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清网络摄像机何去何从?
2014-12-18管蓓
文/管蓓
2013年夏天,杭州的气温罕见的达到了连续超40摄氏度的高温,地表温度达到70摄氏度。因为天气太热,高速公路旁的广告牌都自燃了,纳凉胜地九溪十八涧的溪水都被烤干了,武林广场地砖上五花肉都能烤熟了;别的不说,就300米的室外路程,大多数小伙伴们因为受不了高温,连午饭都不去食堂吃了……某日中午,宇视一位刚当上爹的后端产品经理大汗淋漓的从外面回来,向我感慨,“都说产品经理是产品的父母,刚在楼下看到一路你的IPC们在暴晒,你难道不心疼吗?这么比来,我的产品放在空调机房里是多么的舒服啊……”
虽感叹于这位同事丰沛的情感,但从中不难看出,摄像机作为视频监控系统的最前端部件和系统中其他产品天然承担着不同的使命和价值,也有自己与众不同的产品诉求。那什么是高清网络摄像机(高清IPC)的诉求呢?
暮然回首 高清IPC已渐普及
毫无疑问,从高清IPC诞生之日起,市场对其的期望无外乎就是更高的清晰度和更多信息带来的可挖掘业务价值,说得简洁一点——就是“高清化”与“智能化”。
简单回望,2010年被业内称为“高清元年”,这一年摄像机的历史车轮以高清IPC为代表轰轰烈烈的载着视频监控来到了高清时代。四年来,笔者所经历的高清IPC编码平台和传感器(sensor)器件的革新,几乎一年一代。一方面更高性能的编码平台,更低照度的Sensor器件带领中高端IPC的功能、性能不断增强;另一方面,通用技术门槛的降低,上游越来越多的经济型器件的选择,使得经济型高清IPC价格直线下降。2013下半年这一波井喷式的经济型高清IPC浪潮对标清IPC进行了一轮几乎是灭顶式的覆盖,而这一轮“血洗”仅用了不过短短半年。
回到当下,围绕着高清IPC,业界热议的关键词又变成了“经济型”、“同质化”、各种热点技术等等,这似乎是任何产业发展到一定规模后必然会历经的现象,而此现象也是高清已然普及化的有力证明。
高清与智能的主角色彩逐渐淡化
而此时再来看高清IPC的诉求,不再是几年前美好的憧憬和向往,多数用户和集成商实实在在体验了高清IPC的应用,酸甜苦辣,各种滋味,也当然不再是“高清化”和“智能化”简单就能包容的了,其两者的主角色彩逐渐被各类因素所淡化。
高清赋予光学面临着新难题
和想象的一样,分辨率成倍增加在绝大多数的情况下给图像的清晰度带来了明显的提升,除了部分把视频监控想象成在家里看高清大片的客户外,大部分客户对高清图像相对于标清系统的图像改进是满意的。但是,“高清化”之后,客户的困惑和期待却没有因此而停止:对于公安客户,破案线索对于单摄像机分辨率的诉求永远是多多益善;对于多数客户,大多数时候高清的效果已经满足需求,但是晚上、黄昏、逆光,还有种种被厂商定位为混合色温或超级动态范围等摄像机难点场景下,高清摄像机似乎表现得甚至不如模拟产品,更别说高清之后引入的25帧图像横向运动不连贯等问题。
所以说,“高清”不仅仅是表面看起来得到了更高的清晰度,我们必须同时知道,由于sensor集成的像素越来越多,单位像素所分得的感光面积必然减小,由此带来的感光度降低,即低照度效果表现的难度会越来越大,所以高清时代,光学面临着全新的难题,需要更好的技术突破。
高清系统整体方案的考察
即使在高清趋势势不可挡,高清产品又已然普及的如今,在标清IPC已无生存空间的当下,仍有很多传统集成商和厂商在怀念“朴素的模拟时代”,仍有很多项目在采用模拟监控方案,或者推崇相似的(如HDSDI、HDCVI)方案,这其实是非常值得高清IPC的从业者们思考的。这里的差距,显然重点不是标清和高清,而是非IP与IP。他们的理由总结下来,无外乎是编解码会带来延时,网络会带来卡顿,不同厂商互连互解会无序等等。诚然,IP的确是绝大多数传统安防厂商、安防集成商的“阿喀琉斯之踵”,在向IP高清转型的过程中,他们提供的高清IPC产品和系统解决方案没办法全面地考虑网络的因素,而IPC又正是基于编码和网络的应用,因此之如高清系统开局后卡顿等莫名其妙的问题就会困扰他们,多次的扯皮和无助自然让集成商头疼,或者让安防厂商退居成纯粹的产品供应商,哪怕他能提供各种丰富的产品线。
然而,谁也不能否认数字化是海量视频数据传输、存储和后续挖掘的必然手段,所以上述问题错不在技术。在选择高清系统建设方案的时候,对于客户和集成商来说必须清醒的认识到,要做的不仅仅是高清设备的选型,或者在选择高清IPC时做到不仅仅只关注图像质量,因为编码和网络属性往往是实际开局时,影响存储容量也就是硬盘数量、以及会否因为网络丢包导致图像卡顿的重要因素。这时,类似“high Profile”“9:16”“支持B帧”“网络自适应技术”等能力就必须默认列入考察的范畴。
图1 十字路口两枪机与五个球机的豪华阵容
智能能否不要成为鸡肋?
如果说早期人们对高清IPC的诉求中,“高清化”已然达到普及化的程度,那么“智能化”呢?虽然有厂商号称自己的高清摄像机支持这样那样的可选智能,但是市场毫不留情地告诉我们,目前实际商用化做得最好的高清前端智能网络摄像机依然是车辆卡口。
图1拍摄于近期杭州城区的一个十字路口,现场2枪5球的配置堪称豪华,也让人不禁感叹,是什么让球机被当作枪机使用?在众多的摄像机型态中,球机的价值在于高速转动可变倍自动对焦,最适合的应该是目标跟踪和巡航,为何不让球机在该转动时转动,在该变倍时变倍,在该抓拍时抓拍,让球机自主思考起来呢?原因只有一个,整个方案缺乏智能,或者说有智能但不好用,于是才会出现了“三个臭皮匠顶个诸葛亮”的情况。
摄像机集成智能,人们原本对其的期望是通过前端分析,在大量的数据中获得有用的结构化信息,降低传输和存储的成本,更重要的是释放人眼人脑的压力。但是由于大多数宣传支持前端智能的方案,要么误报率太高反而要增加人力做误报排除,要么就是漏报率太高,导致不能放心依赖之,使得多年来,多数前端智能功能让部分理性的客户和集成商一直在纠结,“智能能否不要成为鸡肋?”
如果我们对车辆卡口中前端智能的成功商用要素进行分析,我们不难得到这样的结论:对工程施工有相对严格的规范要求,对环境补光有明确的要求和配置,专业的Sensor和车牌识别软硬件方案,后端配套的大数据存储和管理平台。由此,也不难看出当前多数智能前端深陷尴尬境地的原因,试想在一款通用安防的高清IPC上,而且还是价格还十分诱人的那些款型上,厂商宣称的可集成多种智能功能,能好用吗?绝大多数情况下这只能是一厢情愿。只有专业硬件平台,加上类卡口化的方案设计,配合可控的工程要求,智能才不会是鸡肋。
结束语
最后,回到本文开篇的故事,后来我这么回答我的同事,“我不心疼是因为我确信我的‘娃’不是温室的花,别说杭州的烈日,他们可是经历过更严酷的Halt/HASA实验箱,并且在太阳辐射模拟箱里经历过按照全球最大太阳辐射强度标准考验的。去年夏天,某平安项目招标,三大厂商球机同点位试用一个月,宇视球机一个月无故障,另外两家厂商则均出现过需要远程重启以及升版本,一个厂商甚至中途换过设备……”
而对于用户和集成商来说,近几年接触各个厂商高清产品的经历,也让他们不得不吐槽,为什么有些品牌的摄像机用不到两年就坏了?为什么两三年后,原本蓝色的图像开始变绿,红色的图像开始变黄了?为什么厂商宣称的功能,演示时OK而实际使用时又变味了?谁来考虑我的TCO(总体拥有成本)?
所以说,高清IPC还有一个与安防后端产品不同的诉求,就是使用环境更恶劣,需要适应各种极寒极热,暴晒、雨、雪、风、沙、雷电等环境,因此对产品环境适应能力,以及对产品品质提出的要求会更高,除此之外,通过有效的产品功能设计降低整个系统的配置成本、实施成本和使用成本,更是一款好的IPC突破重围的利器,而故事中我提到的那个真实的案例,也表明高清IPC好坏的衡量也是需要路遥知马力,日久见真章这样的过程。
不可回避的是,质量与成本,就像是矛与盾,这之间的对立与冲突时刻考验着一个厂商的价值观、社会责任感与研发功力。而做怎么样的选择,也是集成商和最终用户对自己负责的表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