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村信用社问题探讨
2014-12-18曾静舒东升
曾静 舒东升
摘要:近年来,随着金融制度改革的深入,我国农村信用社取得了较大的成就,已成为我国农村金融体系的主导力量。然而,在农村信用社长期发展过程中所积累的各种体制内外的问题已经成为制约其提高竞争力和快速发展的瓶颈。这些问题主要体现在居民贷款困难、不良贷款较多等方面。为此,针对这两个方面的问题进行探讨,提出解决问题的建议。
关键词:金融;信用社;贷款
中图分类号:F8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3198(2014)10—0112—01
1农村信用社的现状
1.1农村信用社对新农村建设的作用
1.1.1它是支持“三农”的主力军
农村信用社是整个农村金融的主力军,是联系农民的桥梁和纽带,在促进农民增收致富、促进农业产业结构调整,促进农村经济发展方面有着商业无法比拟的作用。
1.1.2支持农村产业化的大力发展
加快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首要任务是发展现代农业,农业产业化是发展现代农业的先导,要扶持农业产业化经营,鼓励发展农产品加工。那么作为扎根于农业、农民和农村而生存、发展的农信社则应不遗余力地支持着农业产业化发展。对于发展前景好、带动效应强、见效时间快的项目予以倾斜,优先提供信贷配套扶持资金,有效满足农村专业户、规模农业、现代农业、农产品流通企业、大型涉农加工企业等较大项目的贷款资金需求。
1.1.3支持区域经济发展
(1)农信社支持农户小额信用贷款,对农户的生产、生活、经营、消费等方面进行了大力的扶持。
(2)对中小型企业提供一定额度的贷款:农信社对当地实力企业提供贷款,如四川德福隆实业有限公司,内江市农信社对其提供了2000万元的贷款。
政府不断加大信用社对当地企业发展力度,为市经济发展作出积极贡献,促进了全市农业产业化、城镇一体化、工业现代化进程。
1.2贷款方面
1.2.1农村居民贷款困难
随着新农村建设的蓬勃发展,农村居民住房问题是发展的关键所在。在政府修建新农村的之前,大多数农民的房屋将会被占据,而政府补贴的资金想要在新农村买下一套住房远远不够,所以他们不得不向信用社贷款来弥补这一缺口。由于房产不能作为抵押,而部分农民土地丧失,因此造成了无抵押贷款困难的局面。
1.2.2农村经济产业需担保公司才接受贷款
信用社会根据专业合作社的大小规模、担保公司以及产业实力进行评估,从而决定贷款的额度。由于种植业、养殖业作为带动农村发展的两类经济产业,必定存在一定的风险,部分当地农民难免会由于管理不当、经营不善等诸多原因而导致种养殖业亏损。在此种情况下,大多数经营者(农民)会选择拖欠贷款,远离家乡。这样,则增加了信用社的不良贷款额度及风险。所以,当前的农村经济产业需要通过政府渠道找担保公司进行担保。
1.2.3贷款资金从传统农业逐步转向新型产业
现阶段,农村居民主要贷款的方面主要为:生源地助学贷款、修房贷款以及副业创业贷款,其中副业创业贷款额度为两万元。
1.3不良贷款方面
由于产业发展的亏损、农户信用度低(可能存在有钱不还现象),农信社产生的不良贷款由谁买单?
央行购买部分不良贷款:央行通过票据置换不良贷款,其目的是:保全信用社贷款支持、降低信用风险、减少贷款损失、有利于贷款本息的收回、有利于贷款的监督管理。
2对现阶段农村信用社发展的一些建议
2.1信用体系的建设
信用是影响贷款额度、贷款难易程度的关键。我国应该扩大信用建设的范围,将信用体系纳入工商业、消费业、海关业等,而不是仅仅局限于银行。如信用体系纳入航空系统,信用等级太差,不让登机。以此类推,逐步将信用等级纳入各行各业,限制信用等级较低者的权限。这样,将降低银行的不良贷款额度。
2.2将国家的补贴成立担保基金,不直接发放给个人
国家每年向农户发放大量补助,而政府可将此补助留积起来成立一个担保基金。如将100元放置农信社,那么农信社则可放大5陪贷款给农户。这样,既满足农户的需求同时也有利于农信社信贷部的发展。
2.3适应形势要求,探索新的信贷管理制度和运行机制
要改进贷款管理方式。如适当提高农户小额信用贷款的授信额度;适当扩大基层农信社信贷授权;实行差别利率,对贷款量大、信用好的客户,可给予适当利率优惠;简化不必要的贷款手续,提高信贷工作效率。建立健全内部经营机制与激励机制。在建立贷款责任追究制的同时,应当逐步建立更为科学、责权利相结合的贷款激励机制,将贷款面、贷款额、收息率和不良贷款下降等指标纳入信用社考核的重要内容,将信贷员的经济收入与贷款效益挂钩,促使信贷人员主动营销贷款;抓紧试行对小企业信用贷款和联保贷款,对符合条件、有市场、有效益、有信用的小企业,采取授信贷款或保证贷款的方式,提供快捷便利的信贷服务。
参考文献
[1]李爱喜.农户金融合作行为及其影响因素研究[J].农业经济问题,2009,(9).
[2]王君.农村金融体系德尔现状与发展思考[J].企业经济,2006,(11).
[3]贾晓辉.农村信用合作社面临的问题与改革思路[J].人力资源管理,201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