给非连续性文本阅读一个合理的定位
2014-12-22臧松刚
臧松刚
关于“非连续性文本”的提法是以往历次语文教学大纲、课程标准从未涉及的,它无疑成为2011版《课标》的一大亮点。一段时间以来,有关非连续性文本阅读的话题成为语文教学领域研讨的热点。非连续性文本阅读怎样沿着《课标》指引的方向为学生语文素养的提高发挥应有作用呢?笔者谨以此文,求教于方家。
一、 非连续性文本进入课程视野的应有之义
在阅读教学中,大家对“文本”一词并不陌生。所谓“文本”,从广义上讲,是由人们创造的体现其思想、观点、感情的一切作品,包括文字、绘画、音乐等作品。从狭义上讲,指作者以句子和段落组成的文字作品(选作教材时称“课文”)。2011版《课标》所说的“非连续性文本”应该指相对于一般文本(或称“连续性文本”“课文”)而言的阅读材料,多以数据、表格、清单和凭证单、使用说明书、地图等方式呈现。两相比较可以发现,在当下阅读教材体系里连续性文本依然占绝对掌控地位。在这种形势下,《课标》把非连续性文本纳入语文课程视野是有其特定意义的。
1.阅读教学要与国际阅读评价接轨
“非连续性文本”缘自以PISA(国际学生评价项目)为代表的阅读素养测评。PISA关于非连续性文本阅读的认知过程不外乎两个方面:一是“获取信息”,包括从非连续文本中找到所需的具体信息和对没有明确陈述的信息进行推论;二是对非连续性文本形成“广义、整体理解”,即读者在获取信息的基础上,整合文本中的观点、意图形成超越文本的信息,形成对整个文本的深入理解。PISA作为有国际影响力的阅读素养评价项目对于我们尚未成熟的阅读教学来说启发很大。因此,2011版《课标》在第三学段和第四学段分别提出“阅读简单的非连续性文本,能从图文等组合材料中找出有价值的信息”和“阅读由多种材料组合、较为复杂的非连续性文本,能领会文本的意思,得出有意义的结论”这样的目标,实质上就是为了让阅读教学以开阔的视野和开放的心态与国际阅读评价的发展保持同步。
2.学生阅读能力要与语言生活环境同步
随着社会各个领域的不断发展,特别是现代科学和信息技术的突飞猛进,纯文字符号不再是藉以传递信息、交流思想的唯一工具。不同的表达目的,不同的场合,不同的使用环境,决定了“说话者”会采取灵活多变的表达方式,包括图画、表格、照片之类的“语言代码”,形成了不再是纯连续性的文本(包括非连续性文本、混合文本及多重文本)。2011版《课标》在“总体目标与内容”部分指出了阅读教学首要目标是:“具有独立阅读的能力,学会运用多种阅读方法”。我们有理由认定,学会阅读应当是阅读教学主要的,也是基本的着眼点。然而,我们是否也要考虑“独立阅读能力”究竟包含哪些基本要素?阅读教学究竟要教人家学会哪些阅读方法?无疑,学会从非连续性文本中获取所需的消息,得出有意义的结论,是现代公民必备的阅读能力之一。也就是说,面对这样纷繁多元的语言生活环境,学生的阅读能力自然也要与之同步匹配,即学生既要会“读文”,也要会“读图”“读表”“读数据”;既要会读单一材料,也要会读混合材料、多重材料。
3.语文课程要“为学好其他课程打好基础”
众所周知,语文课程是基础教育课程中的基础。在其他课程的教材中,有很多学习内容是以非连续性文本的形式呈现的,如苏教版数学五年级下册“统计”部分例题连续出示三幅统计图表:第一幅为2004年1月制作的“青岛市2003年各月降水量统计图”(折线统计图);第二幅为2004年1月制作的“昆明市2003年各月降水量统计图”(折线统计图);第三幅为2004年1月制作的“青岛市、昆明市2003年各月降水量统计图”(复式折线统计图)。按照教材编者意图,先观察第一幅和第二幅,是否能很快看出青岛和昆明哪两个月的降水量最接近,哪两个月的降水量相差最多。两幅图比较,学生自然比较困难。接下来教材提示:“如果把两幅统计图合在一起,就能看得很清楚”。于是出现了第三幅复式折线统计图,并在图后安排3个思考题:一是表示青岛市、昆明市各月降水量的分别是哪一条折线?二是看图说说这两个城市哪个月降水量最接近,哪个月降水量相差最多?三是从图中你还获得了哪些信息?前面两小题学生可以通过数字直观看出,但第三个问题,如果学生没有系统性的立体思维和发掘整理信息的能力是不容易完成的,而这些都可以通过一定量的非连续性文本阅读实践来培养。因此,2011版《课标》把“提升学生的综合素养,为学好其他课程打下基础”作为语文课程的应尽之责。
二、 非连续性文本导读的三个层次
按照当前大家比较认可的观点,非连续性文本阅读就是“通过阅读数据、表格、清单和凭证单、使用说明书、地图等进行说明、解释和讨论”,与2011版《课标》关于“非连续性文本”阅读要“找出有价值的信息”的目标是一致的。基于这样的观点,笔者以为非连续性文本阅读要着力围绕三个层次切实指导,以培养学生独立的阅读能力。
1.厘清空间关系,提取碎片信息
非连续性文本呈现信息的方式是多维度、分布性的,承载信息的媒介包括表格、数据、文字等在内的多元符号。因此,非连续性文本阅读首先就要理清信息分布空间的内在关系并初步从每一空间提取表层的碎片信息,如下面“揭秘食物消化时间表”。
揭秘食物消化时间表
这是一张极为普通的二维分布统计表。阅读时要在整体把握标题关键信息的基础上,既要横着从每一行四个格子中提取信息,又要竖着从每一列中提取信息。
2.罗列构成要素,进行信息整合
心理学研究表明,大脑会对有意义和无意义的信息与情景做出不同的反应。就一张火车票来说,按照人从左到右、从上到下和顺时针方向的变化习惯分13个区域承载售票编号、售票站点、出发站、车次、到达站、开车日期与时间、座位号(或铺位号)、票价、车型及有效期等近20条信息,但是对于等待乘车的旅客来说关注的是出发站、车次、到达站、开车日期与时间、座位号(或铺位号)、票价、车型等有意义信息。也就是说,厘清了空间内在关系后阅读者内在动机就会自动驱使大脑对输入的信息与自身的需要、经验进行匹配加工,这样新的信息就与读者已经知道和掌握的信息联系在一起了。这也就是洞察力支撑下的信息意义的整体感知(信息整合),按照詹德林的观点就是得到“感觉意义”。感觉意义起始于对关系不连续的感知,在伴随着洞察的“啊哈”(就是这个意思嘛)经历中达成对看似无关或随机信息的内化。还以上面“揭秘食物消化时间表”为例,图表中信息不连续的空白处,学生一旦整合(包括推断、分析和遐想)就可以获取有价值的信息:两餐中觉得饿,想吃个水果抵挡一阵,香蕉就是很好的选择;根茎类蔬菜(如红薯、芋头)可以拿来当主食;脂肪与谷物或蛋白类食物共同摄入会延长后者的消化时间,所以吃油多的主食和菜肴会给肠胃造成极大负担……
3.分析综合平衡,推论表达意图
非连续性文本也和连续性文本一样有自己的表达意图,从读者的角度看就是深层意义。按照心理学的观点,深层意义指驱动我们并控制我们的目的感的任何事物。分析是为了提取文本大意,综合是为了找出文本中有价值的信息,分析综合平衡就需要在想象中洞察内在联系与规律,推理成因与结论,作出科学准确的判断,从而清醒地认识世界、认识社会、认识生活,获得非连续性文本的深层意义。再以“揭秘食物消化时间表”为例,学生只要联系自己饮食习惯或身体状况就可以获得诸多的深层意义,比如身体偏瘦、肠胃不好的孩子应该注意什么,偏食的爱吃肉和油炸食品的孩子应该怎么办,睡觉前有吃东西习惯的孩子该怎么选择等等。
三、 非连续性文本阅读的连带思考
尽管非连续性文本与我们的生活息息相关,但正式走进教学视野的时间还很短,非连续性文本阅读实践也大多是“摸索中前行”的状态。综观当下现有的文献资料,笔者以为非连续性文本阅读至少有三个方面问题值得我们去关注。
1.不仅为了应试,更是为了应世
按照目前现有的教材体系内容,非连续文本并不多,只是在综合性学习中偶尔出现。以苏教版小学语文五、六年级四册教材为例,出现频率最多的是按照某类语言现象编排一定词、句练习,如五年级上册练习3“语文与生活”部分安排听老师讲《红灯记》故事、读唱词领会弦外之音、读跟戏曲有关谚语理解意思等内容。这些也只能勉强属于非连续性文本,真正像《课标》所说的图文组合材料式的文本几乎为零。在这种情况下,教师关注非连续性文本阅读就是为了应对考试,通过考前突击强化,让学生“临时抱佛脚”掌握一些阅读方法。这种依靠“考”来驱动“读”的方式显然与2011版《课标》的初衷是相悖的。这就需要语文教师在两方面下功夫:一是有课程资源开发意识,时刻关注身边出现的与学生生活密切相关的非连续性文本,通过筛选、优化变成教学内容;二是合理调节教学时间,压缩每单元综合学习教学课时,补充相应的非连续性文本阅读指导,真正让语文与生活信息紧密相连,让学生通过非连续性文本阅读全面提升阅读能力、不断提高生活质量。
2.着力指导会读,谨慎练习写作
“读写结合”是当下阅读教学培养学生语用能力最给力的策略,于是有的教师也要把“读写结合”移植到非连续性文本阅读上,笔者以为要谨慎行之。首先,连续性文本都不全是可以仿写的(比如提供信息、引起议题、介绍资料的“用件”类文本就不适宜仿写),非连续性文本更不适宜仿写。非连续性文本的核心价值在于采取直观、简明,概括性强的形式让读者从比较中获得信息、得出结论。读者只要会读,能从中获得信息、得出结论就已经充分发掘了它的价值,何必再去自寻烦恼地仿写呢?就像我们学习驾驶汽车,掌握了驾驶技术,熟悉了汽车的构造、原理、交通法规等必要知识,能熟练驾驶它到目的地就已经充分发掘了汽车的价值了,没有谁再去考虑学习汽车制造技术。其次,有的教师认为说明事物的文章可以通过图表形式改写成非连续性文本,其实这也是本末倒置的行为。比如《新型玻璃》一文集科学性、知识性、趣味性、文学性为一体。课文对每种玻璃的特点和用途都介绍得极为生动具体——开篇先从夜深人静、警铃骤响讲起,引人入胜地讲述了夹丝网防盗玻璃“可以自动报警”的特点;介绍夹丝玻璃时用“藕断丝连”来形象说明夹丝玻璃即使破碎,碎片仍粘在一起;介绍变色玻璃时把它比作“自动窗帘”,把噪音比作来无影去无踪的“隐身人”;介绍吃音玻璃时把它说成是“消除噪音的能手”,并通过具体例子和数字加以印证……这些生动的表达是“学习语言文字运用”的绝佳材料,非要改写成图表,还有语文的东西可学吗?
3.指向语用核心,避免无的、无效
非连续性文本阅读是连续性文本阅读的有益补充,旨在让学生学会阅读连续性文本,同时学会从多种形式、多种来源的非连续性文本中获取信息、综合加工来解决生活中的语言文字运用问题。也就是说,2011版《课标》所提出的非连续性文本阅读仍然要以提高学生的语言文字运用能力为核心,只不过连续性文本阅读的语用目标更多指向学习,而非连续性文本的语用目标则更多指向生活。对照这样的标准,我们在为学生选择非连续性文本时就得从两个层面考虑:一是所选的材料是否对培养学生非连续性文本阅读能力有价值。有的阅读材料尽管附有插图,但是插图并没有在文本之外提供更多必要的附加信息,只不过为文本增加一些画面效果罢了,有没有插图对获取信息、认识世界无任何影响,那这样的图就不值得关注了。二是所选的材料是否指向了这个年龄段学生的心理需求与可能关注,即通过阅读能否让学生获得实际生活中必需或感兴趣的信息。非连续性文本涉及到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只有贴近学生的实际,从学生发展出发去思考和实践才是最好的,因为“学生的发展水平是教学的出发点,教学必须符合受教学生的发展水平”。
总之,非连续性文本阅读是新生的课程内容,既要精心呵护,也要合理定位,只有让其沿着语文课程的本体目标稳步前行才能真正让学生在阅读中受益。
【责任编辑:陈国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