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大剂量丙种球蛋白治疗小儿病毒性脑炎的疗效观察

2014-12-20黑淑贞

中国实用神经疾病杂志 2014年23期
关键词:丙种球蛋白脑炎病毒性

黑淑贞

河南新密市妇幼保健院儿科 新密 452370

病毒性脑炎(viral encephalitis,VE)是指各种病毒感染引起的脑实质炎症[1],呈广泛的弥漫性分布,大多数病变不同程度累及脑膜。小儿病毒性脑炎是我国儿童时期最常见的中枢神经系统感染性疾病,起病急、发病快,重症患儿呈急进性发展,可有不同程度的神经系统后遗症,甚至因脑疝、脑干脑炎而死亡,甚至危及生命[2]。近年来,由于我国疫苗接种普及率的提高、疫苗的改进,传染性病毒性脑炎的发病率呈下降趋势,而由肠道病毒(EV)、疱疹病毒等引起的小儿病毒性脑炎的比例却有所升高[3]。本文回顾性分析我院收治的105例小儿病毒性脑炎的临床资料,现将大剂量丙种球蛋白治疗小儿病毒性脑炎的效果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我院小儿科2010-01—2013-01收治的病毒性脑炎患儿中选取105例,所有患儿的诊断均符合《诸福棠实用儿科学》中关于小儿病毒性脑炎的诊断标准[4]。105例患儿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2 组,对照组50例,男30例,女20例;年龄1~9岁,平均(4.8±1.2)岁;其中发热28例,头痛和呕吐18例,惊厥25例,抽搐23例,有意识障碍中嗜睡26例;脑干脑神经损害表现:锥体束征阳性20例,面瘫17例,肌阵挛10例,共济失调8例,偏瘫9例。观察组55例,男32例,女23例;年龄10个月~8岁,平均(4.5±1.6)岁;其中发热31例,头痛和呕吐20例,惊厥21例,抽搐20例,有意识障碍中嗜睡23例;脑干脑神经损害表现:锥体束征阳性26例,面瘫18例,肌阵挛11例,共济失调9例,偏瘫8例。2组患儿年龄、性别构成、临床症状体征、脑干脑神经损害表现等方面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 治疗方法 2组患儿均采用阿昔洛韦、阿糖腺苷或干扰素等抗病毒,降颅压、止惊、降温、维持水电解质代谢平衡、营养支持及加强护理等对症支持治疗,同时予以处理消化道出血、肺炎等并发症的措施。观察组患儿在常规治疗的基础上应用大剂量丙种球蛋白1.0g/(kg·d),1次/d,连用2~3d。治疗过程中观察2组不良反应发生情况。

1.3 疗效评定 (1)显效:临床症、状体征基本消失,呼吸平稳,对光敏感度增强,治疗后1周脑电图、CT 或MRI检查正常,神经系统指标恢复;(2)有效:呼吸平稳,血压平稳,体温恢复,抽搐症状好转,昏迷度缓解,遗留轻度的智能及肢体运动功能障碍,日常生活能自理,治疗10d 后脑电图、CT 或MRI正常;(3)无效:临床症状、体征无改善,遗留明显的智能及肢体运动功能障碍,日常生活大部分不能自理,治疗10d后脑电图、CT 或MRI仍有异常[5]。总有效率=(显效+有效)/总病例数×100%。

1.4 统计学处理 本次研究所得数据运用SPSS 19.0软件进行统计分析及处理,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s)表示,比较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以%表示,组间对比采用χ2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2组疗效比较 观察组总有效率为96.4%,对照组为82.0%,2组总有效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5.80,P<0.05),见表1。

表1 2组疗效比较 [n(%)]

2.2 2组临床症状与体征缓解时间、住院时间比较 观察组患者发热、脑膜刺激征、昏迷、惊厥等临床症状与体征消失时间及住院时间均较对照组明显缩短,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表2 2组临床症状与体征缓解时间、住院时间比较 (±s,d)

表2 2组临床症状与体征缓解时间、住院时间比较 (±s,d)

组别 n 发热 昏迷 惊厥 脑膜刺激征 住院时间观察组55 2.9±0.8 2.4±0.6 3.2±1.0 2.1±0.7 6.8±2.1对照组50 4.5±1.1 3.8±0.9 4.8±1.8 4.2±1.4 12.8±4.2

2.3 不良反应 2组患儿治疗后均进行血常规及肝肾功能检测,均无严重不良反应。对照组1例患儿出现一过性白细胞减少,出院4周后复查均恢复正常。

3 讨论

病毒性脑炎是指多种病毒感染所引起的脑实质感染性疾病,是儿童中枢神经系统损害较为常见的神经感染性疾病,常由呼吸道、消化道病毒及虫媒病毒感染机体引起,如肠道病毒、疱疹病毒、水痘病毒、巨细胞病毒、EB 病毒、腮腺炎病毒等,导致中枢神经系统损害,严重危害患儿身体健康。有文献报道,单纯疱疹病毒(HSV)是儿童病毒性脑炎的重要病原,症状可轻可重,重者出现言语困难、定向力障碍、共济失调、植物神经系统功能紊乱、惊厥、一侧瘫痪,易致死亡或遗留神经系统后遗症[6]。病毒性脑炎的发生除病毒直接侵犯外,免疫反应亦起着重要作用,研究表明,免疫机制参与了病毒性脑炎的发病,机体针对病毒抗原所产生的特异性免疫反应,由体液免疫(B 细胞)和细胞免疫(T 细胞)共同完成[7]。

人丙种球蛋白含有健康人群血清中所具有的各种抗体,主要为IgG,因而可增强患儿机体对病毒、细菌的抵抗力,达到预防感染的作用,且可竞争性结合单核巨噬细胞表面特定受体,降低免疫细胞的攻击性,同时,丙种球蛋白含有抗IL-1及TNF-α自身抗体,可中和体内免疫介质,降低免疫反应[8]。再者,丙种球蛋白可抑制致病性细胞因子,阻止膜溶解复合物的形成。大量IgG 的Fc段可与吞噬细胞上的Fc受体结合,使其不能与自身抗体及相应的细胞因子结合,因而不能激活吞噬细胞,使机体组织及细胞免遭破坏。本文结果表明,大剂量丙种球蛋白治疗小儿病毒性脑炎可显著改善患儿免疫功能,有效缩短患儿症状和体征消退时间,患者住院时间显著减少,脑组织损伤有效减轻,且无严重不良反应,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1]庞铭兴,黄真.大剂量免疫球蛋白联合纳洛酮治疗重症病毒性脑炎临床观察[J].右江民族医学院学报,2013,35(1):26-27.

[2]陈天顺,廖泗昌.纳络酮治疗急性病毒性脑炎疗效观察[J].中国现代医学杂志,2004,14(5):124-125.

[3]陈勇,吴华平.小儿病毒性脑炎的诊断与治疗[J].实用儿科临床杂志,2012,27(24):1 863-1 865.

[4]胡亚美,江载芳.诸福棠实用儿科学[M].7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2:744-771.

[5]乔勇,邓骥.丙种球蛋白治疗小儿重症病毒性脑炎临床观察[J].中国医生进修杂志,2013,36(22):52-53.

[6]盛放,王凯旋,李小兵,等.大剂量丙种球蛋白治疗小儿重症病毒性脑炎的疗效观察[J].浙江医学教育,2013,12(1):52-53;9.

[7]龙胜敏,刘佳丽.静脉注射大剂量丙种球蛋白治疗小儿重症病毒性脑炎的疗效观察[J].局解手术学杂志,2010,19(3):223-224.

[8]杨小利,殷亚楠,孟凡超,等.小儿病毒性脑炎50例临床分析[J].中国实用神经疾病杂志,2013,16(1):54-55.

猜你喜欢

丙种球蛋白脑炎病毒性
丙种球蛋白联合光疗治疗新生儿ABO溶血病的临床疗效
TCF3基因突变至无丙种球蛋白血症1例病例报告并文献复习
儿童自身免疫性脑炎的研究进展
牛病毒性腹泻病特征、诊断与防治研究
更正:应重视无菌性脑膜炎及抗体阴性的自身免疫性脑炎的诊断
护理干预对丙种球蛋白联合低分子肝素钙治疗免疫性复发性流产的效果
丙种球蛋白 能当增强抵抗力的保健品吗
六例自身免疫性脑炎的临床特征分析
急性病毒性肝炎的预防及治疗效果观察
炎琥宁治疗病毒性上呼吸道感染的不良反应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