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论南剧《西兰卡普》的特色:兼论南剧的继承保护与发展

2014-12-18广西艺术学院音乐学院广西南宁530022

大众文艺 2014年5期
关键词:西兰鄂西卡普

张 然 (广西艺术学院 音乐学院 广西南宁 530022)

一、南剧的历史流变

南剧原名人大戏,是流行于恩施土家族苗族自治州并对渝、湘、鄂、黔边区具有深刻影响的地方剧种,是湖北省四大剧种之一。

南剧属皮黄腔剧种,形成于清乾隆、嘉庆年间,成熟于道光年间,至今已有200多年历史。其中南、北路(二黄、西皮)声腔,源于荆河派汉剧,约在乾隆年间传入鄂西南山区,上路声腔(川梆子)等,约在嘉庆年间传入施南府。这些声腔与恩施本地的语言、民风民俗、扬琴、民歌小调相互融合、渗透,并不断演变,逐步形成了具有鄂西南独特风格的地方剧种—南剧1。

南剧在逐步成熟的过程中,不断涌现出大批杰出的表演艺人和世代传承的南剧科班,如蔡凤楼、李玉尤、张玉福、徐双庆、徐玉寿等,先后开办了凤鸣班、金松班、天元班、连升班、玉福班、云庆班、同庆班、红旗科班等南剧科班,这些艺人和连绵不断的科班,为南剧的传承和发展起到了重要的推动作用2。由于南剧产生于巴、楚的结合部,所以南剧也是研究恩施州少数民族历史和巴、楚文化的区别与联系的重要史料和创新资源。

南剧剧目丰富,号称八百出,现存资料约六百出。较流行的约三百出,主要取材于历史演义、民间故事、神话传说等。

南剧行当严谨,分生、旦、净、丑四大行当,各行当均文武兼备、表演上文戏武唱、大手大脚、尤重做功,人物造型注重扮装。但鉴于各地南剧艺人的去世和戏班消失等现状,急需对其进行抢救性保护。

二、南剧《西兰卡普》之特色

(一)西兰卡普与《西兰卡普》

西兰卡普,汉语为“土花铺盖”之意,是土家族民间的家庭手工织锦,以其独特的工艺和美妙的构图被列为中国五大织锦之一。这样一出剧 ,可以说是从“形”到“神”将这两种土家特色的艺术巧妙结合起来。该剧讲述的是一个流传在土家族地区的民间故事,以这个故事为贯穿,展现了许多富于土家风情的场面,如织锦、对歌、摆手舞、跳丧、哭嫁等。剧情描述的是传说在美丽的土家村寨里有一个心灵手巧的姑娘西兰与其心上人卡普凄美的爱情故事,西兰织锦的手艺十分高超,世上之物都能从她手上织出,唯独没有织出白果花,因为世上的人都未曾见过此花,它半夜才开花,并要女子裸体与之比美,而在神树面前裸体是土家族的大忌,且要处以死刑。王爷因想要取西兰为妾,便刁难西兰,要她在一定期限内织出白果花,如果不能,便要纳其为妾。西兰为了能织出此花,冒险比美,在落英缤纷的白果树下织锦,这样的场面很美,西兰必定要死,所以舞台呈现的美就糅合了一种悲壮,每个人都会对西兰肃然起敬。该剧展开了一幅清新质朴的土家风情画卷,让我们充分领略到土家族的古老文明。这出戏的意义不仅仅在于展现,更在于传承和创新,在当今的戏曲世界,它是一阵清风,在民族艺苑里,它更是一枝奇葩。

(二)创作手法的创新

1.唱腔风格的改进

南剧《西兰卡普》在唱腔上一改传统南剧单纯的粗犷、豪放的唱腔风格,增添了符合戏曲人物性格的唱腔,例如西兰的唱腔就带有婉转、柔美的唱腔特点,卡普的唱腔热情奔放;王爷的唱腔威严肃穆;这样也更好的诠释了人物的性格特点,一改传统南剧单一的唱腔风格,同时,更易上口,富于演唱,使得原本呆板的南剧唱腔变得活泼,清新起来。

2.融入土家族民间歌舞音乐

土家族民间音乐粗犷、豪放,具有强烈的恩施地域特色,是勤劳、朴实的土家人民在长期地生活劳动中创造出的优秀民间文化。土家族的民间歌舞音乐从总体上来说,具有随意、通俗、质朴的艺术特点,拥有强烈的艺术感染力。此剧大胆吸收融入了符合土家人欣赏趋向的民间音乐,因而音乐更加通俗易懂、朴实敦厚、清新动听。该剧的一些音乐采用了土家民歌《绣香袋》,改编了歌词,既富有新意,又体现了土家民歌特点。谱例如下:

《绣香袋》在调式上采用四度三音列的方法判断,结束在la音,是羽调式结构3。羽群体下行的re do…la终止,以上方小三度音紧靠终止音,形成主音上方是一个明确的降三音性质的小三度音程,这是一个具有轻柔感的终止音程。因此,该南剧在音乐上也增添了几分柔美。

该剧的成功之处即加入了徵羽调式群体的民歌,之所以该剧能够融入《绣香袋》这样的曲调,也是由于汉剧西皮中出现了羽音列群体的因素,因而能够使土家民歌融入到南剧中。此外,恩施土家族大部分民歌是徵羽两群体的交融如《龙船调》《黄四姐》等,汉剧中也存在徵羽交融的调式,这是由于湖北处在中部地区,结合了秦岭以北民歌的徵调式形成了徵羽交融的调式结构,因此将土家族民歌加进南剧也完全吻合了调式结构。下面来分析一下汉剧快西皮,谱例如下:

该剧B句为徵终止,C句为羽终止,B’句为徵终止,为徵羽交融的调式结构。由此可见,该剧突破了传统南剧具有力度性的调式结构,在调式上更加趋向土家民歌羽调式结构,因而也更加柔美、婉转,更加符合土家群众的欣赏习惯。

其次,在该剧中融入了土家族的摆手舞,摆手舞是土家族祭祀祈祷的一种活动,一般在年节举行,并发展为祭祀、祈祷、歌舞、社交、体育竞赛、物资交流等综合性的民俗活动。土家人在摆手活动中,追忆祖先创业的艰辛,缅怀祖先的攻绩,展示土家先民的生活场景,整个活动都着有浓厚的祖先崇拜痕迹。该剧不仅展现了摆手舞的热闹场面,并且更加艺术化的伴有歌唱来歌颂人们的幸福生活。

再次,在西兰处以死刑被烈火焚烧时,又引入了“跳丧”这一土家族的传统习俗。跳丧是土家人特有的丧葬习俗,又叫“撒尔活”。这种在亡灵前跳一夜丧鼓舞习俗传说是由巴人传下来的。在阵阵锣鼓声中,土家儿女围着烈火中的西兰跳丧,西兰的死是悲壮的,但是对于死,人们又是乐观的,在跳丧中祈福西兰,缅怀死者鼓励生者,因此,更增添了土家族人的乐观主义精神,更融入了一种悲壮的美。

3、语言更加通俗、贴近时代

该剧开幕时就采用土家语“子噶多,里噶多啊…”将观众带入了一种神秘的境界,剧种的一些对白也用了土家语言,具有浓厚的乡土气息。在服饰方面,穿着的是土家族的民族服饰,土家族的织锦—西兰卡普,随处可见,一改传统南剧中的白布青衣的单调着装,也避免了脸谱的程式化演出,在视觉上给观众一种耳目一新的感觉。

(三)《西兰卡普》演出之好评

《西兰卡普》的成功演出得到了群众的一致好评,笔者采访了当地群众,许多观众由衷的赞叹:“古典戏又回到我们生活中来了,有看头!”2006年,作为“八艺节”候选剧目,来凤县南剧团演出的大型民族传奇南剧《西兰卡普》,以原汁原味的说唱调子、本土本乡的穿着打扮、哀婉动人的舞台情景感动观众,被有关专家赞为“清新质朴的土家风情画卷、湖北的‘梁祝’、土家族的‘阿诗玛’。2006年,该剧荣获第八届楚天文华奖导演二等奖、音乐创作三等奖、舞台美术二等奖、表演三等奖、剧作三等奖5项殊荣4。

三、从新南剧《西兰卡普》到南剧的继承保护与发展

(一)营造良好的“生态环境”

《西兰卡普》的成功演出,实践说明了南剧的生命力还有焕发的潜在空间。南剧可以在发掘本体特色的基础上追求新变、发展,从民族民间文化中汲取灵感,将俗性因子升华为精妙艺术,熔炼雅俗,诗乐舞融汇,可以说是南剧现代艺术形态的特质,南剧在戏曲化、歌舞化、现代化的艺术追求道路上,可望形成新的亮点。

任何一种持久的文化现象都是具有自己特殊的“生态环境”。保护无形文化遗产,首先是要保护其“生态环境”。如果要保护鄂西的民间戏剧传统,使之流传下去,只记录、录音、摄像是不够的,必须设法保护南剧基本的生态环境,在新语境中探索艺术运作方式,它才能够存活并发展下去。历史悠久的南剧用口耳相传的方式在民间生存、发展,是典型的口头和非物质文化遗产。目前除来凤和咸丰县南剧团处境稍好之外,鄂西各地都处于濒危状态,亟待抢救和保护,目前急需凝聚、整合多方力量,进一步发掘南剧艺术文化遗存,积极筹划争取将南剧列入各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计划,采取有效的对策措施进行抢救和传承弘扬。

(二)塑造民俗文化旅游资源

南剧艺术是活态的无形文化资源,它在民俗应用方面的价值、意义与前景相当可观。民俗旅游具有广阔的前景,南剧流传的鄂西民族地区需要进一步研发民俗旅游产业功能与特色,南剧可以作为民俗文化旅游资源得到保护、开发、利用。如将南剧民俗旅游资源开发与人文旅游景观资源结合,寻求优势互补。来凤县可以打造“南剧之乡”的宣传,让这一美称及其特定内涵参与构筑地方旅游特色。鄂西土司时代的一些建筑群还保留了古戏台,可以在修缮的基础上发挥戏台的演出功能,新建景区可以设计庙台、祠台、家班(私宅)戏台等,这两种方式都让南剧演出成为建筑景观旅游的有机组成部分,还原南剧独具风采的剧场情景。民族艺术作为活的无形文化资源,在民俗应用方面的意义与前景相当可观,南剧深厚的文化内涵与自然风光、文物古迹可望结合,展现艺术和民俗的绚丽姿采。

(三)注重南剧的教育与普及

戏曲教育在素质教育中功能的发挥,还需要采取有力措施鼓励剧团进校园,让学生进剧场,面向民间戏剧的现代发展培育观众。希望鄂西、湖北的乡土教育把包括南剧在内的戏曲文化引入同学们的视野,通过乡土民俗文化教育,培育新一代南剧观众,当然这需要整合教育资源,有效地开展教学、讲座和示范演出活动,组织学生兴趣小组,编演适合提高青少年审美欣赏能力的剧目和节目。在2006年中国第一个“文化遗产日”之际,国家正式公布了第一批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湖北的汉剧、楚剧和荆州花鼓戏入选。国家和省、市启动的民族民间文化保护工程将持续下去,我们期待着南剧这一根植于鄂西民族地区的古老剧种再现生机。

结语

《西南卡普》的成功演出,给南剧发展指明了一条新的道路,在振兴南剧发展的道路上,不仅剧本、音乐、唱腔、民族元素、舞美灯光等要素要结合时代的发展来创新,更要加强南剧在民众中的普及工作,将本土特色的地方剧真正融入到人民群众的生活中,成为土家人民喜闻乐道的民俗活动,并将其发展成为民俗特色的旅游产业,这一朵土家族的奇葩一定会焕发出绵绵不断的光彩。

注释:

1.田世高.《土家族音乐概论》.中央民族大学出版社,2002年6月.第32页.

2.刘绍华.《南剧音乐在探索》.《民族大家庭》.2009年第3期.第56页.

3.刘正维.《中国民族音乐形态学》.西南师范大学出版社,2007年8月第一版,第25页.

4.秦叙常.《来凤县南剧创作十年不辍》.《恩施日报》2006年6月12日第四版.

期刊文献

[1]卢海晏.《南剧志稿》.鄂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文化局,1987年2月.

[2]田发刚.《鄂西土家族传统文化概观》.长江文艺出版社.

[3]田世高.《土家族音乐概论》.中央民族大学出版社,2002年6月.

[4]何流、敏越.《鄂西土家族南剧的际遇与保护琐谈》,(剧坛综论).

[5]田世高.《鄂西土家族南剧起源研究》.中央民族大学报-哲学社会版,2003年第2期.

[6]田世高.《论土家族的音乐风格》.《黄钟》,2002年第4期.

[7]刘绍华.《南剧音乐在探索》.《民族大家庭》.2009年第3期.

[8]魏莉.《湖北地方戏曲的历史成就》.《戏剧文学》.2007年第7期.

[9]邓丽、何婷:《南剧脸谱色彩风格研究》.《电影评介》.

[10]苏英杰.《山二黄、南剧、提琴戏一言谈》.《地方戏曲》).

[11]秦叙常.《来凤县南剧创作十年不辍》.《恩施日报》2006年6月12日第四版.

书籍文献:

[1]《中国戏曲志.湖北卷》,文化艺术出版社,1993年出版。

[2]《中国民间歌曲集成湖北卷(上)》,人民音乐出版社,1988年出版。

[3]《容美土司史料汇编》,中共鹤峰县委统战部等编,1983年出版。

[4]《湖北地方戏曲丛刊》,湖北人民出版社,1959年出版。

[5]薛良.《民族民间音乐工作指南》.中国文联出版公司,1994年出版.

[6]伍国栋.《民族音乐学概论》,人民音乐出版社,1997年出版。

[7] 刘正维.《中国民族音乐形态学》,西南师范大学出版社,2007年8月第一版.

[8]刘正维.《湖北民间音乐》,中国科学文化出版社,2002年1月第一版.

[9]秦唯正.《南剧音乐唱腔民歌集》,中国戏剧出版社,2007年4月.

[10]刘绍华.《南剧剧本集(一)》,武汉出版社,2010年3月.

[11]杜亚雄.《民族音乐学概论》,湖南文艺出版社,2002年2月第一版.

[14]龚发达.《土家风情》,湖北人民出版社,2003年出版.

[15]周耘.《中国传统民歌艺术》,武汉出版社,2003年出版.

猜你喜欢

西兰鄂西卡普
鄂西高速机电信息化管理系统
维持型家庭:农民家庭的生活实践及现代化适应策略——以鄂西C村的经验分析为例
卡普它
西兰蒂亚洲
西兰卡普之恋
鄂西旅游演艺产品创新开发探究
卡普与卡普(①初来乍到)
声东击西
声东击西
吸干——卡普(西班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