准确定位 突出特色
2014-12-22王继洲
当历史的车轮行进到2014年12月时,《中国石油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已经历了30个春秋的发展。在这样一个时刻,考察其30年发展的历史,梳理其发展的经验与历史贡献,对促进中国石油大学和《中国石油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的进一步发展均有重大意义。有鉴于此,笔者特撰此文,以庆祝《中国石油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创刊30周年!
一、《中国石油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发展历史简述
(一)学报的起步(198412—198712)
1984年12月,在华东石油学院和山东省委宣传部有关领导的大力支持下,迎着中国经济体制改革的春风,在美丽富饶的渤海之滨,一朵社会科学理论之花——《华东石油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创刊并公开发行了,这是全国理工农医高校社科学报园地中最早绽放的花朵之一,也是中国“石油系统第一个公开发行的理论刊物”。中国石油大学以及《中国石油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的发展史上,将铭记当年筹办创刊的华东石油学院和山东省委宣传部的有关领导、编辑部人员的贡献,后人也会赞叹他们的智慧与远见。《华东石油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创刊时刊号是“山东省期刊登记证第79号”(该登记证一直使用到学报1987年第4期),开本为16开,82页,季刊,单怀沧教授任主编。1985年起,梁新教授任主编。
学报自创刊至1998年8月,隶属于学校的社会科学系。创刊初始,尽管办刊力量薄弱(编辑人员大都由从事社科教学的教师兼任),缺乏办刊经验,国内期刊界对这方面工作也缺乏统一的指导(致使那时学报的编排体例如今看起来不很规范),但是,学报编辑部人员仍然克服种种困难,以极大的热情投入学报工作。在此期间,共完成3卷13期学报的编辑出版和发行工作,为《中国石油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的发展奠定了基础,为校内外社科研究人员的成长提供了宝贵的园地。
在这个时期的学报上,可以经常看到一些后来成长为社科研究领域专家学者的文章,其中不少文章是这些专家学者当年的处女作,从一定意义上说,《华东石油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为这些专家学者当年的成长提供了助力。
(二)学报的初步发展(19881—19988)
1988年是《华东石油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发展史上的一个重要年份。学报从第1期开始获得了国内统一刊号:CN 37—1018。1988年2月,经国家教育委员会批准,华东石油学院更名为石油大学,《华东石油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随之于同年的第3期更名为《石油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这一刊名一直使用到学报2005年第6期)。1988—1998年,是《石油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初步发展的10年。在此阶段,国家的科教事业得到了突飞猛进的发展,石油大学在此过程中也得到了很大发展,这就为学报的发展提供了许多有利条件。社科系也十分重视编辑部的建设,从人员、办刊经费、办公条件等方面积极支持编辑部的工作。
《石油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在这个时期得到初步发展的主要表现如下:
一是学报编辑部进一步明确了办刊定位,学报刊发文章的内容更有学术性和针对性。
二是学报刊发文章的数量也有了较大增长,每期的页码由82页增加到96页。
三是学报的编排体例渐趋规范,学报编辑部人员开始从事编辑学的研究,发表了一些论文,在学报上设置了编辑学研究栏目,学报在高校学报界有了一定影响。
四是学报为学校教学、科研和社会服务的意识不断增强。
在这个时期,编辑部成员做了许多开创性的工作,尤其是先后担任主编的梁新、贺安敬、杜金亮教授,更是在繁忙的教学和管理工作之余进行学报的编辑管理工作。在编辑部人员的共同努力下,1995年,学报首次被评为“山东省优秀期刊”,这为学报的进一步发展创造了条件。
中国石油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4年12月第30卷 第6期 王继洲:准确定位 突出特色——《中国石油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创刊30周年发展历史考察(三)学报的进一步发展(19988—2004年)
1998年8月,为进一步提升学校的学术期刊的办刊水平,石油大学成立了期刊社,统一管理《石油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石油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和《石油教育》3个期刊的编辑出版工作,王良泉担任社长与学报(社科版)的主编。
这一时期,中国的期刊事业有了很大发展,国家对期刊和高校学报的管理也渐趋规范,如1998年5月,教育部颁布实施了《高等学校学报管理办法》,从此,高校学报的发展开始“有章可循”。但同时,高校学报的发展也遇到了一些前所未有的压力和困难。尤其是一些机构进行的核心期刊评定,使得一些非名校的高校学报很难进入核心期刊的行列,这给高校学报的正常发展带来了较大的困难。在此形势下,编辑部成员仍努力工作,积极进取,使学报得到了进一步发展,具体表现如下:
一是学报从2000年第1期开始,由季刊改为双月刊,并开始按照新修订的《中国高等学校社会科学学报编排规范》(2000年1月下发)进行编排,编排体例进一步规范。
二是学报从2001年第1期开始,开本由小16开改为大16开,页码由96页增加到112页,并从此固定下来,学报刊发文章的信息容量由此得到了较大增加。
三是将学报的办刊宗旨凝练为“突出石油特色,促进石油经济文化发展;把握时代脉搏,立足高校社科研究前沿”,并在学报上进行标示。
四是1999年,学报被评为“全国首届百强社科学报”,学报的学术影响力进一步扩大。
(四)学报的全面发展(2005年至今)
2005年以来,由于高校在科研和职称评定中对“核心期刊”、“CSSCI核心期刊”的过分“青睐”,就使非“核心期刊”、非“CSSCI核心期刊”的高校学报发展遇到了巨大困难。加之在此期间,国内期刊出版管理机构和高校学报界的部分专家学者主张改变高校学报的办刊定位,也给高校学报的发展带来了一些困难。但编辑部在学校领导的支持下,继续坚持学报的办刊定位,使学报在此期间也取得了一些优异成绩。这期间,王继洲担任主编,学报步入了全面发展的新时期,主要表现如下:
一是2005年学校更名为中国石油大学后,山东省新闻出版局同意将《石油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的主管单位由山东省教育厅改为教育部;学报从2006年第1期开始,更名为《中国石油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这为学报的进一步发展创造了有利条件。
二是2006年以后,学报开始严格执行国家标准《文后参考文献著录规则》(GB/T 7714-2005)。学报的编排体例实现了统一化、规范化。学报的编校质量在高校学报中处于领先地位。
三是学报的影响力在高校文科学报中有了进一步扩大。学报主编先后在全国和省市学报研究会中担任职务;2012年学报编辑部首次成为全国高校文科学报研究会的理事单位。
四是学报获得的奖励与荣誉的层级、数量有了进一步提升。2010年学报首次被评为“全国高校百强社科期刊”,2014年再次获此殊荣。
五是学报发展的特色更加显明。将“经济与石油经济”、“文化与石油文化”栏目整合为“石油与能源”。同时加强“黄河三角洲”栏目建设,并于2012年随着编辑部由东营校区迁至青岛校区,将该栏目改为“山东黄蓝战略”。目前,两栏目分别为“全国高校社科期刊特色栏目”、“全国理工农医院校社科学报特色栏目”。
六是学报刊发的国外、境外作者的文章数量逐渐增多,学报的海外、境外机构订户不断增加。2013年,学报订户遍及世界20多个国家和地区,达3584个。
从1984年12月到2014年12月,学报共出版了30卷,156期。如今,学报已经成为中国高校文科学报群体中的重要成员。
二、《中国石油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30年发展经验的梳理
《中国石油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在30年的发展过程中,坚持正确的办刊宗旨,坚持严谨细致、精益求精的工作作风,对学报进行了准确定位,突出了办刊特色,具体来说,主要有以下经验:
(一)把握时代脉搏,立足学术前沿
1984年,中国改革开放的大幕刚刚拉开,经过一段时间的拨乱反正,国家各项工作全面走上了正轨,科技、教育、文化事业经过几年的调整和恢复也迎来了发展的春天。就是在这种千载难逢的大好形势下,学校以及学报前辈以敢为人先的精神,抓住了这次历史机遇,在石油院校这种行业性工科大学和当时文化事业较为落后、刚刚设置地级市的东营市创办了这份社会科学类学术期刊。这在当时的理工科院校中是屈指可数的。可以说学报的创办,契合了当时国家发展的形势。之后,国家各项事业走向全面繁荣,全国高校学报也雨后春笋般地迎来一个了发展的高峰。学报(社科版)的创办,不仅有力地支持了学校社会科学研究和教学的发展,促进了石油行业的进步,而且对服务黄河三角洲开发和发展以及繁荣当地文化也作出了积极贡献。
20世纪90年代以后,随着计算机和网络技术的发展,出版业的编辑出版方式发生了革命性的变革,学报(社科版)也适时地实行了排版和编辑办公的计算机化,同时在出版纸质版的基础上,相继出版了光盘版和网络版。
在推进出版方式现代化的同时,学报还根据国家、石油行业以及出版业等方面的形势变化,不断调整办刊思路,以期不断提高自己的服务能力。如20世纪80年代,国内学术界开展了“关于社会主义时期商品生产和价值规律的讨论”,学报立即在创刊号和1985年第1期上设重要栏目参与研究、讨论。20世纪90年代,学术界对企业经营机制、市场经济、人与自然等问题展开了研究,在此过程中,学报刊发了大量文章,对上述问题进行了探讨与研究。进入21世纪后,学术界加大了对和谐社会、国家能源安全、低碳经济、新能源等问题研究的力度,为此,学报设置了相关栏目,积极参与对这些问题的研究。再如,学报创刊初期设置的“政治经济学和石油工业经济”栏目,随着形势的发展,不断调整,历经“石油工业经济”“石油经济”“经济与石油经济”等,最终形成现在具有一定影响的特色栏目“石油与能源”。该栏目已连续两届被评为“全国高校社科期刊特色栏目”。
(二)突出石油特色
中国石油大学是一所石油特色鲜明的国家重点大学,她肩负着推动中国石油行业发展的重任,因此,这所大学的石油特色十分突出,而作为这所大学重要窗口的《中国石油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也在其发展的过程中,始终将突出石油特色作为自己的办刊定位。《华东石油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的创刊号上明确提出:本刊是哲学社会科学和石油经济管理方面的综合性理论刊物,她的主要任务是宣传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研究石油经济和石油发展史。在这期学报的《征求订户》中也明确指出:该学报“以研究石油经济和石油企业管理作为自己的特色”。从此以后,学报一直将突出石油特色作为学报的发展定位。在《石油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0年第3期上,学报把“突出石油特色,促进石油经济和石油文化的发展”作为办刊定位,并在学报的目次上方进行标示。遵循这一定位,学报编辑部一直将刊发研究石油经济、政治和文化的文章作为重点工作,将“石油经济”列为学报的重点栏目进行建设,并将其放在所有栏目的最前面。为进一步突出石油特色,2007年,将涉油栏目整合为“石油与能源”。据统计,创刊30年来,学报发表了500多篇研究石油经济、政治和文化的文章,这些文章的作者,既有中国科学院院士,也有“中石油”、“中石化”等国有大中型企业的领导以及石油科研院所、石油高校的科研人员和教师等。这些文章对保障国家石油和能源的战略安全、促进中国对外石油合作和国家经济社会发展等产生了重大影响。2004年,在学报创刊20周年时,原石油部部长王涛欣然为学报刊庆题词:“创办特色名刊,服务石油科教”。这既是对学报的肯定,也是对学报的希望与要求。
学报除了在刊发文章的内容上突出石油特色外,还在学报的封面设计上突出石油特色。2006年初,学报在更名为《中国石油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时,重新设计了学报的封面。在新的学报封面上,采用了中国北宋时期著名科学家沈括在《梦溪笔谈》中对石油进行描述的文字作为背景。由于沈括是世界上最早为“石油”命名的中国科学家,因而,在封面上凸显描述“石油”的文字,既象征着中国科学家对世界石油工业发展的贡献,又体现了学报鲜明的石油特色。
一些专家学者认为,高校学报定位于特色化发展(也称差异化发展),这是使高校学报在激烈的发展竞争中处于有利地位的重要举措。事实证明,《中国石油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由于将发展定位于突出石油特色,才得以在全国同类期刊中拥有大量专业化的作者和优质稿源,也使得国内外的许多读者根据这一特色,能够便捷地在学报上查阅到自己所需要的资料和信息。
(三)保持高校学报色彩,发挥好“窗口”作用
中国高校学报诞生后,一些教育家就将其定位为高校主办的、刊载高校师生研究成果的学术刊物。也就是说,高校学报具有鲜明的高校色彩。高校学报是主办高校刊载教学、科研成果的主要载体,也是培养人才的重要阵地。它历史地记载了其主办高校的教学和科研工作的发展,是外界了解这所高校师资和学术水平的重要窗口。中国高校学报虽然是学术理论期刊,但它不是一般的学术理论期刊,它是“高校主办”的特殊的学术理论期刊。
21世纪以来,随着中国教育和科学文化事业的迅速发展,中国的学术期刊也进入了一个迅速发展的新阶段。在此过程中,国内期刊出版管理机构和高校学报界的部分专家学者从良好的愿望出发,主张高校学报应借鉴国外期刊界的经验,改变对中国高校学报的定位。但《中国石油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并未受这一舆论的影响,而是继续保持学报的中国石油大学色彩。为突出学报的中国石油大学色彩,从学报的2010年第1期开始,采用了新的封面,新封面选用了象征中国石油大学发展历史的图案,使学报的中国石油大学色彩更加鲜明。
高校学报主要是主办高校科研、教学研究成果的载体与传播工具,也是主办高校科研和教学工作的深化与延伸,它的主要任务是全面反映主办学校的科研和教学成果, 促进学校的学科建设,引导、促进主办学校的科研、教学工作。从理论上讲,通过某一高校学报这个窗口,就会发现这所高校的科研和教学等状况。为此,学报(社科版)积极充当中国石油大学的窗口,及时推介、刊发中国石油大学的科技创新、知识创新、理论创新的信息与成果,并有意识地突出宣传、推介学校的重点专业、重点学科与重点课题的研究成果,以及教学的特色与优势, 使这些信息与办学优势在国内外尽快产生较大影响,从而提高学校在国内外的影响力与知名度。
(四)彰显中国石油大学的办学功能
由于高校学报是高校主办的学术理论期刊,因此,它必须彰显高校的办学功能,即人才培养、科学研究、服务社会和文化传承。《中国石油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在30年的发展历程中,主要在以下方面彰显了中国石油大学的办学功能:
1.注重为中国石油大学人才培养服务
针对中国石油大学学报的读者群与作者群主要是高校的学生与教师这一状况,学报编辑部决定加大为中国石油大学人才培养服务的力度,使中国石油大学学报的读者与作者群得到教育培养和提高。为此,编辑部采取了以下措施:
其一,在刊发论文内容的选择上,最大限度地为中国石油大学的教学、科研工作的需要服务,尽量使学报刊发的论文成为中国石油大学的教育教学、科研工作的延伸与深化,使中国石油大学学报的读者能够在思想素质、科学精神、学术创新、专业知识与能力等方面都得到提高。
其二,编辑部利用组稿、审稿、修改稿件等与作者交流的环节,有意识地对青年学术人才进行培养。
2.努力为学校的科研工作服务
学报编辑部努力拓展为学校科研工作服务的渠道,积极宣传中国石油大学的科研特色与优势,推介中国石油大学的科研成果,使这些信息与成果尽快产生较大的学术影响力,达到扩大学校的影响力、塑造学校的学术形象,并以此促进学校的科研工作的目的。学报编辑部为此采取了以下主要措施:
其一,编辑部紧密结合国内外石油和新能源的发展形势,以及学校人文社会科学专业的科研现状,在“石油与能源”这一特色栏目上刊发了大量有关研究石油经济与管理、石油政策与法律、石油文化、新能源、低碳经济等领域的文章。重点刊发这些领域的国内外的研究成果的目的,就是以此强化中国石油大学在这一领域的科研优势。
其二,针对中国石油大学在“文、史、哲、政、法、经、教”等专业科研力量相对较弱的现状,学报编辑部为提升学校相关专业教师的科研水平和能力,精心选择、刊发这些专业校外作者的高水平稿件,使学校中从事这些专业科研和教学的教师能够通过自己学校的学报较早地看到这些文章,以便从中受益,达到提升学校薄弱学科科研工作水平的目的。
3.努力拓展学报为地方经济、文化和社会发展服务的渠道
为发挥中国石油大学为国家经济社会发展服务的功能,学报除了重点刊发石油经济、石油文化、能源安全等方面的文章外,还十分重视刊发为地方经济、文化和社会发展服务等方面的文章。因中国石油大学校区位于黄河三角洲和青岛地区,为重点促进这些地区的经济、文化和社会发展,学报从创刊伊始,就刊发有关研究黄河三角洲方面的文章,并于2000年设立了“黄河三角洲研究”栏目。2012年随着编辑部迁至青岛校区,同时为了配合国家“黄蓝两大战略”的实施,将该栏目改为“山东黄蓝战略”。到2014年底,这个栏目共发表了100多篇文章,这些文章对“黄蓝两大战略”的实施具有较大的促进作用。
4.努力传承、引领、建设中国先进文化
当前,传承、引领、建设中国先进文化是中国高校新的办学功能。目前,处于社会转型期的中国,在文化领域中出现了前所未有的冲突和碰撞,各种文化相互激荡、相互融合,处在这种前现代、现代和后现代的文化的激烈冲突与碰撞中的中国社会,需要建设支撑中国现代化建设的先进文化,而高校和高校学报应承担起传承、引领、建设中国先进文化的责任。在此方面,学报编辑部主要做了以下两方面的工作:
其一,使学报刊发的论文准确把握世界、国家和高校自身的需要,突出中国文化的民族性,增强对中华民族文化的自信;突出中国文化的开放性,努力把世界上一切文化的先进成果吸收过来;突出中国文化的群众性,使之代表最广大人民群众的利益,为人民大众服务;突出中国文化的科学性,使之能够客观、正确地反映人们对自然界、人类社会的真理性认识,能够更好地适应、促进社会的和谐健康发展。
其二,使学报刊发的文章在语言文字方面符合国家通用的规范和标准。为此,编辑部实行严格的编校制度,一直将文字的差错率降到最低,此举得到了读者、作者以及期刊管理部门的好评,也在某种程度上扩大了汉语和中华文化在世界上的影响。
(五)保持学报的学术性
高校学报必须承担高校研究高深学问的使命,刊登的论文应具有学术性与创新性,这是高校学报赖以生存和发展的基础。因此,《中国石油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一直坚持将保持学术性作为学报的定位。为坚持这一定位,编辑部认真坚持以下三个原则:一是努力使学报发表的论文具有学术性,在内容上有所创新。二是努力使学报发表的论文在形式上符合学术论文的规范与要求,拒绝一些工作总结、领导讲话体裁的文章。三是在刊发论文时坚持学术道德。目前社会上学术道德缺失的现象比较严重,如抄袭、剽窃、造假等学术不端行为不断发生。笔者认为,学术道德的缺失有悖于大学精神,也与中国高校学报总的办刊宗旨相违背,因此,学报在刊发论文时,始终坚持学术诚信原则,自觉抵制学术不端行为。
三、《中国石油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发展历史的启示与未来展望
(一)学报发展历史的启示
考察《中国石油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30年发展的历史,得到的启示是:(1)高校学报可持续发展的关键是高校学报的主管、主办单位,各级期刊管理部门,以及高校学报从业人员都必须对学报进行准确定位,并遵循学报的定位进行编辑出版工作。唯有如此,才能使高校学报更好地彰显高校的办学功能,为国家高教事业和社会经济文化的发展做出应有的贡献。(2)高校学报的可持续发展须臾离不开学报的主管、主办单位的大力支持。由于高校学报是高校主办的一种特殊的学术期刊,它肩负着高等教育所赋予的历史使命,因而,高校学报的主管单位一般是国家教育部或省(市)的教育厅。事实证明,高校学报只有得到主管单位的政策支持,得到主办高校对具体工作的支持,才能存在和发展下去。(3)高校学报从业人员只有恪守国家有关法律法规,坚持正确的办刊宗旨,坚持高校学报的学术性、创新性、教育性,对编辑出版工作精益求精,力争出学术精品,才能使高校学报步入良性发展的轨道。
(二)对学报发展前景的展望
《中国石油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30年发展的历史将昭示未来:《中国石油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一定能在未来发展的进程中更上一层楼。这既是笔者对学报今后发展前景的展望,也是对办好学报的自信,其原因是:(1)中国石油大学学报和中国高校学报在过去的岁月里,曾经为中国高等教育的发展做出过重大贡献,因此,在国家今后高教和科技文化事业大发展的进程中,中国高校学报也将发挥重要作用,也将像过去一样得到国家和各级主管单位的大力支持。(2)中国石油大学学报曾经为学校办学功能的彰显、学校的发展做出过重要贡献,对扩大学校在海内外的知名度和影响力具有重要作用,因此,学校领导、广大师生都对学报的发展格外重视,并给予了许多支持,可以坚信,今后学报也必将继续得到来自学校的重视与支持。(3)中国石油大学学报在发展过程中,拥有众多高水平的审稿专家和作者,这是学报发展的宝贵财富,拥有了这些财富,学报的发展必然前途一片光明。(4)中国石油大学学报编辑部如今已经形成了优良的传统,具有较强的办刊能力、较高的办刊水平,在今后的工作中,学报编辑部将继续保持、发扬这些优良传统,开拓进取。笔者相信,有上面这些有利条件,加上处在中国全面深化改革开放这样伟大的时代,《中国石油大学学报(社科版)》一定能够创造一个更加美好的未来,使这朵初绽于渤海之滨的小花,能够在黄海之滨开得更加灿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