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师范院校研究生国际合作培养模式初探
2014-12-22吴恩英
吕 佳,吴恩英
(重庆师范大学 计算机与信息科学学院,重庆 401331)
【学校与社会】
我国师范院校研究生国际合作培养模式初探
吕 佳,吴恩英
(重庆师范大学 计算机与信息科学学院,重庆 401331)
未来我国研究生教育发展的必然趋向就是国际化培养,同时研究生的国际化培养程度也是衡量我国研究生教育质量的重要指标。本文结合我国师范院校的教育背景,对研究生国际化培养实践模式进行初步分析与探讨,继而提出具体的相应改进措施,从而对各师范院校研究生国际合作培养的下一步工作提供一定的借鉴作用。
研究生教育;国际合作培养;师范院校
一、引言
研究生的国际合作培养其实就是实现研究生教育的国际化或者前沿化,具体内容是指本国高等院校与国外高等院校共同努力合作达到培养研究生至某一层次的目的。之所以培养国际化的研究生,是因为高水平、国际化的研究生培养不仅是一个国家高等教育国际化的重要标志,也是世界一流大学的普遍特征[1]。随着21世纪经济的快速发展,研究生国际合作培养模式越来越成为一种研究生教育的趋势。而在师范院校看来,硕士学位在国际上的认可度还不算高,教育国际化的观念以及教育国际化因素还有待进一步提升。其中主要的原因为中国受传统封建思想的统治,加上在计划经济的惯性作用下,仍然存在计划分配办学,然而近十年来研究生培养也缺少很多国际化因素,所以发展依然比较缓慢。因此,师范院校培养与国际接轨的高素质人才成为高等院校研究生教育发展的重要方向,同时也是当今社会面临的重大挑战。
然而西方发达国家在教育改革与创新方面投入力度很大,研究生教育的国际化培养规模也在努力扩大,已经吸引了很多世界各国的优秀人才。这些国家已经从教育的国际化中受益,促进了国家综合国力以及世界影响力的提升。
二、师范院校研究生国际合作培养的必要性
上世纪六七十年代,日本官方《经济白皮书》在1968年首次提出“国际化”概念;1974年在中央教育审议会的“咨询报告”中提出“国际化时代的教育”问题;到了80年代,“世界通用的日本人”的培养目标在日本临时教育审议会中提出;1984—1998年,在日本的临时教育审议会提出的几次咨询中,均把教育适应国际化的需要列为非常重要的议题;更为明显的是在2006年,日本出台了《研究生教育振兴实施纲要》,关于研究生教育国际化方面的内容为:提升国际通用性与信誉。
欧洲著名的“博洛尼亚进程”,具体是指在欧洲经济一体化建立和发展过程中由欧盟成员国积极推进成立的,其作用是推动欧洲高等教育一体化,优化和整合欧盟各成员国优质教育资源,增强欧洲教育的国际竞争力。“博洛尼亚进程”的发起者和参与国家的目标是整合欧盟的高等教育资源,打通教育体制,并且希望到2010年,欧洲“博洛尼亚进程”签约国中的任何一个国家的大学毕业生的毕业证书和成绩,都将获得其他签约国的承认,大学毕业生可以毫无障碍地在其他欧洲国家申请学习硕士阶段的课程或寻找就业机会,实现欧洲高教和科技一体化,建成欧洲高等教育区,为欧洲一体化进程做出贡献[2]。
而此时美国也在2010年5月提出“Tuning USA”项目,就是要将“博洛尼亚进程”的最佳成果应用于自身的教育体制中。当回顾美国100年来的高等教育改革历程时会发现,不论是本科阶段教育还是研究生阶段教育,都是在结合本国实际情况下不断地学习和借鉴外国的先进经验。美国从殖民地时期到独立后学习法国理性主义办学,都是以此理念来极大地促进研究生教育的发展,提高研究生的培养质量。
另外研究生国际化对韩国以及欧洲几个国家都产生了一定的影响,比如“中韩之间的教育行政官员代表团互访”、“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国家委员会间的官员交流”,这些都推动了研究生的发展。在中国,提升研究生教育的国际合作培养水平是高校,尤其是师范院校教育改革与发展的重要方向,也是在创新教育模式之下学校发展的重要战略之一。在此,主要概括以下几方面。
第一,在现今师范院校研究生扩招规模的基础上要进一步提升质量,针对研究生数量与教育资源匮乏的矛盾,探究提升研究生质量的新模式变得尤为重要。近年来,随着我国研究生规模的迅速扩大,怎样保证研究生的教育培养质量,尤其是怎样培养具有高水平的科研生,从而达到量与质的并行提升,已经引起大家的广泛关注。
第二,高等师范院校研究生教育国际化要结合自身的发展需要,同时能够提升高校在世界高等教育舞台上的地位。国际合作办学是实现我国由教育大国向教育强国转变的重要举措之一,可将研究生教育理念和实践在国际化与本土化的交融中实现信息交互,共享教育资源,从而促进我国研究生教育实现与世界接
轨[3]。
第三,研究生教育国际化促进调整各学科之间的衔接,完善整个学科系统模式。通过教育国际化,可以实现教育资源的共享,有利于国家相互之间广泛的交流与合作,能调整学科结构,形成学科优势,实现学科跨越式发展,从而完善学科系统模式。
第四,研究生参与国际交流合作的程度是衡量高校教学质量和学术水平的重要参考,而研究生教育水平和培养质量能反映出学校整体的研究水平和质量。师范类院校的研究生国际合作培养程度有利于促进师范类院校向研究型大学转变。
三、研究生国际合作培养存在的问题及其相应对策
我国的研究生在教育过程中要想走出国门、迈向世界,达到研究生教育的国际合作化,以当前的国情现状,不管是从社会、学校还是研究生自身都要解决如下的问题。
(一)国际化意识问题
中国的教育思想受几千年的封建思想影响,加上传统思想经济的惯性作用,计划分配的做法依然存在。甚至很多高等师范院校在招收研究生的过程中仍然存在“计划内”和“计划外”招生的现象。然而对于“研究生是什么”、“怎样培养与国际接轨的研究生”等问题,我国师范院校与国外高等院校的教育思想仍然存在一定的偏差。要想解决这些问题,首先要在思想上改变传统的教育观念,树立教育国际化的理念,意识到研究生国际化培养的使命感和紧迫感,同时各师范学校在教学过程中也要融入一定的国际化因素,培养学生的国际化眼光,从而扩展国际教育化的前景。对于研究生自身也是同样,必须树立自己的国际化意识,只要走向世界,自己的眼界或者科研能力都会得到突飞猛进的提升。
(二)经费投入问题
与国外的一些大学或者研究机构共同开始课程或者组织学习班,面临最大的问题就是费用的问题。在现今国际教育合作还不很深入的情况下,在这方面投入的经费还不是很充足,这在一方面限制了师范院校研究生国际合作培养模式的发展,也在另一方面影响了双方对于共同感兴趣的学科建设、科学研究方面的进一步合作。要想在国际化教育合作中得到长足的发展,前提是社会和各师范高校必须投入更多的经费,只有这样才能在科目创设、研究方面、研究生培养领域得到更加深远的合作。获得经费的途径,笔者认为,最重要的一方面是国家教委、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和相关部门的支持,以上组织一定要加大投入力度,确保研究生国际合作的顺利进行;另一方面,师范院校自身经费的投入也是离不开的。
(三)外语基础水平问题
师范院校的研究生国际合作培养模式中最不容忽视的就是外语水平问题。因为,国内的学生要派到国外,不管是生活还是学习都要与国外的当地人沟通、交流,因此,外语交流能力就显得特别重要。因此只有通过了语言关,才能真正融入当地的生活、文化,学业上才能投入更大的精力,学术上才能获得更大的成绩[4]。因此在出国之前一定要努力学习外语,通过语言关,取得相关的证明或者证书。如果确实没有相关的证书,也可以通过导师和学校在推荐上的相关说明来证明学生所具备的外语水平。
(四)培养方案问题
由于受中国传统思想的影响,我国师范院校研究生的培养方案不够灵活,过分统一。而相比之下,国外研究生的培养模式就相对多样化,灵活性相对较高。这对于研究生教育国际化的培养方案具有很高的参考价值。首先,要在培养目标上实现多样化,既要培养研究型人才,又要培养技术型人才,同时还不能忽略学生的学习能力和创新能力。其次,培养方式的多样化也是不容忽视的,目前比较值得一提的主要有“导师组制”、“学分制”,还有“问题导向制”[5]。再次,还不能忽视课程体系的完善,在新的培养方案中,各个师范院校应该对现有的专业进行深入的探讨,按照更加严格的要求对原有的课程体系进行增删整合,从而保证新的培养方案中的专业课程在质和量上达到双丰收。
四、总结与展望
培育国际化、高层次的研究生不仅有利于我国未来的教育发展,同时对我国的综合国力和国际竞争力的提升都有举足轻重的影响。截止到目前,虽然有些师范院校在国际合作培养方面取得了一定的进展,研究生的培养质量也得到了一些提高,但是研究生的国际化培养模式还需要进一步强化。以重庆师范大学为例,重庆师范大学从2010年开始探讨中澳研究生联合培养模式,并且与澳大利亚科廷科技大学和澳大利亚巴拉瑞特大学进行合作办学。3年以来,已有10余名学生在澳洲攻读金融数学等专业的硕士和博士学位。但是从规模层次上看,还有待提高;从合作办学的途径、培养模式、管理体制、运行和保障机制上还有待探索。另外,隶属于重庆师范大学的最优化与控制教育部重点实验室和境内外的高校及科研机构已经建立了密切的合作与交流,成员的定期出访和专家来访为成员们的发展创造了良好的条件,形成了良性的循环,为师范院校的研究生国际化合作教育培养模式之路提供了一定的借鉴作用。
因此,师范院校研究生国际合作培养模式将成为今后一段时期教育的研究重点。而世界各国的研究生培养模式各具特色,各有优势,我国高等师范院校要在结合自身国情的基础上,努力借鉴国外研究生培养模式的成功范例,去其糟粕,取其精华,这样在不久的将来,我国师范院校国际合作教育模式会很快与世界接轨,进而培养出一批又一批的“高、精、尖”人才队伍,并且坚信我国的高等师范院校在世界范围内一定会产生长远的影响。
[1]徐志玲,吕永钢,杨力,等.立足交叉学科特色 推进研究生国际化培养——以重庆大学生物医学工程类研究生为例[J].教育教学论坛,2013,(12):189-191.
[2]查远莉.研究生教育的国际合作与交流研究[D].武汉:华中科技大学,2012.
[3]赵军,周玉清.研究生教育质量概念研究新视野[J].学位与研究生教育,2011,(06):52-57.
[4]孙洋,张英,青觉.民族高校“国家建设高水平大学公派研究生项目”实践与探析[J].民族教育研究,2012,(06):44-49.
[5]史兰新,陈永平.国内外研究生培养方式的比较及探讨[J].东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0,(02):117-128.
G643
A
1674-9324(2014)45-0020-03
重庆市高等学校教学改革研究重点项目(1202025);中国学位与研究生教育学会2013年研究课题(B2-2013Y09-139)
吕佳(1978-),女,四川达州人,博士,硕导,重庆师范大学计算机与信息科学学院教授,研究方向:数据挖掘,机器学习,最优化技术,计算机教育;吴恩英(1988-),女,山东日照人,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数据挖掘,机器学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