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从归因理论角度谈就业困难大学生的分类与对策

2014-12-16向勇刘北刘延书

关键词:职业指导归因困难

向勇 刘北 刘延书

归因理论是关于判断和解释他人或自己的行为结果原因的一种动机理论。奥地利社会心理学家海德最先提出了归因理论,认为行为的原因或者在于环境或者在于个人。环境原因包括运气和工作难易等;个人原因包括情绪、态度、能力和努力等。如果个体将行为原因归结于环境,则不会对行为负相关责任;相反如果归结于个人,那么就要需要对行为的结果负责。

美国心理学家伯纳德·韦纳将行为成败原因进一步归纳为三个维度,即控制点、稳定性和可控性。具体包括如下六个因素:能力高低、努力程度、工作难度、运气好坏、身心状况和其他因素,形成了如下的三维模式。

images/BZ_135_675_1653_1800_1878.png

归因理论研究的基本问题包括:心理活动发生的因果关系、社会推论问题和行为的预期。三者联系紧密,每个个体都会对成功与失败进行归因,而形成的这个因果关系又会影响对其他社会事件的推论和行为结果的预期。

一、就业困难大学生研究现状

1.就业困难大学生的成因分析。近些年以就业困难大学生成因分析为主题的研究不多,笔者在文章《浅析高校特殊群体大学生的就业现状及成因》中将原因概括为经济困难、身心缺陷、性别原因和其他因素。较多的文章是将其作为一个关注点进行阐述。从前期的研究总体来看,主要包括:社会、高校、家庭和个人四个层面的原因。比如来自家庭的经济困难导致就业难,因为个人能力、心理或者身体因素导致就业困难。也有学者关注到了某一类群体,并进行相应研究,例如宁波大学应建华老师等针对体育专业的大学生进行了成因分析。河北科技师范学院的汤生玲老师对职业院校大学生进行了就业困难原因分析。之外也有学者针对文科大学生、少数名族大学生、女大学生等就业困难群体进行了成因分析。

2.就业困难大学生的分类。上海大学的徐芬芳老师在《就业困难大学生类型分析与对策分析》中将其划分为主体性因素和客体性因素两大类,提出主体性因素包括:家庭经济困难型、健康因素型、性别因素型、专业因素型和学校声望型;客体性因素包括:能力因素型、性格因素型、人际-心理型、社会资源型和综合素质型。除此以外,以就业困难大学生分类为主题的文章并不多见,相反着重于以单一类型群体的文章却很多,如针对经济困难大学生、女大学生等。

3.就业困难大学生的应对措施。就业困难大学生的应对措施是目前业界探究最多的方面,各高校和相关学者从不同的角度提出了自己的措施。比较常见的包括政府、高校和学生个体三个角度。比如从国家角度可以增加就业机会,增加经济援助和社会保障援助;从高校角度来说可以完善师资队伍,提高就业指导和心理咨询水平,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等方面。另外从学生个体角度则以自我完善提高为主要侧重点。除上述对策外,有些学者以某一类群体为研究对象,尝试提出更加明确的应对措施。如温州职业科技学院的邹良影老师从家庭经济困难大学生对就业创业指导服务需求;庭经济困难大学生就业创业优势条件;该校在家庭经济困难大学生就业创业指导实践取得的效果三个方面进行阐释。最终从创业指导服务的角度提出了针对经济困难大学生的应对措施。

二、就业困难大学生的分类

根据韦纳归因理论的三个维度,以及笔者就业指导过程中所积攒的一些案例,拟将就业困难大学生划分为如下三个维度:

1.内部、外部因素导致就业困难。韦纳以因素来源为依据划分为内部因素和外部因素。影响因素来源不是来自是个人内部条件,就是来自外在环境。据此,内控因素包括能力、努力及身心状况,其他的则属于外控因素。鉴于此,我们可以根据就业困难归因来源不同,将其分类为外部因素就业困难大学生和内部因素就业困难大学生。内部因素包括核心竞争力不足、择业主动性不够、性别和身体方面存在残疾等类型的大学生;外部因素包括社会可支配资源有限、专业与社会需求不匹配等类型的大学生。

2.稳定或者不稳定因素导致就业困难。韦纳将稳定性定义为当事人自认影响其成败的因素,在性质上是否稳定,是否在类似情境下具有一致性。上述的六种因素中能力和工作难度不是相对稳定的,不会随着情境改变而发生变化,剩余其他四项则属于不稳定因素。稳定因素包括:性别、身体方面残疾,专业与社会需求不匹配、个人核心竞争力不足等;不稳定因素包括:个人择业积极性不足,偶然的运气、个人努力程度较低。

3.可控因素或者不可控因素导致就业困难。可控性指个体自认影响因素在性质上能否由个人意愿决定。努力程度是由个人意愿控制,其他的因素则非个人所能控制。具体来说可控因素包括:个人努力不足、遭受困难意志力有限等方面原因;不可控因素包括:社会需求、个人能力、家庭可用资源等方面原因。

三、就业困难大学生应对措施

归因理论认为人们的心理系活动是存在因果联系的,在此因果联系的基础上,个体会进行社会推论,并对行为进行预期和预测。所以成败归因会对之后的行为产生巨大影响。如果将其归因于能力不足,那么择业过程中还会产生预期的失败;如果归因为运气不好,这时择业积极性就不会受到太大影响。由上可见,归因的不同直接导致了择业行为的不同。鉴于此归因理论已经成为人力资源管理和社会心理学的激励理论之一,在大学生的就业指导过程中可以发挥巨大的作用。

笔者以归因理论为依据,结合就业困难大学生就业指导过程中的经验总结,提出以下应对措施:

1.准确归因。个体在就业过程中遭遇失败后,心理自然会产生失败原因的归因,并通过再次的失败经验修改或者强化之前产生的归因联系。如果个体把失败归因于不可控因素,例如家庭关系、个人能力,那么个体会在今后的求职工作中仍然期望失败的结果,从而导致求职主动性降低。相反如果个体将失败原因归因于不稳定他因素,如运气,那么学生的择业积极性就不会受到太大影响。简单从韦纳的四个常见因素来说,能力高低、任务难度和运气好坏都有一个共同的特性,那就是不可控性,如果学生将就业难归因于前面三个因素的话,难免在失败面前产生无助感,对再次择业失去勇气和信心。相反学生将就业困难归结于个人努力不够,那么就可以通过再次争取或者更加努力的付出来达到目标。对此,对于前来咨询的个体来说,比较理想的归因就是个人的努力程度,所以在咨询过程中,作为职业指导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归因于个人努力程度。

2.建立认同。建立在前期工作的基础上,职业指导教师对学生的就业困难原因有了全面的了解,并且引导学生对个人和社会因素进行了一定的分析。根据归因理论的指导,让学生能够更加积极主动的择业就业,职业指导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将就业困难的原因定位于努力不足,而不是归因于外部不可控原因或者内部不可控原因,如果学生能够顺利的与职业指导教师的引导建立认同,则咨询效果良好,相反如果学生仍然归因于其他不可控因素的话,这时就需要职业指导教师加以引导,并使学生建立认同。这个过程应该是咨询的核心部分,可能需要时间和消耗精力也是最多的。在这里,职业指导教师一定要充分认识到学生已有观念的固执型,在咨询指导过程中多加耐心。

3.合理预期。建立合理的因果归因关系后,个体会形成新的期望,自然我们这里希望学生能够形成努力与成功失败的归因。在此基础上,职业指导教师要鼓励学生将期望转化为行动,并且在行动过程中强化前面的归因联系。并且要鼓励学生保持一定的意志力,在困难面前不轻易认输。

4.避免误区。

第一,内归因和外归因的一致性。作为职业指导教师和学生个体都会从各自的角度对成功与失败进行归因,所以在咨询的过程中,难免出现观点冲突,对此职业指导教师不要急于求成,并且切忌对学生的归因进行批判。所以在建立认同的过程中要多花心思,引导学生放开思路,扩大信息来源。

第二,归因信息来源的全面性。归因需要充分的信息作为证据支持,如果信息不足难免会导致错误。作为职业指导教师要首先充分了解学生的个人信息,在综合了解的基础上,再对学生就业困难进行定位。另外在现实生活中,学生往往倾向于高估个人因素,而低估外部因素的影响,同样受限于社会经验,导致个人参考信息也存在不足。这时,职业指导教师要引导学生综合考察信息,保障归因信息来源的全面性和可靠性。

第三,归因捷径所导致的错误。D.卡内曼和A.特威斯基针对朴素心理学的观点,提出人在归因时并非总是按理性行事,而是注意节约能量,走近路达到结论,所以在归因的过程中会受到各种定式的影响。比如对比效应、晕轮效应、定型效应和首因效应。这些定式会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个体的归因方向。以对比效应为例,对比效应是指一个人的归因并不是独立的,常常会受到身边或者常接触的人的影响。那么一些学生就会受到身边同学的求职经历的影响,将其经历及原因推及至自己,从而影响自我认知和正确归因。对此,职业指导教师要注重引导学生自我探索归因的过程,对出现的上述效应的要加以注意,并及时加以纠正。

笔者将归因理论引入到就业困难大学生的研究中,初步将其在职业咨询的过程中加以使用,仍然需要在实践的过程中不断完善,制定出更加切实可行的方案,以真正帮助到就业困难大学生这一群体。

[1]党辉.大学生就业帮扶机制研究[J].价值工程,2013,(33).

[2]阚甜.大学生就业困难的现状及对策[J].长江大学学报,2014,(3).

[3]马廷奇.大学生就业援助:模式选择与制度创新[J].大学生就业,2014,(3).

[4]向勇,吴东红,刘北.发挥职业指导教师对就业困难毕业生的帮扶作用[J].中国成人教育,2013,(20).

[5]曾淑珍.归因理论在人力资源管理中的应用[J].行政论坛,2003,(3).

[6]涂晓春.基于模糊聚类分析的高等纺织院校大学生就业影响因素研究[J].武汉纺织大学学报,2014,(4).

[7]王海波.经济困难大学生就业现状及援助对策研究[J].教育与职业,2013,(8).

[8]李红霞,刘文军,胡德平等.就业困难大学生群体的特征、成因及对策研究[J].中国劳动关系学院学报,2012,(5).

[9]焦勇.大学生就业困难的深层原因剖析[J].职业与教育,2011,(14).

[10]应建华.体育专业大学生就业困难的成因分析[J].内蒙古体育科技,2011,(3).

[11]徐芬芳.就业困难大学生类型分析与对策分析[J].才智,2010,(29).

猜你喜欢

职业指导归因困难
困难中遇见团队
错解归因 寻根溯源
困难我不怕
促进高中生积极学习数学的归因方式研究
积极归因方式:当船漏水了
初中数学学习中教师归因与学生自我归因的比较研究
选择困难症
试论如何推动高校职业指导工作的开展
试论如何提升职业指导效果和效率
有困难,找警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