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新建本科院校社会工作专业教学改革探讨

2014-12-18张红霞

现代商贸工业 2014年10期
关键词:新建本科院校社会需求社会工作

张红霞

摘要:社会工作专业是以助人为目标的应用型专业,由于在中国独特的专业发展路径,作为新建本科院校的社会工作专业教学还存在诸多不适应职业化的困境。在这种背景下,社会工作专业的教学改革必须以社会需求、学生诉求为目标,在此基础上构建通才教育模式、实务性实践训练模式为特点的专业教学改革。

关键词:社会工作;教学改革;社会需求;新建本科院校

中图分类号:G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3198(2014)10—0149—02

改革开放以来,随着中国社会转型的加速,社会问题凸显,在这种背景下,中国社会需要社会工作专业人才用社会工作的专业理念与专业技巧解决中国的社会问题,以促进社会公平正义。新时期中共中央提出要“建设宏大的社会工作人才队伍”,为中国社会工作专业的发展提供了强大动力与政策支撑。社会工作专业作为一门应用型的专业要求在专业培养目标、培养方案等方面具有实务性的特征,以培养实务性的人才为目标。作为新建本科院校的应用型专业,如何在高等教育快速发展的背景下,进行专业教学改革,适应社会对人才的需求,培养应用型与创新性人才,这正是本文要探讨的重点内容。

1新建本科院校社会工作专业教学改革的社会背景

所谓新建本科院校,是指在20世纪末21世纪初,一批原先办学水平较高、规模较大的专科学校通过扩充、合并等方式而升格为本科院校。这些院校多数位于地级城市,因而人们习惯称之为新建本科院校。据统计,1999年至2007年,教育部先后批准建立了208所普通本科院校,占全国740所本科院校的28%。在高等教育欠发达省份,新建本科院校所占的比例还要更高。无论在学科专业建设还是在教学管理体系建设等方面,与传统老牌本科院校相比较,新建本科院校都存在明显不足。而社会工作专业作为一门来自西方社会的专业,对于很多院校来讲,也属于一个新建本科专业。作为应用型为特征的专业,无论在师资水平还是在专业建设方面,与中国较成熟的专业相比,存在一些差距。因此,探讨新建本科院校社会工作专业的教学改革有助于推进社会工作专业建设,同时也可以为其他应用型专业的人才培养提供借鉴。

2新建本科院校社会工作专业教学改革的目标

我国社会工作的发展是专业教育先于职业需求,也就是说我国的社会工作专业教育是在职业化并不充分的情况下发展起来的,由于独特的专业发展道路,从目前全国高校社会工作毕业生的情况来看,社会工作专业发展普遍存在以下几个问题:第一,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有待提高。由于专业建设先于社会的职业需求,社会的需求明显滞后,学生对于就业前途比较迷茫,专业认同度不高。第二,学生社会工作实践能力不强。由于目前高等学校发展的体制等限制,新建本科院校的实习基地覆盖的范围很少,很多实习单位并不能给予学生真正的动手与动脑的实践机会,大多限于参观、学习的范围。即使学校能把学生安排到一些福利机构进行实习,由于体制、专业背景限制这些机构的运作模式与社工专业差距甚远,学生在这些机构中从事的大多是与专业无关的辅助性工作。第三,本土化困境与专业缺陷,教育内容与实际脱节。中国学生学习与西方学生相同或相似的教科书,应用相同的理论与方法,在试图解决社会问题时往往力不从心。社工教育培养的大量的社工专业毕业生,真正从事社会工作者却不多。与现实脱节的教育不断贬抑着社会工作者的专业认同,力不从心的实务实践也使真正对社会工作抱有热情的工作者比较少,社会工作的专业化与职业化进程多变成纸上谈兵。在这种情况下,新建本科院校社会工作专业教学改革必须以下为目标:

第一,社会对高等学校人才的需求为目标。培养人才是高等学校的重要职能之一,培养人才的目的是为国家的社会经济发展服务。搞“通才教育”还是搞“专才教育”,一直是各国社会工作教育界讨论的热门话题。无论是搞“专才”还是“通才”教育,高等学校的人才培养必须以社会对高校人才的需求为导向。当前中国社会正处于从传统农业社会向现代工业社会的转变时期,处于并将长期处于生产力并不发达的发展阶段,因此,新建本科院校的人才培养、教学改革必须以中国社会的发展阶段为基础,并着眼于中国社会的发展趋势,从现状与未来结合的角度,考虑中国社会发展对人才的需求,以此为依据制定社会工作专业教学改革的目标。第二,学生就业的诉求为目标。大学生在大学阶段的学习,不仅仅是学习知识的过程,而且还是学习工作技能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要完成由学校人到社会人的过渡。在目前现阶段,大学生在校阶段的学习有着强烈的就业诉求。就业是大学生群体融入社会的重要基础。因此从这个角度来讲,新建本科院校社会工作的教学改革必须为适应学生的就业而服务。第三,学生应用能力的培养。社会工作专业是以应用为培养目标的专业,在专业教学的过程中,应当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在学习的过程中,必须注重培养学生把理论知识转化为应用能力。

3新建本科院校社会工作专业教学改革的思路

新建本科院校社会工作专业,教学改革要以社会发展的趋势与当前中国社会对高校人才培养的需求为主导,在教学改革上突出素质培养与能力训练,突出基础理论知识的培养与实践能力的训练,在专业实践中,训练学生的综合能力。

3.1构建通才趋向的人才培养模式

人才培养是高等教育的三大功能之一,从目前的中国高等教育的现状来看,在本科生阶段,大多是一种“专才教育”,由于中国特定的发展阶段,很多专业培养的人才都具有“超前性”,大学生真正走向工作岗位时很多都需要的是学生的综合素质。因此,对于新建本科院校的社会工作专业,需要广博的理论知识为基础,这些理论知识是指社会学、经济学、政治学等多学科对学生学科思路的打破,理性与科学的分析中国转型期的社会问题,同时具有一定的人文科学素养。打破传统的为专业学习而学习的思路,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

3.2实务性实践训练模式

由于我国目前的教育模式大多是以应试教育为主,大多数学生是从学校到学校,从书本知识到书本知识,对社会的接触非常少,大学生实践机会很少。在这种情况下,大学生对书本知识的学习热情不高,相反,很多学生迫切希望走向社会去参与实践锻炼。在这种情况下,改变传统的教学模式迫在眉睫。社会工作专业是以实务为导向的专业,更需要训练学生的实践能力。

4新建本科院校社会工作专业教学改革的措施

4.1课程模式与教学方法的改革

社会工作是实践取向的专业,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是本专业的最终目标,

因此在这种情况下,必须改变传统的授课模式,采用课堂学习与机构练习相结合的模式,学生在学习每门课程时必须结合一定的专业实习,可以在固定的社会机构,也可以自己联系实习单位。实习要有实习手册,配备专业的实习督导。

传统的教学模式是以教师为知识的传授中心,教师在课堂上讲,学生在下面听。为了锻炼学生的实际能力,必须发挥学生的实际能动性,教师要作为组织者、促进者,结合中国特定的国情,展开学生对实际问题的思考与表达,让学生真正成为教学中的主体,发挥学生的能动性。让学生真正从被动的学习中解脱出来,成为学习的主体,不断创新教学方法与教学理念。

4.2实习基地发挥效用

从目前的实际情况看,由于体制的障碍,新建本科院校实习基地投入的财力与精力不足,专业实习没有得到应有的重视,很多实习基地并没有发挥学生实践的作用。很多学生到实习基地仅限于参观学习,即使参与实习基地的工作,大多从事的是与专业无关的工作。在这种情况下,学生对所学专业知识也很难转化为实践能力。因此,院校必须对实习基地的建设给予大力支持,加强同实习基地的合作,形成与实习单位互利合作、协同发展的双赢局面,同时在学生实习方面给予政策支持,规范对学生实习的考核,将学生实习纳入应用型专业教学评估与考核的重点内容,对学生实习的质、量,对教师指导学生实习的质、量进行全面考核,转变传统的工作量评价机制,对应用型专业适当增加对实习工作的激励。

5结论与思考

社会工作是来自西方的以助人为目标的实践取向的专业,在转型期的中国社会由于不同于西方社会的专业发展路径,在高等教育发展大众化的背景下,新建本科院校的社会工作专业遭遇一些问题,在此状况下,探索适应社会工作专业发展的教学改革路径成为促进专业发展的必然选择。社会工作专业的教学改革必须以社会需求、学生诉求为目标,在此基础上构建通才教育模式、实务性实践训练模式为特点的专业教学改革。不断尝试新的课程模式,打破传统的以教师为核心的教学方式,促进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在专业实践方面,加强实习基地的建设,使实习基地发挥应有的作用,这样才能更好的推进社会工作专业教育的健康发展。

参考文献

[1]何华生.新建本科院校科研定位研究——基于服务教学的视角[D].江西师范大学,2009:2.

[2]闻英.职业化背景下社会工作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研究[J].郑州轻工业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3):82.

[3]陈友华,苗国,彭裕.中国社会工作发展及其面临的体制性难题[J].思想战线,2012,(3):3032.

[4]史柏年.新世纪:中国社会工作教育面对的选择[J].北京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4,(1):4.

猜你喜欢

新建本科院校社会需求社会工作
新建本科院校学生创新创业能力培养问题研究
新建本科院校教师教育转型发展的基本原则与路径选择
浅议适应社会需求能力评估与管理水平提升
社区退休老人的老有所为与社会工作介入
关于提高学生核心素养的研究
高职院校学生演讲能力培养与领袖气质养成
以社会工作视角解决四大国有控股银行服务质量提高困境
浅析儒家文化对老年社会工作的影响
产学研相结合:新建本科院校发展途径探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