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变革与坚持变革

2014-12-16卢秋红

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 2014年12期
关键词:创客信息化信息技术

卢秋红

翻看这一年的每期杂志,我看到了一条清晰的路径,《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是为教育改革助力的,所以本刊的一个关键词,就是“变革”。眼下“深化教育领域综合改革”是摆在我们面前的重要任务,破解教育改革中的难题,发出来自一线实践者的声音,是我们的使命。“变革”一词在每期的杂志里都频频出现,也代表本刊的态度:我们为教育改革鼓与呼,为教育信息化鼓与呼,我们鼓励新技术在教育教学及管理中的应用。虽然在实践过程中会遇到这样那样的问题,面对信息时代的洪流,我们不约而同地被时代的精神所感召,要创新,要创造,要改变,要变革。

教育的变革是一个过程

社会的变革不是一蹴而就的,同样教育的变革也并非朝夕之事,可能需要一代人甚至几代人的努力,还会遇到走弯路的情况。作为面向信息时代的战略选择,教育信息化在20世纪90年代就被提出来。“教育信息化的目的可以概括为四个方面:一是促进信息技术在教育领域的广泛应用,二是推动教育的改革和发展,三是培养适应信息社会要求的创新人才,四是促进教育现代化。”

2014年第2期,周英文在《教育信息化:推动中国经济可持续发展的核心动力》一文中指出:

21世纪,人类已经进入信息时代,以工业化为基础的传统教育,向以信息化为基础的现代教育转型成为必然的趋势和结果。但这一转型过程,却充满荆棘和坎坷,中国教育与全球教育一样处于“旧路已到尽头,新路正待开辟”的尴尬状态。

《教育信息化十年发展规划(2011-2020年)》指导思想和工作方针之一,便是“探索现代信息技术与教育的全面深度融合,以信息化引领教育理念和教育模式的创新,充分发挥教育信息化在教育改革和发展中的支撑与引领作用。”可谓抓住了问题的本质。

为了实现信息技术与教学的深度融合,全面达成“电子书包”大量减轻教学负担、大幅提升教学质量的功能和作用,必须完成产品技术和管理体制的两大创新。

这篇文章将教育信息化提高到前所未有的高度来审视。2013年底,新华网、人民日报等主流媒体发表了一篇署名任飏的文章《基础教育要警惕过度信息化》,引起了强烈的反响。对于教育信息化“过度”的说法,只有在这个领域里的人才有深切体会。王竹立老师为此撰写了《教育信息化的“过度”与“不足”》,刊发在2014年1期“教育新说”专栏,加以辨析。他指出 :

这篇文章虽然有些论述不够专业、准确,但基本观点值得参考。过度追求高、新、尖技术的倾向应该得到遏止,应该严格区别革命性技术和过渡性技术,教育该回到它的自身本质上,而不要跟在技术后面跑。

之所以说该文的阐述不够准确、专业,是因为:第一,现实情况是,大中城市的重点中小学确实存在“过度”的问题,而农村和城市非重点学校则存在“不足”的问题;第二,与其说是过度信息化,不如说是过度技术化,这样所指更明确一些。信息的流通越快越好,但技术和产品却不是越新越贵越适用。”

……

鉴于我国教育信息化存在“过度”与“不足”的较大差距,当务之急是对农村和城市非重点学校实行真正的倾斜政策,变以往的“锦上添花”为“雪中送炭”,尽快缩小城乡之间、地区之间、重点与非重点学校之间在信息化建设上的差距。多年的实践证明,信息技术最大的优势在于资源共享和通信联络上,希望通过信息技术提高课堂教学效果的努力已经接近“天花板”,而通过网络和信息技术进行资源的共享、促进社会化交流与合作则还有很大的拓展空间。教育信息化的目标有两个:一个是教育大众化,一个是教育现代化。前者是后者的前提与基础。通过实现城乡教育信息化均衡发展,最终实现我国教育的全面现代化,是教育信息化建设的必由之路。

教育信息化是一个过程,是一条探索的道路,没有现成的答案,需要我们用实践走出一条路。如今,新技术、新概念层出不穷,从早期的幻灯片、Flash,到现在的电子白板、平板电脑,再到大数据、翻转课堂、微课、慕课,似乎每隔一两年就有一两个热词出现。但送走了一拨又一拨的热浪过后,我们也经常反思:为什么那么好的理念在教育教学中没有掀起更大的浪潮,使教育的现状发生根本的改变?很多新生事物还没有落地就已烟消云散,这些速朽的新概念为什么没有在现实的土壤里开花结果?一方面,反复“炒概念”是无益的,无视教育的本质和常识,终究会被教育所淘汰。另一方面,理想很光滑,但现实却很粗糙。我们不要低估实践过程中遇到的每一个小问题,细节决定成败,知易行难。比如,现在的翻转课堂实践,实施起来就需要很好的网络环境来支撑,教师的观念也需要符合翻转课堂的教育理念,在实验过程中,更需要教师的智慧和对全局和细节的掌控能力。

教育創新的生命力

每一期的“本期策划”都有一个缘起。策划《来自实践的报告④——创客教育与教育创新》这期专题时,我们是在探索学科教学改革的更多可能性。在《来自实践的报告③——探索课程改革之道》中,吴俊杰撰写的《边缘革命:STEM教育的破局之路》给了我很多启发。信息技术学科的地位一直被人忽视,所以在这个学科能够有所突破的教育实践者我们尤其珍视。教育的变革不是靠行政命令,不是靠媒体宣传,也不是靠社会舆论导向,虽然这三者都对教育产生或多或少的影响,但真正让教育发生变化的,还是那些坚守在一线的普通教师。

我曾经去看过吴俊杰在北师大的创客空间,他在这个狭小的创客空间里录制了很多创客教育的教学视频。他说,为了录制这些视频,他放弃了寒假的休息时间。在深夜里一遍一遍地摸索,反复录音,困了便在一个折叠床上凑合着休息。他还详细地向我介绍了他的计划,他的创客空间的设计,他的教材出版计划,他对学科教学改革的思考……我在网上看到了那些花费很多心血录制的视频,视频里吴俊杰的声音偶尔有些嘶哑。我被他这种勇气和精神深深地打动,于是就有了“创客教育与教育创新”这期专题。

从一个人,到一群人,再到更多的人,移动互联时代下,教育和社会的连接越来越丰富多元,学校的围墙被打破,教育和社会的界限越来越模糊。教育创客正在用自己的行动掀起一场“边缘革命”。如何看待这些教育创客的行动?或许出身草根的他们就如一只只蝴蝶,扇动着自己的翅膀。即使在现实的此岸没有为人关注,但在未来的彼岸或许会出现一场创客运动的龙卷风。

教育要以人为本,这个“人”既是指学生,也是指教师。实现教育改革,应该把希望寄托在我们可爱又可敬的教师身上。我在2014年4期的“卷首”《寻找教育创新的生命力》中写道:

正如《创客:新工业革命》的中文译者所说:“开源创新是互联网创新的胜利所在。”与社会发展同步, 教育也要不断地创新和发展,其生命力就是教育管理者和教师的“思维”开源。

思维的开源,给教育创新以广阔的空间和可能性。教育创新的土壤就在每一位教师的教学实践中。教育管理者需要给教师更多的包容、理解和支持,鼓励有创新精神的教师率先改变自己的教学方式。教师也不必抱怨没有舞台实施自己的教育理想,你的课堂就是你的“土地”,每一位学生就是你的“秧苗”。多年的编辑工作使我结识了一批具有创新精神的一线教师。如北京景山学校的吴俊杰老师,他一直在探索课程改革的道路,用自己微弱的力量带动一批教师在实践STEM教育之路。广西柳州电教站的黄宁老师,他带着一群草根教师探索信息技术与学科整合之路,多次在全国比赛中取得优异成绩。安徽淮南的陈杰老师,他因我们杂志找到了专业成长的方向,并迅速成长起来。江苏常州北环路小学的张欣副校长,多年来致力于数字化学习的研究与实践,以一己之力开发出适应学生“学”的数字化的学习平台,现已在很多学校推广使用。浙江绍兴的张祖平老师,这位年轻的英语老师同时担任班主任的工作,他时不时地给我邮箱里发他最近的关于新技术应用的短文。北京房山区城关二小的刘大伟老师,作为美术老师,他积极关注教学改革,带学生创作的瓦楞画独树一帜,他还在积极探索利用平板电脑进行美术教学。这样勇于创新的一线教师还有很多,在我们杂志的官方QQ群里,可谓藏龙卧虎,他们的共同点就是都在热切地关注着教育的改革,关注技术对教育的革命性影响。

教师的群体是巨大的,我们应该意识到:转变普通教师“根深蒂固”的传统教学观念,往往不是一朝一夕的事情,需要一个漫长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总是有一些人先做出改变,影响另一些人,然后再影响更多的人。社会的变迁往往需要几十年、上百年的时间,教育的改变也同样如此。疾风骤雨式的改革会让教育短期内因刺激而做出反应,但不可避免的是刺激过后的反弹。

实现教育的自由

2014年,本刊开设了“未来教室”专栏,从未来教室环境的搭建、教与学方式的变革、装备技术的应用等方面,探索面向学科、面向学生的未来教室建设。未来,教室的形态将发生巨大的变化,从空间结构到课堂教学组织形式,将更有助于实现自由的教育和教育的自由。当然,在这个过程中,信息技术将发挥巨大的作用。

如今,我们正走在实现教育自由的路上。10月份,我曾就在线教育的一些热点问题采访过北师大教育技术学院余胜泉教授,问及我们离教育现代化有多远,他生动地回答:“只有30分钟的时间。现在一位教师准备一节利用信息技术进行学科教学的课需要十几个小时,当备课时间压缩到30分钟时,教育现代化才算真正实现。”

做完《来自实践的报告⑩——在线教育:学校“围墙”内外的突围》之后,我真切地感受到在线教育正在成为教育界的热词。在北京国家会议中心举办的“解放教育——互联网教育国际高峰论坛”上,我惊喜地发现关注教育的互联网企业非常之多。遇到的几位互联网公司的人,见面介绍时都是异口同声地说:“我们是互联网公司,我们要进入教育领域。”来势汹汹,一直在教育信息化领域的我瞬间有种“天亮了”的感觉。

我在2014年第9期“卷首”《携手同行 教育信息化的明天会更好——写在第30个教师节》一文中写道:

“我国教育信息化已经整体度过初期的起步阶段,进入应用整合阶段,部分发达地区已开始进入技术与教育融合阶段,教育信息化的总体发展形势令人乐观。”《报告》所描述的我国教育信息化的发展现状令人鼓舞,也促使我们更加努力,将教育信息化进行到底。

如今,国家层面的“三通两平台”工程正在全面推进,中小学校教育信息基础设施已经初具规模,宽带网络接入情况、信息化学习终端覆盖率等指标均有较大提高。越来越多的教育管理者和一线教师与时代接轨,将信息技术应用于管理、教育教学的实践中。

立足中国,放眼世界。当年,邓小平同志的一句“计算机普及从娃娃抓起”,高瞻远瞩,使我国的教育信息化与国际教育信息化处在同一个起跑线上。我们也看到当前国际教育信息化发展的趋势:新技术和新理念将持续引发各个国家教育教学创新;数字鸿沟和技术环境将加剧“全球学习危机”;教育信息化将成为发达国家发展的重要战略和政府主導的顶层设计;“技术促进学习研究”将成为全球教育学、心理学、信息科学、人文与社会科学共同强化的研究主题……

相信教育的明天会更自由,更美好。

积聚微小的力量,从最小的可能性开始

这是个充满变化的时代,信息技术和互联网将传统行业逐一打破,社会的结构在改变,行业内的流程被重造。教育这个古老的行业也同样焕发出生机。教育的本质和规律是什么?如何用技术变革教育?这是我们常常问自己的问题。从去年的“破解教育难题的战略选择”系列专题到今年的“来自实践的报告”系列专题,我们一直希望不辱使命,关注教育信息化领域的热点、难点、重点问题,关注教师的专业成长,关注新技术在教育教学管理中的应用。我们希望给这个伟大的信息时代留下一个美丽的注脚。

记得在一次教学活动中,我遇到了江苏常州市北郊小学的徐青校长,他评价北环路小学张欣的数字化学习平台时说:“从最初的初级应用,到现在的数字化学习平台,我发现他的平台是会生长的。”“生长”这个词说得真好,有梦想、有行动、能坚持的人,似乎有着异乎寻常的力量。这力量就像一颗颗蜡烛,在黑夜里照亮前路,而在媒体的聚焦下他们能够绽放更多的光彩。德国哲学家雅斯贝尔斯说:“真正的教育是一棵树摇动另一棵树,一朵云推动另一朵云,一个灵魂唤醒另一个灵魂。”从最小的可能性开始,教育终将变得越来越好。

人,充满劳绩,却仍诗意地栖息在大地上。每个人都在以自己的方式改变自己的现状。每位教师都在以自己的微小力量做出时代无悔的选择。

猜你喜欢

创客信息化信息技术
新一代信息技术征稿启示
月“睹”教育信息化
新一代信息技术征稿启示
新一代信息技术征稿启示
幼儿教育信息化策略初探
信息技术在幼儿教育中的有效应用
我是小创客
敢想 敢做 我们是创客
创客
创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