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梦想出发
2014-12-18刘裕国
刘裕国
儿时的摇篮,是一个小小山村,鸟虫呢喃,鸡鸣狗吠,那是童年快乐的交响,布衣上的补丁,粗碗中的红薯条,那不是苦难的滋味。奶奶说:“狗娃,我像你这么大的时候,天天都吃观音土呢。”
儿时的记忆,是背上滚着汗珠子、把太阳从东山背到西山的大哥大叔们的倔犟。我总爱睁大眼看他们,心里想:要是没有他们,地里就不会有庄稼,我就不会有口粮。
儿时的收藏,是一叠发黄的旧报纸。上面有英雄改天换地的吟唱,有农民勤劳朴实的铿锵,有乡村里的风雨阳光,有诗歌、散文、小说,有报告文学。那些报纸是有点文化的父亲从牙缝里挤出的钱的订阅。我总是天天等待父亲阅读完毕就把那些报纸上自己喜爱的文字剪下来进行阅读和收藏,藏在里屋我睡觉的那张又厚又重、黄得铮亮的老床下面角落里一个多年没有使用的老泡菜坛的顶盖上。床下没有光亮,注定藏得永久。谁料有一日,我坐在土灶前烧火,如血的火光映着我脸,我看见母亲把挂面放进铁锅沸腾的开水之后,随手便将一张包挂面的纸片扔进柴禾堆。纸片在我眼前飘然落下,我晃眼看见纸片上有我熟悉的字眼,顿时,我心里升起一股不祥之兆,呼吸一下顿住了。我“嘣”地扔掉手中的铁火钳,跑进里屋,钻进床下,完了!“收藏”果真荡然无存,原来是被母亲当旧报纸包挂面了。我从床下无力地爬出来,感觉鼻梁两边早已热露露的,那是两行童年最悲伤的泪水。终于,我忍不住大哭起来,哭声惊动了母亲,她来到我面前,似乎明白了一切,站在那里半晌没有说一句话。知儿莫如母,母亲赶紧把包裹好的挂面一包包拆开,把剪断的纸张一张张铺平,又用手压压,递到我手中。即便这样,“收藏”也已经面目全非,哪里能抚平我心中的痛……
一个收藏。一个笑料。一生铭记。没想到,那竟是我梦想出发的地方!
现如今,已知天命,已有35年笔墨人生,走中原、上京城、赴华北、登西南,落地生根于巴山蜀水。
盘点记忆,我写过的人物一百有余,不少的运用了报告文学、特写、散文等文学样式。他们中有农民,有工人;有士兵,有将军;有村官级的,有省部级的;有不起眼的小摊小贩,有叱咤风云的改革者、企业家。他们,因为发现而成为时代天空灿烂群星中的夺目之星,因为塑造而感动出众人的泪水,成为人们内心深处动听而悠长的钟声……挑近点的说:把群众利益举过头顶的“营山焦裕禄”文建明;用党心呼唤民心的村支书雍宗满;跨越职业和民族界限用真情“拥抱麻风村”的转业军人林强;对党像雪山一样忠诚的藏族乡长菊美多吉;在灾后重建路上激情燃烧的北川好县长兰辉;把群众当作爹和娘的藏族宣传部长毕世祥;不当大款当村官的复员军人蒋乙嘉,等等。他们,有的已经走完了人生旅程,划下了人生圆满的句号;有的仍然在时代的大潮中搏击,书写着壮丽与辉煌。他们的基因都秉承了中华民族的不屈与高亢,他们的血液都流入了我们这个时代跳动的脉搏,他们的言行与时代同频共振。
因为为他们而歌,所以我快乐着、幸福着、享受着。
因为有他们在胸,所以我坦然面对人生道路上的“舍”与“得”,舍得干净利落、无怨无悔,得以悟道和独享着“水平自天远”的好心境。
因为还有许许多多的他们存在,所以我奋发着、劳累着、谦恭着。
我的那些“眼高手低”的文学典型,就其影响力而言,自然无法和出自高人之手的雷锋、焦裕禄、王进喜那一类典型相提并论,不具备那些典型那么鲜明、强烈的指导性和引导性特征,但在一定程度上同样引起了时代和社会的共鸣,原因就在于他们的形象具有很强的针对性,针对不良现象,切中了现实社会和一些党员干部的时弊。这些典型中,不乏全国重大典型,不少还被中央领导点赞。
像菊美多吉、兰辉、毕世祥、蒋乙嘉这样的党员干部,在今天也大有人在,他们代表着主流,展示着希望。他们也许真的并不那么“惊天动地”,也许都是凡人小事,也许离“全心全意”还有点距离,也许离“无私奉献”还有点差距,也许“无私情怀”并不现实,但是,他们与党章和法规的规定很近,与老百姓的心贴得很近。毋容置疑,他们的公心会比别人多一点,私心会比别人少一点;一个“多”字,一个“少”字,就是区别,就是境界,就值得弘扬。
树立干部的好形象,是当前党中央所倡导的,是习总书记所苦口婆心叮嘱和要求的。干部的形象关乎着党和国家的生死存亡,“三严三实”也好,“正风肃纪”也好,“制度设计”也好,就是要让干部走正路,办正事,有作为,都切中了改变党的作风、重塑干部形象的要害。
近年的文学界,硕果与问题并存。一方面优秀作品叠出,但也有人在毫无顾忌地挑战社会价值底线和伦理底线,被各方面批评为“文学乱象”。文学不能虚无历史,文学不应成为负能量。在舆论界,国外一些舆论一直处心积虑地通过网络平台在各方面抹黑中国,我们国内的一些媒体和一些国民也在抹黑自己。这是必须高度警惕的。如果一个民族不懂得自尊,又如何能指望其他民族来尊重自己?
中华文明绵延数千年,形成了独特的价值体系和优良的民族基因。比如,中华文化强调“民惟邦本”、“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强调“天下兴亡,匹夫有责”;主张“仁者爱人”、“出入相友,守望相助”、“扶贫济困”等等,习总书记说:“像这样的思想和理念,不论过去还是现在,都具有鲜明的民族特色,都有其永不褪色的时代价值。”
的确,每个人都在随着时代的脚步前进,每个人都是时代的一道风景,每个人都在为时代创造风景。
我们亟需做的,就是要往高处站,往远处想,要站在国家和民族的伟大复兴的高度,站在中国梦的实现的高度,去思考问题,去发现典型。去把那些曾经遗失了的、却弥足珍贵的东西拾回来。这些东西在于无声处,像春风化雨。这些东西能拨动记者、作家的心弦,群众的心弦,也能拨动时代的弦、社会的弦。
让心,永远憧憬将来。
让梦,永远推动精彩。
责任编辑/廖全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