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EC:开放的区域主义
2014-12-17桑田
桑田
2014年11月7至12日,第22届APEC会议在北京雁栖湖举行。从1989年在澳大利亚堪培拉举办的首届“亚洲太平洋经济合作部长级会议”至今,APEC早已升级为领导人非正式会议,亦成为亚太地区层级最高、领域最广、最具影响力的经济合作论坛。
APEC创立之初,最为朴素的宗旨是:为提高本区域人民普遍之福祉,持续推动区域增长与发展;促进经济互补性,鼓励货物、服务、资本、技术的流通;发展并加强开放及多边的贸易体系;减少贸易与投资壁垒。25年过去了,APEC的宗旨依然如故,即通过推动开放自由的贸易投资、深化经济一体化、加强经济技术合作、改善商业环境以建立一个充满活力、和谐共赢的亚太大家庭。
经过20多年的发展,APEC已经成为开放的区域主义典型代表,即所谓的“APEC路径”(APEC Approach)。通过实践,APEC将上世纪80年代末期兴起的区域主义思想演化为一种有别于目前国际社会任何区域经济合作机制的独特模式。这种独特性体现在三个方面:一是开放性,承认成员多样性,认为政策框架应该坚持灵活性和渐进性;二是自主自愿原则,遵循平等互利、协商一致的基本准绳,避免高度的机制化和强制性对成员形成约束;三是单边行动与集体行动相互结合。这种开放的区域主义通过对内和对外开放互动,不仅有利于经济体内部配置效率、产出提升和福利优化,还有利于加速贸易投资自由化进程,发挥区域经济合作的共同繁荣作用。
APEC已经形成了贸易投资自由化和经济技术合作“双轮驱动”的发展模式。在贸易投资自由化领域,APEC发挥亚太区域合作突出的黏合作用,是亚太地区贸易投资自由化的重要推动力量。APEC早在1994年就设立贸易投资自由化目标(茂物目标),发达成员在2010年、发展中成员在2020年实现贸易投资自由化。在这个目标的指引下,APEC地区的整体关税水平从1989年的16.9%下降到2013年的5.8%左右。APEC地区的商品贸易进出口总额达到18万亿美元,约占世界的46%。在经济技术合作领域,APEC更加关注发展中成员的发展问题,致力于通过经济技术合作来推进区域经济一体化、可持续发展、结构转型、互联互通和人类福祉等。
就APEC自身架构而言,其运行的框架可以分为五个层次,分别为领导人非正式会议、部长级会议、高官会、高官会议下设委员会与工作组、秘书处。其中最为特殊的机制是领导人非正式会议,由时任美国总统克林顿在位于西雅图召开的第五届APEC会议上首创。之所以称其为非正式会议,主要是因为与会领导人既不是正式访问,也不进行正式会谈。领导人的讲话内容需经本人同意才能公开,会议结束后通过一项领导人宣言。虽然,非正式会议的宣言不具有法律约束力,但是,却是由领导人的公信力作为支撑,往往也是具有重大的政策效力,也是APEC框架下区域经济一体化的核心推动力。
本届APEC会议的主题为“共建面向未来的亚太伙伴关系”,将重点探讨深化区域经济一体化、推进经济改革和创新发展以及加大基础设施建设投资力度,实现互联互通等议题。这实际上是未来APEC发展的三大推动力:第一,APEC为了达成其宗旨,必须继续发挥亚太区域合作的黏合作用,需要坚持开放的区域主义,成为亚太区域自由贸易与投资的主导力量。实现APEC为亚太自由贸易区(FTAAP)设定的目标将成为未来工作的重点。第二,经济改革和创新发展是APEC经济技术合作的基础目标,亦是APEC机制可持续发展的实质性内容之一。第三,对于区域内的发展中经济体,基础设施建设是其经济发展、贸易投资便利和区域融合的基础支撑,亦是未来亚太区域一体化的重大内容之一。
可以预见,在本届北京APEC会议之后,其主导的区域一体化将更具实质性合作内容。如果基础设施建设能够深入推进,构建起硬件、软件和人文交往三位一体的全方位、复合型互联互通格局,APEC合作基础将从贸易投资自由化与经济技术合作的“两轮驱动模式”逐步转化为贸易投资自由化、经济技术合作和基础设施互联互通的“三角支撑模式”。APEC将在开放区域主义思想的引导下走得更远。(作者为美国斯坦福大学博士)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