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方媒体如何助推青年记者创优成才
2014-12-21□文/范进
□ 文/范 进
(作者是《盐城晚报》副总编辑)
编 辑 梁益畅 46266875@qq.com
在《盐城晚报》,35岁以下的青年人占到全体采编人员的1/3,他们当中大多数人是在2007年6月经过公开招考走上新闻岗位的。经过6年的摸爬滚打,青年记者们业务水平不断提高,佳作迭出获奖频仍;政治上也日趋成熟,部分记者走上部门负责人岗位。最近,我们通过对4名优秀青年记者2011年以来获奖代表作的剖析,发现了青年记者在新闻岗位上创优成才的“秘诀”:在新闻工作中始终贯彻“三贴近”原则。
盯住有价值题材做深做透
徐群群是《盐城晚报》民生报道部首席记者,她的获奖代表作是2012年7月15日发表在晚报上的报道《“感动盐城人物”徐兆学再现大爱之举——面对失控车,推开4人腿被撞断》。2013年10月19日,中国晚协第28届年会公布了2012年度“赵超构”新闻奖获奖名单,《盐城晚报》的“舍己救人英雄徐兆学”系列报道获特稿奖。
盐城市盐都区人武部军事教员徐兆学是晚报多次报道过的“老典型”。2012年7月10日,面对失控轿车,徐兆学一连推开4人,结果自己的腿被撞断。徐群群得知后,立即动身去医院采访,通过与徐兆学本人、家人、医生的交谈,了解事件的来龙去脉,迅速形成稿件,详细报道了“感动盐城人物”徐兆学再现大爱之举的英雄事迹。
7月17日,盐城市见义勇为基金会负责人慰问徐兆学。7月18日,市委书记去医院探望徐兆学。此后很长一段时间,徐群群有空就会给徐兆学打个电话,或者去他的病房里聊一聊,几乎每次都能有新的收获。《救人英雄徐兆学手术成功》《刘源上将来电慰问徐兆学》《邻居们敲锣打鼓迎英雄回家》《徐兆学昨捐助4名贫困大学生》等陆续见报。2012年12月,徐兆学入榜“中国好人”。
发现一个好的新闻题材,持续给予关注,把新闻做深做透,徐群群的精神让人感动。我们认为,做记者要有一股坚韧不拔的盯劲,要有毅力,让每篇报道的新闻价值最大化,而不能浅尝辄止三心二意,急功近利更是要不得。
关注社会痛点,担当更多媒体责任
陈婷是《盐城晚报》重点报道部主任,她的获奖代表作是2011年3月23日发表在晚报上的报道《“飞虎队”台湾老兵故乡寻亲》。系列报道《飞虎队老兵盐城寻根系列:76年,终于回家了》 荣获2011年度赵超构新闻奖二等奖。
2011年,台湾飞虎队老兵李继贤暂别病重的妻子,执意回盐寻根。他在向中国老兵网寻求帮助时,中国老兵网总编立刻联系晚报记者帮忙在当地寻访老兵后人。98岁飞虎队老兵,76年回家路坎坷起伏,故土情深,让人动容。这次新闻采访,晚报连续推出6篇报道,从飞虎队老兵欲寻亲——找到家乡——寻访老兵家人——踏上滨海故土——离开盐城——返回台湾,全程跟踪了寻根过程。
对国民党抗战老兵历史功绩的重新审视,是近年热点也是敏感点。重新考量他们为民族独立所做过的贡献,推动更多社会力量用行动去温暖他们,既是媒体的社会责任,也体现了媒体的人文情怀。在具体新闻采写过程中,陈婷落点于“情”,飞虎队老兵回盐寻根的过程一波三折,却传达出浓浓的人间大爱,带给人温暖。这组报道传递了这种感动与温暖。
陈婷是一个有担当的时政记者,她的关于盐城“慰烈工程”的系列报道曾经在国内引起反响。《“飞虎队”台湾老兵故乡寻亲》报道给人启迪:新闻选题直接关系到媒体的社会影响力。媒体既要做新闻,又要承担社会责任。如果在两者结合点上做文章,每一个新闻选题能多关注社会热点、冰点、痛点,媒体就能生发强大的社会影响力。
深入现场多方核实网络信源
于雷是《盐城晚报》社区报道部主任,他的获奖代表作是2011年6月23日发表在晚报上的稿件《射阳惊现“最牛违建”—— 两根高压电线杆砌进楼房》。该篇通讯获得2011年度中国地市报新闻奖二等奖。
2011年6月21日,有网友在天涯论坛发帖称,射阳县供电局前的高压输电线下修了一栋建筑物,之前他们在射阳县政府网站的“公众监督”栏目中作了反映,网站管理人员回复称:“我们已按《城乡规划法》有关规定,责令当事人自行拆除。”但该处违建不仅一直没有拆除,反而已开始装修,网友要求有关部门再给一次解释。
于雷看到网帖后,第二天一早驱车到违建现场采访。他先是向当地村民了解情况,随后到射阳县住建局城建监察大队等职能部门采访,正面得到官方回应。报道出来后,引起当地政府部门重视。7月27日,射阳县住建局提请县政府对该违建进行强制拆除。射阳县政府行政决定作出后,7月30日一早,有关部门便实行了强拆。
这则批评报道之所以成功,是因为于雷深入第一现场进行了采访,而不是靠网络或报料人的只言片语进行还原。同时他做到了持续关注,善始善终,直到问题解决为止。
如今,许多传统媒体记者大量地从互联网上获取新闻线索。网上信源是否准确?如何求证?于雷的做法值得肯定。网上信源鱼龙混杂,传统媒体记者不能偏听偏信直接照搬,还要有一个艰苦的采访核实过程。另外,对于网上信源,深入现场求证之前,还要进行新闻价值的基本判断。
把握调查性报道的平衡原则
李倩是《盐城晚报》新闻调查部主任,她的获奖代表作是2012年11月23日发表在晚报上的报道《通榆河岸惊现大量医药垃圾》。该篇报道获得晚报月评好稿三等奖。
11月14日下午,家住响水县城双园大桥附近的李先生骑单车从桥下小路绕行,发现桥下距离河岸约一二百米远的地方,有两处“堆成小山一样”的医药垃圾,其中有大量粉针剂、盐水瓶,还有盒状废弃胶囊,密密麻麻一片,不少粉状药剂完全暴露在空气中。几百米外,就是穿城而过的通榆河。
李倩认为,对调查性报道而言,采访本身的成败决定了稿件90%的质量。学做一个好的“采访者”,是调查记者职业生涯中值得不断揣摩的事。仅本次报道,李倩就先后采访了现场以及周边居民、药监局、卫生局、环保局、医疗垃圾处理公司、连锁药店、小药店、私人诊所等。
李倩说,对于调查性报道来说,要采访到当事人尤其是监督报道中被批评的对象,拒绝孤证,理性,建设性地看待问题。采访对象的限制、对立双方数量的多少、当事人对事件理解的深浅,都会导致新闻报道和真实情况的偏差。记者应拒绝匿名信息源。文中不要观点太多,所有的认识必须来源于事实。对事实因果的梳理,就是最好的呈现。
调查记者最辛苦,做的大都是批评性报道。李倩写了不少调查性报道,为什么从来没有引起异议、出现过“麻烦”?关键是采访作风的严谨和采访技巧的练达:她不采信单一信源,注重调查报道中的平衡原则;采访中尽量录音,写作中多用直接引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