也读冢头
2014-12-18萧根胜马继军
萧根胜++马继军
总想写写冢头,但一直搁置而不敢动笔,这主要是我们对这个位于中原的千年古镇有着太多的仰慕和敬畏。古往今来,对这个古镇,苏东坡写过,纪晓岚写过,胡适为此关注过,清代中原学术领袖,郏县籍的仝轨也留下了不少的诗篇……后来,更有不知多少文人墨客在此留下了佳文墨宝。我们自感才疏学浅,自然不敢提笔妄述。只好拜读别人写过的有关冢头的文章,但读着读着,颇感冢头就像一本厚厚的书,里面有太多太好的东西。便想,既然冢头是本书,自然什么人读都可以,我们何不翻一翻呢,于是,怀着这样的渴望和念想,一页页的来阅读这本厚书的内容了。
一个女人的故事
要读冢头,首先得读一个女人。这女人就站在冢头镇北通往郑州公路的旁边,她身姿端庄,亭亭玉立,面容慈祥,淡望远方,她就是薄姬。
薄姬是汉高祖刘邦之妃,一代明君刘恒之母。
每一次来到冢头,我们都尽可能地来到她的面前,望着她聪慧,淡静,祥和,善良的容颜,默读着这个千年女性的故事。
郏县县志明确记载:“汉薄后,郏人。”在郏何地,史海茫茫,无处考证。从一些资料中得知,她出身于一个层次底微的人家,她的母亲魏媪是宗室之女,为了爱情,魏媪与一个年轻男子暗恋私通,没有明媒正娶,生下一对儿女。不幸的是这位男子英年早逝,从此抛下年轻的妻子和幼小的儿女。在那群雄逐鹿,多国纷争的战乱年代里,一个孤寡妇人带着一对儿女所受的苦难可想而知。苦难的生活,既使薄姬看到了母亲的艰辛,生活的不易;也磨砺了她的意志,懂得了更多人生的道理。
薄姬出落成一个漂亮的少女,母亲魏媪便将她送进魏王宫中。从此,薄姬成了国王魏豹的小妾,尽管魏豹性情勇猛傲强,但他也像许多人一样,有着人性中致命的弱点。当薄姬的母亲求人为女儿占卦未来的命运时,当那位著名的相术士说出薄姬将来会生出天子时,魏豹乐昏了头脑,啊!我的小妾要生天子了,这天子就是我的儿子啊,这天下就非我莫属了!于是,他背叛了与汉王刘邦所定的联汉攻楚的结盟,打着妄想图霸天下,立己为王的如意算盘,但他那里知道他这是想过了头!
人生,不属于自己的东西而妄想去占有,却往往失去了原有的东西。魏豹背信弃义,欲做天王,不仅被刘邦灭掉,薄姬这个国王小妾也被汉王掠去,成了汉王朝织工房里的一名织女。
在纺工房里,手持织梭在布线的经纬中日日夜夜穿梭不止,当时,薄姬是何样的心情,我们实在难以想像。后来,汉王刘邦知道了她,在纺工房里看到她不凡的气质时,便动了伤感、怜悯之心,把她召进宫中,此后,薄姬便怀上了刘邦的儿子。
但是,薄姬没有得到刘邦的再爱和宠幸,对她仅仅只是“日行一善”之后,就很快的忘了她,而薄姬更因怀上了刘邦的儿子受到了其他姬妾们变本加厉的仇视和嫉妒。此时,本就身份低微,处事低调的她更加谨小慎微,凡事忍让,就连遵照制度前来待候她的宫女,她都要好好相伴,不愿得罪。在宫中,她简直成了“好欺负”代名词。
至今,在山西省河曲县黄河中间那个小小的沙岛上,还这样传说着:薄姬被赶到这片孤岛一样的天地里生下了儿子,那个地方也由此叫作娘娘滩。从此,薄姬就在这样的荒岛上,几点绿树,一尊小屋,她和儿子一起,看流水黄沙,守孤灯冷月。而此时,在那灯红酒绿,纸醉金迷的皇宫中,在演义着何样的景象?那娇滴可爱的戚夫人何以成为汉王的最爱?那母老虎一般的吕雉何以失宠?那众多的姬妃们何以为爱为荣而争风吃醋?而她却默默地守着在这僻处掖庭一角,守着自己那片宁静温弱的心田,养育着可爱的儿子。
薄姬身守孤岛,心守淡定,低调生活,谨慎做事,没有宫庭里的享金受玉,也没有宫庭里的是非恩怨 。为此,当刘邦去世后,大权在握而又心狠手毒的吕雉对她格外的宽容,而对其他的姬妃却大打出手,疯狂报复。同样,吕雉也因为自己的所作所为而没有脱逃后人对她讨杀的惩罚。而薄姬却以她的善良和淡泊培育出一个品质十分优秀的儿子,被推上了皇位,这就是被后人十分崇敬的汉文帝刘恒。
刘恒即位后,在母亲的影响和教育下,衣着朴素,躬行节简,励精图治,治国安邦,开创了治世的“文景之治”,使汉朝进入了强盛安定时期,百姓富余,天下小康。我们不由想到,如果没有薄姬孕育出这样的儿子,中国的那一段历史将会不知怎样的改写和演绎。
成为皇太后的薄姬自然得到了她的快乐和幸福。刘恒在治国兴邦的同时,虽然以皇帝为尊,但依然对母亲孝敬如初。在薄姬重病三年的日子里,他每天都看望母亲,总是衣不解带,不眠不休地陪伴在母亲的身边,凡是衙医送过来的汤药,他都要亲口尝过确认无误后才放心的让母亲吃下。在中国历史上影响深远的二十四孝当中,汉文帝就排在了第二。
成为皇太后的薄姬仍是那样的善良和宽容,她生不争位,死不争茔,在权倾天下之后,没有将吕雉的棺材 从刘邦的坟冢中迁出,更没有以自己是“刘恒生母”的身份挤进刘邦陵。她一如生前的为人,格守着自己的身份,守护在家乡的土地上,遥望着丈夫刘邦和吕氏的合葬坟陵。
薄姬为何葬在冢头,有关资料曾这样说,一次,薄姬到郏东北的纪信庙悼念在楚汉“荥阳之战”中替刘邦捐躯的将军纪信时,看到这里“黄阜蓄锐,蓝溪藏精”,意欲百年葬于此。而仅仅是这些吗,我们想,是不是这位颇重感情,心地善良的女性在纪信的墓前,为那位为君捐躯,为国献身的将军义气情怀所感动,而想在此永远的陪伴这位老乡呢?还是喜爱家乡,难舍故土,而在百年之后还舍不得生生难离的情怀呢?不管何情何因,薄姬总算厚葬这里。从此,这里便坟茔高高,墓院深深,柏绿松青,烟雾缭绕,皇室官人在此守墓,平民百姓拜谒如流。这里由此人来人往,热闹异常,便带来饮食,商贸业的繁荣兴旺,于是,这里便兴起了一个镇,这就是冢头。
一个伟大的女性在这里留下了一座坟茔,兴起了一座古镇。如今,这里的人们对薄姬更是怀着无限的依恋和敬慕,不仅较为完好地保护了薄姬的坟墓,更在她的的坟头树起了高高的的汉白玉塑像。
站在这高高的汉白玉的薄姬的塑像前,我们思绪万千,这位伟大的千年女性留下的仅仅是这座坟冢吗?她是不是把她的思想,她的情怀,她的为人做事的道理也同样留这里,孕育着这片土地?不然,千百年来这里何以人才辈出,风华无限,演绎着一个千年古镇不尽的繁华?
一段河流的诉说
在冢头镇,有一条河,叫蓝河。据《水经注》载:蓝河发源禹州市文殊乡鸠山脚下,曲折向下经鸿畅……穿过冢头东、西两寨直流东南……注入汝河。蓝河,也是这里的母亲河。
通畅的河道,丰富的流水,为过去的运输提供了有利的条件,各路客商把当地生产和收购来的粮食,烟叶,棉花,中药材等货物装载上船,顺着蓝河,入汝河,进漯河,到淮海,流向全国各地。又把外地的日用品送到冢头,冢头便由此商贸兴隆,店铺林立,成为当时辐射百里的物资集散地。
岁月悠悠,河水悠悠,流去了多少日出月落,诉说着多少春情秋事。
2014年7月,当我们再次来到冢头,看到的蓝河却是另一番景象。那时正值中原大地遭受60年不遇的大旱,许多河道断流,水库干裂,蓝河更是难逃一劫。宽阔弯曲的河床乱石裸露,片水难见,野草遍地,牛羊啃青。
望着这幅景象,我们说不出是何样的难受。无论是行走在河道上,还是漫步在河岸边,都在尽情地想像着蓝河过去是何种的模样。
此时,不由想起曾读过《太平广记》一书中这样的一个故事:唐朝有个秀才名叫裴航,十年寒窗,赶考未中,心中郁郁不乐,便独自划舟游于蓝河之中。两岸绿草如茵,杨柳点水,玉水琼流,鱼跃款款。秀才顿时被这美景迷住,忧愁全忘。就在这时,一美貌女子隐隐游于水面之上,递给这秀才一首诗,上面写道:“一饮琼浆百感生,玄霜捣尽见云英,蓝桥便是神仙路,何用崎岖上玉京。”裴航依着诗意来到蓝河边,见岸上有一老太,便上前求碗水喝。老太忙唤一女子从河中舀起一碗水递去,裴航一饮而尽,顿感如琼浆玉液,甜润心肺。再看送水女子,双眸含情,姿色迷人。他不由魂迷心动。老太见状心中大喜,对裴航说:此女名叫云英,有一仙女送来一包灵药,你能用玉杵将此药捣碎,就能与她成婚。如此美景美人,这秀才更是如醉如梦,早已忘记了赶考落榜不快之事,接过玉杵,终将灵药捣碎。与云英终成婚配。这虽然是一个神话传说,但可以看出那时的蓝河是多么一幅美丽的景象啊!
然而,这毕竟是神话。过去的蓝河究竟是什么样子,我们站在蓝河岸上,眺望凝思,尽情地想像着,似看到一河清水,缓缓流动,宽阔的河面上,鸭儿戏嬉,船儿穿梭,拨的水面煞是热闹,似见有一青年小伙,肩挑木桶,在河边盛满河水,登岸而去,那清情的河水是挑在家中做饭洗菜,或是挑到茶馆,烧水沏茶,滋润茶馆的来客?又好似看到一群年轻的女子提篮携棒,来到河边,洗衣谈笑,欢乐不止。逗的河面划船的汉子也走了精神,忘了划船。一声“大哥”的呼唤,一张回眸的笑脸,也许会把船上的小伙子逗的更加来劲,高举船篙,向水一击,河面便击起一片浪花,那一击,是否也击在女子心上,荡起爱的涟漪?
沿着蓝河,这样想着,不觉走到镇东南,河床北面有一高高的红石砌就的平台展现在面前,这里就是过去停船靠岸的码头。冢头镇过去就是靠着这个码头把一船船的货物接过来,送出去。这个码头长有二、三百米,宽有好几米吧,望着这个偌大的平台,可以想像当时船来船往的繁忙景象了。我们呆呆地站着,望着这样的场面,不由想起著名散文家王剑冰描写这一码头的情景:“冢头曾是百里闻名的大码头,周围一片繁华,赶考的从这里下船,经商的从这里上岸,苏东坡当年一定走过这条很像江南的水道,后来,纪晓岚来过,惊叹不已。那水清澈而宽阔,大小船只来来往往,男人女人拥挤着,不知发生多少故事,或也有‘魂断蓝桥的传奇。”读着这样的文字,使我们对面前的情景更是感叹不已。尽管此时河水不见,码头寂寞,但在我们的面前却浮现出河水深深,南来北往的船只在这里停舶靠岸,人移物动的繁忙景象。也许,在这里最忙碌辛苦的就是搬运的船工了,他们把满船的货物扛上搬下,我们好似看到了那些壮实的汉子汗流浃背,喘着粗气,肩扛沉重的货物在船板上走着,那沉重的货物往船上一放,压的船身微微地晃动。累了,他们双手捧把河水洗去满脸汗水。渴了,他们就再捧一把河水咕咕噜噜的喝个痛快。劳累了一天,他们也会向岸上深情的一望,岸上或有他们的亲人在等待着吧!自然来往上下这个码头的,还有这些货物的老板了,随着一船船物品的到来,他们也会登岸回到自己的家园和客栈,在计算着这批新来的货物该是怎样的一笔收入呢!来往这一码头的,也肯定有那些才子佳人了,他们或进京赶考,或长游归来,无论是离去或归来,一定有他们的心上人在此双眸含泪,相送相迎的那种“魂断蓝桥”的情景吧!
在这码头的上面,有一片古老的建筑物,虽然破旧却气势犹存,大殿、抱厦、戏楼,过厅,都是飞檐跳角,雕梁画栋。这里叫大王庙。大王就是河王,在这里立庙祭奠,由此可见这里的人们对蓝河的虔诚和敬重了。这大王庙又叫山陕庙,是过去山西的商人在此经商而兴建的。晋商曾作为明清时期中国经商的一支劲旅,曾经创出了中国商业历史的一段传奇。他们为了事业的发展,曾在全国各地建起了许多的山陕庙,成为他们歇息,聚会,商谈,思谋生意的落脚之地。但在一个镇里有这样的建筑,我们还不曾听说过。而且又建在蓝河边上,由此可见过去的晋人是何样的思想和眼光了。我们在这片古老的的建筑物体里行走着,观望着,好似看到那些眼含慧光,面浮艰辛的晋人来到这里,休息就餐,品茶饮酒,倾谈旅途所感,商议未来事宜的幕幕场景,又好似看到了他们在心情闲遐之时,也会面对自己搭建的戏楼,看一场晋剧,听一段豫腔吧!或者,他们会站在岸边,观尝着蓝河水中来往的行船,思虑着怎样该做下一趟的生意吧!
有河就有船,亦有桥。船和桥都是河的儿女。如果说把船当作女儿把河拨动的格外的有情而灵动的话,那么,桥就像一条壮汉,凝聚了河的气魄和魂灵。在冢头的蓝河上,就有这样的一座桥。它通体红石砌就,造型别致。仔细观去,这大桥均有7字组成。桥身共有七个拱圈,每个拱圈有七个雕刻图案的弧形石块组成,桥墩有七个巨石作柱,桥柱之间顺流纵向铺有7块条石,每孔桥下横铺7块条石。石柱顶端雕刻着和尚头像,桥身由东西两条巨龙共驮。石雕精巧别致,栩栩如生。
据说,这里原有一座桥,那桥低矮简陋,行走困难。明嘉靖年间,浙江籍的陈王绶携带亲属来郏接任知县,行至这里,因桥低坡陡,母亲便从轿上摔了下来,老人便对身边的儿子说道:“吾儿到任后,首当为此地百姓办件善事,修座石桥,平连两岸,方便行人,不可再如我受患。”陈王绶尊循母训,来到郏县,便着手修桥之事,并将正堂设在冢头的弥陀庵里现场办公。在倡众募款的同时,并捐出自己的俸禄。也许陈公功德感天,施工三年河水遇雨而不涨。而三年的日日夜夜啊,陈公一面掌管全县大事,一面在此筑路修桥,该是何样的繁忙和辛苦。直到三年大桥竣工,他才把正堂迁到县城。这座石桥的建成,不仅方便了当地的行人,并将许洛古道变得更加平坦和通畅,带来了商旅往来,经贸活跃的繁荣景象。百姓为纪念陈公功绩,在冢头西门外建立起“建桥碑”和“清官碑”,至今碑文保存完好。陈王绶在郏县为官两任共12年,为官清正,实干爱民,他离职还乡,复经冢头,百姓跪地送别。
一代清官走了。他留下了这一座桥,当然还留下了许多优美的故事和传说。据说,在修桥时,陈王绶在桥身里安下了避水珠,数百年来,再大的洪水到桥下就会变小。在这里,还有蓝桥春涨的美景,被列入郏县古时八大景之一。然而,此时,我们望着这有着四百多年依然车穿人过,如此繁闹的石桥,久久地思索着,为何这座石桥历经数百年而坚固如初,风韵犹存?
我们在桥上曾问一老人,他笑着说道:“人都说这桥是当年陈玉绶用江米汤浇灌的。所以才这样结实啊!”江米汤浇灌的就这样结实吗,这是何样的江米汤啊!这江米汤里包含着一代官员心系乡民,造福乡里的多少深情和心血?望着这桥,思古想今,现在有多少工程是用这样的“江米汤”浇灌。更有多少桥梁楼房建不几日就歪斜坍塌,有多少工程会像这座古桥一样历经数百年而不衰?
然而,此时,桥还在,水没了。过去碧波荡漾,鹅欢鸭乐的河流变成了一条干沟沟。这仅仅是大旱之年所至吗?这些年来,我们曾经多次目注这条河流,她在一年一年的变小变浊,即是不在大旱之年,她也常常断流干涸。再也没有过去那种宽阔丰盈,水映岸柳的迷人景象了。蓝河何以变成这样,我们曾问不少的冢头人,他们愤懑而无奈地说,蓝河水发源于禹州的鸠山,因为采石开矿,水源下沉,又加之上游沿岸植被破坏,蓝河才变成这样。
望着面前的蓝河,我们想到了在中国的版图上,有多少这样的河流在越来越小,甚至干涸。临河而居的城镇乡村又因水的减少又有多少在走向没落和衰败。我们曾经到过中国不少的古镇,周庄、同里、乌镇皆因水的充盈清澈而时至今日风韵犹存,也曾经到过北方不少的古镇,却因水的欠缺而风光不在。我们曾经在被称作中国过去四大名镇的朱仙镇停留数日,这个在当时紧依黄河被称为世界四大城市之一的地方,如今却因黄河的北移而变成了不起眼的小镇。水,人们赖以生活的血脉和灵魂,我们真的不知道将来随着水的减少我们的生活将会是什么样子。
站在蓝河岸边,我们曾多次闭上眼睛,或转过身子,希望在我们再次睁开眼睛或转过身来,会看到满河流水,鸭游鱼跃的情景,然而,这一切也只是自己的一种想像和意念了。
但是,我们这样的想像和意念也许不久的将来会变成现实。听说冢头镇决定投资巨款在蓝河里修建橡皮坝,重新恢复昔日蓝河壮观秀美的景象呢。我们想,将来的蓝河一定展现出古时冢头镇有名的诗人仝轨诗中所描写的那种“蓝溪犹绕寨根流”,“蓝水千迥护冢头”的优美景象,也一定会诉说更新更美的故事吧!
一条老街的风采
中国名镇,大都处在水旱码头和交通要道交汇处,交通运输的便利与否,对古镇的兴衰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
冢头,不仅有流经全境的蓝河给这里创造了良好的水上通道,也同时处在洛阳至许昌,禹州至南阳两条官道的交汇之处,难得的水陆运输优势,使这里从明清时期就成为方圆几百里的商贸中心。以红花庄,皮货,钱铺等各类商铺达数百家。有“日进斗金”之盛况。
商业的兴隆,使这里又成为豫西豫南的粮食集散地,宝丰、鲁山、叶县,方城、南阳的小麦,玉米,芝麻等农副产品,都运到这里销售,商贩们还从陕西等地的产棉区运了棉花,换取土布,棉线远销外地。
20世纪初,烟草种植业的兴起使冢头成为重要烟草种植区,各地的烟商竟相在这里设立烟行,收运烟叶,由于水陆共运,交通便利,使冢头成为中原烟区除襄城之外最大的烟叶集散地。多家卷烟厂也在这里相继建立,所生产的“石球”、“红润”、“飞来福”等香烟因质优味醇而销往陕西、四川等地。至解放前夕,这里的烟厂、烟行达到数十家。烟草行业的发展,带动了其他行业的繁荣,使冢头成为在洛、宛、许之间具有较强辐射力的商贸重镇。
在这数百年的商贸活动中,最繁华,热闹的就是穿越冢头古镇的那条东西大街了,许洛、宛禹古道在此交汇而过。在这条长有5里多地的大街上,两旁楼房林立,铺面鳞次栉比,各色字号招牌争奇斗艳。最繁荣时,商铺竟达500多家。当时,这条街是什么样子,中州名流,郏县才子仝轨在他写的《冢头镇》中这样写到:“黄阜已随沙嘴没,蓝溪犹绕寨根流……唯有健儿偏气象,呼卢处处酒家楼。”他又在另一首《冢头述感》中写到:“青山万叠攒沟掌,蓝水千迥护冢头。燕去内邱愁里宅,螭高处舍望中楼,避人莫讶青衿短,久贾东南半学周。”后面的两句诗更是直接点出了不少读点书的青年不再热衷于科举之路,都纷纷放弃学业到这里学会了生意。由此可见,当时,冢头生意的兴隆对当时的人们是多么诱人的。
这条大街,我们曾不知走过了多少次,每一次的到来,我们都感到是那样的熟悉,又是那样的陌生。熟悉的是对每一个商铺门面,我们闭上眼睛都能说出它的位置和模样,而我们感到陌生的是望着一街两行的古老的房屋不知道这里发生着多少的人情世故。尽管这里许多店铺货物已今非昔比,尽管这里许多破旧低矮的房屋被崭新漂亮的楼房所代替,但我们仍在这红石铺就,不太宽阔的街面上感受到昔日的景象是那样的深厚浓郁。我们仿佛感到了沿街而建的那一个个烟行、一家家烟厂繁忙生产的情景,听到了烟行里一阵阵谈烟论价的议论声和烟厂里机器的轰隆声,看到了一包包烟叶,一箱箱香烟运往四面八方远去的车影。在这里,一个写着“统兴”的生意招牌总是在我们面前来回晃动,挥之不去,我们仿佛闻到了陕西大资本家贾茂亭、邵新斋合营的“统兴”的酒馆和油坊里飘出的味道是那样的清纯芳香,醉我心扉。在这里,我们仿佛还看到了马聚功等8个京广百货店,泰和祥等十几家日用杂货店货进货出,人来人往繁忙的场景。还有那保寿堂等6家中药铺给这里的人们带来了多少的吉祥和安康,一家家酒楼、餐馆,旅店、茶馆又给这里带来了多少的欢乐和幸福……
人物和事件也许会随着岁月而渐渐离去,但作为一段历史却永远不会断逝。冢头这一段老街的历史自然如此。它不仅刻写在人们的心页上,当今还藏存在一座座老房旧屋中,镶嵌在一处处石雕木刻上。走在这条大街上,随处可以看到飞檐斗拱,青砖黛瓦的古建筑,这些多是明清建筑,结构严谨。气势恢弘,建筑的布局和形式更是别具一格,虽然以北方的四合院为主,也融入了南方建筑的细嫩和颇有特色的地方手法。从这一处处既有北方风格又有南方情调的房屋,可以想像出当时南方的客商在这里怎样融于一体,合作经商的许多事情了。在这些建筑中,石刻、木刻、砖刻,遍布门、窗、梁、柱。飞禽走兽,神话传说,人物花鸟,尽在其中,工艺精巧,栩栩如生。在此,我不仅读到了一条老街昔日经贸的兴隆和繁茂,更读到了中国建筑艺术和传统文化的深厚和魅力。像这样的古建筑在这里就有2000多间,规模之大,保存完好,在中原地区很是少见,冢头人更是自豪的称这里为“明清一条街”。
在这条大街上,除了各式各样的店铺,就是不少的深宅大院了,这些都是当地过去那些经商富足的人家和出去做官的人留下的。走进这些深宅大院里,就像走进历史更深的地方,这些房宅大都是典型的明清四合院建筑,几进房的院落,错落有致,气势不凡,红石奠基,青砖作墙,灰瓦复顶,尽管这些房屋墙院一些地方坍塌破损,尽管一些精雕的图案模糊不清,但我在这里更加感受到它的厚重和沧桑,思绪着这里曾经演译着多少悲欢离合的故事。在这些深宅大院中,如今规模最大,保存完好的就是建于明万历年间的解学士故宅,建于清康熙年间的秦都司宅第等房宅了。
秦都司宅第是秦总兵的房宅。郏县县志记载:秦都士名字叫秦楚,儿子秦可京、均在朝做武官。尽管他们的生平事迹没有过多的书页记载,但我还是从当地人们的诉说中知道了这家宅主的一些故事和传说。如果说,我从秦都司旧院领略一代武生戎马横纵,驰骋沙场的气魄和风采的话。那么,我从解学士故宅里更读到了一代学士的知识的渊博与文采的风雅了。在这个四进房的院子里,现在的主人,70多岁的解振东老人向我讲述着他的先辈的故事:解学士从小就聪明好学,颇有才华。后来考中进士,在江苏省永宁县任过县令。在当进士时,朝中有个大官想考考他的学问,出了上联:“门前千棵竹”,让解学士对下联,解学士提笔就写上“家有万卷书”。那人在上联后面加了一个“短”,解学士就在下联后添了一个“长”。那人在上联后又加了一个“无”,解学士在下联后就添了一个“有”。结果,整幅对联就读作:“门前千棵竹短无,家有万卷书长有。”
无论是在解学士的故居,还是在秦都司的宅第,还是在其他的宅院,我都会认真地观望着在青砖红石之上,门窗梁柱之间那一幅幅雕刻着飞禽走兽,龙飞凤舞,人文花鸟的各种图案,我在这古老而精美的图案中寻找思忆着过去历史的风韵和信息。也就是这样,我在解学士故居那一副古老的的木板上,一幅雕刻着茶壶的图案,让我两眼发呆,思绪万千。也就是这一幅小小的茶壶图案,在我的面前展开了一个辽阔无边的世界。这时,让我忆起这里原来是万里茶道啊!万里茶道南起福建武夷山,北到俄罗斯的恰克图,全长5000公里,由南至北,从河南赊旗店转入陆运,一路北上,至禹州,至洛阳,直至远方。冢头是必经之地,又位于赊店与禹州之间,自然是茶商的一个驿站。我仿佛听到了一阵阵叮叮咚咚的马铃声,仿佛看到了一队队的车马正在这条街道上风尘仆仆的走过。那些远道而来的茶商们一定会在这里歇歇脚,品品茶,也许还会把随身带来的茶叶留下一些,不知留下了多少茶道的故事。就是这条万里茶道,为冢头带来了茶食业数百年的长盛不衰的饮食文化。
这条老街,以蓝河桥为界,河东河西分明是两个不同的景象,河东的大街是林立的店铺和官宅,而河西的大街便是茶馆,饭店的世界了,沿着老街向西而行,过了蓝河桥,只见河西岸饭店、茶馆云集成片,烧鸡、牛肉、烧饼的小摊挤满两边,一股股芳香美味沁人心扉,如醉如迷。使我们忍耐诱惑,真想走上前去,买一块牛肉,烧饼亦或烧鸡,贪恋而仔细地来嘴嚼这老街的味道。
遍布街巷的茶馆更是这里的一景。老街上,随时都可以看到一家家茶馆热闹非凡。这里的茶馆从明清就有,烟火袅袅,茶韵悠悠,直至今日。现在的茶馆,更是保留着过去古朴,简单,随意的做法和特点,茶馆大都很简陋,不少仍是小瓦屋,也没有招牌,房屋里放几张矮桌,几把矮凳,端上茶碗,来人就成了生意。或喝茶谈天说地,或喝茶下棋玩牌。不管条件如何,人气都很旺。不仅是当地人,就是数十里地的外乡人也常常来到这里一坐就是一天。茶馆里用的茶叶也不讲究,常常是一元两元的茶叶就能对付一天。也就是这样的茶馆、茶道、茶风被有关专家学者称为“中原茶文化的活化石”。
数百年来,冢头因处交通要道,商贸活跃,商贾云集,这里的饮食业更因历史悠久,长盛不衰而打出了颇有地方特色和风味的金字招牌。曹家羊肉泡馍、张长安老字号饸餎面、赵建中羊肉馆、赵大海烧鸡、杨家油酥芝麻烧饼等都久负盛名,闻名遐迩。冢头西寨有一处明代举人梁文才的故居,明末时期李自成曾经在这里居住疗伤。今天,梁文才后代梁俊永就在这保存完好的家院里开办了饭馆,并将李自成留下的传说和故事制作成图片和版面,铺展在这个饭店的角角落落里,南来北往的客人坐在闯王曾经坐在的房屋里,独特的食品与文化同餐共饮,更是别有一番风味。
一片故土的神韵
无论是漫步在冢头古镇的大街小巷,还是行走在辽阔田地的沟沟埂埂,这里的风华物貌,人情世故,都让人读之不尽,感悟颇深。
这里有汉文帝刘恒将母后安葬黄阜岗后,为了朝廷敬天敬地敬爹娘,祈求上上苍保佑国母而建造的天地庙和玉皇阁。这里有唐景云元年间建起的建筑规模为全国24大寺之一,曾名扬中州的石佛寺,北宋文学家苏东坡在这里留下了“郏邑冢头蓝溪东,石佛大寺享盛名。”赞美的诗篇。这里有规模宏大,气势非凡的十方园古庙,历年来当地人们在此烧香祭奠,云集聚会,成为百里闻名的“集天地灵气于此地,纳日月祥光泽四方”的圣地。当年,明末农民起义军领袖李自成就在此庙中指挥了有名的的“柿园战役”……
作为一方水土养一方人的冢头人,更为家乡的故土润入了无限的内涵和神韵。
在冢头镇的东面有个纪村,这个村庄的北面有个坟冢,这坟冢有12米高,绿树环绕,青草聚拥,尽管萧条寂寞,但仍显庄重肃然之气势。望着这座高高的坟冢,我们读着这样的故事:
公元前204年,刘邦被项羽围困在荥阳,危难之中,一个长像酷似刘邦的将军挺身而出,愿意自己扮做刘邦诱骗敌方,好让刘邦乘机突围。他明知自己这样做是凶多吉少,他对刘邦说道:“俺不识字,却懂得死得其所的道理,臣下能为大王去死,这是臣下的福份了。”第二天,他头戴王冠,身穿龙袍,带领所需人员,倾城而出。项羽见是“汉王”前来投降,惊喜万分,但他很快发现这个汉王不是刘邦,就将这个冒充汉王的人拉下马来,焚火烧身。一位义士就这样在烈火中得到永生,而刘邦却乘机脱离险境。这个将军就是纪信,冢头纪村人。纪信代君而死的壮举,在“史记”、“汉书”中均有记载。“郏县志”中更是这样写到:刘邦称帝后,为报纪信忠良,昭示后人,下昭在纪信故里和火烧纪信的荥阳城西南的地方修墓建庙。纪信故里始称纪信村,后来便简称为纪村。
如果说,我们面对一座硕大的坟莹读到了昔日勇士为国为友,扑汤蹈火,在所不辞的那种义气和忠烈的话,那么,我们望着一片古老的宅院,则读到了一代官员不辱使命,为民谋福,致力地方改革,发展当地经济,殚精竭虑,为之奋发的胸怀和智慧。
在冢头镇东寨的的蓝河岸边,有一片古老的建筑,青砖灰瓦,错落有致,尽管部分已经坍塌坠落,但仍然显出当年恢宏之气势。这个宅院的主人是刘斯和,冢头人,他自幼聪颍,博览群书,潜心钻研社会治理方面的学问。清乾隆三年考中举人,次年中进士,选入翰林院为庶吉士。他生活简朴,淡泊明志。著有《务农桑》、《敦廉耻》等书,在当时有一定的指导意义。他终因有识有才,经人推荐和应选,出任山西浑源州知州。他以“丁银归地亩”为突破口,改革赋税体制,稳定财政收入,平抑市场粮价,减轻农民负担,开辟了在北方推行“摊丁入亩”之先河。他后来晋升甘州知府,又调到安西知府,在那内地通往新疆的咽喉之处,他面对那片境域辽阔,各族杂处,田地贫瘠,民生困顿的土地,调查研究,谋略思变。他参照内地方法改屯升科,把土地承包给屯田户,屯田户按定额缴纳田赋,既增加了政府收入,又保证了农民多劳多得,激发了人们生产的积极性,有力地推进了当地经济的发展。静静清理这位清代官员的历史印迹,我们感到了改革和创新并不只是当代人的发明和专利,它在一个冢头籍的过去的官员身上也表现的如此淋漓尽致。
在这里,我们又读到一个人,他不是将军,也不是官员,但他把自己的才华和诗篇深深地写在这片土地上。他就是仝轨。冢头镇仝村人,他的父亲叫仝廷举,也是一位才子,父子同获河南科考第一名(乡试解元),曾有父子两解元闻名天下之美称。仝轨更是青出于蓝而胜于蓝,他是清代有名的学者和诗人,在家乡不仅留下了许多优美的诗文,也留下了不少的传说和故事。据说,他年轻时曾到江南一带坐学教书,当时那里有一通下半截的石碑,而上半截却被洪水冲走了,他就根据下半截的内容将上半截残缺的碑文填补出来。后来,那上半截石碑在河中寻找出来,与下半截连接在一起,与他所写的竟一字不差。当地文人墨客无不惊叹不已。齐称他为仝父子。据说,至今,南方的一些地方还建有仝夫子的庙堂呢。也就是这个仝轨,不仅有才华,而且更有气魄。康熙44年,皇帝听说位于郏襄两县之间的紫云山紫气环绕,是因有上乘的调味品青子(橄榄)所致,便下令让襄城县征用,供宫中御用。襄城县令以青子产于郏县一侧的紫云山为由而拒不上交,闹的两县因此事相互推诿,难说真象。这时,仝轨就上书康熙皇帝,力陈紫云山所呈紫色为五色祥云笼罩而致,并非长满青子。而在当时敢于面对皇帝上书说出实情,是需要胆量和勇气的。皇帝派人实地考察才知如此,形成两县的青子官司因有了仝轨而得以平息。仝轨因而获“才气惯中州”之美誉,成为中原学术界的领袖。
在冢头,曾有一个人,至今许多人提到他仍是赞叹不已。他是崔子春,冢头镇北街人,父亲在做生意发家致富后,把他送到开封去上学,在学校,他刻苦勤奋,品学兼优。毕业后,他回到家乡做烟行生意,后任冢头镇镇长,他为官清廉,心系百姓。1942年,中原遭到大灾荒,时任镇长的他将自己家中存放的几百个烟包运到外地贩卖后,买来了十几船粮食运回来送到冢头及周边地区济难救灾。同时,他又雇了几十个婆娘将无力抚养扔在路上的弃儿收养起来,千方百计保护这幼小脆弱的生命。他如此不惜资财放赈救灾,济难抚贫,自家生活却十分克俭。在他家的厨房门上,几乎年年都贴着这样的对联:“莫嫌厨中无甘味,须知路上有饥人”,以此教育家人,自奉节俭。后来,他卸任镇长,仍心系这片土地。他看到蓝河堤岸塌方严重,危及寨内安全,又看到学生辛辛苦苦到外地上学,就和四街绅士商议修筑红石河岸,铺就红石街路,建设黄阜中学,为了办好这几项造福乡邻的大事,他首先捐出了自己多年的积蓄,并到上海等地,恳请商朋好友出资帮助。经过一番艰辛努力,终于完成了这几项工程,为子孙后代留下了不可磨灭的功绩。
在这里,一代革命志士保家卫国的热血情怀和献身精神更使我感慨不已。牛子龙,冢头镇拐河村人,他在学生时代,就曾声援“五卅”运动而被选为赴沪代表。1928年,年仅24岁的他在郏县高寺学校宣传中国共产党的政治主张而被捕入狱。出狱后很快就加入中国共产党。1938年,他利用朋友关系进入军统豫站,为除伪灭奸,坚持抗日做了大量工作。1940年,他联合其他抗日勇士,在开封成功地组织了这一震惊中外刺杀日军华北五省特务机关长,天皇外甥吉川贞佐的事件。此后,他又精心策划了刺杀接任机关长的皆川稚雄,使日军不敢再设立华北特务机关长一职。接着,他又进行了对日军高级军官,高级顾问,高级教官等一系列刺杀、打击日寇鬼子的行动方案,使这个热血汉子的名字威震中原。
……
历史走到了今天,更多的冢头儿女在这片土地上谱写着新的篇章,增添着更加美好的神韵和风采。
王国申,冢头前王庄村党支部书记,他带领村民艰苦创业,劳动致富,把他们的产品打出了国外,建起了一个欣欣向荣的新农村。
周运杰,冢头柏坟周村人,他以超人的胆略和智慧,建起了在全省乃至全国都有影响力的圣光医药集团公司,为当地的经济建设做出了突出的贡献。
在近年来评选出国家、省、市典型的先进人物中,有三个突出的人物均出在冢头:郏县人民检察院的干警马俊欣身残志坚,坚持上班,默默奉献,谱出了一曲生命的赞歌;郏县公安局的仝国彬,为了一方平安,不辱使命,勇负重任,走南闯北,连破重案,获得了人民忠诚卫士的美誉;原在郏县工商局工作的干部徐克俭回到陈寨村担任村党支部书记,在带领村民发展经济,建设新型的农民社区中干的红红火火。
……
在冢头,读着这些人和事,我们读到了一种精神,一种情怀,一种学识,一种智慧。当然也给了我们更多的启示和感悟。
冢头,一个历史源远流长而又充满生机的地方,一个文化底蕴深厚而又充满魅力的地方。这些年来,冢头镇的党委、政府,振兴古镇,不辱使命,他们充分依托当地资源优势,努力挖掘古镇文化元素,大思路,大手笔,在这片土地上挥毫泼墨,增光添彩。冢头镇在2007年被河南省建设厅命名为“中州名镇”、2008年被河南省文化厅命名为“民间艺术之乡”,同年被河南省建设厅命名为“河南省历史文化名镇”,2012年又被国家住房和城乡建设部及国家文物局命名为“中国文化历史名镇”。2014年,国家住建部、发改委、民政部、财政部、国土资源部、农业部、科技部七部委确定其为国家重点镇。
不远的将来,当我们再次翻阅冢头这本厚书,一定会读到更新更美的篇章!
责任编辑/孙明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