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幼儿分享意识和行为的研究

2014-12-18贺静

好家长·幼教新天地 2014年9期
关键词:玩具意识情感

贺静

虽然目前在我国部分地区已经放宽了生育政策,但这么多年严格实施计划生育的基本国策,大部分家庭中独生子女的现象普遍存在,这些孩子是家庭中众多人关怀、照顾的唯一对象,优越的社会条件,特殊的家庭地位,交往范围小,人际关系少等等因素,使他们形成了任性、执拗、自私、孤僻、独占心强、合作意识差等性格。到了学前阶段,融入幼儿园集体生活的他们,由于各种资源的有限,经常发生为了同一件玩具发生争吵甚至打斗等行为,严重缺乏谦让、分享意识,这些自我中心的行为,对孩子的健康成长是极为不利。分享行为就是一种重要的社会行为,同时也被我们视为一种传统的美德,在幼儿的发展过程中具有十分重要积极的意义。

一、初步认识分享

要培养孩子的分享行为,首先要让孩子懂得分享行为的有用之处,帮助孩子提高认识,分清是非,要达到这一目的,向孩子讲明道理是非常重要的,但枯燥的大道理容易让孩子产生免疫力,只有采取幼儿易于接受的方法才能达到效果。

在实际教学过程中,用讲故事的形式,通过故事中主人公的遭遇,启发孩子明白道理,把正确的价值观念融合在直观和形象的方法中表述出来,容易使孩子产生共鸣。如在欣赏故事《金色的房子》时,先引导幼儿仔细倾听,再帮助幼儿分析角色间发生的故事,通过提问让幼儿理解故事中角色的分享行为,感受分享能给他人带去快乐的心情,让幼儿在潜移默化中接受分享意识。平时的课程安排中教师也可以有意识地设置一些情感课程,通过运用儿歌、故事中的人物、动物的行为让幼儿辨别其正确性,逐渐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和道德感,激发幼儿的分享意愿。

二、树立良好榜样

幼儿常常是通过观察和模仿来学习的,老师及父母就是幼儿模仿的重要对象,我们的日常行为、言行举止都对幼儿的发展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所以说,教师与家长应时刻注意自己的言行,抓住一切有利机会做好榜样。而影响幼儿分享品质的养成不只是幼儿园教育,家庭教育更是幼儿重要的成长环境,它无时无刻不在发挥着教育的功能,家园要建立起新型的合作伙伴关系,为幼儿吸收分享精神提供多方面的信息。

当然,除了老师及父母应树立榜样,同伴之间也是学习的榜样,平时老师就要做有心人,在活动时可以引导那些分享意识强的幼儿与分享意识弱的幼儿共同游戏,并且要对分享意识强的幼儿给予积极的评价和鼓励,在同伴中树立有分享行为的好典型,正确引导幼儿学习和模仿。

三、创造分享机会

孩子的分享行为还需经常得以练习才能巩固,我们有必要利用幼儿园中的一切活动为幼儿创造分享的机会。如举办“生日会”时,教师可以先请大家为小寿星唱生日歌,说一句祝福的话,再鼓励小寿星请好朋友一起吹蜡烛,教师为他们拍照留念,抓住分享快乐的瞬间,最后请小寿星为大家分发生日蛋糕,孩子们都感受到了分享带来的快乐。教师还可以有计划地设立“分享会”、“分享日”、“分享区”等,引导幼儿将自己喜爱的玩具、宠物以及食品在“分享会”或“分享日”中带来与别人分享,鼓励幼儿将自己的成功经验和近期完成的作品在“分享区”向他人展示,创造多种分享的机会。

这些机会不仅有利于培养幼儿的分享行为,还有利于提高幼儿的自我表达能力,增强幼儿的自信,激发幼儿学习的兴趣和积极性,而家长和教师应及时称赞孩子的分享举动,使孩子得到快慰的心理体验,促使孩子分享行为的进一步发展。

四、激发分享意愿

在日常生活中,我们常会遇到这样的情景:玩玩具,发现少了几样;看看书,发现少了几本……遇到这种情况,孩子们是如何解决的呢?相信在没有引导的前提下,大多数幼儿会为了能占有玩具或图书而沾沾自喜,更多的幼儿只会用眼神或语言求助于教师的协调,少有幼儿会与同伴协商。这时,作为幼儿模仿对象的教师可以通过自己的言行,潜移默化地影响孩子,是为最好的教育方法。老师不妨以一个玩伴的身份向幼儿协商:“我可以和你一起玩吗?”或者说:“你先看,等会儿给我看,好吗?”对于稍大一些的幼儿则可以鼓励他们自己想办法解决。我们也可利用移情的手段,让幼儿学会站在他人的立场上考虑问题,感受他人的愿望、情感,从而逐步形成自身积极的、正确的内心体验。

五、体验分享乐趣

当孩子获得了分享认知,产生了分享情感后,是否就能立即摆脱自我中心,有了分享行为呢?由于幼儿在感知方面常按自己的需要去进行,极易受外界刺激的干扰,所以表现出的分享行为极不稳定。如当着老师的面能与同伴分享玩具,老师一走,立刻抢回独占,即一种假分享行为。因此,我们更应尽量多为幼儿创造自由交往的机会,鼓励幼儿参与集体活动,启发他们相互交流、磋商、协调,适当培养孩子进行合作,让幼儿充分感受到与人交往的乐趣。

当孩子之间发生矛盾时,首先要求他们应该在他人的位置上想想,使他们学会考虑别人的需要,形成换位意识,从而克服自我中心,形成与人合作、共享的品质。其次,我们可在集体活动中充分利用文学作品中的形象帮助幼儿理解、体验分享的快乐。再次,我们在日常生活中也要有意识地将自己看到的或听到的一些有意义的事讲给孩子们听,让他们一起快乐,一起忧伤,在潜移默化中获得情感分享,他们慢慢地也会把家中所发生的一些高兴的、伤心的事甚至把晚上做的梦讲给大家听,让大家共同体验他当时的情绪。

六、建立分享规则

为使幼儿的分享行为能够持续不断地进行下去,建立一定的分享规则是十分必要的。例如,平等分享规则。要做到这一点不太容易,因为这一时期的幼儿交友更多地由利益来决定,所以在分享时常会出现一些不平等的分享行为。如常听到:“某某是我的好朋友,我要把带来的汽车给他玩!”“你不是我的好朋友,我不能给你玩!”之类的话。出现这样的问题,老师可和幼儿一起讨论:是不是带来的分享物只给自己的好朋友玩?别人想要玩怎么办?当别人把自己的玩具给你玩时,你是不是很高兴呢?如果别人不给你玩,你是不是很难过?让幼儿通过情感的换位来体会、感受别人的心理,并学会站在他人的角度来思考问题,从而建立起平等分享的规则。又如,共同分享规则。是指在相同的时间内,两个或两个以上的个体自愿地结合在一起,通过相互间的配合和协调融洽地进行分享,最终使彼此的情感都获得满足。

除此之外,还有轮流分享规则、先宾后主的分享规则等等,这些制度的建立,可以帮助幼儿解决一些分享中出现的问题,使幼儿在玩具数量少的情况下也能顺利实现分享,同时为幼儿将来成为守秩序的公民打下了基础。

七、强化分享行为

幼儿的学习和活动都需要强化。斯金纳认为:“离开了强化,学习就难以进行,强化在塑造行为和保持行为强度中是不可缺少的关键因素。”幼儿的分享行为和其他行为一样,是可以通过强化而得到有效巩固的。我们发现,当幼儿由于分享而受到老师、家长的表扬和鼓励之后,他们会逐渐发展起一种相应的内在自我奖励倾向。如认为:“给他玩我的小熊,我是个乖孩子。”当他们再与别人分享的时候,自己会认为这样做是好的,这会使他们持久地表现出类似的行为。可见,在幼儿教育中,成人要注意对幼儿表现出的分享行为进行强化。

在幼儿教育中,行为强化的手段很多,我们提倡正面的强化,包括口头语言强化和肢体语言强化。强化物也是多种多样的,但是,对于幼儿来讲,最好的强化物往往是他们自己挑选的。所以,在具体运用强化策略时,教师、家长要通过观察、谈话等方式去了解适合孩子的强化物和强化手段。同时,在运用强化时,要尽力避免手段单一、对象不具体、过于频繁和过于急切。否则,幼儿只会去追求具体的强化物,而不去关注学习过程本身,其分享行为就不会有进步和发展。

八、训练分享技能

知道怎样与人分享,对幼儿养成良好的分享行为,是有很大帮助的。我们发现,一些幼儿具有分享的意愿,但是由于不知道怎样做,也就没有表现出实际的分享行为。如一个幼儿带了一辆新的玩具遥控车来园,老师问:“可以把你的新车给小朋友玩吗?”他回答:“可以。”老师说:“现在给行不行?”“不行。”“为什么?”“很多小朋友都想玩,我不知道该给谁玩。”还有的幼儿对该类问题的回答是:“我只有两颗糖,有四个小朋友想吃,我分不开。”所以,家长和教师在培养幼儿分享行为时,要注意让幼儿了解和掌握一些分享的技能,这样,他们的实际分享行为应该会得到增强和提高的。

所谓分享,包含的内容是多方面的,不仅指能与人共享物质与精神方面的快乐,也指与人分担忧愁。分享是人与人交往过程中一种很重要的技能,不是一种失去,而是一种互利,这是亲社会行为的一种。从幼儿的品德形成看,它需要经历从认知、情感到行为习惯这样一个较漫长的过程,它需要通过亲身体验才能真正认识。我们只有通过有目的的教育活动和日常生活内容来培养幼儿自发的分享行为,让幼儿充分体验给予及被给予带来的快乐和满足以及人与人之间的温暖和爱,使幼儿形成正确的分享动机、主动的分享行为,促进幼儿社会性的良好发展。这样,对于全面提高幼儿素质,将来做有利于社会的人都将具有深远的意义!

(江苏省镇江新区社会发展局教育发展中心)

猜你喜欢

玩具意识情感
人的意识可以“上传”吗?
如何在情感中自我成长,保持独立
情感
如何在情感中自我成长,保持独立
增强“四个意识”发挥“四大作用”
强化五个意识 坚持五个履职
情感移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