箍桶匠的苦难美学
2014-12-17蒋蓝
悖论的葡萄酒桶
箍桶匠是热带与雨季的宠儿,但酒桶呱呱坠地,却像鼹鼠一门心思向往地窖。曾做过箍桶匠的诗人皮埃尔·布瑞说,葡萄酒桶是“一种怪诞、可笑、违反潮流、违反理性、违反实用价值的发明。我们怎么能想象,把这么结实而难以组合的木头组装成一个东西,还把液体装在里面”。他的说法道出的悖论在于:如此严密、理性、集体主义的器皿,恰是出自浪漫之人的妙想!这是否暗示了暴力起事总是狂人们策动的呢?而且,利用这一逆向思维的,恰是高卢人。皮埃尔·布瑞就认为希腊人和罗马人都较为严肃,冰结的思维者无法异想天开。双耳尖底瓮、羊皮酒袋、小酒壶,这些都是实用、适度、大众、理性的!只有成天做梦、随兴所至的民众才会发明细木条严丝合缝的酒桶。也许,凯尔特人都是诗人吧。尽管这是关于法国葡萄酒酒桶的一个起源个案,似难以放之四海——因为人们从古画里得知,古希腊的酒桶造型已与后来葡萄酒桶甚为近似。这个充满魔力的拓扑学空间容器,作为个人梦田的大本营,以一种贪欲、肥硕、笨重、欲望膨胀的造像,尽管与中土的陶质大酒缸有点相像,但开关自如、涓滴而下的高脚杯红酒,与我们身边大碗喝酒的江湖粗豪,造就了完全不同的美学风范。
箍桶匠的使命
大力者,多残酷。手艺依靠对木桶的缅怀而活着,木桶则依恋手艺而延年益寿。箍桶匠通过对木片的反复缠绕与紧束,用密不透风的精湛功力来实现超级现实主义的剩余价值——这容易让我们联想起葛朗台第一次见到未来的妻子时那务实而直捣本质的行家目光。而他似乎一直含胸,弓着吝啬鬼的驼背,一直就在“老头儿”、“老家伙”以及“箍桶匠”的三个称谓之间倒换——但一当临到危急抉择关头,他总是依靠“箍桶匠”的技能逢凶化吉,攫取机会。
让木桶成为购买者用以装盛他们的“第一桶金”,或者干脆供无力的掘金者躺在床头做梦——装满空气而骑桶飞翔。箍桶匠对于稳赚不赔的买卖踌躇满志,歇了一口气,双手卡腰,再次操起了竹篾……
箍桶匠比章鱼还累,还要缺乏诗意,却是物质与精神飞地的建造者,尽管如此吊诡,这往往就是这个世界的真相。
箍桶匠的细腰
性欲如篾条对肌肤的穿刺,疼,但喜悦。俗话说,“有竹无杉难成桶,有杉无竹箍不成”。在“一尺直径三尺板”影响下,相连的桶片擦刨成“扇纸形”,不用粘连,而是用竹钉,需要在桶片上钻孔,是箍桶匠的绝活……箍桶匠慢了下来,他的行动、他的骨头也会适应这一慢节律。他慢下来,像木质纹理那样慢,像绿叶回到枯枝那样慢。他听得见金蝉脱壳的声音,也听见土拨鼠分娩的呻吟。但是,他不是一只懵懂的蜗牛,因为他知道,慢是镶嵌在生死之间的细腰。箍桶匠与木头相恋,就像是在煤矿中挑选出矸石。一方面是从材质里剔除不纯洁分子,让团结紧张滴水不漏成为和谐主义,另外一方面仿佛是从黑中选美——那是制式的最美腰杆。手对情欲的直接把握与宰制,这种手淫的升级换代,成为了箍桶匠的自慰。
楚灵王好细腰,并非指涉女性与销魂。他的美学宗旨是出于对内廷“脑满肠肥”的反动。在这一权力的标准下,大臣们为了腰身纤细,即使饿死了也心甘情愿。足以证明,箍桶匠的痛苦美学,移之于治国的爱民若子,大有成效。
箍桶匠的实质
巴尔扎克不但是斫轮老手,而且明白由此升格为刀斧手的路数。他在《驴皮记》里说:“专制能非法地做许多大事,而自由却不屑合法地去做许多小事。”手艺人一直是顺民,他们历来是威仪的拥护者,不敢挖墙脚。直到篾条和钉子扎破手艺,由此带来的意识破伤风,威仪必将受到传染。起义军领袖方腊是歙县人,乃箍桶匠出身也,后又来到青溪(今浙江淳安)经营漆园,成为“家有漆园之饶”的业主。他依靠这点积蓄与义气开始招徕英雄,后来打造出铁桶似的“方腊寨”,可惜他的桶中日月仅仅几个月就被朝廷打破了。方腊的确没有复杂的想法,只有箍桶匠的本事。后来,箍桶匠这个行业是青出于蓝而胜于蓝。咸丰四年(1854)六月,箍桶匠出身的天地会领袖陈开举行武装起义,号称“红巾军”,占领佛山镇,以回应当时天京(南京)的太平天国。旬日之间,广东数十州县纷纷乘机起事,脱离清朝的统治。起义军由于军事上的急需,利用邓姓印刷所的锡活字造成枪弹,来打击清军。原来,软绵绵的文字背后,竟然隐含如此凌厉的金属力道,这种“急智”只有箍桶匠想得出来。
如果说后来从事意识形态的编织匠就是箍桶之举的话,是抬高了他们,这叫“砌屋请到箍桶匠——外行”。他们的话语木桶既不能装水,更无法承受骑桶人飞翔的重力。他们的紧箍咒之桶更不配——提供给第欧根尼做卧具。他们的桶八面漏风、跑冒滴漏,恰好可以装住他们的大词幻象。这样的桶,谁要?令人叹气的是,我的邻居不是箍桶匠就是制式的门童。
箍桶匠的形而上下
法国近代绘画史上最受大众爱戴的画家福朗索瓦·米勒的画曾创作出表现箍桶匠强壮体格之作,但这仅是一种。而在有着“一副面包师的相貌,鞋匠的身段,箍桶匠的块头,针织品商人的举止,酒店老板的打扮”的巴尔扎克笔下,对具有从空气里攫取财富技术的葛朗台,则是精悍性的,由于是箍桶匠出身,他更具有一种收敛财富、集于一身、滴水不漏的工艺隐喻。与其说这是对财富的深度痴迷,不如说他对于自己掘到“第一桶金”的强力捍卫。这个讲究稳、准、狠的职业无法更替。打炊饼或者搓绳子因为过于线性,好像无从臻于事功的完美。“Faβbinder”(法斯宾德)是箍桶匠,德国酒桶是出名的,名气不亚于古希腊的酒桶——不装酒而装犬儒,成为哲学的庇护所。德国不但有一位姓“Faβbinder”的著名电影导演,而且还有以“Faβbinder”为业的酒桶,但德语姓“Faβbinder”不能意译为“箍桶匠”,只能音译为“法斯宾德”。值得注意的是,马丁·海德格尔的父亲弗里德里希·海德格尔不但是“法斯宾德”,还兼麦氏教堂镇的圣·马丁教堂的司事,马丁幼年也帮父亲打下手,箍桶与宗教哲学作为亲邻,这一点对他日后思考器具世界极有助益。幼年的海德格尔不断对教堂的钟声深感兴趣,亲自去敲响这灵魂之声,而且目睹父亲箍桶的过程中,敲打钉子的锤子给他留下了深刻印象;而木工劳作中更为关键的刨子和锯子等上手工具却没有引起他的沉思。就是说,“合手、巧用重力和有效锤击手手工工具及其劳作活动构成了他认知此在与非自然的现实世界关联的重要契合点。而锤子与钉子、钉子与作为容器的桶与所承载物的环顾,这一切与人的生活则构成了海德格尔对周围世界现成性形而上学幻象的透视感”(张一兵《多重世界的交织神性与世俗、本真与劳作》。endprint
果然,我们终于看到,海德格尔没有在第三帝国的海洋里彻底翻船,他那卡隆式的冥河摆渡工具变成了酒桶,其“法斯宾德”的技术可以歪而不倒。他是不沉的哲学王。
从家庭出身而言,捷克作家博胡米尔·赫拉巴尔与海德格尔有点近似,他的父亲由啤酒厂的会计升任为啤酒厂总管,酒桶与箍桶匠是父亲必须重视的行业,赫拉巴尔得以目睹并研究酒桶的所有秘密。他看到的是和谐、和睦,他的温情与焦虑在酒桶里获得了释放。他是蘸着啤酒写作的,酒桶盛满了他的生命之血。他曾经说,“啤酒馆是消除偏见的最佳场所”。不仅如此,他与同样在啤酒厂打过工的哈维尔具有一致的见解:他们致力于破除以“箍桶思维”去维护万里江山。
木桶骑士
就像俄罗斯套娃一样,木桶中的甲虫,具有双重“套中人”与“穴鸟”的甲胄性质。
对于卡夫卡的《木桶骑士》,卡尔维诺写道:“这一篇在1917年写成的第一人称的故事,极短。故事出发点是奥地利帝国战争期间最艰苦的一个冬天中的真实情况:缺煤。叙事人提着空木桶去寻找火炉用煤。路上,木桶像一匹马一样驮着他,把他竟驮到了一座房屋的第二层;他在那房屋里颠簸摇摆得像是骑着一匹骆驼。煤店老板的煤场在地下室,木桶骑士却高高在上。他费尽力气才把信息传送给老板,老板也的确是有求必应的,但是老板娘却不理睬他的需求。骑士恳求他们给他一铲子哪怕是最劣质的煤,即使他不能马上付款。那老板娘解下了裙子像轰苍蝇一样把这位不速之客赶了出去。那木桶很轻,驮着骑士飞走,消失在大冰山之后……卡夫卡的许多短篇小说都具有神秘色彩,这一篇尤其如此。也许是卡夫卡不过想告诉我们,在战时寒冬之夜外出找煤一事把晃动的木桶变成了游侠的索求,或者一辆大篷车穿过沙漠,或者乘魔毯的飞翔。但是,一只空木桶让你超离既可以得到帮助,又可发现他人利己主义的地方;一只空木桶,作为匮乏、希求和寻找的象征,又把你带到一个连小小的要求也得不到满足的地方——所有这一切都足以引发人无限的思考。”
这个短篇小说的一个动机(也许不一定有目的)其实是:单身男寡欲而轻。轻身而上。木桶执意将一个生活中的低能者断然送上天空,飘飘然之后却无法回到现实中买到一点点取暖的煤。它暗示:这样的梦游者可以在处处碰壁的现实中造梦,是真正的造梦者;造梦者与现实是格格不入的。因而,出自最势利主义之手的木桶,让失败者成为了骑士。它揭示的是——现实的功用与飞翔的高度成反比。欲望的弱力者因为弱,弱不禁风,望秋飘零,可以飞到极高处。
不可扔掉的痛苦
箍桶匠喝醉了。念叨着唐伯虎与友人的对联:“嫂扫乱柴呼叔束,姨移破桶叫姑箍。” 准确地说他是被连续的苦痛灌醉。他透过醉意在不合时宜地考虑酒桶的构造是出自哪一双手。
一个人虚弱到无力把痛苦“拧成一股绳”而扔出桶外,那就只好把痛苦收拾好,堆成一堆柴,寄放行李一样放置到能够承担得起的部位。
一个虚弱的人抱着痛苦取暖,倒在十字街头。像种子那样信仰头顶的雨水。
休耕
春耕之后,水桶、粪桶的功用已得到彰显,空桶如掏空的身体,高悬于性事的低处,无风自动。作为偷窥者,土地最欢愉的时候,恰是箍桶匠的轮休期。
他在休耕。他的土地举起悲哀的手。绿苔荡漾,将树叶的火光尽力吸吮。他将再一次被犁铧剖开,让土地深处的火星,结成庄稼叶片的夜露。
星斗在上,事物的律令让悲哀无边而平躺。
锈在刃口
将所有的梦蜷缩如种子,将所有的锈在刃口上打开,金蝉的叫声高张艳帜,只要它们尚未被厄运磨灭,那就无须回到土地与熔炉。在箍桶匠眼中,还是可以箍一箍的。
它们在那里,运行如云的命运,就可能看到大地上的阴影,终于在木桶最短的那一块木片凹陷处,出现了黎明的缺口!
成都大慈寺的箍桶匠
箍桶手艺乃“匠之末技”,渴望在卑微职业中(比如阍者、屠夫、箍桶匠)升跃起大智慧,一直是渴望“深入生活”的主流者们的狂想。朱熹的祖师爷、理学大家程颐、程颢,在成都大慈寺,“见箍桶者口吟易数,就揖之,质所疑,酬答如响,此儒者而业于匠者也”。腿脚奔忙的力役之事,贤者在所唯免,箍桶匠中也有高人啊。传授他们《易经》的箍桶匠,名字没有留下来,但低微的职业身份暗示了理学家“礼贤下士”的品德。为了避免脑袋进水,他们终于为传统文化的智慧,以箍桶匠的认真与绵密,戴上了招之即来、挥之即去的紧箍咒。
“箍桶理论”是伪理论
现代管理学中,所谓追求实际效率的“箍桶理论”以及派生出来的“斜木桶理论”、“双木桶理论”等等是典型的伪理论,如此之多的“桶阵”,张着欲望的大口,它远没有箍桶匠来得实际。因为理论的出典是:有正确的前提,运用正确的逻辑,推导出的结论自然正确。这一方法是科学方法,可惜人的世界一般不遵循这一“正确”计量,意外与机遇不断变乱着人的预设。可以掌上走马的箍桶匠人,慢工出细活,极不左也不右,窒息了一切异端与活力,在某种整齐划一的制式快感中重复,直至油尽灯枯。箍桶匠脱力了,桶放大如铁幕,因而那块最短的木板恰是希望之光所在。恰如诗人叶芝所言:“万物崩散;中心难再维系。”
桶阵
很大程度上,桶阵类似人阵;不同之处在于,桶阵乃战略巫术,人阵是“人民的汪洋大海”。
清嘉庆道光年间,贵州人杨芳(1770年—1846年)剽悍勇猛、威震天下。他智勇双全,将白莲教打得落花流水,曾创下一人将五船白莲教将士打落河中的朝廷吉尼斯纪录;他远赴新疆,生擒分裂主义总头目张格尔……这位强人在鸦片战争中面对洋枪利炮却束手无策,下令用装满污秽之物的马桶阵破敌,结果可想而知。显然,杨芳就是箍桶匠的军事版升级。正所谓是“金箍桶、银箍桶,打开来、箍不拢”,他的错觉,在于太过相信传统的威力,败坏了传统的名声,让卫道士大丢脸面——毕竟马桶是私处最接近的器具。
用力过猛
endprint某天,箍桶匠在会场喝了一斤免费烧酒,他腰力十足地躺在台阶上,用力做梦。他用力地梦到自己箍桶时力道过猛,竟然把木桶箍爆了。
他醒后没有责怪自己,只是认为,这是疏松的木片承载不了自己的爱,就像自己辜负了村头咆哮几十年的高音喇叭。
接着,箍桶匠设计自己的梦:成捆的制式木片、提把、篾绳被拖拉机运来,而购买木桶的人排起了长龙,只等自己动手赚钱了。而且,自己万万不要骑在木桶上!卡在半梦半睡的缝隙,箍桶匠猛然惊醒:如此清醒地算计,还算梦吗?
桶底就是底牌
鉴于上帝弃绝了一切,人们也应该放弃成为“某种东西”。为了求得这唯一的善,西蒙娜·薇依在《重负与神恩》里指出:“只要我们尚未明白我们有底,我们便是无底的桶。”
桶底无水,水中无月。《五灯会元》卷十四记载:长芦禅师一天下厨,观看火头(厨师)煮面条。忽见面桶底板脱落,面条落满一地,大家失声叹道:“可惜了这一桶面!”长芦禅师却说:“桶底脱,自合欢喜,因什么却烦恼?”又如《景德传灯录·雪峰义存》里记载说,雪峰和尚问德山大师“向上宗乘事”,德山突打他一棒,又大喝一声:“道什么!”雪峰受此棒喝,说:“我当时如桶底脱相似。”就是说,禅宗用“桶底脱”表示智光透入、豁然大悟之境。
箍桶匠面对一只朽木之桶,木桶无底,桶,占据了一个满载与荡漾的幻象,但箍桶匠无法忍受这样的虚拟,他视之为寇仇。无底之桶像个被“双规”的领导,在箍桶匠心目成为了发布空话的喇叭。他顿悟:“我当时如桶底脱相似。”这样,他又兼职当起了木器社的秘书。
皇桶之欲
四川民间称呼那些大体量的东西为“皇”——皇桶乃是超级桶,这不是指皇帝洗澡的御用之桶。在清朝以降的自贡盐场,由于贪大求全,盛装卤水的皇桶从诞生之日起,就是贪婪、淫欲之兆。箍桶匠不得不花费十倍于常的篾绳,反复箍上若干圈,与其说是保险套,不如说是西门庆欲望的“银托子”。箍桶匠回望身后微笑的大腹贾,觉得他最要命的东西,是那根摇摇欲裂的皮带。
山水与江山
某天,箍桶匠突发奇想,将一个木桶轻轻摊平、展开,这就是一幅回到灵意飞荡年代的“木简”。他在“木简”上刻画出了山山水水,然后他把木桶箍好。他猛然发现了属于他自己的江山。一个人一旦把山水视为江山,他不禁心惊肉跳:庆幸无人发现自己有谋反之心!很快,箍桶匠的江山淹死在水下,成为了山水。绘画大师偶然一见,赞曰:哦,这是返璞归真之大作啊!
桶中日月
箍桶匠某天见到昔日的木匠,现在升格为木雕大师了,他用简洁的心得开导箍桶匠:一桶欲溢而未溢出的净水,又因为浮起了一朵暖云,故而水面高于桶面,那才是圆满。
可是在箍桶匠看来,这是永远不可能的。因为桶面是领导,一旦提高水平,也必须臣服其下。哪里有脱离领导的鱼儿呢?何况如今的桶面太高了,自己只能是独坐枯井的青蛙。
木雕大师说,混了这么久,看来,你还是箍桶匠。
井中与桶中
古希腊哲学家泰勒斯举头望天,脑袋插进星云,醉心于诡异的天象,走着走着就掉到一口枯井里,他自辩:“就在你们埋头赶路时,我一直在仰望星空。”两千年之后,德国哲学家黑格尔听到了泰勒斯的故事,他想了想,说了一句话:“只有那些永远躺在坑里从不仰望高空的人,才不会掉进坑里。”为了避免这种丢人现眼的颠倒,箍桶匠一边搓着篾绳,一边盯住桶中水面的镜像,即可以观察星空。他甚至找到了维特根斯坦的说辞:“我贴在地面步行,不在云端跳舞。”他由此感叹:怎么哲学家还不懂“一桶装日月”之理呢?
散架的桶
选取周边事物进行比喻,进行高层次的思想工作,不过是向古训“近取诸身、远取诸物”致敬。一个领导在箍桶匠面前玩起了概念的篾条:“一家人就好比一只木水桶,父母就好比水桶上的两根铁箍子。放之生产队,如果书记这根箍子断了,我队长这一根怎么也不能断了,不然桶就散架了,集体就四分五裂了。”箍桶匠呵呵点头,心头想的是:桶底都脱了,你还箍个锤子!那——就是西门庆银托子的函授生了!
晃荡的桶像钟摆
某天,箍桶匠去井口汲水,他把拴着吊绳的水桶放进去,桶很听话地四面碰壁。看起来,叔本华把人生诠释为在痛苦和无聊之间摆动的钟摆,就非常具有针对性了。因为叔本华认为,人是由一组器官构成,每个器官都有各自的需要,张开大嘴,人的欲望就是无底的水桶,永远装不满。而能够满足人的欲望的资源总是匮乏的。这一供求关系的失衡决定了人生的三个状态:痛苦、幸福和无聊。对此,箍桶匠认为完全正确。他只是自忖:每个人的桶,其实桶底是活动的就好了——该关紧就滴水不漏,该出血时就釜底抽薪——用无底之桶去装东西,不但非常人所为,简直也不是哲学家该思考的问题!
水桶和探照灯
波普尔是现代西方思想家中极罕有的打通了自然与社会科学的大哲。他论述两种对立的知识观时,使用了一组比喻作为题目——《水桶和探照灯》。他称培根的知识论实为精神的水桶论,“水桶”代表累积的知识观,人的大脑乃水桶,装入知识、经验,最后进行决赛:谁的水桶大,谁就以智慧之名胜出——这分明是一种依靠箍桶匠财富积累技术而来的知识观。在此谱系下,人们的头脑不过是一个储钱罐。波普尔说,另一种更为有效的知识观是“探照灯”,就是科学的观察。但观察有很强的目的性,每个人的观察都受其知识结构与经验左右,也受现实要求的控制。他曾经做过一个实验,让他的学生到教室外去观察,结果他的学生找不到北,世界太过丰富了,让人眼花缭乱。波普尔的意思是:“探照灯”的特点是一根清晰的光柱,洞穿黑暗,但无法洞悉全部黑暗世界。
迷信的箍桶匠
儒勒·凡尔纳在《圣—埃诺克号历险记》里,用一次航海历险展示了不同人性。圣—埃诺克号捕鲸船到了捕鱼期,却因为缺少一名医生和一名箍桶匠而无法出海。好容易找到这两名不可缺少的人员,那位箍桶匠却是一位不折不扣的厄运预言家。因为他总是预言祸事和灾难,还有神秘的海怪,他对此坚信不疑。作为箍桶匠的最后一次航行,他竟然活着回来了,但大海如桶,他利用自己的木桶预知了种种风险,其实,他才是提着桶预知灾难的哲学家。桶即是他的棺材,可以随时随地使用。endprint
文字箍桶匠
木桶在法国长久以来就是穷人和流浪汉的栖身之所,算命师和赌纸牌的骗子也拿它当营业场所。代客写信的作家也在桶中奋笔疾书。酒桶被废黜,竟然以作家的书房终老一生,为最谦卑的书写提供服务。这是喜还是悲?
“代写”行业在中土的历史久远,据说隋唐时期就有替人写信的职业。后来,代写书信的范围由单一的书信发展到诉状、契约等,代写先生就另有了民间讼师的角色,替打官司的人出谋划策,帮助有隔阂的人调和关系,这已经是集袍哥、鼓吹手职能于一身。在四川一些地区,清末时节称代写师为“箍桶匠”,就是含有“整合”、“规整”的意思。根据奥威尔《1984》提出的“战争即和平,自由即奴役,无知即力量”的惯性,我们从方言的称谓中,可以进一步发现文字箍桶匠与时俱进的大力水手一般的技能:“失业”成为“待业”;把“信仰”拉出宗教地域,赋予理性认证叫“信念”;把“合法抢劫”诡称为“与国际接轨”;把“涨价”称为“听证”;把“强奸”称为“献身”……
酒与桶
桶与酒的关系并非如同女人对男人欲望的承纳,乃是基于一个事物的隐喻:酒是向内用力的,饮者利用酒封闭了向外的通道,饮者在火的汇聚力作用下滑向自我中心,他就犹如一个王,在敞亮的四面皆是水镜的空间顾盼自雄,是穿上新衣的皇帝。人只有被酒充盈和充血,破壳而出的暴力才可能伸出利刃。而且,桶的城池也不同于中国长城,功用不是抵御外来侵入者,而是像柏林墙一般,桎梏来自内部的自由性逃奔。当举桶痛饮的柄权者与他的箍桶匠们目睹铁桶江山内回荡的和煦春风,让人民的脸庞长出青苔,酒进一步放大了权力的幻觉,一如桶中收揽日月。有个箍桶匠冒失地发表了自己的专业看法:其实,水坝与木桶是同一个道理。
永恒的惩罚造就意义:绝望之不死
古希腊神话里充满永恒轮回式的惩罚。西西弗斯、坦塔罗斯、普罗米修斯、在地狱被绑在轮子上永久旋转的伊克西翁、用水罐去填满无底桶的达那伊得斯姐妹……人们标示出的“意义”恰在于:坦塔罗斯、普罗米修斯、西西弗斯、俄狄浦斯反抗的分别是:超自然的权威、邪恶的暴虐、徒劳劳作的“无意义”以及人生的荒诞和对于黑暗力量的恐惧。但不可忘记,西西弗斯本就是暴君,他企图逃脱死亡,骗冥王戴上自己的手铐,致使冥王回不了地狱;而烹煮自己儿子为大菜的坦塔罗斯更不是什么好鸟;达那俄斯的女儿们——达那伊得斯姐妹,听从父亲的指令在新婚之夜杀死了她们的新郎,而被神罚在地狱里永不停息地用无底水桶取水;例外的好像只有“不愿作宙斯的忠顺奴仆”的普罗米修斯。
如果绝望是死亡的在场,那么就不会开启人们对死亡的想象了。但为何情况相反呢?对于被惩罚者而言,永恒轮回的苦行根本不成立。原因在于如果受罚者对此有意识,惩罚就失去了意义,因此律法必须使他们明白这是“唯此一次”不归的坠落。但地狱地面较为坚实,已经不会出现更可怕的事情——再次向下堕落。经历这种无期徒刑式的轮回、重复施为,比“末日审判”更为绝望,它只是对于旁观者——顺民和预谋作乱者才成立。在场者——审判者、苦难轮回者、旁观者缺一不可。
从另外一个更深的层面,克尔凯郭尔意识到,作为否定性永恒的不能安然死去:“相反,绝望的痛苦正是在于不能死去。因此它与垂危病人的状况有很多共同之处,垂危病人躺在那里,受着死亡的折磨,但却不能死去。所以,病得要死叫作不能死去,但却并非好像有生的希望,不,这是毫无希望,以至于连最后的希望——死亡都不来临。如果死亡是最大的危险,那么人们就希望活着;但是如果人们了解更可怕的危险,人们就希望死。”
这样,他提出的“地狱本体论”就显得意义重大:“在这最后的意义中,绝望就是致死的疾病,这个令人痛苦的矛盾,这一自我的疾病,永远要死,要死,但却仍不能死;这是死亡之死。因为死意味着已经过去,但是死亡之死意味着经历死亡,只要有一刻可以经历到死亡,人们就因此而永远经历了死亡。假如一个人会因为绝望而死去,就像人们因病而死那样,那么,他心中的永恒东西,自我,就必定会在同样的意义上死去,就像肉体因病而死去那样。但这是一种非可能性;绝望之死永远会转变为一种生。绝望的人不会死;‘就像匕首无法杀死思想那样,绝望也同样无法耗尽作为绝望基础的永恒、自我,绝望之虫不死,绝望之火不熄。”
被绝望照亮是怎样的一种大光?如果说绝望是一双眼睛,不是轮回者看见它就可自明,而是绝望之眼彻底看清了你、命名了你,洗骨伐髓,才成为绝望。
这样的绝望意义也被法国思想家让·波德里亚注意到了,他写道:达那厄“是精神错乱的流放者,她生下了达那伊得斯一族,达那伊得斯姐妹们将她们的无底桶装得满满的,但装的不是水,而是鲜血。”不但是鲜血,更是满溢的时间。
紧箍咒的道与器
紧箍咒以语言的魔力横空出世,自然是后于箍桶匠的。这等于一个权贵把马桶扣在头上,灵光闪动,直取本质:下令剔除累赘,而成为独出心裁的头箍。
《西游记》里,“紧箍儿”出现了三次,“紧箍咒”与“紧箍儿咒”出现了三十次,可见其道与器的分而治之。但唯有权力才成为了道与器的统一调度者,律令是让无政府主义者向内收缩,直至内爆,而非向外猛推使其外翻,甚至逾墙而出,个中妙处唯有权力者心领神会。
那么,“金箍棒”的“箍”字就大有奥妙了。这是权力对能力的进一步约束,在头脑与力量均受到双重制约的前提下,自由者被穿鼻绳与皮轭彻底制服,他无论抬头还是低头,都可以看到晃过眼角的鞭影……
箍桶匠更不解之处还在于:柄权者往往把自己打扮得貌美如花,甚至是秀色可餐的唐僧肉,为何卖命干活的都是五官挪位之相呢?这是咒语的化妆术啊!
倒错者
需要注意的是,在西语域界,空桶总是体现了哲人、先知的吊诡之处。古希腊神话中的西比拉垂而不死,她一直拥有预言能力。她睡在一个吊起来的木桶里,人们问她希望什么,她说唯求速死——因为桶的寿命也不及她!看起来,打穿谜面的预言依然无法激发一个人的活力,而预言本就是关于计算正死与横死的方程式。木桶作为树木与绿叶的尸骸,它既是预言书,也是西比拉的蜕。endprint
中国的经济箍桶匠们提出一个口号:“有思想的瓷砖”——瓷砖不过是土地与火焰的尸骸,在一个绝对集权、整齐划一、无限克隆的模具里,思想竟然能与之发生关系,除了匪夷所思的广告创意之外,它只能真切反映一个蝇营狗苟的现实:用瓷砖来为粪桶贴面专修的思想界,因为无法拥有西比拉垂而不死的秘密功法,他们只能把桶进一步装饰为棺材。
“一统”江山的呓语
晚清时节,一些白铁铺都挂有这样一幅门联:“心一统力一统江山一统,行四方吃四方敲打四方。”当时的白铁铺以箍桶为主要业务,“一统”就是“一桶”,也就是“统一”,门联的意思就是不管是否同处一地,不管做着什么样的工作,只要“心力一统”,就会“江山一统”。
哈维尔在《无权者的权力》里,提到一个蔬菜公司经理,在他的橱窗里,在洋葱和胡萝卜之间放了一个标语“全世界无产者,联合起来”。哈维尔发问:这个经理为什么要这样做?他这样做的目的何在?他究竟要向人们传达什么信息?他真的热心于联合全世界无产者么?这个伟大的共产主义目标和他的日常生活、他的水果店的生意之间存在什么样的关系呢?哈维尔的回答是:“可以肯定地说,绝大多数的水果点经理从来没有思考过他贴在窗户上的标语,它们也不是用来表示他们的真实想法。”那为何要这么做?因为这是“单位领导”的要求,是大家都遵守的规则,“如果他想拒绝,这可能带来麻烦。”
如此对比,我们就会发现,前者是堂而皇之,自觉自愿,后者是出于恐惧,被迫行事。即便是箍桶匠,也心系天下与权力,渴望在铁桶江山里“同心同德、众志成城”。更可怕的还在于对联中灌注有“统一思想”的核心价值观,必须遵守纪律,必须维护权力利益。哈维尔所谓“在真实中生活”或曰“在真理中生活”,在箍桶匠心目中,对联就是对“真实”与“真理”生活的表达。
仿华莱士·史蒂文森《田纳西的坛子》
史大师的作品里,我最喜欢的还是赵毅衡老师翻译的这首诗,不能挪动,是为神品。
寻着圆滑的桶沿,破除“梨花”的伪装气味,我戏仿如下——
骑桶而来的人把坐骑敞放民间。
桶被主义箍圆,呆在山巅。
被子弹洞穿的桶撒豆成兵,
使凌乱的荒野,围峰罗列。
于是荒野向桶涌起,
星星之火在四周,再不荒莽。
木桶胖胖地立在可疑之处,
匍匐于地,像无修饰的地雷。
箍桶条是弓,木片已搭上弓弦,
桶是灰色的,突然变脸。
它无法产生鸟或树丛,
不像乡野别的东西。
蒋蓝,作家,现居成都。主要著作有诗集《诗歌笔记》、随笔集《词锋片段》等。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