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教书育人:管理何为

2014-12-16张积平

教书育人·教师新概念 2014年12期
关键词:领导管理教育

张积平

教师作为教书育人的主体,教育是方向,管理是引擎,只要方向在,引擎就有力。教师要在如今课改的风口“过日子”,在当下潮起的浪尖“避风险”,就得从教育的高度去考虑管理问题,实施精准管理,尽早摆脱依靠体力“打杂”、“打工”的角色,解除卫生、纪律、分数、宣传、治安、劳动、劝架、监控、候点、杂务等杂事、乱事、小事的纠缠,从工作头绪多、难度大、时间长、事务碎的“满地碎片鸡毛”中走出,从现象上的眼前人治到本质上的长远德治,从外在上的强加桎梏到内在上的自省解放,从习惯上的空洞认知到实践上的体验顿悟,从思想上的逆反敌对到心理上的和谐与共,从渠道上的狭窄短浅到网络上的四通八达,从视觉上的上下层级到实际上的平等互动,从效能上的双重人格到本质上的知行同步,从空间上的雷达监控到行动上的自由生长,从目标上的学术专家到现实上的个性张扬,从学力上的厌学负担到潜能上的乐学志趣,突破教育管理的工具即“方”,向教育领导的工艺即“法”进发。

管理的精度在于要善“预”,超前进行设计,实现从教育管理向教育领导的转变。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曾经说过:“如果缺乏科学的预见性,如果不具备今天就把几十年后才萌发的种子储存在人体内的能力,教育便会成为简陋的看管,教育者便会成为愚钝的保姆……”教育管理的根基在于教育领导,其所体现的是一种引领、疏导、预防、民主、沟通、合作、发展的管理新理念,意在摆脱传统的监管控制为学生铸造“循规蹈矩”的精神与行为桎梏,按照尊重需求、理解信任的“分层理向”原则,和学生一道创造“方”和“法”的“科学处方”,建立管理高速路的“创意弯道”,做好精准引导的顶层设计实施蓝图路径。从教育管理的管制行为移植教育领导的领导思维视角,去生成教育管理特有的属于领导理念的“领导之心”塑造“领导之脑”、属于领导信念的“领导之脑”驱动、属于领导技术的“领导之手”三个层面的领导风格与领导精神和领导信仰,达成坚守“做正确的事”的领导价值与信念底线,建立共同的愿景和目标,扩展集体全体成员的领导意识与能力,坚守“底线教育”和“教育底线”,共同预防盲目简单的“严禁”、“不许”、“强迫”、“命令”、“斥责”、“说教”、“监控”、“恐吓”、“压制”、“摧残”等专制人治式的“苛刻硬管”,造成的结果:一是低效;二是无效;三是只会产生诸如“面具表演”、“猫鼠闹剧”、“变脸游戏”、“瞎眼雷达”等短暂的眼前表面效果;四是敌对叛逆形成集体无意识;五是一旦在脱离看管或在某种诱因的引发下可能导致爆发“地震火山”等“无法无天、野蛮复位”的叛逆之举。

管理的效度在于要善“投”,增加情感投入,实现从看管压服向心理降服的转变。教育管理与“全天候”式的无缝体力、近视功利、冷漠稻草人投入不一定是正比例函数关系,若如此投入,换来的只能是恶性循环的苦果。但真情实意的关怀、真爱友善的关心、情真意切的帮助、冷暖贴心的指导,恰如山谷的回音,你输出和投入多少,就会返回和收获多少,甚至更多。所以,要使学生对管理自愿接受、乐于接受、无意接受,就必须实施从情感上的冷漠向情境上的丰富投入:一是投入交往,投入真实情感而非虚假功利,让教育真正成为师生间的交往活动;二是投入观念,投入思想灵魂而非束缚阻击,设法让开始入学的学生,由“个个不同”最终变为“个个相同”的传统教育观念反转;三是投入乐趣,投入精气接生而非工具期待,重树苦乐意识,重振苦乐精神。做任何事如果由于“被迫”的勉勉强强,当然很痛苦、很可怜,但若是“嗜好”情况大不一样。事实充分说明,什么叫苦,自己不愿意做又因外界压力非做不行,这才叫苦。“苦”在乐无穷,“苦”中金生福。四是投入方法,投入人格引领而非体力禁锢,通过动态镜像法、谈心咨询法、交往沟通法、信息会诊法、实践顿悟法等,与学生交换思想、交换心情、交换分享,倾听学生的心声,掌握学生的需求,聆听学生的愿景,关注学生的动态,把脉学生的期待,满足学生的愿望,解读学生的困惑,让学生对教育可信、可靠、可学、可行;五是投入真爱,投入疏导理念而非雷达监控。从意识层面上树立面向全体,小天鹅要爱、丑小鸭更要爱的“一个不弃”的全员思想,从技术层面上掌握欣赏、激励、唤醒、褒贬等十八般武艺“一套不缺”的共鸣技艺,从实践层面上实施德智体美劳“一样不少”的五育路径,从举措层面上强化教育无小事的“一点不漏”的平凡信念,从情感点评层面上坚持“一人不偏”的公平原则,从标准层面上创立“一行不止”的“另起一行”评价方式,从行为层面上明确代替了、强制了不会有好效果的“一处不替”的体验气场,从火候层面上把握“一度不差”的铁温度钢执行效应。实现从冷酷寒冬向四季自然的转变,让个个都快乐追求梦想,为自己加油打气、鼓掌喝彩,咀嚼亲自贴上“第一标签”的幸福,给自己心理一片晴空,在沐浴个性、感受特长、分享特色的心理绿灯中寻求发展交集。

管理的厚度在于要善“理”,提升思想内涵,实现从表面行为向内在思想的转变。管理的起点在“理”,过程也是“理”,终端还是“理”,重点在“理”,根基在于“理”,目标更是“理”,没有“理”就不好“管”,也无法“管”。只有“理”,才能走出“以管代教”、“以罚代育”、“以灌代理”等头疼医头、脚痛医脚、零打碎敲的软方法不管用,硬方法不能用的困境。“理”从教育内化起航、活动外化体验。“理”的目的是调动人的积极性,“理”的过程就是对人的主观能动性的组织和调动的过程,用柔性策略创造具有亲和力的人文环境,用刚性制度建立一个秩序井然的集体环境,以畅通“理”的渠道、明确“理”的流程、参与“理”的过程,破解学生心头事、忧愁事、纠纷事、闹心事、不平事、难缠事,从而把“人”的管理置于对人的尊重、信任上,将“事”的管理置于人的自觉、责任上,将“时”的管理置于人的生命、生活上。

管理的信度在于要善“放”,放手发力慎独,实现从被动他律向主动自律的转变。“放”一方面是放弃“单枪火拼”、“单打独斗”、“我的地盘我做主”的封闭“小管理”模式,另一方面是敢于放手,勇于解除依靠体力监管的本末倒置低效方式。学生的事情尽量让学生大胆去尝试,不因管得过宽、过多、过细、过杂、过滥而越俎代庖,由此不但挫伤了学生的自尊心和积极性,最终还落得“种了别人的承包地,慌了自己的责任田”的无效瞎忙尴尬宭境。智慧、艺术的选择是腾出时间,发挥脑力劳动者引领的天职,驱动内部引擎,纵向激活,向自我发展,向集体融入,助推外部环境,横向联动,向家庭延伸,向社会拓展,构建自我、民主、全员、自主、开放的有效“大管理”环境。

管理的深度在于要善“思”,仰起问号脑袋,实现从体力投入向智慧谋划的转变。管理谋划的能力取决于全方位超前的反思。什么是反思?也就是自己跟自己谈心,谈出一片新天地;自己与自己对问,问出新自我。如何反思?最有效、最关键、最简单的,就是每天甚至每时坚持反绉式自问自答:观念我转变了吗?是如何转变的?理念我创新了吗?是如何创新的?学生我关爱了吗?是如何关爱的?教材我吃透了吗?是如何吃透的?教法我改进了吗?是如何改进的?学法我指导了吗?是如何指导的?课堂我驾驭了吗?是如何驾驭的?德育我落实了吗?是如何落实的?示范我做到了吗?是如何做到的?管理我领导了吗?是如何领导的?如此等等,从不同层面时时思虑、处处留心、点点探寻、滴滴汇聚,由此诠释:教育教学如何教?怎么育?怎样学?教育管理如何教?怎么管?怎样理?领导学生如何领?怎么导?怎样引?无非是个活动过程,是个精神接生艺术。这就是管理初期要站在前面实干,管理中期要站在中间协调,管理后期要站在后面指导,逐步实现管理主流意识形态由一元化导向向多元化导向转变。

管理的光度在于要善“谋”,营造生命彩虹,实现从禁锢生命向激扬生命的转变。“谋”即营造具有强烈约束力和感染力的育人环境,这是取得良好教育效果的关键。因为,人具有被动性的一面,是需要约束的;也有主动性的一面,是可以感染的。例如,在一个整洁优美、庄严肃穆、积极向上的环境氛围中,谁都不敢轻易随地吐痰、大声喧哗、随心所欲,为什么?是环境的约束力与感染力;否则,人人随意乱扔、嘻嘻哈哈、打打闹闹,为什么?还是环境的约束力与感染力。所以,管理应在育人环境上动脑筋,在营造氛围上下工夫,让每一处空间、每一个物件、每一张面孔、每一项活动、每一种精神都成为教育资源,并由此来解读学校是什么?学校是所有的人员、所有的设施、所有的活动、所有的精气、所有的点滴都应该对学生产生影响力的地方,即学校的一切没有与教育无关的,没有与发展无缘的,没有与健康无染的,因而成为铸造德行、养成品行的大熔炉。

管理的高度在于要善“隐”,彰显无痕境界,实现从显性有我向隐形无我的转变。无痕是教育的最高境界,管理也是如此。管理艺术除了设计巧妙的活动体验外,管理者更要注重对对象影响最为深刻、最为直接、最为有效的自我形象进行艺术设计,这是无痕教育的一个重要因子。其中,仪表形象是做人素养、修养、涵养、气质、思想的直接表观反映,是影响把学生教育成什么样的人的显性标杆问题;思想形象是做人立场、观念、意识、心灵、价值的间接隐性反映,是影响把学生教育成什么样的人的无形推手问题;工作形象是做人能力、态度、方法、情感、处事的直接综合反映,是影响把学生教育成什么样的人的整合旗帜问题;生活形象是做人习惯、地气、导向、意志、品位的直接表观反映,是影响把学生教育成什么样的人的隐性引擎问题;人格形象是做人品质、信念、精气、底气、心理的直接表观反映,是影响把学生教育成什么样的人的总体开关问题。教师要以特有的职业道德体现,围绕语言、情感、精神、灵魂、行为等不可忽视的“小节”进行自我形象策划,从严治教的导师形象、以范示人的父母形象、德才兼备的学者形象、立德树人的引领形象、遵法守纪的公民形象,彰显自我就像空气的存在一样,让人须臾离不开,但又明显感觉不到我们的存在。

管理的浓度在于要善“悟”,强化知行统一,实现从认知内化向行为外化的转变。管理不能满足于表面的“很听话”、“出满勤”、“守到点”、“候无事”、“都知道”,而是从学生的“内在需要”着手将“过得去”变“过得硬”,发力启动思想大美教育、法治文明教育、科学信念教育、生命健康教育、活动体验教育“五育”路线图,施行仁、义、礼、智、信“五种”总开关。真正解决思想深层次的认知是“一套”的“知道”问题和心理叛逆性的行动是“另一套”的“不行”问题:在监管前唯唯诺诺,很乖巧;在学校里畏畏缩缩,很听话;在家庭里歪歪扭扭,很霸道;在社会上随随便便,很冷漠。将这种出于外在强制的“笼养”行为,转变成出于内在的需要、内在的道德动机、内在的“天养”习性,生成表内如一、知行一致的人格品行。

管理的标度在于要善“远”,着眼未来发展,实现从专家定位向和谐人生的转变。教育的终极目定位,应使学生离开学校时,成为和谐的人而不是专家。从这一战略目标出发,管理从注重尊重人、发展人、完善人的做人教育起航,着眼良好性格与道德行为规范的养成教育和训练过程的人格教育,发力自我认识、自我体验、自我控制、自我接纳、自我意识的自我教育,给力适应生存、幸福生活、鲜活生命、体验感恩、辐射灵性的生命教育,由此破解“只要把学习搞好了,别的什么也不要管”这样扭曲的价值观,助推了“只顾把分数提高了,别的什么也不用教”这一扭曲的教育观,产出了“只要学习成绩好了,别的什么也都好了”的扭曲学生观。才会在基础教育阶段,只有抓住以不仅直接关系到学生能否学好,而且直接影响着全面协调健康发展的爱学、会学、好学、想学、能学这一成败的关键性标杆问题,解决一切重要素质发展之源、营造之本的爱学问题,就能促进学生各种优良品质、基本素养的和谐发展,就能促使素质教育落到实处。

管理的刚度在于要善“柔”,凸显柔能克刚,实现从硬性指标向软性温度的转变。长期以来,教育质量的评价标准只是局限于“分数GDP”的狭窄层面上,使占教育1/5的智力教育这一项“硬任务”,压倒了占教育4/5的非智力教育这涵盖四项教育的“软任务”,造成“五字”教育方针出现了“1>4”的本末倒置问题,“人”的发展仍然只是喊在嘴上,停在纸上,没有实质性的进展,人文教育要求上课表、进课堂、入头脑,实际还是有名无实,多套课表排得满满当当,课余只有“课”没有“余”,人们期待“工具性教育”回归“目的性教育”也就只能是期待。一切为“工具性教育”开道让路,为“升学GDP”摇旗呐喊,教育也因此偏离了它应有的是一种和谐精神培育的过程这一本质轨道;出现了严重的科学求真教育与人文求美教育两种视觉的倾斜;导致只有能解读我国教育方针的素质教育“三维目标”,在培养和谐的人而不是专家这个教育大系统中其他子系统不能和谐运行;人性向善的心理、人心向美的本源、人本向学的期望、人道向导的主体四大教育趋向不明;思想道德教育、法制信念教育、生命健康教育、大美文明教育、科学实践教育“五种途径”受阻。所以,素质教育喊了多年,实施了多年,可时至今日,教育实情植入生硬拙劣的应试教育不能自拔,人人大喊素质教育回归,人人期待素质教育上演,但教改依然只有“教”不见“改”、自习只有“习”没有“自”、假期只有“期”没有“假”……如果说屡禁不止的体罚、永无休止的逃学、教而不断的厌学这些还只是局部瑕疵的话,陈旧的惯性灌输,空洞的刚性桎梏,则是贯穿教育全过程的最大“硬伤”。因此,教育管理必须从教育的核心首要抓起,改变德育的重要性往往是口头上、文字上强调的多,在具体行动上落实的少,说起来重要,做起来次要,忙起来不要,出了问题大喊大叫的可有可无、可强可弱的格局,解除置顶回潮的分数排名,走出持续井喷的教育乱象,正视穿行如织的工具考试,破解虚假繁荣的作秀态势,促使教育走向宁静致远的境界性,自由自觉的和谐性,简单质朴的简约性,自然生长的本真性,有教无类的平等性。让德育工作真正落在实处,只有这样,教育管理才能“硬”起来。

教育觅真爱,管理心海游。教育是一种具有社会功能的文化形态,管理是一种体现教育实施过程中的情感表达的艺术形式。教以载道,理以传神。从教育文化与教育艺术的双重视觉立场,关注教育实施与精神世界的完美统一,这是教育人的基本思维方式和处世方略,在某种程度上,教书育人,教育管理力求从人的神经末梢触及活跃细胞,觅及心智、神采、气韵、法度、人道的结合,获得教书育人的最大公约数,彰显教育管理的最好风景线。

(作者单位:甘肃镇原县王寨中学)

猜你喜欢

领导管理教育
国外教育奇趣
枣前期管理再好,后期管不好,前功尽弃
题解教育『三问』
教育有道——关于闽派教育的一点思考
办好人民满意的首都教育
2016重要领导变更
领导致辞
“这下管理创新了!等7则
人本管理在我国国企中的应用
不能比领导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