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学生在“体悟”中学习
2014-12-17林武胜
林武胜
摘要:我们的数学教学过程中更要注重结合课程本身的特点,让学生们遵循学习的规律,要让学生们多从生活的实验中出发,这样才能让学生们亲身经历数学的过程中。让学生们将学到的数学知识运用到生活中,从生活中看到我们数学的影子,这样反复地对比应用才能够让学生们加深对数学的理解。
关键词:体悟;生活;学习
中图分类号:G623.5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4)47-0266-02
《数学课程标准》指出:“义务教育阶段的数学课堂,其基本出发点是促进学生全面持续、和谐地发展。”所以我在教学的过程中就结合自身课程的特点,让学生们懂得学习的规律,从而让学生们更多地从生活实验中出发,让学生们亲身经历到数学的过程中。让学生们将学到的数学知识运用到生活中,从生活中看到我们数学的影子,这样反复地对比应用才能够让学生们加深对数学的理解,让学生们获得对数学理解,而且在认知、情感、能力等多方面得到更有利的发展。每個同学都有很丰富的人格、个性。所以在倡导“以学生的发展为本”的当今课堂上,也就有着更多的呼唤“体悟”教学的声音。下面我就说说自己在教学中的“体悟”教学。
一、学以致用,在体悟中学习
在现代的教学过程中,课堂教学主要是有两个转化过程。一个是学生们由书本上的知识学习并接受的过程,另一个则是学生们对学到的知识加以利用。所有过程中最重要的还是要以学生们的主动学习为主。而我们老师也只有在引导学生们学习的过程中才能让他们努力学习。因此,在我们的教学过程中要让学生们不断地进行尝试和操作,才能让学生们学以致用。并调动起学生积极学习的动力,真正让学学生们喜欢和愿意学习。在“一位数除两位数,除整百整十数”的教学中,我先让学生口算“14÷2= 12÷2=”,有了“简单”的体验后,再组织学在猜想编好的除法题“22÷11= 15÷3= 36÷4= 50÷5= 60÷3= 70÷2= 12÷6= 64÷8= 72÷8=”,一点点地给学生们增加难度,让他们先找到学习的乐趣进而再提高学习的难度。在学习中,我多次强调学习最重要的不是最后得出的答案,而是追求答案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我们所采用的方法,所经历的思想过程,有利于培养学生们的实践能力,并能够让学生们从中学到探究知识规律的科学方法。这样才能够让每个学生发现不同的算数计算方法。通过学生们的感悟不断深入,让学生们充分享受到探索活动的乐趣,久而久之学生们就会对枯燥无味的口算产生浓厚兴趣了。因此,我认为在数学的教学中,我们教师一定要大胆地让学生进行猜想。
二、实践探索,积极地将数学运用到生活中
在数学学习中,学生们只有通过主动地去发现探索,才能提高自我,我们老师在这个过程中主要就是起到一个引导的作用。只有学生们主动有兴趣地来学习,才能真正地感悟、掌握知识;认知、情感、技能、态度才能协同发展。让学生们主动地参加数学体验活动,在活动的过程中才能够感悟到知识的生成,从而在这些过程中获得积极良好的体验。例如:在《什么是周长》的这节课中,我为了让学生们更好地理解“周长”的概念,加强了学生们实践的过程,让学生们更具体地了解到什么是周长,从而引发学生的求知欲望,让学生们客观地感知到周长。要求学生们自己动手来比较一下周长,拿个绳子来测量一下,更直观地认识周长。可以让学生们的形象思维与逻辑思维交互使用,从而使得他们的思维能力得到进步。让同学们相互评价一下,并让他们指出图形的周长,从而更能够体会到在同一平面内封闭图形一周的长度叫作这个图形的周长。(2)通过让他们自己动手来摸一摸、走一走体验下周长是什么样子。让学生们从熟悉的生活事例开始入手,这样就能够让他们通过这些活动,来拓宽一下自己对周长的直观上的认识,从而建立丰富的表象,让他们初步认识周长的意义,体验数学与生活的紧密联系。我们作为教师应该给孩子们更多的时间和空间来让学生们经历实物操作,然后再到画图表征,这样才能让学生们充分地认识周长的意义,并感悟周长的实质。从而让学生们更加喜欢数学,对数学学习产生欲望和兴趣。在我们的数学教学过程中,所有的活动都是应该要建立在学生们已有的知识经验基础上的,所以我们要帮助学生们在自主探索和合作交流的过程中掌握基本的数学知识与技能。这样才可以让每个学生都能够有自己不同的生活经验和知识基础。当面对一个新的难题的时候,不提供现成的经验,而是让学生们依靠自己的努力和知识能力形成对问题的解释。在整个学习过程中,每个学生都有自己的想法、自己的发现。
三、沟通联系,在迁移同化中“体悟”学习
数学教育家弗赖登塔尔反复强调:学习数学唯一正确的方法是实行“再创造”,也就是有学生本人把要学习的东西自己去发现与创造出来。教师的任务是引导和帮助学生进行这种再创造的工作。以往的我在“分数的初步认识”教学中先让学生把一个苹果或蛋糕平均分成2份,引导出“1份可以怎样表示”。在学生无法用整数表示分得的结果时再引出分数。显然这种教学不利于学生自主学习,主动建构完整、牢固的数学知识,不利于学生面对问题、主动搜索、沟通联系去解决问题的能力。学习的本质是学习者用已有的经验来解释同化新知的过程,也是未知与已有的经验之间建立实质性联系的过程。现在我在教学这部分内容时,首先让学生用1、2两个数字组成尽可能多的算式并计算出结果。这一开放的教学情境,有效地沟通了数与式之间的内在联系。在学生探究“1÷2是什么意思”时,老师巧妙地提供8÷4、4÷2这两个算式。学生借助它们,通过类比思考,发现了1÷2与8÷4等算式的本质联系。这样的教学善于把握学生学习的切入点,引导他们着力沟通新旧知识的联系,学生在捕捉联系,发现窍门的“顿悟”过程中不知不觉地经历着知识经验的迁移与同化,认知矛盾趋于平衡,认知结构得以拓展。学生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既获得知识,又发展思维,同时也在解决问题学习成功中体验学习的快乐。
四、营造轻松的学习氛围,在愉快中体悟学习
现在的教育讲究是“以人为本”的教育观念,也就是一切以人的发展为本,提高学生们的综合素质,使得学生们的各方面都能有所提高。朱熹说过“大以成大,小以成小,无异人也”。在我的教学中,更多的是对学生们增加关注、关怀和关心,学生们正处于一个需要关注需要关心的阶段,对于一些学习较差的学生更是如此。对于一些后进生实行“暂不答分”、“舍得送分”,对于一些特优生的表现,实行“突破满分”。为学生营造宽松的学习氛围,让他们在师生的鼓励声中,激励声中去体验知识的来龙去脉,去攀登知识的高峰。
总之,我们想要实现数学教学这个目标,就一定要转变关注学生们的发展。作为老师的我们更要注意让学生们从自身的经验和已有的知识背景出发,帮助学生们让他们在经历知识的过程中,从而能够真正地体验到数学这门课程的知识,从而实现学生在认知、情感、智能等方面全面、持续、和谐地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