铜铅混合精矿高效分离试验研究
2014-12-17黄海露郭月琴
黄海露,马 晶,郭月琴
(1.西安建筑科技大学,陕西西安 710055)
(2.西北有色地质研究院,陕西西安 710054)
0 前言
对某铜铅锌矿石经铜铅部分混合浮选所得的铜铅粗精矿,经多方案研究表明,铜铅粗精矿经再磨后精选两次得铜铅混合精矿。铜铅分离原则流程采用抑铅浮铜,铜铅精矿先脱药,再加入少量重铬酸钾与N-C合剂组合抑制剂进行铜铅分离,铅进一步采用重选提高品位,铜铅分离效果较好,得到合格的铜、铅精矿产品,铜精矿铜品位 27.64%、含铅3.85%;铅精矿铅品位 60.53%、含铜 0.56%。
1 矿样性质
原矿锌品位3.64%,达到工业品位;铅、铜、银、镉品位分别为:0.50%、0.092%、10.50%、0.031%,达到了综合利用的品位。矿石中的铜、铅、锌主要以硫化物形式存在,锌、铅、铜的氧化率分别为3.58%、14.85%、3.57%。因此,该矿石属多金属共生硫化矿石。
本次试验研究的对象为:该铜铅锌矿石在磨矿细度为65%-0.074 mm的条件下,采用部分混合浮选得到的铜铅粗精矿(含铜1.04%、铅7.86%、锌4.80%),及将其再磨后(90%-400目)精选两次所得的铜铅精矿 (含铜 3.16%、铅 23.63%、锌4.28%)。铜铅粗精矿中的金属矿物主要有方铅矿、黄铜矿、闪锌矿、黄铁矿,还有非金属矿物、金银等贵金属矿物等。
2 铜铅分离试验研究
试样为铜铅粗精矿经再磨后精选两次所得的铜铅精矿,其中含铜 3.16%、铅 23.63%、锌 4.28%。铜铅混合精矿的分离浮选,一般是首先脱药,然后再进行分选。
由于在铜铅混合精矿中存在着大量的过剩浮选药剂,对分选效果往往产生不良影响,所以在混合精矿分选前,必须首先脱除矿浆和矿物表面吸附的药剂。在生产实践中,常用的脱药方法是浓缩、过滤、再磨以及活性炭脱药等。通过探讨及条件试验,采用活性炭脱药,用量200 g/t,铜、铅分选效果较为理想。
在铜铅混合精矿中,主要有抑铅浮铜、抑铜浮铅以及这两类方法的联合应用。通过探讨试验,选择“抑铅浮铜”方法为佳。
2.1 铜铅分离粗选试验
2.1.1 铅抑制剂种类试验
铜铅分离中,铅的抑制剂选择很关键,应起到很好的抑制作用。对此进行了无氰无铬抑制剂及重铬酸钾与水玻璃、CMC组合对比试验,捕收剂为Z-200,试验结果见表1。试验结果表明,重铬酸钾和N-C合剂组合对方铅矿有较好的抑制作用。
表1 铅抑制剂种类试验结果
2.1.2 重铬酸钾用量试验
重铬酸钾用量试验结果见图1。试验结果表明,随着重铬酸钾用量的增加,铜精矿中铜的品位逐渐增加,铅含量逐渐降低,锌含量基本保持不变。当重铬酸钾用量大于75 g/t时,铜精矿中铜品位增幅不大,铅含量降幅不大。因此,重铬酸钾用量选75 g/t为宜。
图1 重铬酸钾用量对铜浮选的影响
2.1.3 N-C 合剂用量试验
N-C合剂用量试验结果见图2,试验结果表明,N-C合剂用量增加,铜铅回收率均小幅度降低,综合考虑,选120 g/t为宜。
图2 N-C合剂用量试验结果
2.2 铜铅分离开路试验
在确定重铬酸钾75 g/t,N-C合剂120 g/t的条件下,进行了铜铅分离开路试验,试验结果表明,铜精矿铜的品位>20%、含铅<5%、含锌<8%;铅精矿铅品位39.47%,较低,达不到品级。因此下一步主要进行提高铅精矿铅品位试验。
2.3 提高铅精矿铅品位试验
2.3.1 铜铅混合精矿再磨位置确定
为了降低铜精矿中的铅、锌含量及提高铅精矿的铅品位,进行了铜铅粗精矿直接再磨、空白精选1次、空白精选2次和铜铅粗精矿精选2次后再磨流程试验,以考察铜铅分离所得的铜、铅精矿的指标。试验结果见表2和图3。试验结果表明,铜铅粗精矿直接再磨流程所得的铜精矿指标较好,铅精矿铅的回收率60%左右,最高,铅品位40%左右,铅品位不够品级,有待于进一步采用其他流程方案提高铅品位。空白精选2次流程所得的铜、铅精矿铜、铅回收率虽较低,但铜、铅精矿均够品级。因此,下步对铜铅粗精矿直接再磨流程中的铅精矿进行重选提高铅品位探讨试验。
表2 浮选提高铅精矿铅品位流程方案试验结果
2.3.2 重选提高铅品位试验
由于铜铅粗精选直接再磨流程所得的铅精矿铅品位40%左右,不够品级。经多方案探讨试验发现,方铅矿一旦被抑制后就很难再被活化而用浮选法提高铅品位。由于方铅矿的比重比较大,因此,对铜铅粗精矿直接再磨流程所得的不够品级的铅精矿再采用重选法以探讨是否能得到够品级铅精矿。重选提高铅品位试验结果见表3。试验结果表明,经过重选可以将不够品级的铅精矿提升到铅品位大于60%,含铜0.36%、含锌4.86%的合格铅精矿。
表3 重选提高铅品位试验结果 %
2.3.3 提高铅精矿铅品位流程方案结果对比总结
(1)铜铅粗精矿直接再磨、空白精选1次、空白精选2次和铜铅粗精矿精选两次后再磨流程试验结果表明,只有空白精选2次-再磨浮选流程既能得到够品级的铜精矿,也能得到够品级的铅精矿,只是铜、铅精矿的铜、铅回收率偏低。但该流程为单一浮选,其流程结构简单,可作为备选方案之一。
(2)其他流程中,铜铅粗精矿直接再磨流程所得的铜精矿指标较好,铅精矿铅的回收率60%左右,最高,铅品位40%左右,铅品位不够品级,但该流程中的铅进一步采用重选法可以提高铅的品位。因此,铜铅粗精矿直接再磨浮选-重选流程也可作为备选方案之一。
研究对两流程分别进行闭路试验,以考察铜、铅精矿的指标。
2.4 闭路试验
2.4.1 铜铅粗精矿直接再磨浮选-重选流程闭路试验
试验流程见图3,试验结果见表4。
2.4.2 空白精选2次-再磨浮选流程闭路试验
试验流程见图4,试验结果见表5。
2.4.3 闭路流程对比小结
两流程都可以得到合格的铜精矿。其中空白精选2次-再磨浮选开路流程虽可以得到够品级的铅精矿(Pb>45%),但闭路流程所得铅精矿铅品位<40%,铅精矿产品不够品级。
铜铅粗精矿直接再磨浮选-重选流程既能得到合格铜精矿,也能得到够品级的铅精矿,而且所得的铜精矿铜的回收率比铜铅粗精矿空白精选2次-再磨浮选流程的高8.96%。
因此,选择铜铅粗精矿直接再磨浮选-重选流程较适宜。
图3 直接再磨浮选-重选闭路试验流程
图4 空白精选2次-再磨浮选闭路试验流程
表4 直接再磨浮选-重选闭路试验结果
表5 空白精选2次-再磨流程闭路试验结果
3 结语
(1)对某铜铅锌矿石的铜铅混合精矿进行了分离试验研究,为了得到合格的铜、铅精矿,通过多流程方案的比较,铜铅粗精矿选择直接再磨后精选2次得铜铅精矿。铜铅分离采用抑铅浮铜的原则流程。
(2)铜铅精矿分离前首先采用活性炭脱药,再加入少量的重铬酸钾与N-C合剂组合抑制剂进行抑铅浮铜,成功地实现了铜铅的有效分离,但单一的浮选分离流程难以得到够品级的铅精矿,铅进一步再采用重选法提高品位,最终获得了合格的铜、铅精矿。
(3)原矿浮-重闭路指标为:铜精矿的铜品位27.64% 、含铅 3.85%,铜回收率 55.01%;铅精矿铅品位60.53%、含铜0.56%,铅回收率37.78%。试验结果表明,该工艺流程实施方便,简单易行,所用选矿药剂均为常规浮选药剂,较易在生产中实施。
[1]袁明华,赵继春.铜铅混合精矿铜铅浮选分离试验研究[J].湖南有色金属,2008,(5):5-7.
[2]邱廷省,张宝红,艾光华,等.某铜铅锌多金属硫化矿选矿试验研究[J].有色金属(选矿部分),2013(3):6-10.
[3]黄建平,卢毅屏,徐 斌,等.某复杂铜铅锌银多金属硫化矿的综合回收试验研究[J].有色金属(选矿部分),2013(3):1-5.
[4]罗仙平,王淀佐,孙体昌,等.某铜铅锌多金属硫化矿电位调控浮选试验研究[J].金属矿山,2006(6):30-34.
[5]肖巧斌,历 平,王中明.西藏某铜铅锌多金属矿选矿工艺研究[J].有色金属(选矿部分),2008(2):1-5.
[6]苏建芳,孙 伟,黄红军,等.云南某复杂铅锌银硫化矿综合回收试验研究[J].有色金属(选矿部分),2011(6):8-12.
[7]刘万峰.河北某难选铅矿石选矿试验研究[J].有色金属(选矿部分),2009(3):10-13.
[8]刘 军.氧化铅锌矿的浮选[J].矿业快报,2006(10):26-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