陕南白山羊品种资源的保护与利用
2014-12-20李象鼎陕西省商洛市畜牧产业发展中心
文│李象鼎(陕西省商洛市畜牧产业发展中心)
陕南白山羊分布于陕西省南部的秦巴山区,其形成历史已有1000多年,具有繁殖率高、早熟易肥、肉质细嫩鲜美、板皮品质优良、耐粗饲、抗逆性和抗病力强等特点。如何加强对陕南白山羊品种资源的保护和科学、有效、合理的利用,全面而稳妥地维持其成为一个相对独立的遗传资源,对实现秦巴山区肉羊产业持续、稳定、高效的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一、基本情况
1.数量分布。陕南白山羊1989年被列入《中国羊品种志》,属肉皮兼用型地方山羊品种,主要分布于陕西省南部的商洛、安康、汉中三市,有短毛型和长毛型两类。短毛型分布于汉江两岸及低山丘陵区,长毛型多分布于高寒山区。现总存栏量约140万只,其中母羊存栏65.8万只。
2.品种特征特性。陕南白山羊适应山高坡陡地形,耐湿热,性情温和,合群性好,行动灵活,耐粗饲,体型结构匀称,骨骼粗壮结实;板皮品质好,致密富弹性,拉力强,面积大,是良好的制革原料。成年公羊平均体高、体长、胸围和体重分别为:(63.0±4.7)厘米,(69.3±7.6)厘米,(82.1±7.2)厘米,(39.0±9.2)千克;成年母羊分别为:(54.0±5.5)厘米,(61.7±6.1)厘米,(70.1±5.7)厘米,(27.3±5.6)千克。屠宰率47%~51%;肉质细嫩鲜美,食用价值高。母羊繁殖性能优良,年产羔羊1.46胎,平均产羔率230.8%。
二、保种存在问题
1.生产性能和商品率低。一是纯种陕南白山羊体格较小,生长缓慢,饲料转化率低,成年公羊胴体重15~18千克,成年母羊12~15千克,产肉性能低。二是陕南主产区肉羊产业发展成两极分化状态,养殖企业、规模化养殖大户大量引入外来品种,地方品种所占份额逐步下降。农户养殖处于自繁、自养模式,产业化水平较低,饲养环境相对封闭,品种选育工作停滞不前,生产性能不升反降。三是养羊户与龙头企业缺乏有效连接,屠宰加工环节薄弱,70%以上商品肉羊由个体户屠宰经营,加工企业规模小,缺乏统一的行业规范和分级标准。
2.面临优良基因流失和品种资源退化的威胁。目前对于陕南白山羊品种资源未能给予全面正确评价,对品种资源保护的重要性认识不足,大量引入外来品种进行盲目无计划杂交。地方品种繁育体系建设处于初级阶段,加之通常只以个体外貌特征为标准进行选种选配,没有对所有性状进行系统的评定和选择,也未能进行专门的配合力测定,致使相关优良隐性基因不断流失,群体遗传水平提高缓慢,后代生产性能呈下降趋势。
3.对种质性能和标准缺乏深入研究。陕南白山羊作为区域性地方品种,大量珍贵遗传特性可能还没有被掌握和发现。目前,仅限于外貌、生产性能、适应性等方面的研究,对其内在潜质、遗传基因等方面的研究还未深入开展,尤其是对该品种特异抗病力、特异敏感性、抗逆性、特殊生理活动、特别代谢类型、肉质风味等研究没有全面展开。
三、品种保护
1.建设保种场。按国家地方品种保护标准,在陕南白山羊主产区安康、商洛各建规范化陕南白山羊保种场1~2个,从纯种区选择一批品种特征明显、各项生产性能突出的优秀个体补充到保种场,使单个保种场基础母羊饲养量达到400只以上。保种场选用开放式继代选育的选育措施,品系内实行定向保种,保种场内留种的每一个种畜都要有完整的系谱记录和常规的生长发育数据。
2.划定核心保护区。以陕南白山羊主产区为基础,以有效饲养量、品种纯繁度、区域相对封闭为标准,划定陕南白山羊核心保护区若干,每个保护区内建设1个种羊繁殖场,对种公羊编号,严禁经济杂交,实行群选群育,同时搞好良种鉴定和登记,建立档案,保种场和核心区互相结合。保种场为核心区提供种源,核心区又可将优秀个体纳入保种场,使核心区成为保种场血缘更新和种质特性提高的基地,在增强保种场保种抗风险能力的同时,也使品种资源的进一步开发利用成为现实。
3.健全性能测定制度。建立陕南白山羊遗传资源监测评估中心,建立遗传资源动态信息数据库,从遗传基础上对遗传资源的特性进行全面、系统、长期的评估。同时,开展陕南白山羊性能测定,制定陕南白山羊品种标准,量化各项生产性能指标,为选种选配提供量化依据。
4.严格选种选配,制定合理的配种制度。一是保种场内采用各家系等量留种,在每一世代留种时,实行每一个公畜后代中选留一头公畜,每一个母畜后代留相同数量的母畜,并尽量保持每个世代的群体规模一致,避免保种群体出现瓶颈现象,保种群内一般不进行选择。二是尽可能降低群体近交数量,保种群体中实施避免全同胞、半同胞交配的不完全随机交配制度。三是适当延长世代间隔,种母羊从第三胎开始选择。四是将保种群母羊随机分组,实行随机交配和选择交配并举。
5.开展品系繁育。陕南白山羊可分为短毛型和长毛型两类,每一类型又可分为无角和有角两种。依据其不同性状特性开展品系繁育,在每个品系中选育性能优良的少数性状,使分散在个体中的优良性状迅速纯合、集中并转变为群体的共有特点,然后再有计划地进行系间杂交;将这些性状在更高一级水平上结合起来,以便在较短时间内完成品种质量的全面提高。
6.加强国内外合作与交流,全方位开展品种资源的保护工作。加强与国内外科研院所、大专院校及育种公司所拥有的科技优势和设备优势进行多种形式的合作,在划定保护区,建立保种场保种的基础上,继续开展地方品种遗传性状、生理、生化、抗逆性等多方面的研究工作;进一步摸清陕南白山羊的种质特性,充分利用现代生物技术的最新研究成果开展遗传学研究。
7.生物技术保种。一是建立品种资源基因保存库,保存家畜的冷冻精液和冷冻胚胎。二是收集陕南白山羊特定组织或生殖细胞,建立DNA基因文库进行长期保存。三是利用DNA基因文库的便利素材进行种质资源研究和品种资源开发,为品种资源保存、繁育、改良、新品种培育提供便利资源。
四、开发利用
1.推广本品种选育技术,保种与选育相结合。
(1)组建核心群。在陕南白山羊主产区的基地县组建核心群,每个核心群基础母羊不少于100只,同时把其他符合标准的羊选进核心群,为加快选育打好基础,每个核心群选育一级以上种公羊3~5只,后备种公羊3只,坚决淘汰其他公羊。在整个群体内选育品种特征明显,体质外貌一致,遗传性能稳定的优秀个体,并以此做为主改方向。
(2)完善种羊鉴定、后裔测定和选育登记制度。各核心群建立健全种羊鉴定和选育群体登记制度,达到一级以上种公羊,二级以上母羊,都可纳入核心群,凡纳入核心群种羊一律建卡建档,统一管理,并做好后裔测定。
(3)建立种公羊站,开展人工授精。以一级以上种公羊为骨干,建立人工授精配种点,配备配种设备和获得职业技能资格证书的人工授精员,严格操作规程,努力提高受胎率和产仔成活率,严禁早配早育,建立配种档案,开展早期怀孕检查,确保全配全保。
(4)科学饲养,合理培育,开展评级等。推行15日龄早期补饲、分群管理、6月龄初选、12月龄和18月龄评定等级,建立档案,为第二次选种选配保留依据。同时,严格做好环境控制,推进科学饲养,推广程序化免疫,驱虫,确保羊群建康。
2.开展遗传学研究。一是利用遗传学技术对外形特征、生长发育、胴体与肉质特点、繁殖特点、抗逆性与抗病力、解剖生理生化特征等进行评价,研究各性状的产生机制和遗传规律,各性状的外在表型和在群体中的发生频率。二是要利用分子生物学技术,包括现代遗传评定技术、种质特性遗传机制研究技术、DNA遗传标记技术等,评估陕南白山羊品种内的遗传多样性,揭示影响该品种特色性状的特异基因以及该品种在历史演变中的地位、经济特性、生态条件的性状表现,进而研究与人的健康、动物福利、环境保护相关联的有益性状;从而为这些基因的精确、高效利用奠定理论基础。
3.制定相关标准。行业主管部门组织领导,由科研院所、专业技术人员组成工作组,对陕南白山羊主产区安康、汉中、商洛等地的白山羊做全面普查和测定,系统制订《陕南白山羊品种鉴定标准》和《陕南白山羊国家标准》,为选育提高提供量化指标。
4.创建地方产品品牌。以肉质细嫩鲜美,板皮品质优良为基础,以绿色、无公害、有机畜产品为重点,提高肉羊标准化、规模化、品牌化生产;鼓励龙头企业申报国家产品质量认证,实施品牌战略,以增强社会影响力和消费者认可度为突破口,积极参与畜产品精深加工、贮运保鲜、物流营销,促进产业集聚发展,推动肉羊产品加工业结构调整和产业升级,实现陕南白山羊生产效益的最大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