文本常读常新,常教常新,“年年岁岁文相似,岁岁年年教不同”。

二读练习,与编者对话。课后思考练习,往往就是一篇课文的重难点,是教学的重要目标,是“编者意图的集中体现”(袁微子语)。语文课标也强调,阅读是教师、学生、文本、编者对话的过程,如何体现编者意图,是教师必须思量的。一篇课文的课后练习往往暗藏着编者的良苦用心,它能为教学指明路径,化繁为简。

三读教辅,与智者对话。站在智者的肩膀上研读文本是教师应有的意识。无论是教学辅助用书,还是同行撰写的相关文章评鉴,或是研究出的新思想、新策略,都能为我们研读教材提供新的视角,给我们的教学设计带来启发。

四读自己,与教者对话。以教者的身份来读课文,这是关于教什么的思考,这需要相应的学科理论与课程视野支持,应该教给学生什么?如何教?自己有哪些优势?从学生角度来读,学生会如何学?哪里是重难点?哪里是思维的盲点?哪里是兴趣点?等等。

三、 “吃透”学生是关键

著名教育心理学家奥苏泊尔说:“如果我不得不把全部教育心理学还原成一句原理的话,我将会说,影响学习的最重要因素是了解学生已经知道了什么,根据学生原有的知识状况进行教学。”很多老师课前文本解读深刻,课上自己激情飞扬,可孩子糊里糊涂,导致了教学的效益低下,究其原因是忽略了对儿童的关注。

备课时要深入了解学生的兴趣和爱好,了解学生原有的知识状况和能力,了解学生的年龄、心理、思维特征,了解学生认知发展水平和已有知识经验等。教学内容能否贴近学生的“最近发展区”,让学生跳一跳就能摘到“桃子”,是备课中最重要也最容易忽略的环节。

起点要准。每一个班级、每一个孩子在学习新知前就已经有了不同程度的生活积累和知识积累。备课时可以多追问:学生已经具备了怎样的知识与技能?对相关内容了解程度有多少?哪些内容会是孩子学习的盲点或兴趣点?哪些地方需要老师的适度引导与点拨?只有了解学生的起点,才能为孩子的主动学习保驾护航。

途径要多。要想对学生的情况有更深入的了解,教师就需要从儿童的立场出发,站在儿童的视角观照儿童,让自己成为一名永远的儿童。从孩子的生活环境中去了解,生活的地域不同,孩子的情况也大相径庭;从课前预习反馈中了解,抓住学生的兴趣点、兴奋点,顺学而导;从课堂表现中揣摩、把握学情,以学定教等等。

要求要异。每个孩子都是一个独特的自我,他们的知识结构、理解力、思维方式等也各异,如果要求他们整齐划一齐步走,必然会导致有的“吃不饱”,有的“吃不了”。因此,在备课时要找一个折中的好办法,重点关注学困生,增强自信心,让他们有进步。

四、 设计练点是难点

练点,是教师在钻研教材、了解学生的基础上,根据教学的需要而精心设计的训练点,是着眼于学生学科素养提升的重要举措。能否设计出独特而有实效性的训练点,往往决定着一节课的成败。

一是课始练点确定起点。课始设计练点,主要是检查学生的学习情况,了解学生原有知识水平,以此确定教学的起点。这里的练点设计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思考:质疑能力的训练,通过师生对话,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了解预习情况;字词训练,不仅从字词的音、形、义等方面设计训练,更要凸显“语用”理念,将字词用起来;概括能力的训练,如何把长文读短,是一项重要的语文能力,要教给学生“提取法”、“串联法”、“要素法”等方法,授之以渔。这些训练点的设计,不仅能提高学生语文综合能力,同时为新课找准了起点。

二是课中练点突破重点。课中的练点要牢牢把握住学科的特点,训练点要指向教学的重点,语文课堂的训练点紧紧围绕语文课程性质来设计,从“多朗读、多积累、多表达”来设计训练点,把更多的时空留给学生,让学生在听说读写上下工夫,从关注文本“写了什么”转向关注文本“怎么写”,探索言语形式,发现写作秘密,提升语文素养,从而凸显重点,突破教学,达成教学目标。

三是课尾练点弥补漏点。语文课标强调,按照规范要求认真写好汉字是教学的基本要求,练字的过程也是学生性情、态度、审美趣味养成的过程。每个学段都要指导学生写好汉字。第一、第二、第三学段,要在每天的语文课中安排10分钟,在教师的指导下随堂练习,做到天天练。当今的语文课堂常常忽视“写”的训练。因此,课尾的练点设计可以围绕“写”字做文章。课尾让学生静下心来,教师可以反复酝酿,精挑细选有规律的生字指导书写;可以依据课文的特点,找准练笔的切入点,抓住练笔契机进行写话训练;可以摘抄文中精彩、重点的句段,加强积累,丰富语言等。这样的练点设计解决了“写”缺席的问题,让课堂更有效。

五、 撰写教案是保障

在研读课标、钻研教材、吃透学生、设计练点等基础上,教师对课堂教与学活动做一个预设,以期达到最佳的教学效果。撰写教案的过程是让自己的思路更清晰的过程。这里撰写教案不同于老师们常说的“抄教案”。抄教案是为了给别人看的,是为了应付检查;撰写教案是给自己用的,是为了让课堂教学更有方向。撰写教案一般要经历三个过程。

开始要纸案。一个刚刚走上工作岗位的青年教师,没有过多的教学经验,一定要写详细教案,写教案的过程是一次认知的过程、理解的过程、内化的过程,这是一个“入格”的过程,没有对自己严格要求,不练好基本功,自己的专业水准就很难达到一个高度。

过渡到书案。当你成为了骨干教师,有了一定的教学经验,此时的教案可以写在课本上,可以由原来的详案过渡到简而实的教案,这是一种既省时又实用的写教案的方式,有时候过于详细的教案反而会束缚老师的手脚,不敢越雷池一步,课堂反而机械、呆板,简而实的教案更实用、更灵活。

归旨于心案。真正的名师的教案不是纸案、书案,而是心案,是备课于心,是写在心里的教案,看似名师课堂潇洒自如,实则课前付出了常人难以想象的辛劳,他们把更多时间用在写教案之前的备课上。正如苏霍姆林斯基借一位历史老师的口说:“对于这节课,我准备了一辈子。而且,总的说来,对每一节课,我都是用终生的时间来备课的。”心案会随着课堂实际情况不断调整、补充、完善。

所以说,“磨刀不误砍柴工”,把力气用在“备课”这一刀刃上,就会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高效的课堂就会离我们越来越近。

参考文献

[1] 余文森.有效备课·上课·听课·评课[M].福州:福建教育出版社,2012.

[2] 于永正.备课断想[J].福建教育,2007(2).

[3] 刘玉真.把教案写在书上[J].教师报,2006-12-10.

[4] 林俊.研读教材:备课的核心环节[J].广西教育,2006(7).

【责任编辑:白文军】

猜你喜欢

课标教案文本
文本联读学概括 细致观察促写作
《触摸春天》教案
《立定跳远》教案
挖掘文本资源 有效落实语言实践
搭文本之桥 铺生活之路 引习作之流
文本与电影的照应阅读——以《〈草房子〉文本与影片的对比阅读》教学为例
Does a kangaroo have a mother, too教案
5.4.1认识分式方程 教案
2016年全国课标卷透视与2017年备考展示
“转化策略”在课标卷选考题中的应用途径探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