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产者货币计价决定因素的实证研究*
2014-12-18刘旸
刘 旸
(1.东北财经大学 金融学院, 辽宁 大连 116023; 2.大连理工大学城市学院 管理学院, 辽宁 大连 116600)
生产者货币计价决定因素的实证研究*
刘 旸1,2
(1.东北财经大学 金融学院, 辽宁 大连 116023; 2.大连理工大学城市学院 管理学院, 辽宁 大连 116600)
利用12个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的非平衡面板样本数据,对微观、宏观和其他因素对生产者货币计价(PCP)的影响进行实证研究,指出经济规模、市场份额、金融市场的发达程度、币值的对内稳定性和产品差异化程度是最主要的影响因素,而出口商的谈判能力、币值的对外稳定性等因素也对PCP的选择有一定影响。根据实证检验结果,对人民币作为贸易计价货币的条件进行评估,发现其优势在于我国的经济规模、出口商的市场份额及其谈判能力以及人民币汇率的相对稳定性;劣势在于相对落后的金融市场、不可预期性较大的通货膨胀水平以及产品的差异化程度。
国际贸易; 生产者货币计价; 计价货币; 汇率风险; 非平衡面板模型; 经济规模; 市场份额; 币值稳定性
Bacchetta和Wincoop(2005)[1]研究指出,计价货币的选择决定了贸易双方的汇率风险,这不仅关系到企业利润最大化的决策,也会对宏观经济产生深远影响,因此国际贸易计价货币的选择一直是国际经济学研究的一个重点。
在国际贸易中,计价货币(currency of invoice)是合同中规定的计算价格的货币,结算货币(currency of settlement)是贸易双方约定的用来支付货款的货币,在多数情况下两者是一致的(Friberg和Wilander,2008)[2]。贸易双方在选择计价货币时主要使用以下几种方式:生产者货币计价(producer’s currency pricing,PCP)、出口对象国货币计价(local currency pricing,LCP)、第三国货币计价(vehicle currency pricing,VCP)以及三种计价方式的混合使用。
一、文献综述
1.微观因素
(1) 货币的交易成本。关于计价货币选择理论的研究最早始于Swoboda(1968)[3]47-81,他从交易成本的角度研究了计价货币的决定因素,指出一国的贸易规模越大,其货币在外汇市场上的交易量越大,流动性越强,则该国货币越有可能成为计价货币。Hartmann(1998)[4]认为,一种货币的交易规模越大,交易成本就越低,这是由于货币交易的规模效应。这就可以解释为什么美元会在国际结算中一直处于主导地位,而欧元在短期内难以替代美元。Rey(2001)[5]也指出,开放度高的国家以及与其他货币兑换时交易成本低的国家的货币将被认定为计价货币。
(2) 出口商的谈判能力。产品特性和市场份额的大小决定着出口商的谈判能力。Mckinnon(1979)[6]199-234将商品分为异质化商品和同质化商品两类,对于异质化商品,出口商可作为价格制定者,主要考虑需求的不确定性,倾向于选择PCP,以规避汇率风险;对于同质化商品,出口商作为价格接受者,主要考虑价格的不确定性,倾向采用交易成本低的货币计价。Giovannini(1988)[7]、Tavlas(1991)[8]、Johnson和Pick(1997)[9]也提出了相近的观点。Bacchetta和Wincoop(2005)、Goldberg和Tille(2009)[10]强调出口品的需求价格弹性是影响出口商定价策略的最大因素,如果出口商品存在着高度差异性,出口商将采用PCP计价,反之将采用VCP计价。
Hartmann(1998)、Fukuda和Ono(2006)[11]、Bacchetta和Wincoop(2005)、Donnenfeld和Haug(2003)[12]指出,出口商品在国际市场中所占份额越大,出口商越能在国际贸易结算货币选择中居于有利地位,在贸易谈判中选择计价货币的能力就越强。Goldberg和Tille(2009)指出,当出口商与一家订单额大的进口商谈判时,谈判结果会因倾向于进口商的偏好而使用进口国货币计价。
2.宏观因素
(1) 经济规模。Grassman(1973)[13]强调,对于发达国家之间的贸易,主要是以PCP计价;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的贸易,则以发达国家货币计价;而发展中国家之间的贸易,大多数以VCP计价,即Grassman法则(Grassman’s Law)。这也可以解释Mckinnon的观点:发达国家的出口以工业制成品为主,产品差异化程度较高;而发展中国家的出口则以初级产品为主,产品差异化程度较低。Donnenfeld和Haug(2003)、Fukuda(2006)及Devereux、Kang Shi和Juanyi Xu(2010)[14]均指出,出口国经济体越大,则出口商的影响力越大,进口商对于出口国货币的接受程度就越高。
(2) 币值稳定。Magee和Rao(1980)[15]、Tavlas(1991)发现,通货膨胀率低的国家货币充当计价货币的比例较高。Page(1981)[16]、Donnenfeld和Zilcha(1991)[17]、Johnson和Pick(1997)、Friberg(1998)[18]、Donnenfeld和Haug(2003)、Fukuda和Masanori Ono(2006)等研究发现,计价货币的选择与贸易双方对汇率波动的预期紧密相关。Goldberg和Tille(2009)通过研究24个国家贸易计价货币的选择,发现相对于进口国货币而言,出口国货币汇率波动性的减弱将会增加其在结算中被使用的份额,美元在计价货币中的主导地位,不仅要归功于美国经济的影响力,还与新兴市场国家普遍实行钉住美元的汇率制度有关。Ligthart和Silva(2007)[19]研究表明,荷兰盾在计价货币中占比较少的原因在于贸易对象国的金融市场高度发达、贸易量世界占比较大以及荷兰盾的预期贬值。
(3) 货币政策稳定性。Tavlas(1997)认为,德国马克之所以在贸易结算中一直占比较高,正是其稳健的货币政策所致。Devereux、Engel和Storegaard(2004)[20]的研究结果表明,稳定的货币政策能够增强货币持有者的信心,进而增加该种货币成为贸易计价货币的可能性。Obstfeld和Rogoff(2002)[21]、Devereux和Engel(2003)[22]、Corsetti和Pesenti(2005)[23]均指出,计价货币的选择是两个贸易国家货币政策最优化的选择,其基本原则是企业在选择计价货币时倾向于拥有稳定货币政策的币种。Goldberg和Tille(2005)[24]研究发现,大部分企业都倾向于考虑将宏观经济政策稳定的国家货币作为计价货币。
(4) 金融市场的发展水平。Silva(2007)研究发现,货币竞争力的加强、金融市场的深化以及高通胀趋势的消失会增加该国货币作为计价货币的使用频率。Friberg和Wilander(2008)提出,一国远期货币市场的发展、国内贸易商对远期市场运用能力的提高及黑市的消失都会鼓励国内贸易商选择以进口方货币计价。
3.其他因素
此外,计价货币的选择在很多情况下要受到惯性和趋同性的影响。Krugman(1980)[25]认为,计价货币的选择存在着某种惯性,即当某种计价货币在市场上占据主导地位时,出于转换成本的考虑,鲜有企业去寻找其他货币来进行替代,因此同质化商品的计价货币就显现出集群效应。区域货币联盟的设立加深了经济一体化的程度,使区域内的货币政策更加协调,从而增加了该区域货币在国际贸易中作为计价货币的使用频率,1999年1月推出的欧元就是一个很好的例子。Kamps(2006)[26]通过在模型中引入欧元这一虚拟变量,证明了货币联盟比起独立的国家货币而言,各国企业更加容易形成统一的、稳定的计价货币。
国内研究方面,许多学者对计价货币的选择因素进行了实证检验,如曹勇(2007)[27]、魏金明等(2011)[28]、陈晓莉等(2011)[29]、肖鹞飞等(2012)[30]、罗忠洲(2012)[31]、周先平等(2013)[32]、于恩锋(2013)[33]、王琼等(2013)[34]、李波等(2013)[35]、袁申国等(2014)[36]等。
由于计价货币的相关数据较难获得,国外文献的研究多集中于发达国家的样本,而国内研究要么是基于发达国家的数据,要么是基于发展中国家以往的数据,而本文选取了涵盖12个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的非平衡面板样本数据进行实证研究,分析了微观、宏观和其他因素对PCP计价的影响。
二、贸易计价货币选择的决定因素分析
1.微观因素
(1) 货币的交易成本。国际贸易中的交易双方,都是追求利润最大化的理性个体,在选择以何种货币作为计价货币时,需考虑该货币的交易成本高低势必会影响双方的利润大小。这里的交易成本是指国际贸易结算中涉及到的汇兑、结算、保值等成本。满足交易成本较低要求的货币首先应是可自由兑换的货币,至少是经常账户下可自由兑换的货币;其次,这种货币的流动性较高,在外汇市场的成交量够大,而且市场参与者众多。大量研究指出,美元之所以能长期在国际贸易结算中居于主要地位,最关键的原因就是交易成本较低。2001—2011年外汇交易中各主要货币交易量比例如表1所示,美元的低交易成本使其成为全球占比最高的交易货币。
表1 外汇交易中货币分布 %
(2) 出口商的谈判能力。对于国际贸易计价货币的选择,实际上是进出口商相互谈判的结果。由于进出口商都希望以本币计价,所以最终的结果反映了双方谈判能力的高低。影响出口商谈判能力的重要因素就是产品本身的特性以及出口商所占市场份额的大小。
根据Mckinnon(1979)的观点,出口产品本身的特性将影响对计价结算货币的选择,出口商在价格不确定和需求不确定之间进行选择。产品特性决定了该产品需求价格弹性的大小,而需求价格弹性的大小又决定了产品出口商谈判能力的强弱,进而决定了该产品是以PCP计价、LCP计价还是VCP计价。如机械等高度异质的商品,出口商议价能力强,常以PCP计价;而原油等初级产品和同质商品,出口商议价能力较低,多以VCP计价。同时,以同种货币对不同国家的商品进行计价时,可增加商品的可比性,提高交易透明度。
市场份额方面,在国际市场上,出口商的市场份额越大,表明其生产规模越大。由于规模经济的缘故,在成本和价格方面的竞争力越强,市场议价能力越高,越有可能选择以PCP计价。出口国商品在国际市场的比重越大,出口商就越能在谈判中选择以对自身有利的币种进行结算。
2011年我国对10大贸易伙伴出口商品的异质性程度和市场份额情况如表2[34]所示。我国出口产品的异质性程度较高,同时在贸易伙伴进口中占的市场份额也比较大。实际上,在国际贸易中,英国、韩国和新加坡使用人民币比重较大,美国、日本和德国使用人民币的比重较小,尤其是美国和日本。但我国出口到美国、日本和德国的商品异质程度相对高于出口到韩国、新加坡和英国商品的异质程度。究其原因,除了美、日和德的货币本身就是国际货币,在对外贸易计价中具有“先占”优势之外,主要问题在于行业商品的异质性没有反映产品的贸易方式,我国出口商品中加工贸易的高比重降低了商品的异质性,使其替代弹性变高,从而面对市场上更多的竞争者,降低了人民币的使用比例。
表2 2011年中国出口产品的异质性程度及出口份额
2.宏观因素
(1) 经济规模。一国的经济规模越大,其国际影响力就越强,货币在世界范围内就越受重视,出口商在贸易中所处的地位就越有优势。从全球来看,欧元地区GDP总量最高,其次是美国、中国、日本和英国,这其中,除了中国以外,其他地区的货币都是国际贸易计价的主要货币;另一方面,人均GDP的高低更能体现出一个经济体的发展水平,美国、日本、欧元地区及英国较高的人均GDP是其货币在国际贸易中广泛流通的基础。
(2) 币值稳定。币值的稳定包括对内稳定和对外稳定两层含义,对内稳定的表现是通货膨胀率温和,对外稳定的表现则是汇率波动性较弱。
币值的对内稳定,要求货币发行国的通货膨胀率温和而稳定,这样才能保证币值的平稳,降低汇率风险。美国、德国、英国、日本和中国2000—2012年通货膨胀率的变化趋势如图1所示,其中,美国、德国和英国的通货膨胀率相对稳定,日本的通货膨胀率波动稍大,而中国的通货膨胀率变化最为明显。这也在一定程度上支持了美元、欧元、英镑和日元成为国际贸易主要货币,而人民币要成为主要的贸易结算货币必须先解决国内通货膨胀的问题。
图1 各国2000—2012年通货膨胀率变化
币值的对外稳定,要求货币的汇率波动较小。在国际贸易中,多数贸易面临交货与收款(或收货与付款)之间的时间错配,从而使贸易双方均面临汇率变动风险。由于出口商与进口商的利益相左,二者在货币计价选择上正好相反。相对于进口国货币而言,出口国货币波动性减弱将会增加该国货币在结算中使用的份额;美元在计价货币中的主导地位,不仅要归功于美国经济的影响力,还与新兴市场国家实行普遍的钉住美元的汇率制度有关。对于实行钉住美元汇率制度的国家而言,用美元计价结算等同于用本币计价结算,从而避免了汇率波动的风险。
(3) 货币政策稳定性。货币政策的稳定性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一国的宏观调控能力,同时,也是该国货币币值稳定的保障。一国的货币供给相对于他国更加稳定,可以在一定程度上抵消汇率的价格转移效应对物价和工资的冲击,使出口商更愿意使用该国货币计价进行结算。计价货币的选择是贸易双方货币政策最优化的选择,其基本原则是企业在选择计价货币时倾向于拥有稳定货币政策的币种,因为稳定的价格是对市场有效运作的体现。各主要经济体2001—2010年的货币政策波动性、金融业发展水平及外汇市场深度的数据如表3所示。从货币政策波动性来看,中国的数据是0.50,仅比俄罗斯的数据低,却远远高于其他8个国家。德国的货币政策比较稳定,仅次于日本,这为欧元成为当前最主要的交易货币奠定了坚实的政策基础。
表3 2001—2010年世界主要经济体的相关经济指标
(4) 金融市场的发展水平。发达的国内金融市场可以提升本币在贸易中的计价能力。金融市场的发展水平越高,越能为国际贸易提供全面的服务,越能给贸易厂商提供完善的货币避险工具,由于厂商的资金流入和流出之间存在时滞,如果金融市场没有足够的、价格适中的套期保值的话,必然会削弱厂商使用本币计价结算的动力。另一方面,发达的金融市场也会增加外汇市场的深度。当非货币发行国厂商使用该种货币计价时,无论是付款或收款,必然面临货币的兑换问题,从而也就产生交易成本,交易成本的高低与外汇市场规模成反比。一种货币作为外汇在外汇市场上的交易规模越大,则买卖差价越小、交易者的搜寻成本越小(较大市场规模带来较高的流动性);同时更多的直接兑换的建立,也减少了交易费用,从而提升该货币在国际贸易中的计价竞争力。美元作为媒介货币被使用的原因之一,就是美元市场的深度使其交易成本非常低。
由表3可以看出,从金融市场发展水平来看,美国无疑是金融市场上最发达的国家;从外汇市场深度来看,美国又以84.9%的绝对优势成为本币交易额占比最高的国家,这些都有助于理解美元之所以能成为国际贸易主要计价货币的原因。
3.其他因素
除了微观因素和宏观因素以外,计价货币的选择在很多情况下要受到惯性和趋同性的影响。2012年9月世界主要货币的支付份额及排名如表4[34]所示,可以看出,欧元和美元分别以42.80%和31.12%的绝对优势成为计价货币的首选。而对于排名第14位的人民币而言,以其作为信用证币种在第三方内部使用的比例仍非常小,在欧洲、中东、非洲仅为0.12%,即使在中国香港和新加坡人民币离岸中心比例也仅分别为0.04%和0.02%。美国的对外出口中95%使用美元计价,进口中则为85%;法国和德国对外出口中使用欧元计价的比例分别为55.8%和49%,使用美元计价的比例则分别为34.2%和31.6%。可见,美元和欧元主导了两个地区的对外贸易计价。美国厂商选择使用其本币美元计价的理由很明显,欧元区国家出口商仍有较大比例的美元计价则体现了计价货币选择的“惯性”。
2003—2012年部分非欧元区国家与欧元区国家贸易中欧元计价所占的比例如表5所示,可以看出,无论是进口还是出口,这6个非欧元区国家用欧元计价的占比几乎都超过了50%,这充分反映了区域货币联盟对贸易货币计价选择的重要影响。
表4 2012年9月世界主要货币的支付份额及排名
表5 部分非欧元区国家与欧元区国家贸易中欧元计价占比 %
三、生产者货币计价决定因素的实证检验
1.数据来源及变量设计
考虑到数据的可获得性,本文选取了涵盖12个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的样本数据进行研究,其中,欧元区国家包括法国(1999—2012)、希腊(2001—2012)、意大利(2001—2010)、西班牙(1997—2003)、葡萄牙(2000—2012)、比利时(2000—2012)、卢森堡(2000—2011);非欧元区国家包括英国(1999—2003);亚太地区包括日本(1971—2009)、澳大利亚(1997—2003)、泰国(1993—2003)和印度尼西亚(1991—2005)。统计软件为Eviews 6.0。
变量设计方面,以一国出口品本币计价的比重(PCP)作为被解释变量,数据来源于欧洲中央银行(ECB)。按照前文的分析并结合数据的可获性,设计解释变量、指标、预期符号、数据来源如表6所示。
此外,考虑到样本国家中有欧元区国家,构造区域货币联盟的哑变量(EU)取值时,如果一国属于欧元区成员国,那么取值1,否则为0。
表6 本文设计的解释变量及其指标、预期符号和数据来源
注:① 对差异化产品的界定,借鉴了Rauch(1999)的方法。Rauch根据国际贸易标准分类(SITC)中的商品条目将国际贸易商品分为机构交易产品(organized exchange goods)、参考价产品(referenced priced goods)和差异化产品(differentiated goods)3类。② Flandreau和Jobst(2005)发现,一种货币的使用人数越多其利率越低,即交易成本越低。
2.实证检验
由于12个样本国家中有7个欧元区国家,这些国家间的贸易无论是以PCP计价还是以LCP计价,所使用的货币都是欧元,这势必会影响模型的回归效果,因此,本文借鉴魏金明等(2011)的研究方法,通过构建交互项变量(1-EU)DIF、(1-EU)CPI和(1-EU)M2以减少这种影响,并探讨产品差异化程度和币值对内稳定性对计价货币选择的影响。理论研究认为,产品差异化程度是影响计价货币选择的重要因素,甚至发挥着决定性作用。由于衡量一国商品贸易额占全球的比重变量TRA中包含差异化产品份额,可能会掩盖变量本应具有的作用,故而构建变量(1-DIF)TRA以剔除产品差异化因素,进而研究一国商品贸易的市场份额对计价货币选择的影响。
在构建面板模型之前,首先要进行单位根检验,防止出现伪回归现象。单位根检验结果发现,变量TRA、EXP、STOCK、REAL和DRATE存在单位根,不是平稳序列,所以本文对所有变量都进行了差分处理,所有变量的一阶差分序列均拒绝了存在单位根的假设。
基于样本数据的非平衡性特点,本文拟构建的非平衡数据混合面板计量模型为
β3EXPit+β4GDPit+β5(1-EU)CPIit+
β6FXit+β7(1-EU)M2it+β8CREit+
β9STOCKit+β10REALit+β11DRATEit+
ξit
(1)
为了避免数据的异方差性,本文在方程估计中采用SUR(似不相关回归)方法,利用横截面模型残差的协方差进行GLS(广义最小二乘法)估计,自动修正横截面中出现的异方差和短期自相关。
由于式(1)的模型所涉及的变量较多,为了能够在回归中甄选出对因变量贡献最大的自变量,本文采用逐步回归法进行自变量的引入和剔除。结果显示,实际利率REAL指标在10%的显著水平上没有通过检验,这可能是由于实际利率的数据缺失比较严重;货币政策稳定性指标M2也在10%的显著水平上未通过检验,这可能是由于样本中欧元国家占比较多,其M2数据完全相同,影响了回归结果。因此,剔除REAL变量和M2变量重新回归,结果如表7所示。
表7 面板数据回归结果汇总
注:上标***、**分别表示变量的回归系数估计值在1%、5%的置信水平上是统计显著的。
回归结果的R2较大,F统计量也在1%的显著水平上通过检验,表明模型的总体拟合效果较好,自变量对因变量的总体解释程度较高;DW统计量约为1.75,接近于2,说明回归模型不存在自相关问题。从系数符号上看,除了变量CRE的系数符号与预期不符外,其余变量的系数符号估计值都与预期结果一致,符合理论分析的结果。
3.结果分析
(1) 经济规模(GDP)和出口商市场规模(EXP)的回归系数最大,说明经济规模越大、经济实力越强,该国货币在国际贸易计价中使用得越广泛;市场规模越大、出口商对市场的影响力越大,越有可能选择以本币种计价。美元在国际贸易中被广泛使用正是美国强大经济实力的有力体现。
(2) 存贷款利差(DRATE)的回归系数次之,反映了金融市场的发达程度对贸易货币计价方式的重要影响,另外两个反映金融市场发达程度的指标CRE和STOCK也是统计显著的,但数值较小,而且指标CRE的符号与预期不符,这可能是由部分数据缺失造成的。但可以肯定的是,金融市场的发达程度对于货币计价非常重要,我国的经济规模和出口规模均位于全球前列,但人民币在贸易计价中使用范围较小,究其原因,金融市场发展落后和资本账户管制程度高是主要障碍。
(3) 币值的对内稳定性(CPI)的回归系数较大,说明一国货币币值的稳定性是决定其能否成为计价货币的重要影响因素,币值越稳定,以PCP计价的可能性越高;另一方面,币值的对外稳定性(FX)回归系数不显著,但系数符号和预期相符,这主要是由于12个样本国中7个是欧元区国家,FX数据完全一致,影响了回归结果。但受到数据可获得性的限制,剔除欧元区国家后面板容量不够,所以也无法将这7个国家从样本中剔除。
(4) 产品的差异化程度(DIF)的回归系数也较大,说明产品差异化程度对计价货币的选择有非常强的影响,差异化程度越高,越可能以PCP计价。而如果是同质性产品的话(如原油等),则多以VCP计价。
(5) 出口商的谈判能力(TRA)对PCP计价的影响较小,这可能与变量的设计有关,TRA是用一国商品贸易额占GDP的比例衡量的,经济规模(GDP)是使用一国GDP占全球GDP的比重衡量的,出口商的市场份额(EXP)是用一国出口额占全球出口额的比重衡量的,这三个指标之间存在内在相关性,使得TRA的回归系数不显著,但其系数符号还是符合理论分析的。
四、对人民币的评估
根据前文的实证检验可知,经济规模、出口商市场规模是影响生产者货币计价的最重要因素;金融市场的发达程度、货币币值的对内对外稳定性以及产品的差异化程度、出口商的谈判能力等因素也对计价货币的选择存在重要影响。根据这些因素,可以对人民币作为计价货币的可行性进行评估,评估结果如表8所示。
表8 PCP决定因素对人民币的评估结果
由表8可以看出,人民币作为计价货币的优势在于我国的经济规模、出口商的市场份额及其谈判能力以及币值对外的相对稳定性;而劣势在于发展相对落后的金融市场、不可预期性较大的通货膨胀水平以及产品的差异化程度。推进人民币在国际贸易计价结算中的使用频率,就应重点在劣势方面加以突破。
五、结 论
本文对生产者货币计价的决定因素进行了实证检验,并在此基础上对人民币进行了评估,选取了涵盖12个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的非平衡面板样本数据进行分析,实证研究了微观、宏观和其他因素对PCP计价的影响。回归结果显示,除了反映金融市场发达水平的实际利率(REAL)的变量和货币政策一致性(M2)的变量没有通过统计检验外,其余指标都通过检验,模型拟合程度较好。按照对PCP计价选择的影响程度排序,经济规模、市场份额、金融市场的发达程度、币值稳定性和产品差异化程度是最主要的因素,而出口商的谈判能力、币值的对外稳定性等因素也对贸易计价货币的选择有一定的影响。受到数据可获得性的制约,12个样本国中欧元区国家较多,但剔除欧元区国家后又会使面板容量不足,这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回归结果,造成了某些变量的回归系数不够显著,有待数据完善后加以修正。
人民币作为国际贸易计价货币,其优势在于我国的经济规模、出口商的市场份额及其谈判能力以及币值对外的相对稳定性;而劣势在于我国发展相对落后的金融市场、不可预期性较大的通货膨胀水平以及产品的差异化程度。推进人民币国际化进程,就应重点发展我国的金融市场、控制物价水平波动以及提升出口品的国际竞争力。
[1] Bacchetta P,Wincoop E V.A theory of the currency denomination of international trade [J].Journal of International Economics,2005(12):295-319.
[2] Friberg R,Wilander F.The currency denomination of exports:a questionnaire study [J].Journal of Inter-national Economics,2008(5):54-69.
[3] Swoboda A K.The Euro-Dollar market:an interpretation [M].Princeton:Princeton University Press,1968.
[4] Hartmann P.The currency denomination of world trade after EMU [J].Journal of the Japanese and International Economies,1998(12):424-454.
[5] Helen R.International trade and currency exchange [J].Review of Economic Studies,2001,68(2):443-464.
[6] McKinnon R I.Money in international exchange:the convertible currency system [M].Oxford:Oxford University Press,1979.
[7] Alberto G.Change rates and traded goods prices [J].Journal of International Economics,1988,24(1):45-68.
[8] Tavlas G.On the international use of currencies:the case of the Deutche Mark [J].IMF Working Paper,1990(1):10-12.
[9] Martin J,Daniel P.Currency quandary:the choice of invoicing currency under exchange-rate uncertainty [J].Review of International Economics,1997(5):118-128.
[10]Goldberg L S,Cédric T.Micro,macro,and strategic forces in international trade invoicing [R].USA:NBER Working Paper,2009:15470.
[11]Fukuda S I,Ono M.On the determinants of exporters’ currency pricing:history vs.expectation [J].Journal of the Japanese and International Economies,2006(12):548-568.
[12]Donnenfeld S,Haug A.Currency invoicing in international trade:an empirical investigation [J].Review of International Economics,2003(11):332-345.
[13] Sven G.A fundamental symmetry in international payment patterns [J].Journal of International Economics,1973(3):105-116.
[14] Michael B D,Shi K,Xu J.Oil currency and the Dollar standard:a simple analytical model of an international trade currency [J].Journal of Money,Credit and Banking,2010(6):521-550.
[15] Magee S P,Rao R K S.Vehicle and nonvehicle currencies in international trade [J].American Economic Review,1980,70(3):368-373.
[16] Page S A B.The choice of invoicing currency in merchandise trade [J].National Institute Economic Review,1980,81(1):60-72.
[17] Shabtai D,Itzhak Z.Pricing of exports and exchange rate uncertainty [J].International Economic Review,1991,32(2):1009-1022.
[18] Richard F.In which currency should exporters set their prices [J].Journal of International Economics,1998(45):59-76.
[19] Ligthart J,Jorge A D S.Currency invoicing in international trade:a panel data approach [J].Tilburg University Discussion Paper,2007,25(1):7-24.
[20] Devereux M B,Engel C,Storgaard P E.Endogenous exchange rate pass-through when nominal prices are set in advance [J].Journal of International Econo-mics,2004,63(4):263-291.
[21] Obstfeld M,Rogoff K.Global implications of self-oriented national monetary rules [J].The Quarterly Journal of Economics,2002,117(5):503-535.
[22] Devereux M B,Engel C.Monetary policy in the open economy revisited:exchange rate flexibility and price setting behavior [J].Review of Economic Studies,2003,70(4):765-783.
[23] Corsetti G,Pesenti P.International dimensions of optimal monetary policy [J].Journal of Monetary Economics,2005(3):281-305
[24] Goldberg L S,Cédric T.Vehicle currency use in international trade [R].USA:NBER Working Paper:2005:11127.
[25] Krugman P.Vehicle currencies and the structure of international exchange [J].Journal of Money,Credit and Banking,1980(12):513-526.
[26] Kamps A.The Euro as invoicing currency in international trade [J].European Central Bank Working Paper,2006(8):665.
[27]曹勇.国际贸易计价货币的选择:兼论人民币的国际化 [J].对外经济贸易大学学报,2007(6):34-39.
[28]魏金明,王军生,张蕾.国际贸易中计价货币选择决定因素的实证分析 [J].统计与信息论坛,2011(10):90-96.
[29]陈晓莉,李琳.国际标价货币的决定因素分析 [J].东岳论丛,2011(10):139-143.
[30]肖鹞飞,肖婧莹.跨境贸易人民币结算问题研究:基于国际贸易结算货币选择理论的视角 [J].广东金融学院学报,2012(9):100-114.
[31]罗忠洲,徐淑堂.本币升值、出口竞争力和跨境贸易计价货币的选择 [J].世界经济研究,2012(1):27-32.
[32]周先平,李标,冀志斌.人民币计价结算背景下汇率制度选择研究:基于汇率变动时变传递效应的视角 [J].国际金融研究,2013(3):79-87.
[33]于恩峰.3×3计价货币选择模型对人民币国际化的启示 [J].商业时代,2013(20):53-57.
[34]王琼,张悠.跨境贸易人民币结算影响因素的经验分析:基于国际计价结算货币选择的视角 [J].财经问题研究,2013(7):50-56.
[35]李波,伍戈,裴诚.升值预期与跨境贸易人民币结算:基于结算货币选择视角的实证研究 [J].世界经济,2013(1):1-16.
[36]袁申国,徐冬梅.升值背景下跨境贸易人民币结算影响因素的实证分析 [J].广东财经大学学报,2014(1):12-21.
[37]黄燕君,包佳洁.国际贸易结算货币理论及其对我国的启示 [J].对外经济贸易大学学报,2007(6):44-47.
Empiricalresearchondeterminantsofproducer’scurrencypricing
LIU Yang1, 2
(1.School of Finance, Dongbei University of Finance and Economics, Dalian 116023, China; 2.School of Management, City Institute of Dalian University of Technology, Dalian 116600, China)
By using the unbalanced panel sample data of 12 developed and developing countries, the influences of micro-, macro- and other factors on producer’s currency pricing (PCP) are studied empirically.The result indicates that economy scale, market share, developing level of financial market, internal stability of currency and product differentiation level are the most important influcing factors, and the negotiation ability of exporters and external stability of currency can also affect the choice of PCP.According to the results of empirical test, the condition of RMB as a trade valuation currency is assessed.Advantages are found on aspects of economy scale, market share and negotiation ability of exporters, and the relative stability of exchange rate of RMB in China.Disadvantages are the relatively backward financial market, the inflation level with high unpredictable degree, and the degree of product differentiation.
international trade; producer’s currency pricing(PCP); valuation currency; exchange rate risk; unbalanced panel model; economy scale; market share; currency value stability
2014-01-07
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青年基金项目(13YJC790061)。
基金项目:刘 旸(1979-),女,辽宁锦州人,讲师,博士生,主要从事汇率经济等方面的研究。
* 本文已于2014-05-20 16∶54在中国知网优先数字出版。 网络出版地址:http://www.cnki.net/kcms/detail/21.1558.C.20140524.2141.014.html
10.7688/j.issn.1674-0823.2014.03.07
F 82
A
1674-0823(2014)03-0228-09
(责任编辑:张 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