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天津市终身教育学分银行建设探讨

2014-12-18时海涛苏梅董会英

现代商贸工业 2014年10期
关键词:学分银行继续教育终身教育

时海涛 苏梅 董会英

摘要:构建终身教育体系已经成为世界教育发展的大趋势。随着终身教育的深入推进,学分银行的建设逐渐成为世界各国实现终身学习理念的重要途径。目前,学分银行的建设已经成为教育领域新的研究热点。

关键词:终身教育;继续教育;学分;学分银行

中图分类号:G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3198(2014)10—0141—02

自1965年法国成人教育家保罗·朗格朗正式提出“终身教育”这一术语以来,已经成为一个极其重要的教育理念在全世界广泛传播。终身教育理念迎合了经济社会快速发展的时代步伐,得到了世界各国政府的响应,成为制定本国教育政策的指导理念、实践方针和发展目标。

我国在20世纪80年代中期开始引入终身教育理念,在1995年颁布的《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法》中明确提出要建立和完善终身教育体系。经过二十多年的发展,我国的终身教育已经从理论导入逐渐上升到了全面深化和付诸实践的阶段。2010年发布的《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中提出要构建灵活开放的终身教育体系,搭建终身学习“立交桥”,促进各级各类教育纵向衔接、横向沟通,提供多次选择机会,满足个人多样化的学习和发展需要。建立继续教育学分积累与转换制度,实现不同类型学习成果的互认和衔接,建立“学分银行”制度。到2020年实现构建体系完备的终身教育目标。要实现这一目标,离不开学分银行的建设。学分银行是构建终身教育体系、搭建终身学习立交桥的制度保证和技术支持。

1相关概念的界定

1.1终身教育

终身教育是人们在一生各阶段当中所受各种教育的总和,是人所受不同类型教育的统一综合。包括教育体系的各个阶段和各种方式,既有学校教育,又有社会教育;既有正规教育,也有非正规教育。终身教育具有终身性、广泛性、全民性、实用性和灵活性的特点。

1.2继续教育

继续教育是面向学校教育之后所有社会成员的教育活动,特别是成人教育活动。主要是对专业技术人员进行知识更新、补充、拓展和能力提高的一种高层次追加教育。是终身学习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提高国民科技文化素质和就业、创业、创新能力的重要途径。

1.3学分

学分是用于计算学生学习量的一种计量单位,按学期计算,每门课程及实践环节的具体学分数以专业教学计划的规定为准。根据课程的学习量和难度折合成一定的分值,每完成一门课程的学习并通过相应的考核就可以得到该门课程的学分。

1.4学分银行

学分银行是一种模拟或是借鉴银行的功能特点,使学生能够自由选择学习内容、学习时间、学习地点的一种管理模式。学分银行以数字化存储、认证、兑换为手段,通过建立个人学习帐户,实现个人学习与终身学习的信息存储、学分认证、学分积累、学分兑换、学习信用管理等管理系统。

2国内外终身教育学分银行建设现状

国外学分银行建设的研究和实践较早,积累了诸多可供借鉴的经验。但是各个国家和地区对于学分银行的界定并不统一,其组织框架、管理模式、运行机制、认证标准等方面各具特色。欧洲学分转换与累积系统(ECTS)主要面向高等教育,由欧洲委员会负责管理。学分、课业负荷量和等级是ECTS的三个要素特征,课程目录、学习协议和学业成绩单是ECTS的三个关键文件。韩国学分银行体系(ACBS)主要面向高等学历教育中的继续教育,是一个开放的教育系统,认可学习者在学校内外的各种学习经历,由终身学习政策司负责管理。澳大利亚学历资格框架(AQF)主要面向义务后教育和职业教育,提供了一个全国统一的、连贯的框架,由澳大利亚资格框架委员会负责管理,对先前学习经验的认证是AQF的重要特征。美国南部地区教育委员会学分互认政策(SREB)是将学分互认与远程教育结合在一起,出台了11条政策,在16个成员州范围内建立了一套通用的学分转移机制。英国资格与学分框架(QCF)主要面向职业教育,由资格规范机构与专业技能委员会进行管理,其最大的特点是全纳性。对比看出,学分银行在各国的实践中存在很大差别,同时也存在很多的问题,但是都力图能够突破传统学历教育的诸多限制,促进实现各级各类教育间的纵向衔接与横向沟通,促进学习型社会建设,推进教育公平。

学分银行引入我国后,出现了大量的研究和探索工作,主要集中在理论研究、国际借鉴和实践研究三个方面。相对而言,理论研究较少,国际借鉴和实践研究偏多。慈溪、上海、陕西、江苏、广西、南京等省市先后开始尝试学分银行的实践,迈出了实质性的步伐,并受到了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但是,由于执行的时间不长,尚未清晰出现适应地方经济社会发展需求的本土特色和本土策略。对于执行方案中的建设主体、成员组织、建设思路、运作框架、管理模式、评价体系等,还有待进一步细化和完善,各级各类教育机构之间的学分互认和兑换还存在不少问题有待进一步研究和探索。

3天津市终身教育学分银行建设探讨

3.1建立健全的法律法规制度体系

从国外的发展经验来看,学分银行之所以能够顺利实施,与健全的法律法规是密不可分的。天津市学分银行诞生之际,更应该建立与之配套的法律法规,确保学分银行的合法性、一致性和统一性,明确相应的权利和义务。政府机关要制定相应的政策,支持学分银行的建设发展,在人力、物力、财政、税收等诸多方面给予政策支持,形成行之有效的长效机制。

3.2建立完善的学分银行管理体系

从国外的发展经验来看,学分银行之所以能够顺利实施,与完善的组织机构是密不可分的。就天津市目前的状况来看,人口众多,市民学历层次悬殊,学分银行一旦实施,涉及的事务将会更多更繁琐,因此必须建立完善的学分银行管理体系。建议建立一套由市、区县、院校(社区、培训机构)组成的三级管理体系。在市级层面,建立市级的领导机构,主要负责全市学分银行的政策指导、宏观协调和经验推广工作。在区县层面,建立区县级的管理机构,主要负责本行政区域内学分银行的具体实施工作。在院校、社区和培训机构层面,建立学分银行的日常管理部门,主要负责学分银行的日常事务处理工作。并且还要建立各级专业的研究机构,主要负责学分银行的制度设计和顾问咨询工作。同时要建立一个全市性的专门的独立评估机构,主要从事学分的评估与认证事项,保证学分认证的公平、公正和科学。

3.3建立规范的学分银行课程标准体系

从国外的发展经验来看,学分银行之所以能够顺利实施,与规范的课程标准是密不可分的。天津市院校众多,专业繁杂,课程类型相互交叉,学分银行要想能够正常运行,就必须规范现有的课程标准,建立开放的课程信息包。课程信息包要有完整的课程目录和课程清单,要有详细的教学目标、课程结构、知识要点、考核方法、毕业要求和评价标准等内容。便于对学员在任何院校或专业所学课程中的知识点进行比较,从而确定是否认可所获学分,为学分互认、转换提供必要的依据。

3.4建立科学的学分银行学分认定、积累和转换标准体系

从国外的发展经验来看,学分银行之所以能够顺利实施,与科学的认定、积累和转换标准是密不可分的。学分银行实施的核心问题就是学分的认定、积累和转换问题。不同的教育形式、不同的区域、不同的院校之间,正规教育和非正规教育之间如何进行无差别的学分认定、积累和转换是摆在我们面前的一个难题。解决这个难题的关键是要建立学分认定、积累和转换评价体系。该体系是对学员所学课程、取得的成绩、获得的证书、参与的实践活动等诸多方面进行全面客观的评价,从而为学员赋予恰当的学分用以积累和转换。

3.5建立开放的学分银行信息服务系统

从国外的发展经验来看,学分银行之所以能够顺利实施,与开放的信息服务系统是密不可分的。通过建立完善的档案文件,比如院校档案、学员档案、课程档案、学分认定、积累档案等,形成相对固定的格式文件,排除人为因素的干扰。通过规范化、信息化建设,使学分银行的实施有了可以承接的载体。

3.6建立有效的学分银行监督管理体系

从国外的发展经验来看,学分银行之所以能够顺利实施,与有效的监督管理是密不可分的。在学分银行的建设中,有诸多关键环节直接关系着建设成员和学员的切实利益,极易产生一些不正当行为。为了避免既当运动员又当裁判员的问题出现,对于制订课程标准、级别分类评估、学分通兑系数等专业领域的问题应该由第三方专业机构进行监管。对于推进学分制、打破学分壁垒、促进学分转换等管理问题可以由行政部门来监管。

总之,天津市终身教育学分银行的建设无疑是个复杂的系统工程,要打通学历教育与非学历教育,职业教育与普通教育,职前教育与职后教育之间相互衔接与沟通的渠道,实现不同类型学习成果的互认和衔接,不仅涉及学分银行自身体系建设所需要的政策、标准、规范、技术等要素,还涉及到公平与法制环境、质量与社会认同、公益与利益驱动等社会影响。因此,天津市终身教育学分银行建设不应一蹴而就,而应从顶层设计、法制建设、公益性手段、质量规范等现实问题入手,夯实终身学习的“立交桥”基础。

参考文献

[1]吴雪萍,马博.澳大利亚资格框架改革探究[J].比较教育研究,2011,(8).

[2]覃兵,胡蓉.韩国高等教育学分银行制探析[J].比较教育研究,2009,(12).

[3]黄健.学分银行:实现终身学习理想的重要途径[J].成才与就业,2009,(17).

[4]杨黎明.关于创建上海市“学分银行”的理论与实践研究[J].职教论坛,2009.

猜你喜欢

学分银行继续教育终身教育
终身教育学院(老年大学)
慕课让终身教育变为一种现实
双证制嵌入学分银行社会服务体系策略研究*
试析“学分银行”在高等职业教育中的运用
学分银行—信息化时代学习体系变化的要求
关于促进继续教育可持续发展的探索与实践
对会计人员继续教育问题的研究
新时代下会计人员继续教育研究
对初中英语教师继续教育模式的思考
国外终身教育模式借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