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个角度会更“美”
2014-12-16李芙蓉
李芙蓉
【教材原题】
找出你以前的写景作文,根据“多角度描写景物”的要求进行修改,尽量多增加一些描写角度,丰富文章的内容。不少于500字。
【写作导引】
同学们,你们是否有过这样的感受:当阅读一段优美的景物描写时往往会产生一种身临其境的感觉,闭上眼睛似乎能给我们带来无尽的享受与回味。朱自清的《春》正是凭借着优美的景物描写成为了写景散文中的一颗明珠,一直光彩夺目。贾平凹的《风雨》更是了得,全文没有出现“风雨”二字,却带着我们着实感受了一场狂风暴雨。这些写景的佳作为何会如此具有感染力呢?就是来源于作者对于景物的多角度描写,同样的景色由于观察者的观察角度不同会给人带来不同的感受,落实到作文里自然是多个角度会更“美”。
下面我们就来看看一位同学修改前后对同一景物两段不同的描写:
1.晚秋的天空是澄清的,山脚下的高粱熟了。
2.晚秋是澄清的天,像一望无际的平静的碧海;强烈的白光在空中跳动着,宛如海面泛起的微波;山脚下片片的高粱时时摇曳着丰满的穗头,好似波动着的红水;而衰黄了的叶片却给田野着上了凋敝的颜色。
很显然前者只能算是景物叙述,而后者才是景物描写。前者虽然也涉及景物,但只是简单地介绍,而像这样的介绍却存在于我们大部分同学的作文中,缺少多角度的观察和感受,自然写不出优美的文章。经过细腻的观察并进行修改,后者则是从形象、色彩等方面进行感性的叙述,并综合运用多种修辞方法,自然给读者带来不一样的美感。
我们该如何做到多角度描写景物呢?这里介绍几种方法:
一、选好时机,定点观察
契诃夫认为“风景描写只有在适当的时候,在它能像音乐或者由音乐伴奏的朗诵,向读者传达这样那样心情的时候才合适,才不至于把局面弄糟。”选好写景的时机后再选择一个合适的固定位置,用固定立足点和变换立足点观察景物的方法,或远观、或近看、或仰视、或俯瞰。同时还要注意观察的顺序,是由近及远还是由远及近;是由上而下还是由下而上,这些都是指空间的变换,还能以时间的变化和游览的先后为顺序,这样所描写的景物不但从多角度叙述而且不会杂乱无章。例如《答谢中书书》一文中,作者写景时仰观“高峰入云”,俯视“清流见底”,平视“两岸石壁,五色交辉”,这就是采用空间观察顺序,使描写的景色具备了空间感;而《观潮》中写景时则采用远望“方其远出海门,仅如银线”,近看“则玉城雪岭际天而来,大声如雷霆,震撼激射,吞天沃日,势极雄豪。”这就是运用了由远及近的空间顺序写景。由此可见,观景的点有变化,所观察的景物形态、色彩、情状就自然各不相同,自然也写出了景物的不同特点。
二、 移步换景,变化角度
苏轼《题西林壁》中写道:“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由此可知观察角度的不同(俯视、仰视、远眺、近看),景物的视觉形象会呈现出千姿百态,如果再加上观景时走动起来,变换远近距离、高低位置和各种视角,观察同一景物的不同侧面、局部,以及不同景物的各个方面,然后依次进行描写,自然能使读者对所描写的景物产生更加全面的认识,获得完美的感受。例如《社戏》写“我”跟小伙伴们乘船“飞一般径向赵庄前进了”,沿途所见夜景,包括自然景物和人文景观都随着人物的观察角度的移动展现出不同的景象。同样的景物由于观察点的移动而呈现出异彩,让读者细品之后竟然有种想要走进赵庄的夜晚之感。
三、精细观察,描写景物
对所写景物做到认真观察、抓住特点,是写景的关键。而能否抓住景物的特点,关键在于作者细心的观察,并将观察所得铭记于心。正所谓:“静观默察,烂熟于心”。因此在观察景物时,必须善于抓住不同季节、不同时间、不同地区中景物呈现出的颜色、形态、声响、气味等方面特有的变化,善于通过眼、耳、鼻、舌、身等感官去观察、体会。甚至有时可以从现实之景延伸到想象之景。朱自清的《春》中就有这样一段描写:“红的像火,粉的像霞,白的像雪。花里带着甜味儿;闭了眼,树上仿佛已经满是桃儿、杏儿、梨儿。花下成千成百的蜜蜂嗡嗡地闹着,大小的蝴蝶飞来飞去。野花遍地是:杂样儿,有名字的,没名字的,散在草丛里,像眼睛,像星星,还眨呀眨的。”作者抓住了各种花的颜色,从视觉、听觉和感觉来描写景物,甚至还加入了自己的想象,使得这个“春花图”充满了美感。
虽然写景需要多角度观察,但我们不能把写景作为自然主义的纯客观的描绘,而应渗透人物的感情。王国维在《人间词话》里把境界分为“无我之境”和“有我之境”。所谓“有我之境”即“物皆著我之色彩”。如果作者能把自己的感情或者文中人物的思想感情渗透于描写的自然景物中,那这些景物将会更多一份灵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