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年高考优秀作文展评(北京卷)
2014-12-22唐惠忠
唐惠忠
传统在心,自成方圆
一考生
还记得小时候的我们,常常坐在秋千架上,用一口稚嫩的童音背诵那怎么也背不完的《弟子规》,争抢着在老师面前看谁背得又快又好。那“首孝悌,次谨信”的“圣人训”,至今也深深印在脑海中。
从“出门回家都要跟长辈打招呼”的敬老,到“站有站相,坐有坐相”的自律,再到“忠厚传世,勤俭持家”的厚道,一条条老规矩犹如一个慈祥却又严厉的老人,谆谆教导了一代又一代的北京人。
长大后的我们纷纷走下秋千,步入社会。然而我却时时讶异于熟读《弟子规》的我们,正在渐渐淡忘那些老规矩。“跟长辈打招呼”变成了在餐桌上都会紧盯手机、冷落老人;“忠厚传世,勤俭持家”变成了郭美美式的铜臭漫天与纸醉金迷。老规矩甚至需要靠“贴到网上”才能被“关注”,以致我们部分人犹如那疏远的猎奇的游客,走马观花地“欣赏”与自己无关的商品。
我不禁要问,难道被我们淡忘的,仅仅是那些“老规矩”吗?若要问老规矩的内容,有些人一定会滔滔不绝头头是道,丝毫不是那种“健忘”的人。那么,与其说我们忘记了老规矩,倒不如说我们忘记了它们背后的传统文化——忘记了对长辈的敬,忘记了对自己的谨,也忘记了对世人的真。
昨天有媒体爆料,岳飞后人甚众,他们始终遵守“不与秦氏通婚”的“规矩”。然而这个“老规矩”到了近些年,却被“逐渐打破”了。何以哉?岳飞此规矩,其本意并不是死板地憎恨普天下秦氏之人,而是告诫后人勿与恶人为伍。而岳家后人一度如此注重表面功夫,可谓理解出现了偏差。由此可见,现代人往往忽略了老规矩背后的文化内涵,更多强调的只是表面化的教条。所以,老规矩便成为一纸纸空文,被我们惧怕,被我们回避,直至被我们遗忘,甚至“贴到网上”成为“引起关注”的噱头。
重拾老规矩,何不先去明了传统文化的内涵,并稳固它在我们心中的地位?让我们对老人的一个电话,成为当今的“跟长辈打招呼”;让我们的微笑与暖语,成为新时代的“笑不露齿,话不高声”。孟子说过:“不以规矩,不能成方圆。”心中有了传统文化的“规”,有了高尚美德的“矩”,那么,我们的每一言每一行便自成最美的方圆。
我想,总有那么一天,《弟子规》可以成为“弟子魂”,那谆谆教诲“老规矩”的老人也会笑而不语的。因为心有传统的我们,早已自成一方规矩。
传统在心,我们不惧规矩方圆。
[点评]这篇议论性散文从小孩子诵读《弟子规》写起,通过小时候的“知”与日后的“行”的巨大差异,提出了“难道被我们淡忘的,仅仅是那些‘老规矩吗”的诘问。主体部分逐层深入地探寻人们忘怀老规矩的原因,突出应“明了传统文化的内涵,并稳固它在我们心中的地位”。时事材料岳秦两家不通婚的援引,用例典型,使文意趋于深入。文末发出呼吁,振聋发聩地指出“因为心有传统的我们,早已自成一方规矩”、“传统在心,我们不惧规矩方圆”,诚可谓收束有力。整篇文章列举现象、剖析原因、提出建议,条分缕析,不蔓不枝,语言流畅,如风行水上。尤其“现代人往往忽略了老规矩背后的文化内涵,更多强调的只是表面化的教条”、“心中有了传统文化的‘规,有了高尚美德的‘矩,那么,我们的每一言每一行便自成最美的方圆”、“总有那么一天,《弟子规》可以成为‘弟子魂”等文句,切中要害,深具内蕴,读来启人深思。
规矩不老,北京味道
一考生
偷了个清闲的周末,漫步于附近某条叫不上名字的胡同。
巷子里远远地传来卖豆汁的吆喝声,脚下的石板被鞋底敲得踏踏作响。
一片片青瓦、一垛垛老墙,每个凹凸刻痕都好像在讲述一段古老的故事。
有句老话:一城北平,半城胡同。时光仿佛凝固在了胡同里一个个古朴的小院中,那些北京的老规矩,好像还在那道狭长的天空中回响……
“出门回家都要跟长辈打招呼”、“吃菜不许满盘子乱挑”、“站有站相,坐有坐相”、“作客时不许随便动主人家的东西”、“忠厚传世,勤俭持家”……父亲曾说,这些都是他们的父辈从小就要求他们遵守的准则。然而如今,教导的人依然在诉说,而倾听的我们却像是在听一个个过去的故事。
是的,世易时移,这些老规矩渐渐被人们淡忘了。在物质和精神生活飞速发展的今天,在北京这样的城市里,这些“老得掉渣儿”、晦涩而苛刻的东西看起来是那么“不合时宜”。
于是,人们开始构建他们心目中的首都蓝图——一座座大厦拔地而起,一条条大道四通八达,现代化的发展不仅仅在侵蚀着古老独特的建筑,更是在抹杀着那小小胡同里的市井人情。
马路上、地铁里多了些埋头于手机、沉溺于虚拟世界的人,他们哪需抬头呢?即使看到彼此,又哪里知道谁是谁的邻居;高端住宅中多了些空巢老人,没有儿女的陪伴,也没有从前小院里的熟络家常,留给他们的,只是那大大的空房;酒店宾馆里多了些挥金如土、烂醉如泥的“土豪”,用他们自以为来路干净、用之不竭的钱换来各种物质和服务,肆无忌惮地挥霍着自家财富,践踏着百姓的血汗!还有,那一群群衣着像模像样却言行恶劣的青年,那一个个被父母溺爱得不成样子、稍不顺意就对长辈拳脚相向的孩子,那不管红灯绿灯、凑齐一拨人就过的“中国式过马路”……
脚下的步伐依旧有条不紊地踏着,轻轻地抚过老院墙上的一抹青灰——是呢,纵使岁月沧桑,有些东西永远不会老。
就像某个小院里,依旧会飘出长辈的谆谆教导。
洪亮的吆喝声再次划过不远处的天空——嗯,老北京的豆汁儿啊,虽然初次品尝时难以下咽,却是越尝越有味,就这样留传了几百年。味道满满,情意浓浓,我亲爱的家乡,我心中的老规矩,就是这个味儿。
[点评]这篇议论性散文用北京特色食品“豆汁儿”来比喻传统老规矩,具有鲜明的地方色彩,读来贴切、新颖。作者紧扣主题,着力展示“世易时移,这些老规矩渐渐被人们淡忘了”之后的严重后果(包括市井人情的淡化、道德底线的失守、国民形象的恶化等诸多方面),在现状与心愿的对比、反差中,突出了“纵使岁月沧桑”,老规矩永远不该老的主题,于娓娓叙谈中使我们明确了坚守老规矩的意义与价值。全文用词生动,文笔流畅,意境清逸淡雅,有种老北京胡同悠闲安逸的情味。首尾呼应,结尾处点出“味道满满,情意浓浓”,给人以希望和想象的空间。endprint
旧时光的味道
一考生
“糖葫芦儿,喂——”
“磨剪子嘞戗菜刀——”
“油饼儿老豆腐嘞——”
这些都是老北京胡同里最熟悉的声音,是马车流转的旧时光的味道。带着几丝玩世不恭的笑意,这座千年古都慵懒而惬意地伸了个懒腰,看似随性而为,却绝对合乎规矩。这便是北京,真正的皇城,所有的漫不经心都有着自己的恪守——老规矩,不能破。
而今,日新月异,北京已不仅仅是一座城市,更是一个符号。它代表着国家的门面。中关村的产品,每十天更新一代;CBD的高楼随着脚下的车水马龙暗了又亮,亮了又暗;天安门前,每天都有成千上万的游客涌动;首都机场每分钟数十架飞机的起落,连接着北京和大洋彼岸……北京前进的脚步,从未停歇。
在高级写字楼中,随处可见满身香奈儿阿玛尼、浑身散发着迪奥高级香水味儿的社会精英。他们神色肃然,他们步履匆忙,他们的关系是一张张被金钱利益维系起来的网,他们脑子里的项目和报表堆积如山。他们受过最高等的教育,他们深谙与人交往的处世之道,他们周旋于觥筹交错的社会……只是这样的他们,反而使北京染上市侩的味道——北京的老规矩,破坏了。
什么是老规矩?老规矩就是一代一代人普遍认同的价值观念,是家族传承的法则,或许冗长,或许繁复,却弥漫着祠堂里古檀的庄严,胡同里桂花的甜香。这是老规矩的味道,也是旧时光的味道。老规矩要求做生意厚道本分,可如今有多少黑心商家被曝光?北京每天有多少家公司成立,就有多少家公司倒闭。老规矩要求敬老爱幼,可如今有多少儿媳妇对婆婆恶语相向?民政局前有多少人登记结婚,就有多少人办手续离婚……
和这些物欲横流灯红酒绿相比,却总有一些人坚守着老规矩。全聚德的烤鸭,坚持将鸭胸脯上最好的两块肉献给座上最年长的人;内联升的布鞋,所纳的底子九十多道工序一道未省;瑞蚨祥的旗袍,全手工刺绣一针一线皆是真功夫。和这些百年老店相比,许多企业全无规矩,无怪乎它们会昙花一现。
俗话说,没有规矩,不成方圆。北京城的老规矩正在老一辈北京人的举手投足、一颦一笑中展现。青石板的老路上,每个人行得稳当,街市中一片繁华景象却忙而不乱。这里充盈着旧时光的味道,这里是北京,老规矩影响之下,四平八稳的四九城。
[点评]本文以富于老北京特色的一连串吆喝开头,带给读者亲切感。第四段的“老规矩,不能破”与中间的“北京的老规矩,破坏了”形成比照,体现出对当今时代某些人抛弃老规矩的担忧,彰显了作者对社会现实的关注。在直接揭示“老规矩”的内涵之后,文章继续运用对比手法,通过赞美百年老店坚守老规矩,让黑心商家、违背人伦者的行为更显其丑陋与恶劣。作者的拳拳之心,感人至深。行文用语也很出彩,比如对千年古都的拟人化描述,如“他们神色肃然,他们步履匆忙……”这一系列铺排,以及“老规矩就是一代一代人普遍认同的价值观念……却弥漫着祠堂里古檀的庄严,胡同里桂花的甜香”等诗意化表达,都令人赞叹。
曲终人不散
一考生
近日,有网友将一些“老规矩”整理后发到网上,由此触发了人们对于在文化长河中逐渐消逝的一些国粹的回忆,也让我想起了儿时就观看过的《牡丹亭》。
“玉茗堂前朝复暮,红烛迎人,俊得江山助。但是相思莫相负,牡丹亭上三生路”,这是《牡丹亭》第一出中的唱词。第一次听《牡丹亭》,是和外婆一起去戏园。外婆那天上街并不是去看戏,而是有别的事。而我听到戏园里有“咿咿呀呀”的唱腔传来,又看到戏园门前的海报上舞台人物穿戴着古装,显得非常漂亮,于是硬要外婆带我进去看看。当时,只见台上演员水袖翻飞,曲声婉转,后来才知道唱的是昆曲。回到家,便央求奶奶寻来戏词,一遍又一遍地念给我听;又找来录音,自己默默背下里面的一些唱段,再献宝似的学给家里人听。
时光荏苒,儿时的许多记忆早已淡忘,唯独那《牡丹亭》,深深植根在了我的心里,存在于记忆之中。当年痴迷的《牡丹亭》早已读过十遍以上,虽谈不上精通,但好歹是明白了其中的意思。忆起其他往事,我只是淡淡一笑,便过去了;但那《牡丹亭》却忍不住去看了一遍又一遍,以至于成为我的习惯。每当周末或节假日,班里同学会相约去游乐园,去郊游,但我只想去戏园。可是没有同学愿意陪我去,也约过几次,但都被他们骂了句“一个未老先衰的老古董”。无奈,我只能让外婆陪着我——幸好,外婆也是喜欢戏曲的。因为这个原因,当同学们聚在一起谈论《来自星星的你》中的都教授时,我很想有人与我谈谈杜丽娘与柳梦梅,谈谈生旦净末丑,谈谈戏曲舞台上的悲欢离合……
我不再奢求有同学与我一起去看《牡丹亭》,但我期待,一如他们希望别人理解他们活在“都教授”的灵魂里一样,有人能理解我活在杜丽娘的情感里,抑或崔莺莺,抑或杜十娘。不知道是我的感觉有问题,还是演员的因素,近年来总觉得舞台上那缠绵咿呀的唱腔也带了几分敷衍,少了几分真情,少了那绕梁不绝的余音。
曲未终,我便出了戏园。回到家里,发现电视中正在播放《霸王别姬》,看着程蝶衣在日本军官面前唱起“原来姹紫嫣红开遍,似这般都付与断井颓垣”,眼眶不禁湿润起来。
我相信,那些深入人心的戏词总会流传,一代又一代。纵使时过境迁,戏中故事,才子佳人,世俗恩怨,仍会伴着那咿咿呀呀的唱腔,曲终而人不散。
[点评]“老规矩”是传统文化的代表,因此,由“‘老规矩被重新提起并受到关注”联想到昆曲这一文化瑰宝的现状,本属题中之义(在材料“含意”范围之内)。从文章内容看,该考生俨然是个小戏迷;落笔经典曲目《牡丹亭》,从选材上讲就与众不同、高人一筹。试想,如果没有对戏曲艺术的谙熟与深切感悟,能写出这样别致的佳作来吗?作者描写与外婆一起看戏的场景,描写自己“献宝似的学给家里人听”,喜爱之情洋溢于字里行间;又将班里同学迷恋《来自星星的你》与自身爱好作对比式描写,有效丰富了作文的内涵,进一步突出了主题。endprint
没有“老规矩”的日子
一考生
人类已进入22世纪,科技飞速发展。清晨,我起床后看了看日历,发现今天是一年一度的无“老规矩”日。作为科学界的权威,我根本无暇顾及这些。像往常一样,我决定出去吃完早餐开始工作。
可今天好像有点不寻常,每天吃早点排队,有条不紊。而今天却乱糟糟的,我被挤来挤去,好不容易捱到前面,刚要说话,就被不知从哪儿窜出来的几个头发染得红红绿绿的小伙子挤到了一边。我很是生气,想要发作,可一看到他们白色体恤上那几个醒目的大字——“今天丢掉老规矩,彻彻底底”,正在愣神之际,又有几个人挤到前边,我只好怅然离开。
饥肠辘辘,我返回家中,想让机器人给我做些吃的。“我是狂风,自由地吹,不问东西南北”,在家门口,我忽然听到鬼哭一样的歌声从家中传出,不禁大吃一惊。“走时,明明关好了门窗,怎么……”一种不祥的预感袭来。我赶紧推开门,没想到看到了令我吃惊的一幕:屋内一片狼藉,一个人正坐在沙发上,遥控着我的电脑。而那个人居然是平时对我毕恭毕敬的小吴,我的学生。更令我想不到的是,小吴看我进来,并不惭愧,反而漫不经心地说:“找你,你不在,觉得在屋里等比较舒服,就用你告诉的程序打开了门;无聊时玩了会儿电脑,翻翻你有什么好东西……”
“你,你……”我气得说不上话来。小吴则一副悠然自得的神态,继续他的“探索之旅”。“你不知道不能乱动别人的东西吗?没规矩!”
“规矩?”小吴大笑不止,“这些老规矩,太烦人,今天它们统统进了垃圾箱。”
我闻言怒目而视,却又不知所措。突然,我的手表电脑响起刺耳的警报:“邪恶之神被克隆复活,正在大肆破坏地球,警告警告!”“什么?怎么会这样?”我看小吴挥动着遥控器,瞬间明白了一切。“邪恶之神已到达附近区域,他准备毁掉操控它的程序。”当手表电脑的警报再次响起时,小吴也露出了恐慌的表情。也许这是他始料未及的,但为时已晚,门外一个巨大的怪物,邪恶地大笑着,已把手伸进屋内,并迅速抓起我和小吴,狠狠地摔了出去……
一声惨叫,我睁开了眼,看到清冷的月光铺了一床。原来是一场噩梦。我久久地回味着那个梦境,心想如果有一天真的没有了“老规矩”,那么,我们的世界到底会变成什么样?
这时,我想起了那句老话:“没有规矩,不成方圆。”
[点评]该考生能从反面入手做文章,颇见运思之机智。他(或者是她)精心虚构的“一场噩梦”,承载着一个“不能没有老规矩”的沉重话题。作品巧妙地以老教授的视角,向人们展示出缺了“老规矩”的日子,是何等不堪甚至危险。最后以“梦醒”作结,回到现实,强调“没有规矩,不成方圆”,读来发人深省。全文描述生动,点题灵活,是一篇想象力丰富、耐人寻味的考场佳作。
永恒的教养
一考生
6月到来的时候,距爷爷的永远离开,已经有两年整了。
对我来说,关于爷爷最深刻的记忆,是每一个除夕夜里那庄重而严肃的“课堂”。我从那“课堂”里走来,成长为今天的样子;带着遗传于爷爷的那股读书人的迂气和固执,面对瞬息万变的信息时代,万般困惑。
记忆中,在每年除夕的团圆筵席结束后,爷爷便将自己的几个男孙留下,围坐在火炉旁,讲家庭伦理、孝悌信义。而那个因为要帮着母亲姑婶收拾碗筷、会错过小半节“课”的我,同样会认真而专注地听着爷爷所讲的一切。火炉中橘红色的火光映着爷爷那张日渐苍老却很威严的脸……而新年的每一个清晨,当孩子们都在鞭炮的噼啪声中忘情地玩耍时,爷爷正进行着他的第二堂课,“学生”则换成了我的父母叔婶们。
直到今天,我仍然对这每年一度的“两堂课”有着一份难以言说的情愫。当网络一步步进入我的世界,我越来越明显地感觉到“课堂”中爷爷温厚有力的声音,像是缥缈在一个遥远的时空里,仿佛远去,却又不曾消失。从互联网的窗口看向世界,爷爷一定想不到,今天的世界是如此热闹:生活在马不停蹄地往前走,人们纵情追逐着生活中新鲜的一切;却又不时怀念过往,或是重提历史沉沙中的传统文化,或是重温某段逝去的岁月,或是重谈渐渐被人遗忘的“老规矩”。当传统与当下相遇,激起人们热议,也激起我信念深处的波澜之时,我无意间读到了顾准的一句话:“地上不可能建立天国,天国是彻底的幻想,矛盾永远存在。”
所以爷爷,当我读到顾准的文字时,我发现自己内心的疑惑开始一点点被解开。我开始相信,原来这世间是有一种永恒存在的;传统中的一些碎片将永远消失在时间长河中,而世界正以越来越快的节奏前进着、更新着,那些人们不断回望和默默坚守的,或许是人类生命中最永恒的一部分——它既不单单属于过去,也不仅仅属于未来,它是人类漫漫旅程中的根本,也是人类社会本身的准则。
[点评]俗话说,“感人心者,莫先乎情”。这位考生融情入文,以饱含真挚情感的文字回忆了一位令人尊敬的长者对儿孙们的谆谆教诲。然而时代变迁,“当网络一步步进入我的世界”,作者不由陷入“老规矩”与新生活冲撞出的漩涡之中;于是他带着读者走进冷静的思索空间,共同探讨什么是永恒,什么该坚守。文末以“它既不单单属于过去,也不仅仅属于未来,它是人类漫漫旅程中的根本,也是人类社会本身的准则”点睛,读来具有较强的启发性。
[作者单位:江苏省太仓高级中学]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