冠心病病人疾病感知现状及影响因素的调查
2014-12-16姜文静张文文王功朝
姜文静,张文文,王功朝
冠心病是一种常见的心血管疾病。据报道,到2020年冠心病成为世界人口致残和死亡的主要原因[1,2]。在慢性病的适应过程中,冠心病病人形成了对自己疾病的看法(疾病感知)。疾病感知指病人利用以往的疾病知识、经验来解释当前的症状或疾病的过程,其理论基础是上世纪80年代Leventhal等创立的疾病自我调节理论(Self-Regulation Theory),自我调节理论强调行为、环境、及个人因素的交互作用,特别是认知因素的影响[3]。认知因素影响冠心病病人对治疗的依从性以及预后[4],在国外已是比较重要的研究领域,但在国内很少有相关研究。本研究旨在了解冠心病病人的疾病感知现状及其影响因素,为采取有效的干预措施,增加病人治疗依从性及改善预后等提供方向和理论基础。
1 对象与方法
1.1 对象 采用方便抽样法,选取2013年3月—6月在济南市某三级甲等医院心内科住院的118例冠心病病人。纳入标准:①符合世界卫生组织/国际心脏病学会制定的冠心病诊断标准;②病程≥3个月,病情相对稳定;③小学及以上文化程度;④知情同意且自愿参与本次调查。排除标准:①心肌梗死住院病人;②有认知障碍、精神性疾病;③合并严重的脑、肝、肾躯体疾病。118例中,男85例,女33例;年龄40岁~84岁(59.9岁±11.5岁),<60岁者62例(52.5%),≥60岁56例(47.5%);单纯 药 物 治 疗 者5 6例 (4 7.5% ),介 入 与 药 物 治 疗 者6 2例(52.5%);合并心率失常的36例(30.5%),无心率失常82例(69.5%)。
1.2 研究方法
1.2.1 研究工具 中文版的疾病感知问卷[5]:该量表由宋莉等[4]对疾病感知修订版问卷进行翻译修订,共7个维度38个条目,即病人对病程(急慢性)的认识(6个条目)、后果(6个条目)、个人控制(6个条目)、治疗控制(5个条目)、疾病的一致性(5个条目)、疾病周期性(4个条目)、情感陈述(6个条目)。每个条目采用1级~5级评分法,1为完全不同意,2为不同意,3为没意见,4为同意,5为完全同意。其中13个条目为反向计分,各维度总得分除以每个维度的条目数即为该维度的平均得分。预实验调查30例病人,显示该量表显示各个维度内部一致性信度得分为0.644~0.833。影响因素评估工具为自行设计的一般资料调查表,包括性别、年龄、婚姻、居住地、付费方式、文化程度、经济状况、冠心病病程、有无心肌梗死史、有无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术(PCI)、吸烟史等内容。
1.2.2 资料收集 调查问卷发放给纳入标准的心内科住院病人并解释填写方法及注意事项,病人独立填写,不方便填写问卷者由调查者认真询问后帮助其填写。回收问卷时各个条目及时审核,以免漏项或错填。共发放问卷120份,回收有效问卷118份,有效回收率为98.3%。
1.2.3 统计学方法 应用SPSS 17.0进行分析,采用单因素方差分析,Spearman相关分析以及多元逐步回归分析。
2 结果
2.1 冠心病病人疾病感知各维度得分及相关关系 疾病感知各维度得分均大于平均分3分。对病程的认识得分3.47分±0.50分,后果3.12分±0.20分,治疗控制3.16分±0.34分,个人控制3.05分±0.46分,疾病的一致性3.41分±0.72分,疾病周期性3.04分±0.67分,情感陈述3.32分±0.67分;其中对疾病的认识、疾病的一致性、情感陈述与疾病感知均分比较有统计学意义(P<0.01)。Spearman相关分析结果显示对病程的认识与疾病一致性、周期性呈相关关系,疾病后果与个人控制、周期性、情感陈述呈相关,个人控制与疾病周期性负相关。见表2。
表1 118例病人疾病感知各维度相关关系(r值)
2.2 冠心病病人疾病感知各维度的多因素分析 分别以疾病感知的7个维度为应变量,以单因素方差分析中有统计学意义因素为自变量,进行多元回归分析。见表2。
表2 冠心病病人疾病感知的多元线性回归分析(b值,n=118)
3 讨论
3.1 冠心病病人疾病感知现状 冠心病病人疾病感知中的6个维度的平均得分均大于均值中间值3.0分,但Yan等[6]的调查显示,疾病一致性得分低于3分,原因是本研究中病人平均病程大于2年,该调查对象是首次诊断为心肌梗死病人,对当前的疾病的发生发展乃至预后不了解。病人对疾病治疗控制的认识水平较低。有研究表明,随着病程延长,病情反复,病人会出现疲劳感以及抑郁症状,对治疗失去信心,且病人抑郁的心理状态反过来影响疾病进展[7,8],因此护理人员加强与病人的沟通,鼓励其表达不适,并告知病人慢性病自我管理、遵医嘱服药的重要性。本研究中疾病感知的各维度之间存在相关关系,病程影响病人对疾病后果的认识,病人对疾病的理解影响其情感陈述,疾病的周期性影响病人对治疗控制以及个人控制的信心,这就要求医护人员用整体的思维对病人评估,进而针对性提出护理措施。值得注意的是本研究中疾病一致性得分越高,病人对治疗控制认识越低,与Yan等[6]的结果相反,虽疾病理解越好,病人对药物支持与日常生活管理的重要性了解越充分,但由于病程对病人治疗控制是负性认识,因此,本研究中可能是病程对治疗控制的影响大于疾病一致感对其认识。
3.2 冠心病病人疾病感知各个维度的影响因素
3.2.1 冠心病病人的疾病病程以及后果认识的影响因素 本研究表明,女性病人更认为冠心病是慢性病程,这与Anna的研究结果相反。女性心绞痛发作时所表现的胸痛虽不严重,但是范围广、持续时间比较长[9],表现出的负性情绪明显大于男性的情感体验,这种情感体验影响女性病人对病程的认识。然而,男性病人更倾向认为冠心病会带来严重的不良后果[10],原因可能是男性病人由于疾病带来角色冲突,病人无法继续或是正常工作,能否重返工作是男性病人比较担心同时也是影响病人后果的认识。本研究值得关注的是心肌梗死病人相对于单纯心绞痛病人更认为本病是急性的过程,经过治疗很快会好转,这与Devcich等[11]的研究结果一致。
3.2.2 冠心病病人的疾病治疗控制、个人控制认识的影响因素研究表明女性病人更认为自身疾病是不可控制,Aalto等[12]的研究显示,女性病人更认为自身疾病不能通过医疗技术减少症状以及避免并发症。病程越长、病人感知到的治疗控制、个人控制不理想,原因是认为疾病会持续较长时间的病人往往有很高的现心理压力,给今后治疗带来消极的影响。接受了PCI的病人的同样认为经过手术治疗,疾病会很快好转乃至治愈,这种想法会影响到病人对今后服药的依从性以及自我管理水平,因此如何采取措施,提高接受PCI手术的病人对疾病的理解是今后所要解决的重点。现已戒烟的病人感知到的个人控制较好,这是由于现已戒烟的病人认识到吸烟的危害性,并且依从性较好,对于冠心病日常生活管理以及二级预防的实施具有积极的引导作用。
3.2.3 冠心病病人疾病一致感、周期性认识以及情感陈述的影响因素 Fennessy等[13]的研究显示,病程越长、住院次数越多、症状反复出现,病人对疾病的理解越好,这与本结果相似,有家族史的病人可以了解到关于冠心病更多的信息,包括从预防到治疗以及日常的生活管理。本研究表明介入的病人自身认为对疾病有了很好地理解,然而有研究显示经历短时间介入的病人对疾病的理解往往是错误的,Astin等[14]的调查,经历PCI手术后的了6个月内,病人认为他们的疾病是急性的,可以治愈,这种错误的观点影响病人出院后落实冠心病的二级预防。经多元回归分析后疾病周期性仅与心律失常有关系,心律失常的病人报告症状反复出现,带来了消极的情绪体验并且对今后的治疗失去信心。目前冠心病合并心律失常的病人越来越多,针对这部分病人的治疗护理以及改变其不正确的疾病感知来提高治疗依从性应引起医务人员的关注。
4 小结
综上所述,冠心病病人的疾病感知水平有待提高,尤其是对治疗控制以及个人控制的认识,且受年龄、性别、文化程度、家族史、有无心肌梗死史等多因素的影响。本研究是根据自我调节理论,通过构建病人对疾病的表达来了解病人在慢性病病程中对疾病的适应性,对临床具有重要的实践意义,有助于医护人员帮助病人修改或重组他们对疾病解释的个人模型。今后的研究方向是探究疾病感知与冠心病病人自我管理、二级预防的关系,为护理人员实施护理措施,针对性提供健康宣教提供依据。
[1] Yaraghchi A,Rezaei O,Mandegar MH,etal.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illness perception and quality of life in iranian patients with coronary artery bypass graft[J].Procedia-Social and Behavioral Sciences,2012,46:3329-3334.
[2] Leventhal H,Leventhal EA,Contrada RJ.Self-regulation,health,and behavior:A perceptual-cognitive approach[J].Psychology and Health,1998,13(4):717-733.
[3] Smith OR,Pedersen S,Van Domburg RT,etal.Symptoms of fatigue and depression in ischemic heart disease are driven by personality characteristics rather than disease stage:A comparison of CAD and CHF patients[J].Eur J Cardiovasc Prev Rehabil,2008,15(5):583-588.
[4] 宋莉,胡大一,杨进刚,等.疾病感知问卷中文版对急性心肌梗死病人的适用性和信效度分析[J].中国心理卫生杂志,2007,21(12):822-825.
[5] Weinman J,Petrie KJ,Moss-Morris R,etal.The illness perception questionnaire:A new method for assessing the cognitive representation of illness[J].Psychology and health,1996,11(3):431-445.
[6] Yan J,You LM,He JG,etal.Illness perception among Chinese patients with acute myocardial infarction[J].Patient education and counseling,2011,85(3):398-405.
[7] 孟利敏,王欣,姚宏亮,等.住院老年慢性病病人抑郁与社会支持的相关性[J].中国老年学杂志,2012,32(23):5232-5233.
[8] Monirpoor N,Besharat MA,Khoosfi H,etal.The role of illness perception in predicting post-CHD depression in patients under CABG and PCI[J].Procedia-Social and Behavioral Sciences,2012,32:74-78.
[9] 杨进刚,杨跃进.女性冠心病特点及介入治疗进展[J].心血管病学进展,2011,32(2):141-143.
[10] 刘雯,卢惠娟,胡雁,等.急性心肌梗死病人院外压力感受的质性研究[J].护理学杂志,2011,26(13):68.
[11] Devcich DA,Ellis CJ,Gamble G,etal.Psychological responses to cardiac diagnosis:Changes in illness representations immediately following coronary angiography[J].Journal of psychosomatic research,2008,65(6):553-556.
[12] Aalto AM,Heijmans M,Weinman J,etal.Illness perceptions in coronary heart disease:Sociodemographic,illness-related,and psychosocial correlates[J].Journal of psychosomatic research,2005,58(5):393-402.
[13] Fennessy MM,DeVon HA,Ryan C,etal.Changing illness perceptions and adherence to dual antiplatelet therapy in patients with stable coronary disease[J].Journal of Cardiovascular Nursing,2013,28(6):P573-583.
[14] Astin F,Jones K.Changes in patients’illness representations before and after elective percutaneous transluminal coronary angioplasty[J].Heart & Lung:The Journal of Acute and Critical Care,2006,35(5):293-3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