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第三届《腐植酸》杂志编委简介

2014-12-19以姓名笔画为序

腐植酸 2014年4期
关键词:中共党员现任腐植酸

(以姓名笔画为序)

卜兆君 男,1972年生,博士。现任东北师范大学地理科学学院教授、系主任;兼任国际泥炭沼泽保护组织(IMCG)成员、国际苔藓植物学家协会(IAB)会员、中国植物学会苔藓植物专业委员会委员。主要研究方向:沼泽湿地科学、泥炭藓植物生态、泥炭地泥炭累积等。先后主持和参与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科技部、环保部等项目20余项,参编5部专著,发表论文50余篇。

马献发 男,1978年生,博士,中共党员。现任东北农业大学资源与环境学院副教授、系副主任。主要研究方向:土壤修复与高效利用。涉及腐植酸改良土壤和腐植酸肥料研发,承担科技部支撑、行业专项、省市等科研项目20余项。先后发表腐植酸研究论文17篇,申请涉及腐植酸专利3项(已授权2项)。作为副主编出版专著2部。

王曰鑫 男,1954年生,硕士生导师,中国民主同盟盟员。现任山西农业大学资源环境学院教授、山西农业大学化学调控中心主任;兼任中国腐植酸工业协会理事、中国腐植酸工业协会专家委员会成员。主要研究方向:土壤肥料、水土保持。涉及腐植酸保水肥、腐植酸有机无机复混肥、腐植酸全水溶肥等研究。近年来,完成多项国家、省级科技课题。发表论文40余篇。

王爱勤 男,1963年生,博士生导师,中共党员。现任中国科学院兰州化学物理研究所研究员、主任;兼任兰州大学和西北民族大学兼职教授。主要研究方向:环境友好生态修复材料、环境净化材料、材料集成与应用模式等。主要涉及腐植酸的研究包括缓释腐植酸有机无机复合保水剂,腐植酸盐碱和重金属土壤改良材料等。发表论文200余篇。

刘可星 男,1970年生,硕士。现任华南农业大学资源环境学院副教授;兼任《腐植酸》杂志编委会委员。主要研究方向:固体废物农用资源化、土壤肥料、土壤生态。主持和参与863项目、“十一五”支撑计划项目、948项目、农业部公益性行业项目、广东省和广州市科技攻关项目以及横向课题等。科技成果获奖10项,获国家发明专利3项,发表论文40余篇。

田原宇 男,1969年生,博士生导师,中共党员。现任中国石油大学(华东)重质油国家重点实验室教授;兼任中国腐植酸工业协会副秘书长等。主要研究方向:重质油加工、生物质化工、煤化工和分离工程等。自2006年来,主持和参与完成国家自然基金、973课题、863课题、国家星火计划等国家、省部和企业横向重大课题40余项,发表论文100余篇,申请专利54项。

孙志梅 女,1969年生,博士,九三学社成员。现任河北农业大学资源与环境科学学院教授;兼任中国腐植酸工业协会理事。主要研究方向:植物营养调控、新型肥料研发、养分资源的高效管理与利用。涉及腐植酸的研究主要包括腐植酸类物质对养分转化的调控过程,以及揭示腐植酸促进作物生长、提高养分利用效率的深层机理等。获得授权专利4项,发表论文50余篇。

孙晓然 女,1966年生,博士,中共党员。现任河北联合大学化学工程学院教授、副院长;兼任中国腐植酸工业协会副秘书长。主要研究方向:功能材料与精细化学品研究、基于腐植酸的新型功能材料的研究与制备。主编《化学工程与工艺综合设计实验教程》《分析化学实验教程》等教程,发表论文60余篇。获得河北省教学成果奖、河北省新世纪“三三三人才工程”第三层次人选等荣誉称号近20项。

江志阳 男,1981年生,硕士。现任中国科学院沈阳应用生态研究所高级工程师。主要研究方向:农业固体废弃物资源化利用、生物肥料、新型肥料等。从事腐植酸水溶肥料、生物肥料的研制与应用、利用腐植酸减少有机物料腐熟过程中养分挥发技术的研制与应用、腐植酸水产养殖用肥料的研究与示范、腐植酸新型肥料的研究与开发等。申请专利9项。

李 季 男,1965年生,博士生导师,中共党员。现任中国农业大学资源与环境学院教授、生态科学与工程系系主任;兼任中美国际生态与可持续发展研究中心副主任、中国生态学会生态工程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委员、农业部有机食品认证咨询专家等社会职务。主要研究方向:有机废弃物处理及资源化利用、有机农业和生态农业。获国家发明专利20余项,发表论文200余篇。

李宝才 男,1957年生,博士生导师,中共党员。现任昆明理工大学生命科学与技术学院教授;兼任中国腐植酸工业协会理事、中国腐植酸工业协会专家委员会成员。主要研究方向:年青煤高效综合利用、天然产物制药、腐植酸化学及药理、腐植酸医药及保健食品。先后主持和参与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国家支撑项目、云南省院省校合作项目5项。申请发明专利30项,授权15项。发表腐植酸论文50余篇。

李 荣 男,1964年生,高级农艺师,中共党员。现任农业部全国农业技术推广服务中心土壤肥料技术处处长。主要研究方向:科学施肥、土壤改良、土壤质量检测、耕地质量建设、新型肥料试验示范与推广等,协调测土配方施肥项目和土壤有机质提升项目实施,对我国肥料行业的现状和发展有深入研究。参与制定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农业行业标准——《有机肥料》(NY525-2012)。

李 捷 男,1972年生,博士,硕士生导师。现任青岛理工大学环境与市政工程学院教授,环境科学与工程教研室主任;兼任《腐植酸》杂志编委会委员。主要研究方向

:环境生态学、环境生物学。近年来,先后主持和参加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建设部科技项目、国家海洋局课题、973项目、省部级课题等科研课题18项。获得国家发明专利2项,发表科技论文50余篇。

朱复融 男,1967年生。现任广东羊城晚报出版社编委兼编辑部主任。主要研究方向:文学与文艺评论、文化市场与产品策划。在省级以上报刊和杂志上发表文学作品、文学评论、学术论文100余篇。个人专著有:诗集《给天堂一个高度》,随笔集《别跟快乐过不去》《菜鸟成鹰》等,评论集《红楼梦诗词赏析》《婉约词评析》及教育专著《亲子教育蓝皮书》(5卷)等。主编有《中国古典名著译注丛书》(共60册)等。

张玉华 女,1963年生,中共党员。现任农业部规划设计研究院副总工、研究员。长期从事农业生态环境保护领域的政策研究、技术研发与推广工作。已开展利用畜禽粪便、秸秆等农业有机废弃物制取生物腐植酸的工艺技术与装备以及生物腐植酸农用效果对比研究。主持和参与国家科技项目、农业科技专项、948项目等部级以上纵向课题40余项。获得实用新型专利10余项。

张伟华 男,1961年生,博士,硕士生导师。中国国民党革命委员会成员。现任内蒙古农业大学生态环境学院教授;兼任中国腐植酸工业协会理事、内蒙古土壤学会理事等社会职务。主要研究方向:土壤改良、土壤有机肥料。主持和参与国家重点基础研究发展规划项目、973项目、985项目等多项课题。编著《青藏高原东缘山地土壤质量演变研究》,参编《沙漠学》等专著,发表论文20余篇。

张兴胜 男,1971年生,博士,中共党员。曾任中国工商银行总行资产管理部处长,现任北京中关村发展集团股份有限公司副总经理、高级经济师。2004年被中央国家机关授予“中央国家机关优秀青年”称号,入选《世界学术名人录》。主要研究方向:产业投资、科技金融。著有《渐进改革与金融转轨》等专著3部,合著《变革案例:转型与重组》等著作3部,发表论文100余篇。

张彩凤 女,1964年生,博士,中共党员。现任太原师范学院教授、中国腐植酸工业协会腐植酸质量检测中心(太原)常务副主任;兼任中国腐植酸工业协会理事。主要研究方向:腐植酸分子结构及生产工艺、腐植酸农药等基础研究和应用研究。近年来,主持和参与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省教育厅、科技厅、人事厅等多项科研课题。发表论文50余篇。

张黎明 男,1964年生,博士生导师,中共党员。现任中山大学高分子研究所教授、副所长。主要研究方向:天然与生物高分子、医用与药用高分子、功能与智能材料。主要涉及基于腐植酸的环保功能材料、高吸水性材料及医用功能材料等方面研究。负责承担国家和省部级科研项目20多项,发表SCI论文近150篇,获授权国家发明专利34项。

束良佐 男,1969年生,博士,九三学社成员。现任淮北师范大学生命科学院教授。主要研究方向:作物营养与施肥,植物生理生态,土壤培肥。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2项“局部根区灌溉下水氮耦合效应以及对土壤中氮迁移利用的影响”“局部根系水分胁迫下氮形态与供应部位对植物干旱胁迫反应的调节”,主持教育部留学回国人员科研项目1项。发表SCI英文论文4篇,中文核心期刊论文20余篇。

陈 清 男,1963年生,博士生导师。现任中国农业大学资源与环境学院教授。主要研究方向:有机废弃物肥料化利用、经济作物养分管理与环境效应、粪肥高效利用等。先后承担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十二五”农村领域国家科技计划课题、973项目、中德国际科技合作项目等多项科研课题。发表论文130余篇,出版专著和教材13部。

苏德纯 男,1962年生,硕士生导师。现任中国农业大学资源与环境学院教授;兼任中国腐植酸工业协会理事、中国植物营养与肥料学会农化测试专业委员会委员。主要研究方向:重金属污染土壤的修复利用、农田土壤重金属污染治理与农产品安全生产。先后主持和参与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十一五”国家科技支撑计划项目、973项目、863项目、国家95攻关项目等20多项。发表论文40余篇,出版专著4部。

林启美 男,1961年生,博士生导师,九三学社成员。现任中国农业大学资源与环境学院教授。主要研究方向:土壤学、环境微生物生态学。先后主持和参与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973项目、教育部重点项目、欧盟项目、国家外国专家局聘请外国文教专家普通项目、英国文化委员会项目、德国自然基金委项目等40余项。发表论文130余篇,出版译著9部。

孟宪民 男,1956年生,博士,中共党员。现任东北师范大学城市与环境科学学院教授、东北师范大学泥炭沼泽研究所副所长;兼任中国腐植酸工业协会副秘书长。主要研究方向:泥炭科学与工程,泥炭资源利用,湿地资源与环境。先后主持和参与国家科技攻关项目、国家水专项重大项目、自然科学基金项目等16项,获得国家科技成果三等奖4项、省部级科技成果二等奖5项,获得授权发明专利4项。

杨镜奎 男,1964年生,博士生导师。现任中国科学院大学化学与化工学院教授。主要研究方向:杂环药物及腐植酸相关物质的合成分离理论及生物活性的研究。先后主持和参与国家自然科学基金、中国科学院重大基础研究项目、美国Motorola合作项目、美国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美国国家健康研究院NIH及Robert Welch基金等多项研究。发表论文40余篇。

武丽萍 女,1965年生,中共党员。现任中国科学院山西煤炭化学研究所研究员、腐植酸课题组组长;兼任中国腐植酸工业协会理事。主要研究方向:煤化学、腐植酸化学及化工利用。先后承担并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中科院重点项目、科技部科技创新项目等10余项腐植酸类基础及应用项目研究;主持和参与多项腐植酸行业标准制定。申请专利10项,获授权专利6项。发表腐植酸论文10余篇。

周霞萍 女,1953年生,中共党员。现任华东理工大学资源与环境工程学院教授;兼任中国腐植酸工业协会理事。主要研究方向:煤炭、生物质(腐植酸)基础及应用化学研究。涉及煤生物质(腐植酸)利用及选择性合成方面论文50多篇,国家发明专利30项(已授权21项),国际专利1项;涉及腐植酸分离纯化及肥药、肥等应用技术领域论文近30篇,发明专利10多项(已授权6~8项)。

赵红艳 女,1969年生,博士。现任东北师范大学城市与环境科学学院副教授;兼任中国煤炭学会泥炭与腐植酸专业委员会委员等。主要研究方向:泥炭地学、泥炭及其腐植酸资源利用和湿地生态学的研究。先后主持和参与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国家科技部项目、吉林省科技厅项目、吉林省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厅项目等多项课题。申请专利5项,发表论文50余篇。主持和参与制定相关标准2项。

赵秉强 男,1963年生,博士生导师,中国民主同盟盟员。现任中国农业科学院农业资源与农业区划研究所研究员;兼任中国腐植酸工业协会理事等。在新型肥料和施肥制度等研究领域,“十五”以来,主持国家863计划、科技支撑计划、973前期重大专项、欧盟国际合作项目等多项大型科研课题。出版著作15部,发表学术论文160多篇,获得和申报国家发明专利30项,主持和参与制定相关标准9项。

胡江春 男,1966年生,博士。现任中国科学院沈阳应用生态研究所研究员;兼任沈阳药科大学制药工程学院教授、中国微生物学会基础微生物学专业委员会、海洋微生物专业委员会委员等。主要研究方向:海洋微生物资源与天然产物、微生物农药、土壤微生物生态。先后主持和参与国家863计划、国家攻关、科技支撑、中国科学院知识创新重要方向项目等课题30余项。申请专利29项(已授权8项),发表论文80余篇。

侯翠红 女,1970年生,博士,中共党员。现任郑州大学化工与能源学院化学工程与工艺系教授、系主任。主要研究方向:磷复肥新技术的研发与推广应用,中低品位磷矿、钾矿、菱镁矿等矿产资源的综合利用研究,无机功能超细粉体材料的制备及应用等。涉及腐植酸包裹肥料、纳米腐植酸的制备及应用研究。出版著作3部,获授权国家专利4项,发表论文30余篇。

袁红莉 女,1965年生,博士生导师。现任中国农业大学生物学院教授。主要研究方向:生物质资源的转化和利用及环境的微生物修复。涉及水体富营养化机理和水体污染微生物防治, 褐煤、纤维素和木质素等生物质的微生物降解、转化和利用等。主持和参与完成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面上项目、973项目、863计划、“十一五”国家科技支撑计划等多个项目。获得发明专利10余项,发表论文70余篇。

高灵旺 男,1966年生,博士,中共党员。现任中国农业大学农学与生物技术学院副教授;兼任中国腐植酸工业协会理事。主要研究方向:无公害蔬菜生产的生态学机制和高新技术应用研究,害虫测报和植保风险分析的理论和新技术研究,腐植酸应用与农业生态系统健康。先后主持和参与国家科技支撑计划、“十一五”科技支撑计划、973项目、863项目等30余项。发表论文90余篇,出版专著2部。

高志明 男,1964年生,博士生导师,中共党员。现任北京理工大学化学学院教授。主要研究方向:资源与催化化学,金属氧化物功能材料,热分析及固态反应动力学。曾任日本千叶工业大学专任讲师。撰写书籍一章(美国Nova出版社出版)。获得国家授权发明专利1项(煤炭残渣制备腐植酸的催化氧化方法)、实用新型专利1项(热扩散管反应器),发表研究论文40余篇。

高 亮 男,1968年生,硕士。现任潍坊岛本微生物技术研究所研究员、所长;兼任黄河商学院客座教授等。主要研究方向:腐植酸生物发酵、酵素菌、微生物菌剂、生物菌肥研究及应用。近十年,主持的科研课题分别获得山东、辽宁、山西、宁夏等10多项省级科技进步奖。2012年入选“American Horticultural Society(AHS)”,成为美国园艺协会会员,参与国际园艺研究和推广。

高祥照 男,1963年生,博士,中共党员。现任全国农业技术推广服务中心节水农业技术处处长。主要从事旱作农业、节水农业、肥料及施肥技术指导,土壤改良与培肥等。近年来,在腐植酸及相关肥料试验、示范、宣传、推广方面做了大量工作。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全国农业先进工作者。获国家级科技成果奖2项,省部级奖6项,国家发明专利6项。先后发表论文40余篇,出版专著19部。

寇太记 男,1975年生,博士,中共党员。现任河南科技大学农学院副教授、资源环境科学系副主任。主要研究方向:碳氮物质周转与气候环境变化、逆境植物营养与生理、耕作制度与农田生态。先后主持和参与国家自然基金、中国科学院重点实验室开放基金、河南科技大学人才基金等10多项科研项目。发表论文40多篇,出版专著4部,获专利9项,参与制定地方标准2项,发表论文40余篇。

黄占斌 男,1961年生,博士生导师,中共党员。现任中国矿业大学(北京)化学与环境工程学院教授、系主任;兼任中国腐植酸工业协会理事。主要研究方向:农业生态、环境材料、污染土壤治理等。获得科研奖励16项(富含腐植酸的劣质煤梯级综合利用技术及其应用,2010年获得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获得国家发明专利2项。发表论文180余篇,主编和参编著作10部。

韩立新 女,1968年生,博士。现任中国腐植酸工业协会秘书长;兼任秘书处办公室主任、《腐植酸》杂志编辑部主任、全国专业标准化技术委员会委员。主要负责行业企事业单位的技术咨询、指导和服务等工作;负责行业腐植酸原料和产品的标准化建设和认证工作。主要研究方向:分析化学。发表科研论文和各类腐植酸相关文章30余篇。

曾宪成 男,1958年生,高级经济师,中共党员。现任中国腐植酸工业协会理事长;兼任《腐植酸》杂志主编、《腐植酸应用丛书》编委会主任。主要研究方向:腐植酸生态环境研究和行业管理。自2002年起,为《腐植酸》杂志撰写卷首语76篇。创作腐植酸科普诗500多首。发表文章100多篇。2014年6月5日,第一次将腐植酸普利惠民新产业带到了联合国舞台。

廖宗文 男,1947年生,博士生导师,中共党员。现任华南农业大学资环学院教授。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主要研究方向:工农业废物农用资源化、功能化。近年来,在肥料功能化方面,获得促释活化磷肥及镁肥钾肥、木屑秸秆快速腐熟肥、无溶剂固-液反应包膜肥、保水控释肥、防病生物肥等系列成果,减量(施肥)增效、低碳控污效果明显。发表论文100余篇。

樊小林 男,1958年生,博士生导师,中共党员。现任华南农业大学资源环境学院教授、植物营养系主任、肥料与平衡施肥研究室主任。主要研究方向:新型肥料研制、肥料工艺与设备、施肥技术。利用有机肥制造技术,在内蒙古协助一企业建成年产5万吨的腐植酸有机复合肥生产线。发表论文140余篇,撰写专著1部,主编教材1本。

薛世川 男,1954年生,硕士生导师,中共党员。现任河北农业大学资源与环境学院教授;兼任中国腐植酸工业协会理事。主要研究方向:新型肥料与自动控制工艺、农机与综合农艺融合技术。在腐植酸复合肥配方与自动控制工艺研究领域取得了显著成绩,创新设计完成灭茬旋耕深松全层施肥精播机,并创造了超级简化超高产施肥种植模式和肥机一体化推广模式。发表论文30余篇。

薛泉宏 男,1957年生,博士生导师,中国民主同盟盟员。现任西北农林科技大学资源环境学院教授。主要研究方向:微生物生态与资源利用、土壤生物退化微生物修复等。涉及腐植酸的研究包括腐植酸钾与放线菌制剂配合施用对作物防病促生效果的影响,腐植酸对土壤养分吸附解吸的影响等。获国家发明专利授权3项,发表论文80余篇。

部分与会代表合影

猜你喜欢

中共党员现任腐植酸
中国共产党山东省第十二届委员会书记、副书记、常委简介
郭良坤
2021年腐植酸文献检索
腐植酸在退化土壤改良中的应用研究
2019 年腐植酸文献检索
惠普CEO辞任
第十三届“中国大学生年度人物”评选揭晓
一对中共党员夫妇飘零苏联25年的故事
A survey and evaluation of population-based screening for gastric cancer
腐植酸对土壤改良作用探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