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从新生事物中挖掘新闻价值的辩证考量

2014-12-21徐行翔

中国记者 2014年4期
关键词:新生事物嘉兴新政

□ 文/徐行翔

编 辑 文璐 wenlu@xinhuanet.com

善于识别与发现

善于发现、识别新生事物,才能有所收获。近年来,嘉兴日报报业传媒集团获得浙江新闻奖的报道中,有相当一部分作品来自敏锐发现新生事物并深挖其新闻价值,如获得消息类一等奖的《嘉兴“两分两换”掀起新一轮土改》《216万嘉兴人今起告别“农业户口”》《城市图书馆开到村民家门口》《工会组织下乡 助力农民转身》《2524名党员票选当家人》和消息类二等奖的《嘉兴开启全新城市拆迁模式》等。

然而,从另一方面看,新生事物要以实践来检验,而中国的快速发展转型又史无前例,走的还是“摸着石头过河”不断探索之路,因而新生事物面临的实践因素难免会相对更复杂。所以,对新闻工作者而言,既受新生事物吸引,也会给分辨带来非同寻常的挑战,即便是与党政部门工作密切相关的新生事物也难例外,一旦观察、分析、把握不当,做出来的新闻报道就有可能价值大打折扣。

如何慧眼识“新”

新政的制订、首创的举措等等是否符合实际产生实效?经济布局、新产业项目的投入效果如何?这些往往不是一眼可看明白的。

1.深入调查,透彻认识

2012年8月17日,《南湖晚报》刊发调查报道《农民建房可用公积金贷款 叫好新政缘何成空中楼阁》,报道梳理出农民建房申请公积金贷款的瓶颈——公积金缴存人与建房人的错位、申请人拿不出房产来抵押,并反映建房农民对公积金政策松绑的期盼。以深入调查、敢于质疑而揭示问题要害的这篇报道,虽被评为报社当月好稿,但《南湖晚报》领导在点评此稿时却指出其不足:“这篇稿件,于政府部门,是政策制订如何‘接地气’、有实效;于我们,是对所谓‘新政’如何认识透彻、不人云亦云。如果能在前年‘新政’推出时‘反弹琵琶’,今年‘不幸而言中’,那才叫牛。”

2010年6月1日,被称为“浙江首例”的“海盐农民建房可用公积金贷款”这一新政正式推出。初看这一新政,出发点当然很好,似无可非议,所以《南湖晚报》报道后,省级以上新闻网也纷纷转载,有省报甚至先于《南湖晚报》刊发此新闻。孰料这项新政后来却叫好不叫座,两年多过去了,申请成功的仅有两户。如果这看似很好的新政出台时记者不是急于唱赞歌,不人云亦云地以为全县众多农民将因此受益,而是深入调查,及时发现这类新政的“不接地气”之处而“反弹琵琶”,那么这项新政就不会长达两年成“空中楼阁”,让想申请公积金贷款的农民可望不可即。

2005年10月,中央提出要按照“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的要求,扎实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嘉兴日报》专副刊部没有按图索骥寻找正面例子做简单典型报道,因为新农村建设是一个巨大的系统工程,需要深入调查、透彻认识。专副刊部记者从新农村建设更应“着力”的对象,建设新农村的资金从哪里来,农民医疗保障、农民养老保障、嘉兴失地农民以土地换社保的可行出路,新农村里的“新文化运动”,嘉兴农村的新电力革命,谁来做村里的“当家人”,在反哺农村中民营企业家的社会担当等九个方面展开深入调查,于2006年7月起在副刊《江南周末》上推出了九篇“农民对‘新农村’有何期待”系列调查报道。其中揭示的问题及之后嘉兴市城乡一体化建设中的创新举措,不仅有效解决问题而且走在全国前列。这组系列调查报道也获得了2006年度浙江新闻奖重大主题报道类一等奖。

2.拓宽视野,敢于质疑

唯有善于学习、拓宽视野,才能从宏观、前瞻的角度分析、把握新生事物,既能发现具前瞻意义的价值,又能发现需警示的问题。

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提出:“必须健全体制机制,形成以工促农、以城带乡、工农互惠、城乡一体的新型工农城乡关系,让广大农民平等参与现代化进程、共同分享现代化成果。要加快构建新型农业经营体系,赋予农民更多财产权利,推进城乡要素平等交换和公共资源均衡配置,完善城镇化健康发展体制机制。”

近几年,嘉报集团推出的《嘉兴“两分两换”掀起新一轮土改》《216万嘉兴人今起告别“农业户口”》《城市图书馆开到村民家门口》《工会组织下乡 助力农民转身》等获得浙江新闻奖的报道,以宏观、前瞻的视角从当地城乡一体化建设创新举措中发掘出不寻常的价值。实践证明,嘉兴市于2008年推出的以“两分两换”(以宅基地置换城镇房产,以土地承包权置换社会保障)优化土地使用制度为核心,包括户籍制度、公共服务均等化在内“十改联动”,同步推进现代新市镇和城乡一体化新社区的“两新”工程建设,既使农民的租金、股金收入逐年增加(到2012年,嘉兴全市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水平连续九年位居全省第一,2013年更是和舟山、宁波两市一并首次突破两万元,其增幅也连续10年超城镇居民),也推进了公共服务均等化,从而在城乡一体化进程上走在了前列。

当然,在倡导改革创新的大背景下,既涌现具科学性、前瞻性的创举,也存在盲目冲动的肤浅与急功近利,如为追求所谓的政绩或丰厚利润。

市场经济初级阶段,在经济领域中盲目跟风一哄而上,造成投资扎堆、产能过剩的现象屡见不鲜。尤其在经济全球化、动辄牵一发而动全身的当今,记者要真正做到目光敏锐、及时发现问题,必须不断学习、拓宽视野,看待事物宏观微观结合,才能深刻洞察,做出有警示、启发等价值的经济报道。《嘉兴日报》2008年6月18日刊发的《两头在外 受制于人 太阳能光伏产业还能走多远?》,记者把刚起步的嘉兴太阳能光伏产业置于国内外这一产业的大背景中考量,针对嘉兴一批传统产业企业在利润最大化诱惑下转向上马太阳能光伏项目提出警示:“一味扩大项目规模,就有可能在国际市场产能饱和时陷入困境。”2012年以来,国际市场光伏产品价格一落千丈,这篇报道的警示也得到了印证。2011年1月25日刊发的《高端酒店投资井喷 嘉兴酒店业上演“豪华竞争”》及评论《供给扩张与繁荣幻觉》,记者从宏观着眼,既揭示了过去一年嘉兴高端酒店投资呈现井喷背后三股资金等力量的推动,更阐述了业内人士对高端酒店过多的担忧,并从全市酒店现状及城市区位、与沪杭同城效应等多方位考量,提出未来错位发展避免行业血拼、有益于消化过多高端床位的建议。

3.审时度势,善于建设

要真正当好“站在船头上的瞭望者”,既要敢于质疑、及时警示,更要善于建设,催生有价值的新生事物。面对治污大难题,《嘉兴日报》2008年2月推出每月一次的“市民环保检查团”活动,这是督促排污企业加快环境治理的创新举措,既呼应了民众要求加强环境监管的诉求,又凝聚起民众力量,破解了环保执法事多人少的困境,还能增强市民的环保意识、公民意识,构建起环保部门与民众良性沟通渠道。活动以拥有参与权、否决权和评判权等实权实效赢得公众广泛关注和市委书记的充分肯定,《人民日报》、新华社等中央和省级媒体对此作了大篇幅报道。这一活动也获得2010年浙江新闻奖社会活动奖。

就地方主流媒体而言,要敢于质疑并能够发出声音、产生实效,有时客观上会遇到一些制约,因而不妨采取化锋芒毕露质疑为巧妙建议的方式,以“他山之石”、建设性报道方式来赢得认可、产生作用。2006年6月4日,《嘉兴日报》刊出《公积金缴存与还贷能否实现对接》,有关方面负责人不接受这一新生事物,坚定地认为此事不可行。7月24日《嘉兴日报》国内时事版刊出《南京出台新规:公积金可用来逐月还贷》,25日又刊发记者采访多方人士的报道《南京市已经先行一步 公积金逐月还贷离嘉兴还有多远》,引起市政府及有关部门的高度重视。2007年11月1日,嘉兴市在浙江省率先实行公积金可按月还贷的政策。

猜你喜欢

新生事物嘉兴新政
《初心》
嘉兴学院
感慨新生事物
“互联网+”进程中政府面对有益新生事物的反应机理研究
浙江嘉兴卷
“互联网+”进程中政府吸纳促进有益新生事物发展的对策研究
“新政”爆款第一车?
关于新政的思考
嘉兴:两条底线之间的平衡
独具特色的新生事物 无限广阔的发展前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