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基于生活,走向科学:初中生物有效教学的途径

2014-12-16余春山

教书育人·教师新概念 2014年12期
关键词:识别区经验错误

余春山

对于初中生物的教学,我们提出基于生活、走向科学的思路,通过让学生在知识的积累中生成科学方法的途径,来提高初中生物教学的实效性。现以“植物的生长与发育”中的“种子与果实”教学为例,谈谈笔者的观点。

一、基于生活:初中生物有效教学的出发点

“果实与种子”是初中生物教学的重点内容之一,同时也是学生比较熟悉的两个概念。在教学中我们曾经有过这样的经历:跟学生讲清果实与种子的概念,然后举出常见的果实与种子的例子,让学生去判断辨别哪个是果实,哪个是种子,最后通过习题去强化学生对所学知识的印象。这样的教学思路脱离了学生的认知实际,没有将学生原有经验中对本知识学习有用的素材利用起来,而一味地强化又不能让学生真正理解所学的知识,自然也就谈不上此过程中科学方法的运用等。

教师尝试改变这一现状。首先,让学生从家里搜集相关的种子并带到学校。这些种子包括花生、蚕豆、苹果、葡萄、西瓜子、葵花子、水稻、小麦、玉米、黄豆、番茄等。由于这些东西都是生活中比较常见的,因而学生非常感兴趣。然后,让学生根据生活经验去判断它们当中哪些是果实,哪些是种子。虽然说前面学过相关的知识,但若认为学生学过了便会运用,那就错了。事实再一次证明我们的判断。学生第一反应仍然是根据生活经验和直觉去判断,结果出现了许多错误。但这些错误也正是我们所期待的,因为有了错误就意味着有了学习的必要。而从学习心理的角度来看,有了错误也就有了打破学生认知平衡的机会。

二、走向科学:初中生物有效教学的落脚点

要科学地辨别所带物品中哪些是果实,哪些是种子,关键在于掌握分类的标准,理解果实和种子的概念以及两者的不同。在实际教学中,我们巧妙地利用了学生的争论,如“苹果、葡萄是果实还是种子?”打开了科学方法引入的大门,即向学生明确一点:要判断苹果、葡萄是种子还是果实,关键不在于哪一方的声音大,而在于明确判断的依据。从而点明一个问题:什么样的叫种子?什么样的叫果实?

指导探究是在教师的帮助下完成的,我们通过葵花子与西瓜子的比较,让学生认识到葵花子是由果皮、果肉、种子组成,再以常见的与花生有关的谜语“白屋子,红帐子,里面住着个白胖子”作为辅助,让学生去判断白屋子、红帐子和白胖子分别是果实的哪一部分,从而加深了学生对果实的认识。而对于种子的认识,则可结合实验中对用水泡过的蚕豆的解剖与观察,来认识种皮、子叶、胚和胚乳。通过教师指导的探究,学生对果实与种子的感性认识就会走向理性的认识。

在此过程中,比较、探究、实验、概念、定义等科学思想方法也运用得比较充分,学生就成功地经历了一个科学程度较高的学习过程。从教学后的评价来看,学生对本节课的知识掌握是牢固的,而在本节课中生成的将生物与生活相联系,通过科学方法来获得生物知识也得到了强化。

三、寻找联系:初中生物教学智慧的识别区

综合分析本节课知识的教学,笔者发现要让学生对初中生物真正地感兴趣,要让初中生物教学真正地有效,关键在于找准学生的兴趣点,而这个兴趣点就是生活;还在于找准我们的教学目标,而这个目标就是初中生物课程三维目标的达成。显然,在学生的生活与生物之间还存在一段距离,教师是否有足够的教学智慧,能在学生的生活经验与生物课程之间拉一条有效的纽带。

这条纽带的关键在于教师要站在学生与生物之间,分析两者存在的重合点——如学生对生物知识已有的经验等,这些经验可能是粗糙的,也有可能是错误的,但无论如何对教学而言都是有效的,因为正确的经验固然可以促进学生的学习,错误的经验一旦被打破,也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动力。比如说“人体的运动”知识教学中,我们就可以充分利用学生已有的对人体运动需要骨骼支撑的知识,利用学生在小学科学中学习到的人体的骨骼有206块等,来促进学生对这一知识的学习。

总的来说,如果教师能够立足生活、走向科学,那生物教学的有效性就能得到充分的保证。我们以“识别区”作为生物教师教学智慧的隐喻,目的就是想让教师们意识到,只有关注这个识别区,我们的生物教学才会切合学生的实际。(作者单位:江苏如皋市东陈镇东陈初级中学)endprint

猜你喜欢

识别区经验错误
在错误中成长
2021年第20期“最值得推广的经验”评选
经验
2018年第20期“最值得推广的经验”评选
当你遇见了“零经验”的他
不犯同样错误
《错误》:怎一个“美”字了得
可爱的错误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