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论学科探究教学的基本涵义

2014-12-17韦冬余

教学与管理(理论版) 2014年11期
关键词:学科知识新知学科

学科探究教学是在学科中开展探究的教学形式,具体是指教师和学生以课堂为主渠道,在学科中自由、民主地共同合作探究学科知识,从而理解、质疑、反思、批判、发展学科知识且创造新知,并在这一过程中获得学科知识且发展与培养创造个性、自由思想、独立人格的活动。

教学 探究 学科 学科探究教学

新课改的重要理念之一是改变传统教学中教师机械传授式教学和学生被动接受式学习,倡导有利于教师专业化发展的探究教学和学生主动参与的探究学习,主张“注重培养学生的独立性和自主性,引导学生质疑、调查、探究,促进学生在教师指导下主动地、富有个性地学习”。[1]学科探究教学是具体实施新课改理念的重要教学形式之一。

一、教学、探究、学科的本质

1.教学的本质

从词源上看,在我国,汉代许慎在《说文解字》中对“教”注道:“教,上所施,下所效也”。[2]可见,“教”是指地位处于上者(国君、父母、教师等)所实施的要求等,地位处于下者(臣子、儿女、学生等)要听从、进行仿效等,也引申为教育、传授知识与技能等。“学”注解为:“学,觉悟也”。[3]可见,“学”的本质是能够使人反思、觉悟,即人的意识觉醒或觉悟,以及人在日常生活中勇于尝试。“习”是“数飞也”。[3]可见,“习”的本意是指练习,鸟儿不断尝试,学习飞翔,引申为尝试新知或新行为。在西方,“教”是由英文词“teach”和“instruct”表示的。“teach”的解释有:“引导,用教训、榜样或经验启发、教育、培养;教,使明理而接受等”。[5]“instruct”的解释有:“进行(有关某一具体学科或知识领域的)教育等”。[4]学(或学习)的英文为“learn”。对“learn”的解释有:“通过学习、教导或体验而获得对……的知识或理解,或获得……方面的技能;受到……方面的教导”。[4]因此,我们认为,教学的本质是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的统一活动,“教”是教师传授知识与技能或对学习者进行启发、引导,让学习者明白其中道理从而能够主动学习而不是机械接受等的行为;“学”是学习者通过教导、体验获得知识与技能或反思、觉悟、尝试新知等的行为。

2.探究的本质

从词源上看,在我国,许慎对“探”注道:“远取之也”。[2]是指通过自己的行动获取远处的东西。“究”的注解为“穷也”,是指穷尽、极,深求,到底等。[2]“探究”的解释为:“深入探讨;反复研究”。[5]在西方,探究的英语是“Inquiry”。“Inquiry”的解释有:“调查、询问、查询。调查,探究真理、情报或某事物情况的行为;细查事实或原则。研究、调查,探索”。[4]“对真相、信息或知识的寻找或要求;对于一个事故的调查;探究的行动或通过提问、审训寻找信息的行动。”“Inquiry”的动词形式“inquire”,其解释有:“通过质疑、提问去寻找信息;去调查;通过提问的方式进行学习”。[6]由此,我们认为,探究即探讨和研究。探讨就是探求学问、探求真理和探本求源;研究就是研讨问题、追根求源和多方寻求答案,解决疑问,把紊乱不定的情境转化为有意义的情境。”“探究即有控制地或有指导地把不确定的事态变换成一个在区别成分及关系成分上十确定的事态,以致把原事态的各要素转化为一个统一整体”。“探究涉及将客观素材加以客观的变换。”[7]“探究是一套用来处理或解决问题情境的操作。”[8]探究需要发问、质疑与行动,旨在积极干预环境,体现了“科学实验”的旨趣。探究不但能解决问题,而且还会引发新的问题。

3.学科的本质

在西方,学科的英文词主要是“discipline”。学科的原初含义与学习有着密切的联系。该词“据《牛津英语字典》,discipline(学科/规训)为门徒和学者所属,而教义(doctrine)则为博士和教师所有”。[9]英语语言情境中的“discipline”具有多重相互关联的意蕴。译成中文大致包括学科、学术领域、课程、纪律、严格的训练、规范准则、戒律、约束和熏陶等。在我国,《汉语大词典》对“学科”的解释主要有:“①唐宋时期科举考试的学业科目;②按学问的性质而划分的门类;③学校教学科目;④军事训练或体育训练中的各种知识性科目(区别于‘术科)”。[10]“学科是相对独立的知识体系。”[11]可见,从我国汉字的辞源来看,学科主要是指知识体系、教学科目、科学领域科目等。因此,人人都可以进行知识创造。无论是谁,只要他们运用一定的方法“解决他们所研究的题材中所发生的问题”,“便获得了知识”。[8]

二、学科探究教学的基本涵义

通过以上对教学、探究及学科本质的分析,我们认为:学科探究教学是在学科中开展探究的教学形式,具体是指教师和学生以课堂为主渠道,在学科中自由、民主地共同合作探究学科知识,从而理解、质疑、反思、批判、发展学科知识且创造新知,并在这一过程中获得学科知识且发展与培养创造个性、自由思想、独立人格的活动。学科探究教学的涵义可详尽分述如下。

1.教师引导学生探究学科知识并创生新知

教师引导学生理解学科知识本身。学生在教师指引下理解学科知识本身的基本含义,领悟要学习的学科知识表达了什么。理解一件事物的含义是对其进行深入认知的前提条件。学生理解学科知识是教师引导学生对其进行探究的前提,因为如果学生对所要探究的学科知识“是什么”、“表达了什么”都不清楚,他们就无法对其进行探究。

教师引导学生探究学科知识并创生新知。学科探究教学是师生集体创造知识的过程。让学生在探究学科的过程中不断生成精彩观念和美好体验,最终指向创造个性的发展,是学科探究教学的根本目的之一。学生在课堂学习中创生新知,不仅是必要的,而且是可能的。儿童的创造有时在成人眼里不算是创造,但这是儿童的独创。“这种独创性不是指学生自己的结论和别人的结论有所不同,更不是指要得出一个彻底的新奇的结论。所谓独创性,是指学生对于问题有亲身探讨的兴趣;对于别人提供的暗示有反复深思的主动精神,并且真心实意地循此前进,导出经得起检验的结论。”[12]任何创造——只要是创造,无论创造的程度大小,就都含有独创性的成分。一切考虑到从前没有被认识的事物的思维,都是有创造性的。“一个三岁的儿童,发现他能利用积木做什么事情;或者一个六岁的儿童,发现他能把五分钱和五分钱加起来成为什么结果,即使世界上人人知道这种事情,他也是个发现者。他的经验真正有了增长;不是机械增加了一个项目,而是一种新的性质丰富了经验。”[13]学科探究教学本质上就是创造条件让学生产生精彩观念的过程,学生的观念是教学的出发点和归宿,学校是产生知识和创造文化的地方。学生具有天然的好奇心和探究兴趣、欲望与能力。学生和成人一样具有探究、生长、创造的潜能与权利。学生天生具有独立自主的性格特征,他们有从事探究与创造的欲望。endprint

学科知识是探究教学的对象,不是探究教学的目的。在学科探究教学中,教师不再把学科知识当作传授的主要内容,学生也不再死记硬背学科知识,不把探究当作获得既定学科知识的手段与工具,不再把获得学科知识当成主要的学习目标。在教学中,如果师生过分重视学生积累和获得知识资料,听任教科书的摆布,甚至让教科书占据主宰地位、学死知识,以便在课堂问答和考试时照搬,其结果只能使师生的思维变得迟钝,固定师生的头脑并限制其经验。“知识常被视为目的本身,于是,学生的目标就是堆积知识,需要时炫耀一番。这种静止的、冷藏库式的知识理想有碍教育的发展。这种理想不仅放过思维的机会不加利用,而且扼杀思维的能力。学生‘脑子里装满了各色各样从来不用的材料,当他们想要思考时,必然受到障碍。”[13]在学科探究教学中,教师引导学生对学科知识进行探究,学科知识成为师生理解、质疑、反思和创造的对象,“知识”作为一种资料,成为进一步探究的资本。通过师生间持续的倾向与对话、观点的冲突与辩护、探究与实验、同情与理解等反思和体验的过程,学科知识会转化为师生“个人知识”并创生新知,使教学的理智探究价值和教育价值得以融合与发挥。

在学科探究教学中,除了“师生共同探究学科知识”外,至少还存在两种探究:教师探究学生本身、教师探究指导学生探究学科的方法。其一,教师要探究学生。教师从事的教学工作的对象是活生生的、具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人,而不是静止的、无生命的物体,这是教学专业与其他专业的根本区别。这种专业特质决定教师的工作与生活方式要考虑到教学情境中的不确定性因素。教师每时每刻身处的教学情境都具有即时性,意味着课堂中的学生会产生、表达他们一些随机的想法,这就需要教师进行探究性处理。其二,教师探究指导学生探究学科的方法。由于学生在知识与阅历等方面的不足,学生对学科探究的深入进展,离不开教师的指导。有了教师的科学指导,学生的探究才会取得更大的进展。因此,教师应该探究如何指导学生使学科探究深入的方法。

2.学生获得学科知识并发展与培养创造个性、自由思想、独立人格

学科探究教学能够真正使学生获得学科知识并使其转化为“个人知识”。传统教学是简单传递既有文化,把一堆外部知识忠实地传递给学生,然后“以奖励作为诱因、以惩罚作威胁”对学生进行一丝不苟的训练。这种教学不但不会使学生真正形成自己的“个人知识”,而且损坏自己的思维。“只有当他亲自考虑问题的种种条件,寻求解决问题的方法时,才算是真正的思维。如果他不能筹划他自己解决问题的方法(自然不是和教师、同学隔绝,而是和他们有联系),自己寻找出路,他就学不到什么;即使他能背出一些正确的答案,百分之百正确,他还是学不到什么。”[13]在学科探究教学中,虽然师生没有把学科知识当成探究教学的目的而是对象,但在对学科知识探究的过程中,必定会用他们已有经验与知识对既定学科知识进行深入的认知、理解、质疑与发展,那么在这一过程中,自然而然地,要探究的学科知识就会与已有的经验产生相互联系,形成同化与顺应,由此学科知识会被学习者所认知与获得,便会形成他们自己的体验与理解,从而真正把学科知识转化为他们自己的“个人知识”。“所有知识都依赖于个人的整合、批判和承诺行为,而这些行为指向的是真理以及我们所知东西的正确性。”[14]

学科探究教学能够发展学生的创造个性。创造个性是一个人具有创造能力的性格特点,创造个性包括反思精神、批判意识等。在学科探究教学中,学生要对学科知识进行探究,这样就需要他们进行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需要让他们对问题进行理解、质疑、反思、批判与发展。由此,在这一过程中,学生的创造意识与能力不断得到锻炼,创造个性逐渐发展。学科探究教学能够发展学生的自由思想。学科探究教学是让学生在一种自由的课堂中进行学习,因为只有在一种自由的环境中,学生才不会感到拘束,创造性才能得到激发,他们才能真正进行创造,从而真正进行探究学习。因此,长此以往,在这样一种自由的学习环境中,学生的自由思想也就能够逐渐形成。学科探究教学能够培养学生的独立人格。在学科探究教学中,教师充分尊重每一个学生的独特性,让每一个学生在教学中尽情地张扬自己的个性。每个学生依靠自己的经验与知识去做自己的事情。每个学生都会有自己的独立观点,也都要对他人的观点进行思考,而不是随意信奉他人的观点。在这样的教学环境中,学生的独立人格也就逐渐被培养起来。

参考文献

[1] 钟启泉,等.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解读.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

[2] [汉] 许慎撰.说文解字.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7.

[3] 许慎原著.说文解字今释.汤可敬,撰.长沙:岳麓书社,1997.

[4] 王同亿主编译.英汉辞海.北京:国防工业出版社,1990.

[5] 夏征农,陈至立主编.辞海(第六版彩图本).上海:上海辞书出版社,2009.

[6] Stuart Berg Flexner:The Random House dictionary of the English language.(second edition):new York:BY RANDOM HOUSE,INC 1987.

[7] [英]罗素著.西方哲学史(下卷).马元德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76.

[8] [美]杜威(Dewey,J.)著.确定性的寻求——关于知行关系的研究.傅统先,译.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4.

[9] 华勒斯坦等著.学科·知识·权力.刘健芝,等,译.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99.

[10] 罗竹风.汉语大词典(4).北京:汉语大词典出版社,1988.

[11] 国家技术监督局于1992年11月1日正式在北京发布,1993年7月1日正式实施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学科分类与代码国家标准》(简称《学科分类与代码》,标准号是“GB/T13745-92”。)中的定义。http://baike.baidu.com/view/1399433.htm.

[12] [美]杜威(Dewey,J.)著.我们怎样思维·经验与教育.姜文闵译.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4.

[13] [美]约翰·杜威(Dewey,J.)著.民主主义与教育.王承绪,译.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90.

[14] [英] 迈克尔·波兰尼著.社会、经济和哲学——波兰尼文选.彭锋等译.北京:商务印书馆,2006.

[作者:韦冬余(1983-),男,江苏赣榆人,扬州大学文学院讲师。]

【责任编辑 王 颖】endprint

猜你喜欢

学科知识新知学科
新知
高校图书馆学科化知识服务模式研究
生活新知
【学科新书导览】
品读
土木工程学科简介
学校德育要植根于学科知识的意蕴之中
“超学科”来啦
论新形势下统一战线学学科在统战工作实践中的创新
基于本体的学科知识门户语义服务机制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