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如何刻画图片故事中的人物性格

2014-12-21朱熙勇

中国记者 2014年1期
关键词:救助站人物性格流浪

□ 文/朱熙勇

(作者是《楚天都市报》摄影部副主任)

编 辑 翟铮璇 905553195@qq.com

一个图片故事讲得好不好,除了在选题上找寻深度外,关键是如何将故事中的人物拍好。怎样才叫拍得好呢?作者认为通过找寻这一类人物共有的典型性格,挖掘到真实、鲜明而独特的性格,并将其通过镜头表现出来,才能让新闻人物“丰满”起来,让图片故事“活”起来。

为什么要表现人物性格?

强调图片故事要突出人物性格是因为性格是个体区别于同类的显著特征,具体表现为自身独有的品质、行为、习惯等特征。在一个优秀的图片故事中,人物应该具有典型的性格特征,但其表现手法却与文艺作品迥然不同。

2010年,我拍摄图片故事《大别山师魂汪金权》时,发现汪老师最大的特点就是朴实无华:当时一个华中师大毕业的“天之骄子”,放弃名校教职,22年扎根山区中学教书育人,并用微薄的工资资助了数百名学生。

当我找到汪金权老师时,舆论已经对他的生活、心态产生了影响,比如汪老师的家人听说有媒体来采访,提前会把房子收拾了一下;汪老师本人在面对镜头时,也远不如在学生堆里那么自然。如何还原一个“原生态”的汪老师?这成为最大的难题。为此,我在汪老师身边一呆数日,让他习惯我的存在,也不干预他的言行,而是默默地记录表现他性格特征的画面,最终呈现一位对家人愧疚无语,甘贫乐道的师者。可以说,对人物性格的刻画是图片故事成功的关键因素之一。

寻找具有典型性格的人物

摄影记者要对新闻事件进行观察、筛选,经过合理的分析、判断、思考后,在不干涉拍摄对象的前提下,抓取最能表现人物塑造人物典型性格的瞬间。

首先,要选取最具典型性格的人物。从国内外成功的图片故事中不难发现,摄影记者往往关注大环境和大背景下的小人物命运。在近年的新闻摄影实践中,我也尝到过典型人物拍摄的甜头,通过典型人物剖析探讨社会现象和问题。

2013年11月8日,当听闻“湖北省首家流浪孩子学校在武汉市救助站未成年人保护中心开班”的消息时,拍摄计划立即浮现在我脑海中。

流浪儿童是近年来倍受关注的群体。生活在武汉市救助站未成年人保护中心的流浪儿童,媒体已给予很多关注。而刚刚成立的流浪孩子学校,虽是新鲜事物,但成立开班的消息当地媒体都已报道,如何在这条旧闻中挖掘出新闻来?我要做的是跳出常规报道,寻求一条新路。

30名长期滞留在该中心的流浪儿童,虽然像普通孩子一样坐在宽敞明亮的教室内学习,但因其特殊的流浪经历,心理、性格特征又不同于普通家庭的孩子,这将是我报道的聚焦点。

我首先设想到街上寻找流浪儿童,跟踪拍摄他从流浪街头到被救助,直至进入流浪孩子学校的全过程,通过一系列视觉语言,挖掘和表现一个代表性人物的性格,来反映大环境和大背景下小人物的命运。我在请求武汉市民政局支持时,却得到一个消息:“自从毕节‘11·16’事件之后,国家对未成年的流浪乞讨儿童已进行强制性救助,现在街上哪里找得到流浪儿童?”我不得不调整拍摄计划,决定在救助站里寻找一个有鲜明流浪儿童性格的孩子作为拍摄主体。

11月12日,带着寻找典型人物的目的,我踏进武汉市未成年人保护救助中心流浪孩子学校,在这个陌生的环境里,并没有急于见流浪儿童,而是向多数工作人员和老师了解基本情况,想从她们那儿得到线索。当得知一名11岁自称张思的小女孩,在未保中心生活了近3个月,大家竟然不知道她的真实姓名、家乡何处时,我意识到,这个小女孩不简单,小小的年纪却懂得隐藏自己,一定藏着不能言说的秘密,这一秘密可能就是她离家流浪的根源。但当我提出采访张思时,工作人员却并不乐意,理由是这孩子不诚实。

在第二天的课堂上,张思给我的第一感觉是:她有一双大大的眼睛和一对甜酒窝,是孩子们中间最引人注目的一个。她显露出强烈的自我保护意识,这可能正是为了掩盖多疑、敏感、野性等性格特征,她正是我要寻找的典型人物。

如何表现人物性格?

面对张思,我不可能重新导演她回到流浪中去。在平静而简单的流浪孩子学校里,我试着用特殊环境中的“小美女”形象来感动读者。经过半个月的接触发现:她是大家公认的小“校花”;她有点娇气,情绪容易波动,一点小事就会生气,一生气就钻到床下或凳子下;吃饭快并且常常被咽着;玩得很野,让人为她捏一把汗;她城府很深,家里的消息全无,工作人员一直尝试套她的话,可每当聊到一些关键问题,敏感的她就变成了闷嘴葫芦,一言不发……张思的这些性格特征,怎样通过视觉语言准确地表现出来?

首先,捕捉表情神态细节。表情神态是流露个性的重要手段,可以将人物个性突显出来,与读者进行无声的思想交流。张思的一双大眼睛喜怒无常,是极好的表现对象。

在流浪学校采访的日子里,我默默地待在张思的周围,静静地观察着,拍到她上课时拉着同桌,背着老师做鬼脸;她上计算机课时,聚精会神盯着屏幕,双眼瞪得大大的;也发现到她围上刚刚得到一条旧围巾时从双眸流露出充满孩子气的喜悦。这组照片中的张思有一个爱美、爱网络胜过爱学习的个性特征。

其次,定格动作姿势细节。在近半个月的追踪拍摄中,拍摄到了几张动作细节的镜头:因不喜欢男生进房间,她藏到床下;她还常常在生气时藏在凳子下,仿佛这样才有安全感;进餐时狼吞虎咽,差点儿被噎着;渲泄室里对沙袋发泄式的踢打;体育课上,把用装球的网装罩在头上狂奔。这些照片描绘出一个有过流浪经历小孩的真性情。

动作姿势常会在不经意中透露出人真实的心态和情绪,提示出人物的个性气质和精神面貌。在拍摄张思时,我从不干涉她、示意她、更不摆拍她,力求在她完全忘我和自然的状态下按下快门,使图片达到出人意料的效果。

再次,等待情感爆发点。2013年12月8日,楚天都市报以《流浪的小校花,你的家在哪里》为题,刊发了张思在流浪孩子学校学习和生活的图片故事(图1至图4),引发关注,并最终促成她回家。

在热心读者、警方、救助站的帮助下,12月13日,张思与从河南赶来的母亲团聚。离开救助站的时刻,我留意着因负气离家的张思。当时,同学们和工作人员带着礼物来为她送行,工作人员张君携着她走出校门时,她突然痛哭流涕,“对不起张君阿姨,我骗了你们,我叫小红,张思是我随便编的,怕你们把我送回家,妈妈会骂我。”临别一刻,她的情绪到达顶峰,流泪的母亲、高兴的警察、送别的人群,这一瞬间为负气离家的流浪故事划上句号。

最后,刻画环境细节。环境对烘托人物性格具有不可忽视的作用。环境越艰苦,人的选择、行动越能真实地反映其本质。2011年拍摄的图片故事《板车上的童年》,故事中的人物是一群来自重庆的留守儿童,他们暑期来到武汉市汉正街与以拉板车为生的父母短暂相聚。白天跟在板车后面,陪父母穿行于这个全国有名的小商品批发市场,晚上睡在板车上乘凉,是一群城市中被“放养”的小孩。这是中国城市化进程中独有的现象。我以板车为主线,将一张张留守儿童的生活场景串联起来。

“真”是图片故事人物性格刻画的真谛。不摆拍、不刻意,记录真实生活、传递真性情的图片故事,才能在深度和广度上反映复杂的社会变革。

猜你喜欢

救助站人物性格流浪
歌剧表演中的“移情”对人物性格的刻画效果透视——兼谈两部作品中的女性角色表达
流浪
流浪的歌
短镜头
流浪猫鲍勃
无刺刺猬受到救助站悉心照料
《水浒传》中的英雄与酒
基于人物图像视觉特征的人物性格隐私分析
遇见一只流浪猫
救助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