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校企联合培养硕士研究生现状及培养途径

2014-12-22郭晓斐

教育教学论坛 2014年45期
关键词:硕士导师研究生

郭晓斐,王 玥,杜 婕

(山东建筑大学 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山东 济南 250101)

校企联合培养硕士研究生现状及培养途径

郭晓斐,王 玥,杜 婕

(山东建筑大学 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山东 济南 250101)

本文探讨了硕士研究生培养的现状,校企联合培养硕士研究生的必要性,分析了校企联合培养硕士研究生在制度方面、教学体系以及知识产权归属方面,校方、学生和企业各自的权责及注意事项,最后介绍了在校企合作中应该注意的问题。

校企联合;人才培养;教学评价

一、开展校企联合培养硕士研究生的必要性

(一)目前高校研究生培养的现状

自2009年开始,教育部决定扩大招收全日制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主要以应届本科毕业生为主要生源。由于学校的经费和场地有限,部分学院的教学设备、实验设备等并没有随着学生的增多相应增加,导致学校提供给学生的实践机会、给研究生提供的科研条件跟不上学校的发展,影响了研究生的培养质量。另一方面虽然研究生扩招了,但是学校的师资力量并没有随扩招进行相应调整,有的导师可能会同时带十多个研究生,导致导师没有足够的精力对每个研究生进行指导。扩招对研究生的自主性学习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但并不是所有的研究生都具有很强的自主性,尤其是遇到科研难关时,导师指导不过来,学生再不积极,或者实验条件有限,导致培养出来的研究生水平参差不齐,有的虚有其名,影响了学校和导师的名誉。最重要的是,这会影响学校和导师在企业心中的形象,继而影响后续学生的就业。

(二)经济发展的需求

中国经济的高速发展对高水平创新人才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高等教育的目的就是为国家储备高科技人才,培养能将知识转化为生产力的人才。只有将知识转变成为生产力,才能实现科技强国、教育强国的目标。在将知识转变为生产力的过程中,高校的专家学者,是中坚力量,他们培养的学生也将是未来一段时间内中国发展的重要支柱。只有不断的培养出高水平的人才,整个国家的科技事业、各行各业才能在科学技术的指导下快速稳步地发展,国家才有源源不断的人才储备,才能有不断发展的动力。因此,经济的发展,对高水平创新人才的需求提出了迫切要求。

(三)校方培养人才与企业需求人才的错位

随着我国产业结构的转型,对技术人才的需求越来越迫切。但是目前高校培养的人才,虽然具有丰富的理论知识,但是却不能满足企业对人才的需求。很多学生进入企业之后要经过“重新回炉”,才能成为符合企业要求的人才。另一方面,求职难成为很多毕业生必经的一个过程。在找工作的过程中,处处碰壁,觉得很难找到专业对口又适合自己的工作。这就出现了学校培养的人才找不到合适的工作,而企业又招不到适合自己需求的人才的错位现象。

综上种种情况,校企联合培养人才能够有效缓解上述难题。企业参与学校的培养战略,学校在人才培养过程中考虑到企业的需求有针对性的教学,实现学校、学生、企业“三赢”,这样既满足了企业对人才的需求,也解决了高校学生的就业问题。在高校人才用自己的知识技能为企业服务的过程中,实现知识向生产力的转变,对于经济的发展也起到了有效的促进作用。

二、如何利用校企合作开展硕士研究生的培养工作

我国目前现有的校企联合培养研究生的模式主要有三种:(1)高校与企业联合创建研究生培养基地。以高校为主体,依托研发能力较强的企业集团、高新企业和科研院所等有关单位,建立以培养研究生的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为核心的培养新平台来培养硕士研究生。(2)以项目为主要依托进行校企联合培养。高校和企业之间就某一具体项目开展合作,高校通过依托重大科研项目,在企业中展开项目研发和学生实践。这是目前校企联合培养硕士研究生的主要模式之一。(3)建立双导师制度,引进企业人才兼任研究生导师。在企业里面选择有资历的、取得硕士学位或者博士学位的工程师担任研究生的企业副导师,负责研究生在企业的日常指导工作。这三种模式各有利弊,但是出发点都是为了培养具备创新能力和应用能力的高水平人才。在校企联合培养中,为了更好地适应社会的发展,更好地规范校企联合培养硕士研究生的工作,需要学校、企业和研究生三方密切配合,制定出一定的规则制度,设置更适合企业需求、研究生需要的课程,在校企联合培养过程中明确各自的权、责、利。

(一)制度方面

在校企联合培养模式中,研究生可以深入企业,利用企业的科研、生产及实验条件,从事科研活动、承担部分项目任务。在企业内部选择一名已取得硕士学位或者博士学位的资深工程师作为研究生的副导师,负责指导安排研究生在企业实践期间的科研活动和论文设计。

1.学制及管理机制。联合培养的学生学制可以设定为2.5年,第一年在学校里学习理论课程,后一年半,可以进入企业进行科研活动,也可以在学校里参与校企合作项目,完成毕业设计。如果进入企业从事科研活动,则首先需要学校和企业一起协商制定全新的在企业学习阶段的管理措施,作为研究生整个教学管理机制的一部分,以此保障企业学习阶段的效果和质量。为有效管理,明确各自的责、权、利,确保研究生的学习效果和人身安全,规避合作企业的风险,学校、企业和学生三方可以签订协议。其次,学校应该实行新的考核考评方式,评估学生在企业的学习科研成绩。通过管理目标、管理组织及质量评估三大体系,对研究生学习过程进行管理。

2.建立学校和企业双轨评价体系。对于校企联合培养的研究生实行双轨制评价体系。在学校里进行课程学习的这一阶段,实行与全日制学术型研究生一样的考评体系;进入企业做科研阶段,企业副导师除了对研究生给予学业和课题上的指导之外,还要关注研究生的科研质量,由企业副导师对研究生在企业阶段的成绩做出评价。研究生的毕业设计,可根据需要确定是在企业进行还是在学校进行。

(二)教学体系设置方面

1.培养方案的制订。校企联合培养的学生主要出口是进入企业从事相应的研发、技术等工作。这部分学生不同于全日制学术型研究生,学术型研究生科研方向更偏重于理论体系,而联合培养的研究生后期可能要进入企业进行科研或者参与学校和企业共同承担的项目,因此,他们的课题跟实际生产或者企业的研究现状联系更紧密些。在制订培养方案时,应该注重培养联合培养学生的科研创新能力和应用能力。在制订培养方案时,可以邀请企业副导师一同参与,根据企业需要培养更适合企业发展需求的高级人才。这样有利于提高企业实行校企合作的积极性,解决了学校培养人才与企业需求人才的错位问题,更好地促进企业的发展;对于学生来说,可以学以致用,进入企业能够更好的找准自己的定位,对于自己整个职业生涯的发展是非常有利的。

2.教学质量评价体系。联合培养的学生需要统一参加学校的质量评价。在评价过程中,针对他们采取学校和企业共同参与的评价模式。学生是否达到学校标准,需要学校和企业提供评价,根据学生的科研成果、论文质量及数量等从不同的角度和视野做出评价。一方面,学校可以根据学生在校期间学分情况对其进行课程学习方面的评估;另一方面,企业副导师则从学生在企业的科研情况、科研成果、论文情况等方面针对学生做出评估。最后由学校导师综合学生的整体情况,评估其是否达到毕业要求,给出是否予以答辩的决定。

(三)科研成果的归属

对于学生在联合培养期间取得的一般性科研成果,如计算方法、图纸等的归属权问题,需要学生、导师及企业商定,在培养方案或者签订的协议中明确说明。当学生有重大科研成果,比如发明专利和新型专利时,知识产权的归属问题就比较复杂。这时,可以根据在专利研究过程中哪方导师给予的支持更多以及该专利所利用的技术基础等情况,由学校、企业、研究生共同确定该知识产权的归属权。无论知识产权归何方所有,提供了实验技术基础的合作企业应该有优先使用权。

三、校企合作中要注意的问题

(一)对学生的选择

在校企联合培养中,学生作为被培养的对象和整个科研活动的实施主体,其品行以及入学动机是非常重要的。高校在招生录取时,会有一定比例的名额是联合培养的。在招生时,应该让学生明确联合培养学生与学术型学生培养方式的不同,在学生自愿的前提下完成招生工作。由于联合培养的硕士研究生,对于企业里的情况相对比较熟悉,并且在培养过程中,融入了企业的对人才培养的建议,包含着企业对所需人才的渴求,因此,联合培养的学生比较好的出口是毕业后进入企业从事技术或者科研工作,他们相比于学术型的学生能够更快的适应企业的技术研发工作。勤奋、踏实,能吃苦耐劳,愿意在某领域从事技术工作的学生比较适合作为联合培养的对象,而那些一入校就立志要考博或者将来打算从政的学生则不太适合联合培养。

(二)对合作企业的选择

校企合作过程中对合作企业进行甄别选择是非常重要的。选择合作企业首先要遵从就近原则,即合作企业离学校不能太远,车程最好控制在单程两个小时以内。这样既方便企业和学校随时就相关问题进行沟通,也方便学生及导师到企业里面从事调研或者科研活动。其次,企业不适合选择大型国企,最好选择具有一定科研能力的民营企业。大型国企,部门繁多,等级森严,审批程序比较复杂,效率较低,同时大型国企内部有很多资深的工程技术人员,他们对于来自高校的研究生可能不会非常重视;而民营企业里面高层次人才相对较少,会比较重视在校生,学生在企业受重视的程度越高,从事科研活动的人为阻碍就会越小,同时,企业自身一定的科研能力,可以与学生在科研过程中相互帮助,共同进步。校企合作也有利于民营企业利用学校的师资力量、数据库资料等,方便企业技术人员的工作。最后,选择企业时,要选择有长远合作意向、重视人才的企业。在企业里要把联合培养的学生作为企业未来的技术骨干进行培养,而不是短期的高水平廉价劳动力。

四、结语

我们建立校企合作是期望高校与企业间建立长久的合作关系,共同培养出符合社会发展、经济发展和企业需求的高水平创新型人才。所以期望企业和高校之间能够共同努力,维护这种合作关系,满足企业对人才的需求,提高企业发展动力和实现学校的不断发展,最终实现高校、企业和学生的“三赢”。

[1]邹波,李郴良,张敏.关于校企联合培养研究生创新体系的研究[J].中国成人教育,2011.

[2]苗天宝,张玲彬,潘云峰,钱学生.论行业高校人才培养与企业发展需求的错位[J].现代企业教育,2013,(8).

[3]李勇,陈艳慧,李博,张瑾.全日制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校企联合培养模式研究[J].高教研究,2013,(9).

[4]杨文斌,何汉武.工科院校校企联合培养应用型本科人才的探索[J].江苏高教,2013,(2).

[5]杜建军.校企联合培养研究生的办学实践对全日制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的启迪[J].学位与研究生教育,2013,(3).

G643

A

1674-9324(2014)45-0022-03

郭晓斐(1980-),女,山东青岛人,硕士,讲师,研究方向:材料学研究。

猜你喜欢

硕士导师研究生
执着创新 坚毅豁达——追忆我的导师郭景坤先生
昆明理工大学工商管理硕士(MBA)简介
V eraW an g
如何写好硕士博士学位论文
导师榜
论研究生创新人才的培养
清退超时研究生是必要之举
不必对硕士卖米粉大惊小怪
研究生“逃课”需标本兼治
幸福院里出了个研究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