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潜能生心理干预策略刍议

2014-12-16李春芹

教书育人·教师新概念 2014年12期
关键词:教育转化效应目标

李春芹

任何一所学校、一个班级都会存在这样的学生群体:他们或者没有崇高的人生理想,没有明确的目标追求;或者自卑感强烈甚至自我否定,纪律观念淡薄,学习懒散没有激情,缺乏良好的学习习惯,考试成绩不理想;或者逆反心理强,是非认知观念偏颇,不服从老师管教甚至故意顶撞老师……

很多人称这些学生为“差生”或“后进生”,笔者认为还是叫他们“潜能生”更好些。一个潜能生对于班级而言只是几十分之一,但对于一个家庭而言,他却是百分之百。作为老师,尤其是班主任,绝不可以轻言放弃任何一个学生。对待潜能生的态度和做法,正是衡量班主任师德素养高低的标志。

大量的教育事实告诉我们:潜能生不会永远都潜在学生群体的底层而不爆发的。但潜能生的教育转化工作繁复艰巨,在深入了解其成因的基础上,要把握教育转化的原则和技巧。除了需要教师真挚的师爱、传授科学的学习方法、家校合力等,笔者认为,还可以运用一些心理干预策略帮助教育转化潜能生,即在心理学理论指导下,有计划、按步骤地对部分学生的个性特征、心理活动或心理问题施加影响,使之向预期目标转化。

一、巧用期待效应,培养学生自信自强

心理学中的“期待效应”(也叫“皮格马利翁效应”),是由美国著名心理学家罗森塔尔和雅格布森在小学教学上予以验证提出的。罗森塔尔从1~6年级的学生中随机抽取18人写在一张表格上,并告诉校长、老师说,这18名学生经过科学测定全都是智商型人才。半年之后,这些学生的成绩明显提高,而且智商指数也有所改进。长大后,这18人全都在不同的岗位上做出了非凡的成绩。这一效应就是期望心理中的共鸣现象。老师对这些学生充满期待,在平时的教育中也会有意无意地倾注更多的关注、赏识和积极暗示,而学生也会经常在心里告诉自己:我是优秀的,我是聪明的,我是与众不同的。其实,积极的心理暗示是一种润物无声潜移默化的心理运动过程。当老师以赞美、信任和期待的教育方式面对潜能生,就会使其获取认可感,获取一种积极向上的动力,并在内心不断进行积极自我暗示,就会增强自我价值感,变得自尊自爱、自信自强。

二、注意疏控结合,帮助学生理性克制

面对经常违反校规校纪、不遵守课堂纪律、影响正常教学秩序、学习习惯差的潜能生,教师可以采取疏控结合的方式,帮助他们增强理性,克制自己。学生表现出不听话、不配合的言行时,往往是因为他们情绪敏感,易受刺激,当周围的压力让其难以承受时,他们不能寻找到合理的宣泄渠道而表现出一些逆反心态;也或者是希望得到周围人的认可,喜欢标榜自我个性等。

教师在转化这类学生的过程中,不能对他们管得太严、太死,也不能放任自流,要将心理疏导和有效控制相结合,软硬皆施,恩威并重,宽严相济。在充分尊重潜能生的基础上,及时捕捉、发现他们逆反心理的萌动,制止即将出现或已经出现的过激行为,把握最有利的教育时机,与其平等对话,将道理讲清讲透,消除他们错误的认知因素。同时,要向他们清楚明确要求,根据具体情况帮助他们制定改进目标。目标制定要遵循循序渐进的原则,适度降低教育目标,给他们心理减压。如他们不能清晰定位自己的长期奋斗目标,最起码在老师的帮助下,先制定分阶段的、短期努力目标,例如,下次考试将考到什么分数;努力做到一个月不迟到,不早退,不旷课;做到一个月不玩游戏;做到上课专心听讲,认真做笔记;养成有不会的知识点立刻解决的良好学习习惯。明确了目标,教师再经常以关心、爱护的形式加以督促,并在心理上要时刻做好面对其行为反复的准备和教育举措,让他们在实现短期目标的过程中不断加强成就感、被认可感,从而学会理智克制。

三、学会转换思路,教会学生积极面对

美国心理学家舒尔茨在1981年提出了“心理贬值法”。其含义是将令自己感到拘束、不快,或者难以前进的事情、因素、习惯等,在心理上降低其重要性和价值,从而达到缓解心理压力、舒缓情绪的作用。部分潜能生心理素质薄弱,遇到挫折时迫于各种压力容易产生逃避的心理,不愿、不敢直面问题,并且极力寻找借口为自己开脱责任。“心理贬值法”可以让他们有效缓解心理压力,教师再适时加以帮助、鼓励,使其能够冷静分析问题,找出问题症结和解决方案。例如,当有的学生考试成绩很不理想时,内心非常苦恼,但已于事无补,这时就不如换一个角度去想:考得不好,正好可以从中发现自己薄弱的知识点;而且,事已至此,这也算是个教训,可以让自己不再心浮气躁,冷静下来思考一下问题所在,并且鞭策自己以后不可懈怠。

教师要教会学生能够转换思维方式,以“一切都是最好的安排”这种良好的心态积极面对学习生活中的各种困难不顺。当然,在使用“心理贬值法”的时候,要提醒学生换个角度思考问题绝不是推卸自己的责任,而应大胆面对,勇敢自我剖析,针对错误或不足积极进取,不断努力完善。

四、善用激将效应,激发学生好胜欲望

在心理学上,通过反向刺激促使被刺激者做出正向行为的心理效应,叫做“激将效应”。其心理机制是每个人都有自尊心和荣誉感,但有时因为某些原因,人的自尊心受到压制,从而出现逃避、自卑、气馁的状态。此时,正面开导和说服可能不能让其振奋,而有意识地用反语刺激,反倒可以让其好胜心、自尊心从自我压抑里解脱出来,进而努力改变原有状态,达到新的心理平衡。

激将效应一般适用于自尊心、好胜心较强的潜能生。可能由于一时的挫折而对自我能力产生怀疑,因担心重复失败而不愿再次尝试,内心痛苦但表面常常表现为面对一切都无所谓、毫不在意、自我放纵,或者对比自己优秀的人表示不屑。面对此类学生,教师可以使用激将效应,用他们在意的事情或对象,触发其反抗情绪,使其突破惯有的思维框架,激发其潜能,引导他们做出我们预期的反应。

激将法有时很有效,但也要注意不能横向比较。如果我们跟学生说,你就比不上某某,本来想激发学生,却反而可能打击了他,让他产生破罐子破摔的心理。在运用激将效应时,不同的学生要根据其性格特征,采用不同的激将方法;要了解学生的能及度,从而确定适宜的期望目标;要把握教育情境的变化,选择最佳的激将时机。

(作者单位:江苏新海高级中学)endprint

猜你喜欢

教育转化效应目标
铀对大型溞的急性毒性效应
懒马效应
应变效应及其应用
浅议高职“后进生”教育转化工作
浅谈普通高中不良行为问题学生的教育转化
农村初中英语“学困生”的成因及教育转化策略
也谈后进生的思想教育转化工作
我们的目标
新目标七年级(下)Unit 3练习(一)
新目标七年级(下)Unit 4练习(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