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鲁滨逊飘流记》中的宗教色彩
2014-12-16刘冲
刘冲
摘 要:《鲁滨逊漂流记》作为笛福的首部文学作品,它的出现在文坛引发了巨大的反响,甚至可以说掀起了一场欧洲文坛的巨变。本文将对《鲁滨逊漂流记》中涉及宗教色彩的内容进行探究。
关键词:《鲁滨逊漂流记》;宗教色彩;深化
《鲁滨逊漂流记》中作者塑造了一个勇于在孤岛上生存的英雄形象,十九岁的鲁滨逊为了自己的理想离开父亲独自航海冒险,然而一次海难彻底改变了他的人生。在经过长久的求生奋斗过程中,鲁滨逊带给世人一个奇迹,成为了我们心中勇敢英雄的化身,可以说成为了一代年轻人的偶像。
一、《鲁滨逊漂流记》中的宗教色彩
(一)清教精神。鲁滨逊在孤岛上的一些行为,譬如开荒种地自给自足,都是当时的清教的主旨精神。就在十六世纪的英国,宗教的革命斗争浩浩荡荡,天主教不断遭遇冷遇,最后造成了清教的出现,鲁滨逊就是在这样的环境中,为了追寻自己的意愿,他选择去航海、发大财,然而就是海难让他的计划颠覆,让这样一个本可以继续养尊处优的大男孩不得不面对独自艰苦存活的日子,于是在漂流到孤岛的那一刻,他终于祈求上帝,为自己的鲁莽悔悟,这是宗教思想在其身上的第一次显现,但是在没有生命安危之后,鲁滨逊的本性使然,让其将这种虔诚的悔过完全的抛在脑后,这个情节的设置是非常真实的,与之后的信任形成了反差,也让读者一步步在感受着其内心在信仰这一部分的渐变。他觉得在这样的地方就只能得过且过,上帝、主早就背弃了他,可以说此刻的他虽然还有存活的身体但是求生的灵魂已经不再强烈。
之后鲁滨逊被卖做奴隶,不得不说鲁滨逊是个聪明的人,它能够有机会去到巴西,拥有了自己的庄园,就在这时戏剧性的情节再次降临在他的身上,他又一次成为了海难唯一的生还者,可以说他的内心是感激的,感激上帝并没有忘却他;但是他又是抱怨的,他没有办法相信这一次次的航海都在他觉得最安逸的时候,变得这样颠覆。他在一次次的苦难中变得开始寄希望于上帝,但是这并不是发自内心的尊重,只是为了自己的生命,直到鲁滨逊生病了,在他觉得可能自己存活无望的时候,觉得这可能是他最后一次和自己对话也是对活着的最后一点渴求,鲁滨逊向上帝进行了一次虔诚的悔悟,对于上帝他开始变得尊重和谦卑。上帝果然没有让他失望,挽救了它的生命,也就是因为这样命运的巧合,让鲁滨逊终于开始相信上帝的力量,但是由于他的处境限制,他的内心还是渴望求得公平,这一点他并没有愿意寄托在上帝身上。也正是因为对于公平的不同理解在整个故事的后半部分鲁滨逊成为了“岛主”后,还是摆脱不了其出身中产阶级的弱点,他思维意识里面的公平,就是所有存在的人、事、物对自己的尊重和对自己意愿的遵从,这也解释了鲁滨逊为何在这时对于上帝这个概念还是不能完全认同的根源。
(二)星期五的出现。世事无常,就在鲁滨逊渴望拥有一个奴仆的时候,星期五正好满足了他的私心。他知道为了实现自己的想法就要进行杀害,但是他为了逃出孤岛为了一切他想要实现的东西,他必须要忘却心中仅存的那一点点仁心,可以说鲁滨逊最开始挽救星期五的目的性很强,就是要找到完完全全属于自己的猎物,让自己成为他的上帝,而星期五要做一个彻头彻尾的奴隶,没错就是奴隶。这是我们的英雄最开始想法。因为是在周五解救了野人,所以鲁滨逊为其取名字为星期五,鲁滨逊对于这个完全属于自己的仆人,格外细心,他让星期五放弃以食人为生的本性、教会其英语、带领其劳作,最后让星期五信奉上帝做到绝对的服从。如果将星期五放在其他的背景中,可能故事的结局会很不一样,但无论如何,这样的改变在当时是鲁滨逊内心想要得到的,他也做到了。
(三)对天主教的憎恶。中世纪的宗教革命是宏大的,也是相对残忍的,笛福将对天主教的憎恶表达在《鲁滨逊漂流记》中,让世世代代都能将这种情愫铭记。而这部著作之所以能够久久流传,多次翻新出版也是侧面反映出来人们对于这种迫害行为的仇恨和对信仰自由的追求。作者借由鲁滨逊传递出这样一种思想即宗教是不同的,但是我们可以用一种宽容的姿态去包容这些差异,但是一旦借助掠夺和残杀就是人神共愤的,这违背了道德和人性,在其看来《圣经》是这些宽容方式的模板,对他的信奉可以到达最和谐的世界,就是人们口中的天堂。此外在小说中鲁滨逊多次与星期五对于一些虚伪的、卖弄的做法进行批判,这就是在影射当时的天主教,一切的罪行都是由于没有好的信仰,鲁滨逊将西班牙人的霸权行径与天主教结合在一起,也将这个信奉天主教的国家进行了深刻的谴责。
二、宗教信仰的深化
在不同的国家地域还有时期,对于宗教信仰的理解都各不相同,鲁滨逊对于他接触到的三种不同的信仰都进行了探讨,首先是星期五,他对于星期五的改造让其新教徒的性质更加明显,其次是星期五的父亲,一个没有任何理解力的吃人族,还有就是西班牙人,这个信奉天主教的人也成为了鲁滨逊憎恶的载体。鲁滨逊把自己看做这个荒岛的上帝,主宰者,所以他能够拥有至高无上的权利。并且鲁滨逊并没有走出封建专制的圈子,他对于星期五的种种要求都是其专制的表现,这是渗透在血液中的,并不是单一依靠时间能够改变的。这一点作者也没有强求,而是真实的借助一些事件展现在读者面前,可以说鲁滨逊追求的宗教信仰自由是一种具有强烈的占有欲、排异性的自由,显然不是真正的宗教信仰自由。面对岛屿上其他人的不同意见时鲁滨逊常常采取的是近乎独裁的解决方式,尽管鲁滨逊倡导宗教信仰的自由,但是以他的理解力还有背景在面对一些问题的时候,他会和自己挽救了這个岛上所有人的性命这种意识相联系,自然会出现这样一种思维:所以我一定是这个岛屿上权利最大的人,我的思想就是其他人要拥有的思维,这种治理就是统治。对于平等,鲁滨逊的解释就是所有的人要绝对的听从他的安排,不能违背他的意愿,而他做的一切决定一定是为了岛上所有人能够在这里更好的生活下去,实质上这就是其真实的心理写照,只是其潜台词就是:“我们能够更好的生存前提是绝对不能让我的权利受到任何侵犯,必须我是命令的传达者,不能接受其他不一样的观点,哪怕是比我更加正确的。”可以说鲁滨逊他的英雄主义是真实的,但是同时他略有落后的绝对服从和绝对权力也是真实的。
当鲁滨逊终于重新回到英国之后,他的这种宗教情愫更加的明显,他舍弃了蔓延天主教思想的巴西的庄园,他的这种选择一点也不会让读者意外,因为就是这样一个憎恶宗教牢笼的人不可能在经历荒岛生存多年后,仅仅为了活着就卑微的在自己厌恶的文化中生活,这也是对整部小说的一个回环扣题。对比一些残忍的血肉模糊的宗教斗争,鲁滨逊的思想在当时绝对是进步的,尽量带有一定的落后性。
结语:笛福通过《鲁滨逊漂流记》塑造的人物形象,绝对不是完美的但是非常真实的。就是鲁滨逊这样一个并不是对于基督教很忠诚的人让读者感受到了不一样的文学魅力。一个彻底的信徒是不会怀疑自己信奉的主,也不会将自我生存作为一切的初始目的。然而鲁滨逊为了自己的目的他选择背弃自己的家乡亲人、选择用酒来疗伤、选择用杀人的方式让自己更好的活着,他在做一切想要为自己而活的人在做的事情,它将部分的行为理想作上帝的意愿,这是比较荒唐的但又是可以理解的。对于宗教的认识需要一个过程,鲁滨逊凭借宗教让自己成为了岛上的上帝,实现了自己的目的,这也就是哲人口中的,所有的宗教理论、宗教思想都是为了实现有效把控的思想武器。这种无形的力量更加的长久和尖利。
参考文献:
[1] 张艳.《鲁滨逊飘流记》中的宗教色彩[J].短篇小说(原创版),2013(11).
[2]王文华.鲁滨逊形象的现代性反思[J].外国文学研究,2004(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