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现代文献的广泛性焦虑障碍辨证分型分析
2014-12-17熊航王玉来郭蓉娟王革生
熊航,王玉来,郭蓉娟,王革生
(1.北京中医药大学,北京 100029;2.澳门科技大学中医药学院,澳门 519020;3.北京中医药大学东方医院,北京 100029)
广泛性焦虑障碍是焦虑障碍常见类型之一,是一种以缺乏明显对象和具体内容的提心吊胆及紧张不安为主的焦虑症,并有显著的植物神经症状如肌肉紧张、肌运动性不安,易反复发作,严重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和社会功能。[1]近年来,随着现代社会生活节奏的加快,人们的工作生活压力也随之增大,故广泛性焦虑障碍的发病率有逐年上升的趋势,已成为严重影响人们生活质量的常见病之一。
中医学中并无“焦虑症”或“广泛性焦虑障碍”之病名。但从临床表现看,本病属于情志病、心脑病范畴,与中医的“郁证”、“心悸”、“惊悸”、“怔忡”、“不寐”、“脏躁”[2]、“百合病”[3]、“卑喋症”[3]、“灯笼病”[4]等病证有关。中医学认为,本病之表现属于精神情志活动异常,内伤七情是致病的直接原因,而病位在脏腑,与肾、肝(胆)、心、脾(胃)等功能失调有密切关系[5]。中医讲辨证论治,证是中医学理论认识患病机体的整体病理、生理变化的概念。由于疾病的病因病机不同,证具有不同类型,因此“证”也称“证型”。[6]由此可见,证型对我们临床诊疗的重要性,同时证型与证候(要素)是两个不同的概念,现代文献中有些却将二者混淆,此处不做过多评述。
由于近年来广泛性焦虑障碍的发病率逐年上升,现代医家们在治疗本病的过程中积累了丰富的临床经验,通过借助现代统计学方法对临床中涉及到治疗广泛性焦虑障碍中医证型的相关文献进行搜集、整理与分析,探索本病临床中常见的中医证型的分布特点,并试图发现随着时间的推移,中医证型受关注的程度是否有变化,以期能给临床工作者们更多的启发,起到抛砖引玉的效果,为临床中进一步深入研究广泛性焦虑障碍提供参考,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1 资料与方法
1.1 资料来源
对中国知网(CNKI)“中国期刊文献数据库”在1998年5月1日~2013年5月1日期间发表的关于中医或中西医结合治疗广泛性焦虑障碍/(症)的临床研究进行收集、整理。
1.2 纳入标准
1)国内省级以上期刊正式发表的文章;2)具有中医证型分析或辨证分型的临床治疗报道;3)每篇临床治疗广泛性焦虑障碍的病例数至少30例;4)原始的研究和报道。
1.3 排除标准
1)不符合上述纳入标准的文章;2)个案报道、经验性总结的文章;3)综述类文章;4)重复发表的论文仅取1篇纳入。
1.4 文献收集方法
采用计算机和人工检索相结合方法。电子检索以“焦虑症、广泛性焦虑障碍、中医、中西医结合、辨证分型、证候分析、临床观察”组成关键词检索,获得文献资料。
1.5 评价与筛选方法
根据纳入和排除标准,对电脑初步检索出的文献进行快速阅读,并剔除不合格文献,然后详细阅读初筛后的文章,再次进行筛选,对CNKI没有全文录入的文章进行手工查阅,最后对文献数据库中的文献查重,相同、相似文献仅取1篇。
1.6 文献证型标准化情况
由于某些文章的证型表述不够规范,不利于统计,故以《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标准·中医临床诊疗术语证候部分》为标准,对文献中不规范的证候分型、辨证分型等进行规范化处理。如肝郁瘀阻型归为肝郁血瘀证,心肺阴虚内热型归为心肺阴虚证,气机郁滞归为肝气郁结证,阴虚火旺、心肾不交型归为心肾不交证,肝郁犯胃型归为肝胃不和证,肝郁犯心型归为心肝火旺证,痰热上扰型、痰火内扰证、痰热扰心证归为痰热内扰证,肝气郁结、气郁化火型及气郁火热证归为肝郁化火证,肝肾血虚证归为肝肾亏虚证,心脾气血虚证归为心脾两虚证,胆胃不和、痰热内扰型及肝郁胆热痰扰型归为胆热痰扰证,心阴不足归为心阴亏虚证,风痰阻络型归为风痰证,心肾两虚证归为心肾阴阳两虚证,肝血虚弱证归为肝血虚证。
1.7 统计学处理
通过电脑Windows XP操作系统,建立中医药治疗广泛性焦虑障碍的Excel数据库,具体内容由序号、分组、病例数、有无合用西药(有则填名称)、证型、病因病机、方剂名称、出处组成。采用SPSS 17.0软件频数分析法,统计两组各证型出现的频率、频数。
2 结果
2.1 资料收集
根据上述纳入及排出标准筛选出合格文献,满足条件的共148篇。
2.2 证型分布情况
148 篇中医药治疗广泛性焦虑障碍数据表中的证型分布情况:其中144篇文章中广泛性焦虑障碍的中医纳入标准一般仅为单一证型,而有4篇所纳入的患者为两证相兼,涉及到3个证型,分别是心肾不交、阴虚火旺证,肝肾阴虚、心脾两虚证和肝郁痰火、心脾两虚证。表1显示的仅是单一证型的数据,共9979例患者,其中频率超过4%的证型依次是心脾两虚证(24.84%)、肝郁化火证(15.80%)、心肾不交证(8.97%)、肝气郁结证(7.22%)、心肝阴虚证(6.34%)、心肝血虚证(4.91%)和胆热痰扰(4.89%)。
若以每5年划分为一个时间段,发现1998年~2003年符合条件的文章有13篇,涉及到的证型有8种,共809例患者,其证型分布位于前三位的为肝郁化火证(34.61%)、心肾不交证(20.52%)和心脾两虚证(13.10%);2003年~2008年符合条件的文章有44篇,涉及到证型有19种,共2688例患者,证型分布位于前3位的为心肝阴虚证(21.09%)、肝郁化火证(18.11%)、心肾不交证(13.80%);2008 年 ~2013 年符合条件的文章有91篇,另有4篇辨证为两证相兼的均在这个时间段内,涉及到的单一证型有27种,共6482例患者,其证型分布位于前三位的有心脾两虚证(30.02%)、肝郁化火证(15.72%)和肝气郁结证(8.82%)。
表1 144篇中医药治疗广泛性焦虑障碍数据表中的证型分布情况
3 讨论
3.1 心脾两虚证、肝郁化火证和心肾不交证为广泛性焦虑障碍的主要证型
通过统计分析结果可以看出,广泛性焦虑障碍的中医证型,实证以肝郁化火证、肝气郁结证和胆热痰扰证为主,虚证则以心脾两虚证、心肝阴虚、心肝血虚证为主,虚实夹杂则以心肾不交证、肝郁脾虚证和肝阳上亢证为主。因此实证的病机以肝气郁结、气郁化火或火热内扰、胆气不宁、气不行津、聚而为痰、形成痰火(热)相互交结而成为主,治疗应以疏肝解郁、泻火安神、清胆化痰为主;虚证的病机以心脾气血亏虚,心肝阴虚、血虚为主,治疗应以健脾养心,益气补血,宁心安神为主;虚实夹杂的病机则以肝郁乘脾或由于气郁日久致肾阴亏虚,阴精不能上承,故心火偏亢,形成心肾不交或肝肾阴亏,肝阳亢扰为主,治疗以疏肝健脾,交通心肾,滋阴潜阳为主。其中医所涉及的病位主要为肝(胆)、心、脾(胃)及肾。
3.2 肝郁化火证在广泛性焦虑障碍实证中所占比例最高
通过统计分析结果发现,在广泛性焦虑障碍的患病初期,也就是实证阶段,肝郁化火证所占比例最高。究其原因,一是可能与现代生活节奏加快、人们的生活就业压力增大有关。郭蓉娟等[7]通过对生活事件量表(LES)中65项事件调查,发现65.4%的广泛性焦虑症患者存在可能的致病因素,可能致病因素中,工作量显著增减、严重疾病外伤和家人纠纷的发生率高于其他因素,表明本病的发生大多由一定不良事件所致,在现代社会中,工作压力与家庭纠纷是引起广泛性焦虑症的主要社会心理因素。二是可能大部分患者在情志不畅后出现肝气郁结证的症状时,机体尚能耐受,加之快节奏的工作生活,很多人没有时间及时就诊,或者根本就未予重视,所以肝气郁结证虽然是广泛性焦虑障碍最早出现的证型,但却并非是临床最常见的就诊证型。由于肝气郁结,患者没有及时就诊,有的患者则会出现气郁化火的证候表现,此时大部分患者机体已经出现了明显不适,例如出现口干、口苦、甚至胸闷、嗳气、便干等症状,而且多数患者不能耐受即来就诊,所以肝郁化火证则是临床中最常见的广泛性焦虑障碍的中医证型。这与郭蓉娟所提出的广泛性焦虑症患者中医证型以气郁化火型为常见[7]的结论是相一致的。所以在治疗这类证型时,尤应注重疏肝解郁、泻火安神。
3.3 重视用现代科研方法研究中医药文献,并以此来进一步指导临床
通过研究我们发现,随着社会的进步,近年来就诊的广泛性焦虑障碍患者的数量明显增多,关于临床研究方面所涉及的证型也变得更加丰富,而且每个时间段的证型是有所变化的,但是肝郁化火证在这三个时间段内均位于前3位,说明肝郁化火证在临床中的确比较常见。另外就是近5年来,广泛性焦虑障碍肝气郁结证患者的就诊数量明显增多,从另一个侧面也提示,随着社会的发展、进步,人们对广泛性焦虑障碍的认识程度有了普遍提高,能够在疾病的早期阶段就及时就诊。
中医药的发展已经有几千年的历史,其中最主要的就是对中医药文献的学习、继承和发展。随着现代社会信息化的突飞猛进,如何在有限的时间内获得最有价值的资料,则是现代科研方法的重中之重,对于文献的研究亦如此、向来都不能被忽视。同时,我们也要把文献研究中所获得的信息及时应用到临床当中,以更好的为临床服务,这也是目前转化医学所强调的。中医的临床诊治中,辨证论治是精华,也是临床医生诊治的关键。广泛性焦虑障碍的证型目前临床还不够规范化,同时缺乏大量多中心、大样本的中医证候的流行病学调查,因此进一步研究广泛性焦虑障碍的中医证型并发现其规律性很有必要,也能更好的指导临床。
[1] 杨秋霞,王荣生,范红展.解郁丸治疗广泛性焦虑障碍30例[J].中医研究,2012,25(3):35.
[2] 张朝卿.甘麦大枣汤治疗焦虑症[J].现代中西医结合杂志,1999,8(7):1108.
[3] 古金光,古燕萍.养心益胆法治疗焦虑性神经官能症73例[J].山东中医杂志,2000,19(7):408.
[4] 郭建新,于俊丽,孔德荣.血府逐瘀汤加减治疗焦虑症40例[J].河南中医,1997,17(6):354.
[5] 金月华.黄连温胆汤治疗焦虑性神经症38例[J].四川中医,2002,20(11):42.
[6] 陈士奎.关于“证”及“证候”等概念规范化运用问题的讨论[J].中国中西医结合杂志,2012,32(10):1302-1303.
[7] 郭蓉娟,王颖辉,韩刚.广泛性焦虑症的中医症状学调研[J].北京中医药大学学报(中医临床版),2006,13(5):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