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浅析全球化时代我国高等农业教育的发展策略

2014-12-22曹素英

教育教学论坛 2014年45期
关键词:农业院校全球化国际化

曹素英

(北京农学院 动物科技学院,北京 102206)

【特别关注】

浅析全球化时代我国高等农业教育的发展策略

曹素英

(北京农学院 动物科技学院,北京 102206)

在全球化的背景下,高等教育国际化成为了高等教育发展的必然趋势。农业高等教育作为高等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也受到了全球化的冲击,因此必须进行创新改革,以适应全球化形势。本文在全球化背景下对我国高等农业教育现状进行了分析,并提出全球化时代我国高等农业教育的发展策略。

高等农业教育;全球化;发展策略

我国自古以农立国、以农为本,农业在我国各个历史发展时期均处于重要地位。目前“三农问题”仍然是我国快速发展、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面临的重要课题。完善的、可持续发展的农业高等教育是促进我国农业发展、解决农业存在问题、提升我国农业国际竞争力的根本和前提。面对日益激烈的国际农业科技竞争,我国高等农业教育必须实施创新改革,以适应教育国际化的趋势。不仅要为我国农业和农村现代化提供人才和智力支持,还要培养具有国际竞争力的高质量人才,为农业提供创新源动力,以适应目前日益激烈的国际竞争。

一、全球化背景下高等教育趋向国际化

随着人类传播技术的发展,特别是电子信息传播的高效率,全球生活将趋于同步化,时空差别缩小,世界已经进入了全球化时代。全球化最显著的特征就是经济全球化,经济全球化推动全世界各国之间在政治、科技、教育及文化的交流日益频繁。在全球化的背景下,高等教育国际化就成为了高等教育发展的必然趋势。高等教育国际化是以国际教育贸易市场开放为前提,以经济全球化和贸易自由化为推动力,充分利用国内和国际教育市场,优化配置高等教育资源,并促进高等教育在国际间的交流与合作,从而培养出具有国际竞争力的高质量人才。高等教育国际化是经济全球化的必然结果,是提高人才素质和高校创新能力的重要途径[1]。在全球化背景下,我国高等教育应采取相应措施改革发展,如增加专业人员出国交流、大力引进在国外已取得较大成就的留学人员(如我国近年中组部实施了“千人计划”、中国科学院实施了“百人计划”)等,以保证我国不同领域学科发展处于世界前列。

农业高等教育作为高等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同样受到全球化的冲击。高等教育国际化给高等农业院校的发展带来了新的机遇和挑战。如何抓住机遇,迎接挑战,培养出能面向社会、面向国际的专业人才,成为高等农业院校必须解决的重要问题。我们必须认真分析我国高等农业教育现状,找出存在的问题,并针对问题创新改革,以完善我国高等农业教育体系,促进我国农业快速发展,真正解决“三农问题”,加速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实现我们的强国梦。

二、我国高等农业教育现状

1.我国高等农业教育呈现国际化趋势,但仍需加快步伐。近年来,随着高等教育国际化,随着高等农业院校来华留学生规模不断扩大,以及留学回国人员的增加,我国农业高等教育逐步与国际接轨,农业高等教育国际化步伐逐步加快[2],甚至不同的学科,如生物信息学、人类医学等先进的技术手段开始应用于农业的某些研究领域,但高等农业教育国际化仍然任重而道远。我国农业高等教育国际化仍存在一些问题,与发达国家相比较,还有较大差距,需进一步改革完善。比如高等农业院校设备更新较慢、引进设备利用率较差、师资水平提高缓慢、教学设备陈旧、教学理念和教学手段落后等。农业院校引进高端人才力度不够,缺乏在管理、教学和科研中有突出成就的领军人物。

2.我国高等农业教育需要进一步加强区域优势和特色发展。近些年,高等农业院校为适应高等教育大众化发展需要,纷纷扩大招生规模,提高了更多人的专业素质和水平,但许多院校把增加学科专业种类、扩大专业规模放在第一位,新增设的学科专业多脱离了农业产业发展的实际需求,更多强调规模的发展,过多注重经济效益,使得高等院校学科专业设置同质化现象严重,优势和特色发展受到影响[3]。在市场经济利益的驱使下,传统的涉农学科专业缺乏政府的政策保护,致使部分特色专业招生困难,甚至专业取消。许多涉农专业不能着眼于本区域的农业生产和经济发展特点,不能主动为当地的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服务,形不成区域传统与特色。

3.我国高等农业教育师资队伍需要进一步加强,教学手段需进一步革新。我国部分重点高等农业院校的部分专业师资和教学手段与国际接轨,但整体上与发达国家的平均水平存在较大差距。我国多数高等农业教育师资队伍来源于本土农业院校,教学手段缺乏与现代信息技术和网络化技术的结合。因此,我国高等农业教育领域需要引进或培养国际化领军人才,需要创新改革现有体制,实施学科交叉,更新教学手段,使我国高等农业教育国际化。

三、全球化背景下我国高等农业教育发展策略浅析

针对我国高等农业教育现状及存在问题,为加快我国农业高等教育发展,与国际接轨,可从如下几个方面努力。

1.改革创新,完善农业高等教育管理机制,使我国高等农业教育与国际接轨。制定相应的政策法规,加快我国高等农业教育国际化进程。国际化是高等农业教育发展的必然选择,通过高等农业教育国际化,可以学习和借鉴发达国家和农业强国高等农业教育发展的经验和模式,推动和促进我国高等农业教育的特色发展;借鉴发达国家和农业强国高等农业教育教学、人才培养的机制和模式,推动和促进我国高等农业教育教学改革与人才培养质量的提高。根据我国现代农业和农村经济社会发展对人才的需求,借鉴国外高等农业教育先进经验,积极构建有利于中国特色高等农业教育发展的新机制。如建立高等农业院校与农业科研单位、农业生产单位之间的协同机制和合作的激励机制[4]。合作开展人才培养、科学研究、技术推广和社会服务工作等。我国高等农业教育应在经济全球化和教育国际化大发展的背景和环境下,及时把握国际化动态,适时调整国际化战略措施,切实通过国际化带动特色发展和促进整体办学水平的提升。

2.拓展中外合作办学,共享国际教育资源。中外合作办学是推进农业高等教育国际化的一种方式,它能够更加广泛地开放农业教育领域,加强国际交流与合作,学习、吸收和了解国外先进的农业科学技术、教育发展观念和农业管理思想等教育资源,以提升农业原始创新能力,提高农业科学技术水平和成果转化能力,实现高等教育发展的新突破,积极推进农业科技创新。中外合作办学,派出留学生到国外学习农业科学文化或者招收外国留学生来华学习,对中国农业教育都是良好的宣传方式,都可提升我国农业教育的知名度,提高我国农业教育的竞争力[2]。通过合作办学,我们可以聘请到世界级专家来华授课,使学生在国内就能享受到国外一流的教育资源,节省大量成本。另外,通过合作办学,可以加快我国教育的对外交流,有利于我国专业人才的培养和推动高等农业教育的改革[1]。

3.提高教师自身素质,提高教学质量。教师在教学中处于主导地位,教学质量的好坏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任课教师的素质。在教育国际化的今天,教师正面对着一个新的课程环境、新的课程研究模式,一个要求教师角色向广度延伸、向深度扩展的时代背景。任课教师一方面不断提高专业业务水平,熟悉本专业的理论和实践,了解学科前沿动态;另一方面要不断提高英语听、说、读、写、译的水平,并且能将专业课和英语课的教学方法很好地融合在一起。教师不仅要传授课本已有的专业知识,更重要的是要了解国际相关专业的研究进展以及相关研究取得突破的原因等,并将这些融于课堂,激发学生的学习动力和创新意识。

4.改进教学模式,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转变陈旧的“传授”教育观念,确立现代农业高等教育新理念,坚持科学发展,坚持为“三农”服务的改革方向,坚持“改革创新、突出特色、强化实践、分类指导、统筹推进”的基本原则,遵循高等教育基本规律,按照“以人为本,德育为先,能力为重,全面发展”的总体要求,进一步深化高等农林教育教学改革,着力促进高等农林教育发展与农业及农村经济社会发展紧密结合,结合学校基础、定位、层次和区域农业特点,创新人才培养模式。面向“三农”,结合现代农业特点和学校自身实际,走中国特色的高等农林教育发展以及教育教学改革之路,构建多层次、多类型、多样化的卓越农林人才培养体系,满足农业现代化和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对不同层次、不同类型的卓越农林人才的需要[3]。教学模式要立足我国现代化农业建设和发展,教学模式要立足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

5.增加双语教学课程,提高学生专业外语水平。外语,尤其是英语,是国际化教育和国际化人才必备的工具。高校双语教学不仅关系到人才素质的培养,更影响到本科教学领域的国际交流与合作,影响到中国高等农业教育的国际化。双语教育不仅可以使其培养的学生具备一定的专业知识,具有强烈的开放意识和开拓意识,还可以在培养过程中提高学生的外语水平,从而提高学生对涉外环境的适应能力和涉外岗位的胜任能力。

6.充分利用网络技术,加快农业发展,增强我国的农业竞争力。信息技术的迅猛发展,课程网络化和国际化呈必然趋势。目前大规模在线开放课程(Massive Open Online Course,缩写MOOCs)已经进入我国校园,并开始冲击学校的传统教学方式[5]。高等农业教育必须充分利用网络技术,加快农业发展,增强我国的农业竞争力。

网络化教学可以使高等农业教育形式多样化,课程灵活性加强,实现高等农业教育的大众化,甚至提高农民的知识水平和专业技能。网络化教学可以共享全球教育资源,能够实现教学内容现代化、教学手段现代化以及教育管理现代化,提高学校的总体教育质量。网络教育资源数量丰富、形式多样,能充分调动学生的参与积极性,激发学生主观能动性的发挥,加强学生创新思维、创新技能等创新能力的培养。

面对日益激烈的国际农业科技竞争,我国农业要解决发展难题,参与国际竞争,根本出路在科技,关键在人才,基础在教育[6]。因此,我国的高等农业教育必须由精英教育向大众教育转化,除了要为农业和农村现代化提供人才和智力支持,还要培养具有国际竞争力的高质量人才,为农业提供创新源动力,以适应目前日益激烈的国际竞争。我国高等农业教育在扩大规模的同时,必须勇于改革,引进和消化国外先进管理模式和教育理念,保持各自不同区域的地域优势和特色,真正使我国高等农业教育在我国现代化农业建设中发挥最大作用。

[1]吴坚.当代高等教育国际化发展[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

[2]翟研宁.我国农业高等教育国际化的现状及实现策略[J].高等农业教育,2013,(11):29-31.

[3]韩效辉.谈我国高等农业教育存在的主要问题及对策[J].山西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3,12(5):476-479.

[4]郑文堂,华玉武,高建伟.国际合作背景下高等农业教育的特色发展[J].北京教育,2013,6(642):57-59.

[5]汪琼.MOOCs与现行高校教学融合模式举例[J].中国教育信息化,2013,(11):14-16.

[6]郑文堂,华玉武,高建伟.切实加强党的领导努力办好高等农业教育——基于北京农学院党委引领都市型现代农林大学建设的思考[J].北京教育·高教版,2013,3(633):20-22.

G640

A

1674-9324(2014)45-0001-03

曹素英(1976-),女,北京农学院,博士,研究方向:《动物繁殖学》、《专业外语》以及《家畜环境卫生学》的教学及科研工作。

猜你喜欢

农业院校全球化国际化
聚焦港口国际化
农业院校遥感原理课程教学改革探讨
“互联网+”背景下高等农业院校分析化学课程的建设与实践
人民币国际化十年纪
新旧全球化
全球化减速:全球化已失去动力 精读
直销企业国际化并不难
浅谈农业院校学生的道德教育
全球化背景下的中俄青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