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从“中国乡村之声”系列节目看对农广播有效性

2014-12-21卜晨光

中国记者 2014年1期
关键词:沃野特别节目听众

□ 文/卜晨光

(作者是中国传媒大学新闻学院2013级博士研究生、北京联合大学广告学院讲师,本文系北京高等学校青年英才计划项目阶段性成果。)

编 辑 吴长伟 mailv@xinhuanet.com

中国乡村之声作为我国第一套全国性的公益性、对象性对农广播频率,主要有谈话类、信息类、服务类和文娱类节目,内容涉及农业政策、农业科技、农民情感与健康、农村社会问题等。“三农中国”是中国乡村之声唯一一档新闻专题类日播节目,早间7点至8点播出,包括农业信息资讯、农业政策解读、农产品市场分析等内容和板块,传播内容的侧重点没有仅仅落在信息的传统新闻性上,而是强调新闻信息的关联性和权威深度分析,并着力在宏观政策上把握三农问题走向。

传播定位

十八届三中全会发布的《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以下简称《决定》)成为媒体关注热点,中国乡村之声“三农中国”节目也因势利导,结合自身的传播平台优势和专业传播定位,迅速找准适合传播本体的新闻报道结合点,策划推出“沃野遍吹改革风”系列特别报道。该系列报道共20期,2013年11月19日开播,每天节目时长8分30秒左右,每期节目聚焦的是农村改革实践与《决定》60条改革措施中涉农领域的对应性思考。

中国乡村之声在代表性资料的占有、政策理论解读、记者采访团队等方面均有优势和条件,因此“沃野遍吹改革风”系列特别节目从每期主题的选题策划到节目制作,各环节均能保证节目主题的贴近性、节目内容的生动性、节目立意的深刻性以及节目选材的准确性。应该说,“三农中国”“沃野遍吹改革风”系列特别节目把握了新闻报道的传播定位,也就是进一步明确了自身站在国家对农广播的高端平台上应该如何结合固有优势发出主流声音、实现主流效果、传递主流价值的核心问题,这是节目传播实践效果实现的前提和基础,必须在进行传播实践之前思考清晰。

内容分析

一、系列节目内容分析

1.全景式展现农民生活新变化增强听众的认同感。

11月19日“沃野遍吹改革风”特别节目开播后,每期都是一个鲜活的农民生产生活的故事开始引入新闻报道,故事来自农村乡土大地,具有一定的典型性和代表性。对农广播的听众大多是农民朋友,他们在节目中能听到与自己生活环境相似的情景、与自身生活境遇相近的情形、与自我追求目标相同的情感等,这是最为关键的收听感受。感性的故事中他们可以找到“自我”,在关键问题上可以找到“共鸣”,在细节中实现“共情”,这种全景式展现农民生活新变化的传播内容可以最大限度覆盖广大农民听众的收听诉求,吸引和聚拢农民听众。

2.细目化解读《决定》改革措施,增强听众的认知性。

对十八届三中全会的新闻报道是一次有针对性的政治传播过程,尤其是对《决定》等重要纲领性文件的解读和说明,更显得尤为重要,中国乡村之声的传播重点应放在能否让更大范围的农民群体在更深层次掌握会议精神,尤其是与其生产生活息息相关的政策改革措施,应该是对农广播需要在新闻报道中着力完成的。“沃野遍吹改革风”特别节目每天对应解读《决定》中一个与农民相关的条目,围绕一个主题展开,解决一个农民应该关心或者正在关注的问题,而不是停留在面上的消息发布,这对帮助农民听众提高对改革举措的认知性、避免其因信息传播不到位而导致“概念模糊”起到了重要的推动作用。

3.系列化传播节目主题增强政治传播的延续性。

“沃野遍吹改革风”特别节目的策划,从立意上是谈论中国农村改革局面和进程,从本质上则是用加大报道选题量和报道量来宣传十八届三中全会的重大意义和《决定》,关注三农、普惠三农的重要价值,从正面积极引导广大农民紧跟中央步伐、围绕中央制定的路线图开展生产生活。系列化、连续性的传播模式,增强了“三农中国”节目对重大政治事件的传播力度,传播效果在一段时间内不断累积,在于广大农民听众能够逐渐建立起“约会收听”的意识,从听众对一期节目的兴趣到对多期节目的关注,这种传播影响力是非系列化节目所难以实现的。

二、个案分析:《公司+家庭农场模式打造田娘农场》

1.典型案例的细致性描述是对农广播政治传播的必备元素。

对农广播的收听主体是农民,这是对农广播区别与其他都市调频的本质特征,这就要求对农广播的报道方式更适合农民的接受习惯。以《公司+家庭农场模式打造田娘农场》这期节目为例,记者在报道的开篇用了较大篇幅具体描述正在自家地里忙活的农户徐建华告诉他与田娘公司合作的始末,有地点、有人物、有事件、有数据,包括两位新闻当事人的叙述和说明,这些都是典型案例的细节。细节描述看似具体微观,但对农民而言最有效果,比一开始就讲大道理、大概念能让农民更容易进入到新闻报道的情境中。

2.政治话语的平民化表述是对农广播政治传播的要求。

政治话语的平民化主要体现在新闻报道中专家、学者的语言表达方式贴近农民、贴近生活口语,能适时运用农民听得懂的语言表述政治性或者政策性较强的理论表述。在《公司+家庭农场模式打造田娘农场》报道中,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农村经济研究部研究员徐小青和中国人民大学农业与农村发展学院副院长郑风田都属于具有话语权的理论专家,但是他们在阐释和解读“加快构建新型农业经营体系”这一《决定》中的举措时注意结合田娘农场这一案例,并用较为浅显易懂的语言进行表达,还另外点缀了其他国家的例子进行补充说明,节目中理论体系被稀释成容易理解的信息点,农民听众接受起来更加顺畅。

3.政策的权威性解读,是对农广播政治传播的升华。

对农广播在对农民进行政治传播的过程中应注重农民接受习惯的特殊性,但这并不意味着对农传播仅仅停留在讲故事层面的低级阶段,还应适时对农民进行引导和提升,这既是社会发展的必然要求,也是农民自身发展的主观诉求。在这则报道中,徐小青、郑风田两位专家身份的权威性决定了其对政策认知的准确性、深刻性和专业性,他们的解释和说明工作对于农民听众而言是一次政策普及,也是一次分析能力的提高。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需要的不仅仅是埋头苦干的农村劳动力,更需要具有一定政策把握能力、政策分析能力和政策实践能力的新型农民,这是对对农政治传播提出的更高要求。

传播特色

一、录音报道的合理运用增强传播的真实性和可听性。

录音报道是广播新闻报道的常用手段,也是有效方法。在“三农中国”“沃野遍吹改革风”特别节目中,记者为了说清事实、讲清政策,大量使用新闻当事人和专家学者的采访录音,有的录音还伴有现场音响,情景再现的效果进一步增强。声音的真实性增加了新闻的公信力,声音的个性化增加了新闻的可听性。录音报道在一定程度上成为广播新闻报道的标签,合理运用生动的“声音画面”是对农广播政治传播的有效途径,这与广播媒体自身的传播特征有关、和农民对媒介和信息的接受习惯有关,对农广播的采编人员应该加以重视。

二、叙事方式中的话语转换增强传播的逻辑性和层次性。

在“三农中国”“沃野遍吹改革风”特别节目中,编辑模式基本采用记者开篇、转场,引入农民讲述,相关当事人跟进说明,权威专家(政府官员)政策解读的四段式。四种不同的话语主体围绕同一个主题进行表述和叙事,这在丰富节目表现力的同时,更凸显出节目的逻辑性和层次性,做到节目层层深入、步步清晰,让节目传播效果由表及里、由浅入深进行展开,这种叙事方式在对农广播的政治传播实践中也符合其客观规律。农民群体对于大政方针的理解和实践是一个渐进的过程,不可能一蹴而就,而正是因为记者在节目中的开场和专场叙述、农民诉说鲜活的案例引人入胜、多方新闻当事人让事实更清晰全面、专家分析解读让新闻事实本身得到更为专业的佐证等方面,进而让新闻事实的公信力和说服力不断增强。

猜你喜欢

沃野特别节目听众
北控人荣登CCTV“中国梦·劳动美”庆祝“五·一”国际劳动节特别节目
青春作伴·沃野桑田
沃野
司尔特:春耕保供显担当 广袤沃野绘新篇
临泽新华镇:逐梦沃野绘新景 乡村振兴谱新篇
让听众“秒睡”的有声书
“中国梦·劳动美”
——2019年庆祝“五一”国际劳动节“心连心”特别节目在北京精彩上演
好太太都是好听众
《记忆》春节连播“合家欢”
老年听众需要电台长篇连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