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海:孕育草原未来
2014-12-19崔建玲
崔建玲
抵达青海是在晚上9点,气温比想象的低,只有8℃,而白天最高温度可以达到28℃左右,这也正是青海所处青藏高原的独特气候,而青海的另一种独特便是这里山脉绵延的草原。
第二天一大早,记者来到美丽的金银滩大草原。朝远处望,绿油油的草原上,静静地流淌着一条河,而蓝天白云便恰如其分地映射在这澄澈的河水中,像一幅画卷呈现在记者眼前。青海省96%的区域是牧区,是我国五大牧区之一,是一个典型的农牧结合省份。青海省草原面积5.47亿亩,其中,可利用草场面积4.74亿亩。2011年国家对青海等省份实施草原生态补奖政策以来,青海省落实草原禁牧面积2.45亿亩、草畜平衡面积2.29亿亩、牧草良种补贴330万亩、生产资料综合补贴17.2万户,核减超载牲畜570万羊单位,已累计兑现补奖资金58.41亿元,全省76.53万户牧民享受了补奖政策,聘用上岗村级草原生态管护员9489名。
补奖标准:差别化对待
在青海省海北州,作为远道而来的客人,为表示尊敬,当地人们向记者献上了洁白的哈达。海北州拥有禁牧草场1180万亩,草畜平衡2700万亩。通过宣传、教育、示范、带动,牧民自觉实行国家禁牧和草畜平衡政策。海北州农牧局局长游海洪告诉记者,海北州禁牧区平均每亩草原补贴10块钱。补贴后人均收入700块钱,算到牧户上大约为2000块钱左右。
针对这一点,青海省农牧厅厅长张黄元告诉记者,国家下达青海省的天然草原禁牧面积为2.45亿亩,测算补助标准为每亩每年补助6元。由于牧区草原类型多样、不同地区间人均占有草原资源量以及不同草原的载畜能力差异大,如果按照6块钱补贴的话,最高一户牧民可以拿到60多万元补助,最低一户却只能拿100多元。为体现政策的公平、公正,根据国家实施指导意见规定,青海省采取了差别化补助的方式。
这种差别化补助方式,综合考虑各地人口数量、人均承包草原面积、收入差异及减畜压力等因素,确定了各地的禁牧补助标准,测算确定了四个禁牧补助测算标准,即果洛州和玉树州为5元/亩、海南州和海北州10元/亩,黄南州为14元/亩,海西州为3元/亩。具体实施中“封顶保底”,其标准由各州结合实际研究确定,并报省落实草原生态补奖政策领导小组办公室审核同意后实施,避免出现因补助额度过高“垒大户”和因补助太低影响牧民生产、生活的现象。政策施行后,一户牧民最高能拿到18万元,最低2000多元。
考虑到禁牧区以外的2.29亿亩草畜平衡区草原生产力差异不大的情况,草畜平衡奖励统一按照国家标准即每亩每年奖励1.5元。牧民生产性补贴标准,包括两项,其中牧草良种补贴按照直补牧民或项目管理方式补贴,对一年生牧草采取直补牧民方式补贴,每年每亩补贴20元,补贴面积为150万亩;对多年生牧草补贴采取项目管理方式补贴,每亩补贴25元,每年补贴60万亩,5年补贴300万亩,确保5年牧草良种补贴面积稳定在450万亩;牧民生产资料综合补贴标准为每户每年500元。
在采访的过程中,记者发现,考虑到草原的可持续发展,牧民很欢迎这个政策,牧民最担心的是草原政策的延续性。
牧民声音:后续产业需跟进
为了解牧民对草原政策的看法和实施情况,记者来到海晏县青海湖乡达玉日秀村,采访了当地的牧户。记者赶到时,恰逢当地村委会开会。该村党支部书记尼玛才仁告诉记者,村里有牧户151户,共538口牧民,全部享受补奖政策。
今年大约40岁的尖本才让是该村的一名普通牧户,他家拥有4口人。尖本才让家现在养80余头牦牛。减畜之前,除了养这些牦牛外,还养200余头羊。按照一只羊400元算,2年出栏可收入8万元,差不多一年毛收入4万元。那么减畜之后,这4万元的空缺如何弥补呢?尖本才让说,目前他家里拥有草原1900亩,国家草畜平衡补贴为2500元,还有500元生产资料综合补贴,共补贴3000余元。2011年,村里专门成立收购牛羊的合作社,社员30余人,尖本才让通过入股,年末有分红收入。除此之外,村里还建立乳制品加工厂。尖本才让还可以通过销售牛奶增加一些收入。
在草原政策实施的过程中,村支部书记尼玛才仁告诉记者,草原政策使一部分劳动力转移出来,这样便要求后续产业同时能够带动劳动力就业,例如设施养殖业、饲料加工业等。他坦言:“给实物比给钱好!牧民现在实实在在的需求,如固栏、草料、灭鼠、畜棚等方面需要被关注,而现在后续产业这块主要是资金支持力度不够。”
据了解,为有效解决补奖政策实施带来的富余劳动力就业和牧民增收问题,积极发展后续产业,拓宽增收渠道,青海省当地近年来已逐步加大财政支农资金投入力度,加强基础设施建设,完善后续产业配套政策。引导和鼓励农牧民自主创业和转产转业,努力提高农牧民的组织化程度,扶持生态畜牧业、采集加工业、家庭种养业发展,吸纳更多农牧民转移就业。就实际情况而言,青海省后续产业发展还比较滞后,转移就业难度大。大部分牧民技能欠缺。目前,青海省正加紧培育现代新型职业农牧民。
畜牧产业:禁牧不禁养,减畜不减收
青海省盛产牦牛和藏羊。那么,实施草原生态补奖机制以来,草原上牛羊供给有何变化呢?张黄元告诉记者,存栏数并没有减少,而是处于略增态势。虽然青海省草地畜牧业3年减了570万个羊单位,但由于环湖和农区畜牧业是在增加的,所以总体数量没变,只是结构上发生一些变化。
据记者了解,在加强天然禁牧减畜、积极推行草畜平衡制度的同时,为实现“禁牧不禁养,减畜不减收”的目标,青海省各地积极开展草原基础设施建设,大力发展人工饲草料基地,积极推行规模化舍饲、半舍饲养殖,2014年规模养殖场达到2000多处(其中已认定的900多处),牲畜饲养量达到325万羊单位,促进了畜牧业生产发展,畜产品产量稳步增加,据统计,2013年全省草食畜肉产量达到24.77万吨,奶产量达到36.17万吨,分别比2011年增加13.12%和12.6%。
农区养殖大户、规模化养殖场与牧区建立西繁东育关系,减轻了牧区天然草原的压力。牧区牛羊三四月份产羔,四五月份草场返青,期间牛羊一直放牧到9月份枯黄期,之后将牛羊集中到冬季草场,搞舍饲、育肥养殖。湟源县日月乡大石头村养殖户陈生财,依托饲草种植,与果洛州玛多县多家牧户建立西繁东育关系,开展舍饲育肥。每年从玛多地区调购300多头毛牛, 3000多只羊进行舍饲育肥,并在他的带动下,周边40户农民与牧区建立西繁东育关系,开展舍饲养殖。
青海省当地将饲草种植与规模养殖有机结合,饲草产业发展支撑牛羊养殖。青海夏华清真肉食品有限公司副总经理王志庆告诉记者,该公司成功种植了高原青燕麦饲草和牦牛设施规模化养殖,示范引领带动了海晏县畜牧业发展方式的转变,周边农牧民种植饲草的面积不断扩大,加快了从传统草原放养向设施养殖业转变的进程。随着饲草料产业发展,西宁、海东2市6县的牲畜存栏和出栏率均有不同程度的增加。平安县饲草种植面积从2010年的3.7万亩增加到今年的14.5万亩,种草面积增加了4倍。草食畜的饲养量从2010年的9.82万头增加到今年的14.93万头,草食畜增加了5.11万头。此外,青海农区畜牧业采用旱作地膜覆盖种植玉米,支持规模养殖场,而养殖场牛羊粪还田,可促进玉米生长,使畜牧业处于循环发展过程。草畜联动、农牧结合已成为当地发展畜牧业的典型模式。
今年8月22日在青海西宁举办的全国农业援青合作对接活动暨青藏高原生态畜牧业发展论坛上,农业部同意在青海设立全国草地生态畜牧业试验区。
在采访中,青海省农牧厅厅长张黄元提出了自己的一些建议。一是针对防灾减灾体系不健全,他建议国家安排专项资金,支持青海省实施防灾减灾体系建设项目。二是草原管控力量薄弱。他说,目前草原管护员有9489名,5万亩草场配一个管护员,没办法管理。今年准备以2万亩标准,需要约25000管护员。建议进一步完善草原监理体系建设,强化草原监理队伍,将草原生态管护员劳动报酬纳入补奖机制政策范围。第三方面他建议,国家应该提高草原政策补贴标准。
目前,青海省委省政府已将农牧业发展重点由农业转到畜牧业。张黄元说:“奖补机制一定要坚持下去,对于未来,我们充满信心!”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