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手机阅读的职中语文自主性学习的实践与探索
2014-12-16于晶
于晶
【摘 要】随着科技的飞速发展,网络已渐渐融入了我们的生活,手机也成了学生必备的通信工具。语文教师可以利用手机网络平台有序引导学生预习自学文本,攻破教学疑难点。引导学生合理利用手机QQ空间,进一步拓展语文写作课堂,激发学生的写作兴趣,提高学生的写作水平。通过引导学生手机阅读,拓展学生阅读视野,提学生文学素养。力求通过这几个方面的实践,帮助学生有效利用手机网络,辅助语文学习。
【关键词】手机;职中语文;自主性
【中图分类号】G712 【文献标识码】A
【论文编号】1671-7384(2014)12-0072-03
手机,如今已成为人手必备的电子产品。作为快捷方便的通讯工具,它为我们提供了另一种信息平台,并迅速俘获了广大青少年的心,善于接受新事物的职中生们成了手机忠实的使用者。但由于缺乏有效的使用引导,职中学生很容易被五花八门的游戏软件吸引,于是手机便很有可能成为使学生游离于课堂的“罪魁祸首”。为了控制这种情况,学校大多会制定相关的规章制度,但始终治标不治本。
事实上,在语文学习方面,网络的辅助作用是明显而且易行的。为此可以考虑允许学生在语文课堂上大大方方地将手机拿出来,真正发挥网络的作用,将其运用于学习中。课堂上对手机的管理变“堵”为“疏”,既发挥了手机的作用,又防止学生沉迷于手机游戏,岂不是一举两得?
教师有序引导,学生有的放矢
課堂上允许学生拿出手机,并不是对其放任自流,而是要让学生在语文教师的引导下有的放矢地使用手机。
“不以规矩,不成方圆”。首先,教师可以和学生一起制定使用手机的守则,明确其使用的宗旨是为课堂服务的,其他滥用手机者要受到一定的惩罚,教师和同学可以互相监督。这样可以保证在手机平台使用的初级阶段,学生能“被自觉”地在课堂上正确使用手机,并逐步向“自觉”阶段过渡。其次,教师在教学设计中要有效安排手机的使用阶段和使用时间。一堂课40分钟,教师可以在课堂上的任何一个时间段,根据教学设计设定的指向性问题指导学生运用手机查询所需的资料,规定使用时间(建议5分钟左右),查找时间结束后学生要放好手机,呈现查找结果,以完成此课堂环节,推进教学进程。
如在学习《项链》一文中,我将本课的教学目标设定为:训练学生运用网络帮助其培养自读小说的能力;引导学生课外阅读,扩展阅读视野。为了实践有序、有效,我们利用5分钟,采用分组完成任务的形式,将学生分成四个小组,利用身边的手机,逐一按任务查找有关资料。任务如下:第一小组收集关于莫泊桑的详细的介绍及代表作品;第二小组收集19世纪80年代法国社会生活背景,找到马蒂尔德一家所处的社会地位;第三小组收集关于女主人公马蒂尔德的评价;第四小组收集与《项链》同时代或类似结尾的小说。各组长对组内成员的研究成果进行汇总整理。
接下来的教学实践证明:通过以上资料的查找和汇总,学生对《项链》这篇课文已经有了初步把握,教师只要适当加以点拨,就能轻松完成教学目标。学生在此过程中兴趣较浓,能够积极参与,主动性较高。值得说明的是,基于这样的学习方法,通过课堂上的教师引导,学生有方向性地尝试自己运用手机网络功能帮助理解语文课文,体验网络对于学习语文的帮助作用。学生不但读懂了《项链》这篇课文,并以此为契机,学会了同类小说的解读方法,为学生今后语文阅读打下基础。
借他山之石,攻教学疑难点
语文课是一个相对问题开放的课堂,学生们随时随地都会提出他们的疑问,这种提问往往能更有效地推进教学进程,引导学生深入地思考理解文本。但学生的疑问多了,教师的麻烦也就来了。尽管语文教师在课前已经很认真地备课,但教师毕竟不是“百科全书”,所以,有时候学生的突然质疑,就像一块大石头突然砸下来,让我们的课堂难以顺利进行。而这时,手机大显身手的机会就来了。
网络的特点在于信息容量大,对于文学阅读的需要来说,网络就是个聚宝盆。只要有疑问,输入相应的关键词进行搜索,就能找到满意的答案。
在学习《威尼斯商人》一课中,我们正在分析夏洛克的人物形象,有的学生认为夏洛克残忍,因为他有钱不要,却执意要人的一磅肉。这时一位学生突然提问:“夏洛克借钱给安东尼奥,并说要是安东尼奥不能按时还钱就要他的一磅肉,这并不合理啊?谁会答应这样的条件?放到现在,法律是不会允许的,又怎么会开庭审判?我在政治课上学过,以合法形式掩盖非法目的的,故意侵害他人的合同条款应是无效的,根本不用给夏洛克一磅肉的。”这个问题一抛出,学生立刻议论纷纷……对于这个问题,我在备课时也准备了,本打算在另一环节中展示的,但没想到让学生自己提前发现了,但看着他们的反应,我却不想直接告诉他们。于是,我让学生们拿出手机,自己试着搜索找答案,规定时间4分钟。很快就有人找到了答案。威尼斯的法律制度、人民对法律的态度、“合同胜过法律”之说等困扰学生的问题迎刃而解。
青少年活泼好动,有探索精神,教师应该给他们更多的空间去探索,去发现,因为找寻答案的过程也是对学生进行思维训练的过程。学生要思考:问题的切入口在哪里?输入什么关键词才可能找到答案?经过实践,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得到了锻炼,教师教学也就由“授之以鱼”变为“授之以渔”,为学生今后语文自主性学习打通途径。
变身QQ空间,拓展写作课堂
作文写作一直是语文教学中的一块“硬骨头”。学生作文时总是苦于写不出,没什么可写的。大多数作文内容空洞,缺少生活积累,缺乏灵性,有的干脆就是抄袭。一个学期几节写作课,根本不能扭转学生现有的写作困难局面,传统作文写作形式在网络时代中亟待改革。
经过课下的调查我发现,学生手机中大多是娱乐软件,其中聊天、游戏、小说阅读占前三名,使用最为频繁的就是QQ聊天软件。大多数学生使用手机的习惯是首先翻翻QQ空间,看看朋友的QQ说说,分享一下QQ日志,然后再做其他的事情。其中QQ空间里的说说、日志都是用文字表达的,虽然学生在课堂写作上都显得缺乏兴趣,但他们对在QQ空间里表达想法却乐此不疲。那么,语文老师是否可以尝试让QQ空间变身,拓展写作课堂,将QQ空间的写作变成语文写作兴趣培养的切入口呢?
作为教师,我们可以鼓励学生每天坚持有意识地完善QQ空间,形式不限,字数不限,体现个人风格为佳。师生间、同学间都要互相浏览点评,留下一两句话或一个表情,及时鼓励。教师可以把2周作为一个周期,定期总结。利用课堂时间帮助学生回顾自己积累的点滴文字,找出自己写的优美文句分享,并加以指导,逐步建立学生的写作信心。然后,教师再根据学生的具体积累情况布置相应的随笔,引导学生发现并记录生活中的美。这样,学生在写作时就会“言之有物”了。
一次突降暴雨,校园多处积水。当天的QQ动态里,我看到学生们纷纷晒图,多数同学表达了第一次经历此种情况的兴奋,有的还幻想学校会因此停课……水渐渐退下,学生的情绪也随之恢复了平静。就此事,我让学生再次登录自己的QQ空间,静下心来,细细回味,在这次暴雨中除了新奇和兴奋,还有什么被我们遗忘了?同学在图片中找到骑车帮助其他同学涉水的身影,想起了住校生拿来了自己的衣服、给鞋子淋湿的同学换……同学们明白了:一场暴雨给我们带来了温情。为此,我布置一篇以“大雨过后……”为主题的随笔日志。有位学生这样写道:“大雨过后,只有出太阳,才能看见彩虹,我们不能做等待彩虹的人,而要做制造彩虹的人,因为我们就是太阳……”
QQ空间的利用,不仅可以帮助学生自觉记录自己的生活,还可以通过每日的几句或小段落写作,锻炼学生的语言运用和组织能力。日积月累,这些也自然为写作积累了丰富的素材,使学生真正理解了写作对生活的意义。信心有了,兴趣浓了,写作渐渐就会由“被动”到“主动”了。
拓展阅读视野,提升文学素养
有效的、高质量的课后网络阅读同样可以拓宽学生的阅读视野,在阅读中潜移默化地提高学生的文学素养,从而把自主性语文学习变成终身的学习。
语文素养的培养是终身性的。众所周知,语文教材中的文章是经过挑选的,虽有代表性,但涉猎的范围有限。一个学期,一本语文书,二十几篇文章远远满足不了学生的阅读量。随着科技的不断进步,阅读已经从纸质化向电子化转变。据有关调查显示:就数字媒体而言,手机、网络在线阅读和平板电脑是市民在进行数字阅读时使用最多的前三位载体;手机为首位。对于喜欢接受新事物的中学生来说,手机的使用率也是极高的。我们常会看到学生长时间沉浸在手机阅读中,非常专注,但实际上学生阅读的文字内容可能没有什么营养,是我们常说的“文学快餐”。无选择地滥读或者只是单一按兴趣来读,会使阅读对学生的素养提升的作用大大降低。
为了发挥手机阅读的有效性,帮助学生拓展阅读视野,语文教师可以在教学环节中给予适当的指导。比如学习《我的母亲》一文,要理解善于忍让的母亲为什么面对鬼子那么勇敢。我给学生引入比较了毕淑敏的散文《青虫之爱》,既让学生明白了母爱的力量,又加深了学生对毕淑敏作品的了解。学习《读<伊索寓言>》后,我让学生在网上搜索“钱钟书的经典语录”,去试着了解“钱钟书和杨绛”的故事,从一位学者过渡到另一位名家。学习《故都的秋》后,我就为学生推荐郁达夫的《郁达夫选集》《郁达夫游记》等书籍……根据教师的这些介绍,学生手机阅读的可选范围就渐渐扩大了。为了更有效地引导学生真正去读,教师还可以把这些阅读内容当作课后作业,不必篇篇落实在文字上,更不要动不动就写读后感,以免破坏了学生的阅读兴趣。只要在下次课上和学生有针对性地聊几句,让學生说说看,师生之间简单的交流就能打开学生更高一层的阅读空间。在不知不觉中拓宽学生的阅读视野,提高学生的文学素养。
在语文课堂中,合理有效地运用手机这一工具,并不意味着语文课堂的变味,而是借助网络的优势优化我们的语文课堂,可以有效地帮助语文教师进行教学和培养学生的语文素养,最终实现语文自主性学习。
(作者单位:浙江平湖职业中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