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构建语文课堂的诗意“对话”

2014-12-16蒙秀溪

广西教育·D版 2014年11期
关键词:对话凶手文本

蒙秀溪

孙建锋在其专著《享受对话教学》里这样说:“人生意味着对话。生命肇始,是精子与卵子的对话;生命终结,是骨灰与坟冢的对话;握拳而来的第一声啼哭,是诗意盎然的对话;撒手而归的最后遗嘱,是心愿未了的对话。人生的熙来攘往,藕连着生命主体喋喋不休的对话。”这便是他进行对话教学研究和实践的滥觞。在他看来,教师人生即教学人生,教学人生即意味着对话教学,对话是个体与他人之间与生俱来的以语言为载体的交流互动过程,“缺少此过程,教学便是死教,教出的学生便是死读书的学生”。

对话,让学生从“独白”教学中解放

28年前,孙建锋初为人师,为了让学生对“草色遥看近却无”一句诗有真切鲜明的感受,在一个寒冷的冬夜里,他用针在泡沫塑板上扎了三万多个疏密有致的针孔,然后剪下许多松针,一枚一枚地插到这些孔上。第二天,他把这一自制的教具运用在课堂教学中,让学生在具体可感的意象中理解了诗歌的意境,激活了一颗颗绿意盎然的心……这节课令孙建锋终生难忘,也让他生发了对话教学的朦胧印象,“许多老师往往只是对知识进行简单的讲解,学生未能参与到学习中,这种‘独白教学收效不大”。

之后,孙建锋开始大量阅读相关资料,逐渐形成了这样的观念:世界是一个普遍联系的世界,“我—他”“我—你”“你—他”应该处在一个平等交流的平台上。实践中,他将文本视为与学生对话的媒介,在师生间、生生间和教师与文本、学生与文本间搭建一座座沟通交流的桥梁,让教师、学生、文本共生共长。

要实现这样的对话教学境界,教师首先要做到“目中有人”,即要眼里是学生、心里有学生,放下身段与学生平等交流。孙建锋善于将《红楼梦》“草蛇灰线,伏脉于千里之外”的叙事手法与自己的教学风格相融合,通过环环相扣、朋友聊天式的平等对话,与学生遨游在语言的世界里,并带领学生走出文本,将文本的生命力内化、升华,进而实现师生生命意义的增值。

在被著名作家张丽钧誉为“人间好课”的《凄美的放手》一课的导入环节,孙建锋把“草蛇灰线”的教学风格发挥得淋漓尽致。

“孩子们,下午好!知道我叫什么名字吗?”亲切的提问中,孙建锋开始了教学。学生们摇头表示不知,他写下“孙建锋”三字,然后让学生大声读出这三个字。“请大家说说对‘孙建锋这三个字的看法”。学生纷纷抢答:“‘建锋,就是建设的先锋。”“喊‘孙建锋就像喊朋友的名字,自然、随和、亲切。”……随后,他通过一个比喻,将学生的注意力拉回文本:如果说孙老师是一本书,“孙建锋”就是这本书的名字,无论是看书还是看文章,我们首先要知道的是这本书或文章的名字,是不是?

接着,他让学生猜字谜:一只大羊没尾巴,打一个字。学生很快得出答案:“美”。“你们一定能说出含有‘美的词语,比如美丽、美好、美妙……”在孙建锋的提示下,学生纷纷说出凄美、完美无缺、美仑美奂等词语。他继续发问:“刚才有人说了‘凄美,平时从课文中,从课外读物中,从朋友交流中,从电影电视中,你一定看到过一些凄美的故事,说给大家听一听,好吗?”生1说:“《卖火柴的小女孩》的故事是凄美的。”生2说:“有个著名的女词人叫李清照,自从她的丈夫去世后,她所写的词就很凄美。”生3说:“梁山伯与祝英台的爱情故事很凄美。”学生们每说出一个答案,孙建锋都会作出相应补充,一问一答中,学生对“凄美”一词有了具体、深刻的感知……

全国著名特级教师高林生分析这一课的教学时说:“孙老师的这一段教学从拆解自己的姓名入手,然后通过唠家常式的对话,渐渐地引入了课题——《凄美的放手》。这样的教学看似闲笔,其实很好地利用了东方人长于预言性叙事的特质,并充分利用了东方人会在事发前常有预感在心的特殊心理,引导学生在猜测和期待中慢慢品味。这很像《红楼梦》‘草蛇灰线的叙事手法。”孙建锋正是通过聊天式的平等对话,与学生进行了有效的沟通,从而收到了良好的教学效果。

对话教学同时还意味着,教师要以学生的需求为需求,为学生创设学习知识、学习做人、张扬个性的成长环境,实现师生的良性对话。孙建锋在上完《狐狸和乌鸦》一课之后,学生们意犹未尽,一放学就在操场上、墙壁上随手“涂鸦”,不仅影响了校园美观,更对学生的身心健康发展无益。如何引导学生改变这种不良行为?他放下身段,与学生聊起了“创作”,他了解到:多数学生都有强烈的绘画和展示自我的欲望。于是他灵机一动,找到校长,建议开辟一面“创作墙”,作为学生的“创作自留地”,让学生任意“挥洒”。孙建锋说,这既尊重学生的诉求,又为学生创建了展示自我的平台,学生的个性得以张扬,乱写乱画的现象也就从此绝迹了。

“老师要和学生交朋友,与他们平等对话,方能真正想学生之所想、给学生以所需,实现教书育人的目的。这就是对话教学要义之所在。”孙建锋这样说。多年来,他通过对话教学,营造了平等和谐的教学氛围,让学生解放身心、开拓思维,给学生以自主学习的灵性与动力。

对话,让美好情感从学生心中生发

“孩子们请坐。今天我们来玩一个游戏,请把下半句补充完整。”(出示课件:以眼还眼, 。)“以眼还眼,以牙还牙。”“生活中,‘以眼还眼,以牙还牙的事情大家可能都耳闻目睹过,譬如,我骂你一句, 。”“那我就回骂你一句。”

孙建锋的口语交际课《伟大的人有两颗心》在师生的问答中导入。接着,他请学生说说亲眼见过的“以眼还眼,以牙还牙”的事件,并介绍了2007年4月16日发生在美国弗吉尼亚理工大学震惊世界的枪击案。“如果‘以眼还眼,以牙还牙,人们会怎样对待杀人凶手呢?”“打回他50多枪。”“由于杀人凶手是韩国人,所以美国很可能会跟韩国过不去,说不定还会攻打韩国。”在一片声讨中,一个女生却说:“我认为美国人只应该恨杀人凶手,因为这起校园枪击案是他个人所为,跟其他韩国人无关。”

这个女生的回答让孙建锋眼前一亮,但他没有立即对这名学生的观点进行回应,而是话锋一转,和学生聊到了为死者开追悼会的事情。当他讲到弗吉尼亚理工大学开追悼会的情景时,学生们震惊了:广场上放着33块纪念碑,其中有一块是杀人凶手的。“为什么杀人凶手也会被悼念呢?”一片质疑声中,突然又冒出一个声音:“我觉得他一个人能杀死32个人,很伟大。”一石激起千层浪,课堂上掀起了讨论高潮。“我觉得杀人凶手不是伟大的。他不仅不伟大,而且是有罪的,是应该被关进监牢的。”“我赞同这个同学的意见。杀人犯不可能伟大,你(说杀人凶手伟大者)是怎么想呢?”“我的想法跟他的不一样,我说他伟大,是因为他的行为给所有人都敲响了警钟。”……endprint

学生就这么激烈地讨论着,期间,孙建锋并没有下任何结论,而是通过发问引导学生各抒己见,整个课堂就像一个辩论赛场,氛围异常活跃。在你一言我一语的对话过程中,学生不仅加深了对“以眼还眼,以牙还牙”的理解,更让他们懂得了“两颗心”的含义:怜悯之心和宽容之心,怜悯之心让人对自己的行为有一种自制力,宽容之心让人学会善待这个世界。

新课标要求语文课程不仅要培养学生的多种能力,更要重视提高学生的品德修养和审美情趣,使他们逐步形成良好的个性和健全的人格。不少教师苦于找不到合适的路径来实现这些教育目标,孙建锋的对话教学就是一种合适的途径,他说:“对话教学就是让教师、学生、文本在对话过程中,互相启迪、互相生发,从而使学生形成良好的综合能力、精神品格和审美情趣。”

对话教学既可生情,亦可启智。在《草船借箭》一课中,孙建锋先让学生填空——草船( )箭,学生无一例外地填上了“借”字。孙建锋不评论,而是与学生展开对话:“可以借你的笔吗?用完后就还你。在借之前,我先征得你的……?”“同意。”“又告诉你归还的……?”“时间。”“看完课文,你觉得诸葛亮是‘借箭吗?”“显然不是,因为诸葛亮既没有征得曹操的同意,也没有告诉还箭的日期。”“与其说是借箭,不如说是……”“偷。”“骗。”“诈。”对话中,学生对诸葛亮“草船借箭”的历史事件有了全新的认识,思维能力得到了锻炼。

当记者问及“一节好课应该是怎样”时,孙建锋这样描述:老师拿着一杯清水,却告诉学生这是一杯醋,然后问学生:“请大家集中注意力,试试看能不能闻到醋的味道。”“我闻到了!”“你们再仔细闻一下。”这一次,除了一位学生外,其他学生都举手说“闻到了”。于是,老师问那位没闻到的学生:“你为什么没闻到?”“我相信自己的鼻子!什么味道也没有!”于是,老师蹲下身来,双手捧着他的脸颊,印上意味隽永的一吻……“清新自然,平等对话。这就是一节好课。”孙剑锋说。

作为对话教学的开拓者与践行者,孙建锋在课堂上像一个诗人,他随意启发、恰当点拨,行云流水般地展开各个教学环节,实现了教师、学生、文本三方的有效对话,让语文教学在对话中逐渐深刻,并散发出浓浓的诗意。

【人物小档案】孙建锋,现任职于广东省深圳市福田区教研中心,是全国优秀教师、著名特级教师、国家级骨干教师、国标本苏教版小学语文实验教材编委、南京师范大学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特约研究员、香港中文大学特聘讲师、井冈山大学客座教授,《小学青年教师》封面人物、《人民教育》名师栏目介绍人物、《小学语文教学》专刊人物、《教师博览》教育人物、《教育文摘周报》名师头版介绍人物,在《人民教育》等国家级教育刊物上发表文章二百余篇,专著有《享受语文》《享受对话教学》《唤醒生命的对话》,其中《享受语文》是中华语文名师“新课标·新课堂·新设计”丛书,《享受对话教学》《唤醒生命的对话》入选“国培计划”推荐书目。

(责编 欧金昌)endprint

猜你喜欢

对话凶手文本
处死“凶手”
在808DA上文本显示的改善
基于doc2vec和TF-IDF的相似文本识别
文本之中·文本之外·文本之上——童话故事《坐井观天》的教学隐喻
如何快速走进文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