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试论当今中国体育的价值理念

2014-12-16黄文宾

湖南师范大学社会科学学报 2014年6期
关键词:价值理念建构

黄文宾

摘 要:体育文化建设是以体育价值理念为指导的。建构合理科学的体育价值理念是当今中国体育文化建设的重要课题。体育价值理念,就是人们对体育应该具有什么价值,应该怎样去判断体育价值的思想和态度。当今中国体育价值理念的建构,需要以对人的本性的多层次理解为理论基础,同时立足于当今中国体育的现状,通过对体育历史演进过程中形成的价值理念的批判继承来实现。当今中国体育价值理念的基本内容有三个方面,即人本体育、和谐体育、审美体育。

关键词:中国体育;价值理念;建构

在当代,随着经济社会的不断发展,体育无论是对社会还是对个体都发生着越来越大的影响:在社会领域,体育发挥着经济、政治、文化等方面的功能;在个人生活领域,以强身健体、锻炼心智为归依的大众体育日益引起人们的关注。相应地,有关体育文化的建设问题也成为政府、大众和学界关注的重要话题。体育文化建设是以特定的体育价值理念为指导的,从而,建构科学合理的体育价值理念,就成为体育文化建设中的一个核心问题。

一、体育价值与体育价值理念

要理解体育价值,首先要从理解价值这一范畴入手。什么是价值?马克思指出:“‘价值这个普遍的概念是从人们对待满足他们需要的外界物的关系中产生的”{1},是“人在把成为满足他的需要的资料的外界物……进行估价,赋予它们以价值或使它们具有价值属性”{2}。由此可见,价值是一个反映人与外物关系的范畴,在这一关系中,人是主体,外物是客体,当客体满足了主体的某种需要时,就产生了价值。“所谓价值,是特指主客体关系的一种内容,这种内容就是:客体是否满足主体的需要,是否同主体相一致,为主体服务。”{3}价值根源于客体特性,决定于主体需要,形成于社会实践。

基于对价值范畴的上述理解,我们可以将体育价值理解为体育对人的需要的肯定性关系,即体育对人的需要的满足关系。和一般的价值范畴一样,体育价值同样包含了三个要素,即人对体育的需要、体育本身具有的属性和特点、体育实践活动。人的需要是一个历史的、发展着的范畴,不断发展的需要使人们对体育提出更高和更广的要求,也因此推动体育实践的不断发展,使体育获得新的价值内涵。如果说,价值是反映客体属性与主体需要之间的关系的范畴,彰显的是客体能否满足主体需要的特性,那么,价值理念则是作为主体的人对价值本身所持有的理想和信念。价值理念和价值观念既有联系又有区别,两者的联系表现为,无论是价值理念还是价值观念,都是人们对什么是价值、某一客体对象是否具有价值、人们怎样去创造价值等问题的看法,两者的不同处在于,价值观念更具体,因而也更具有多变性和易逝性,而价值理念则表现为人们对自己所认可的某种价值观念的执着与持守,因而它更具有理想性和稳定性。换句话说,如果说价值观念是对价值是什么、客体有无价值以及有多大的价值的一种事实性陈述,那么,价值理念则是对价值应该是什么、客体应该具有什么价值以及应该怎样去判断客体的价值的应然性表达。在价值哲学的意义上,“应然性”表达代表的是人们的理想性追求,是对现实性的一种超越。

在理解了“价值理念”这一概念之后,再来分析体育价值理念的内涵,相对来说简单多了。所谓体育价值理念,就是人们对体育应该具有什么价值,应该怎样去判断体育价值的思想和态度。在实际生活中,体育有很多种价值,但并不是所有的体育价值都能被人们所认可,人们对体育价值系统中的某些价值的认可和持守,表达出人们对体育应该是什么或应该成为什么的理想诉求,也反映出体育实践者的目的指向。

人们的社会实践是受特定的价值理念支配的,有什么样的价值理念,就会有什么样的实践目的和实践方式、手段从而导致不同的实践结果。实践的过程是文化的创造过程,实践的目的、手段、方式以及结果的不同,意味着文化的不同。正是在这个意义上,我们认为价值理念是文化的灵魂,决定着文化的性质、类型和特点。体育文化同样如此,决定体育文化的性质、类型和特点的是隐含在体育文化背后的体育价值理念。建设健康合理的体育文化,首先就需要我们建构合理、科学的体育价值理念。如何建构合理、科学的体育价值理念呢?这就是笔者接下来要进一步分析的问题。

二、当今中国体育价值理念建构的理论基础和现实依据

合理、科学、先进的体育价值理念的建构需要其理论基础和现实依据。从理论基础看,体育是属人的活动,是满足人的需要的,因此,体育应该以什么样的面貌呈现出来,取决于人对自身需要的理解和把握程度,对人的需要的理解和把握,说到底,是对人的生命存在本性的多方面把握。从现实依据来看,体育的发展已经经历了漫长的历史,今天的体育是在历史的体育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而历史不是实验室,不能退回到原点,也不能复制,因而,体育通过漫长的历史发展过程而在今天所呈现出来样态,其中包含着合理、优秀的价值理念的因素,也衍生出了一些不合理的成分,这是我们今天建构合理体育价值理念需要深刻反思的。

1. 人的存在的多层次解读:当今中国体育价值理念建构的理论基础

人的存在是多层次的。首先,从自然科学的角度看,人是一个自然生命的存在。作为自然生命的存在,人在天地万物中最为灵秀,荀子说人“有气,有生,有知且有义,故最为天下贵”。当然,在自然的意义上,“最为天下贵”的人同样和其他动物一样,也有饮食男女和生老病死,摆脱不了自然规律的制约。但是,人的自然需要和动物的本能需要又有着本质的区别,导致这种区别的根本原因,来自于人社会性本质。其次,从社会文化的角度看,人是社会文化的存在。关于人的社会本质的具体内容,不同的文化系统有着不同的理解,但是,笔者认为,迄今为止,马克思对人的社会本质的理解最具启示意义。马克思在阐述人的社会性本质时指出:“人的本质不是单个人所固有的抽象物,在其现实性上,人是社会关系的总和。”{4}这就是说,人是社会关系的存在。作为社会关系的存在,人产生了不同于动物的诸多社会性特征,人所具有的意识和自我意识就是其中最为重要的特征。意识和自我意识的产生使人和人置身其中的世界成了能够被意识到的存在,人类的实践活动也因此获得了不同于动物本能活动的特点,成了有意识有目的的活动——人可以把自己的需要、目的和愿望投射到对象上去,通过实践活动对对象进行改造,使对象成为为我的存在。也正是在有目的的实践活动中,人最终超越了动物,实现了自然性存在与社会性存在、个体性存在与整体性存在、物质性存在与精神性存在的有机统一,从而也使人的需要获得了更为丰富的内容,并推动着人类的实践活动向深度和广度拓展。再次,从个体生存和人类整体生存的终极追求的角度看,人还是美的存在。在马克思看来,人的社会性本质不仅可以从现实的社会关系的角度来理解,而且应该也必须从人的理想性和超越性的角度来理解。无论是超越性还是理想性,都指向个体和整体共同的追求,即自由。这种自由在个体层面上讲,是当下生存处境中的心灵解放,是人的不为世俗功利所牵累的自得其乐的境界(如冯友兰的“天地境界”);从整体层面上讲,是人类冀求的人的素质和潜能的充分发挥,是人和外部世界关系的全面生成,一句话,即人的自由而全面的发展。对人的存在本性的多层次解读,为我们全面理解人的需要提供了前提,从而也为我们建构合理、科学的体育价值理念提供了前提。

2. 当今中国体育文化价值理念的现状分析:体育价值理念建构的现实依据

对人的存在本性的多层次解读,只是为合理、科学的体育价值理念的建构提供了可能性,其能否转化为现实性,则还需要现实社会条件的支撑,没有现实的社会条件的支撑,再完美的体育价值理念都会成为空谈。由此,我们必须进一步考察当今中国体育价值理念建构的现实依据。

无论是从世界体育的发展史还是从中国体育的发展史来看,体育的价值都经历了从单一向丰富的演化过程。体育最原始的价值无疑是强身健体、锻炼心智,后来是自我确认(如古希腊时期的奥运会,就是通过体育竞技来确证自我的方式),再后来,体育衍生出政治价值、经济价值、文化价值等等。今天,随着政治、经济、文化由传统社会向近现代社会的转型,体育的原始价值和次原始价值即强身健体、锻炼心智与自我确认仍然被保持下来,但过度的政治化、经济化已使人们的体育价值理念发生了一定程度的错位。

从经济方面看,经济市场化是当今中国体育生存的经济环境。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资本—利润”逻辑到处发挥着作用。市场经济和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结合,凸显了资本力图把人类生活全部“资本化”的企图与努力,体育作为人类生活的一部分,自然也“在劫难逃”,体育商品化、体育产业化正是资本逻辑的必然结果。体育与市场经济的联姻,使体育的经济利益目的大大强化了。体育与市场经济的联姻的第二个结果乃是体育职业化。而体育的职业化,使得从事这一职业的人们必然要考虑如何通过自己的职业获取更高报酬的问题,体育的工具价值被大大强化了。

从政治方面来说,世界范围内存在社会制度、意识形态的差异、对立与冲突,构成当代中国体育生存的政治环境。世界范围内存在的社会制度和意识形态的差异,使得不同国家、不同地区、不同社会制度以及不同民族之间利益对立与冲突不可避免,体育也成为不同国家、不同民族以及不同的社会制度和意识形态之间进行斗争的工具,体育运动场成了没有硝烟的战场,体育常常与国家荣誉、民族尊严与民族自豪感紧密联系在一起,成了“生命中不能承受之重”。

从文化方面来说,价值多元化和文化世俗化是当今体育生存的文化环境。价值多元化是20世纪以来人类社会发展过程中的一道文化风景。随着传统社会向近现代社会的转型,人们的生存方式也发生了转变,一方面,生存意识由注重整体转向注重个体,个体的差异性和丰富性导致主体由单一的需要层次向丰富的需要层次转化{5};另一方面,生存方式由盲目被动转换到自觉主动。随着生活资料的丰富、生活空间的拓展和闲暇时间的增加,人们生存的自由度大大增强,主体选择的自觉性也普遍提高,个性化、丰富多样的生存方式得到越来越充分的体现。生存方式的这种转变必然导致价值多元化,而价值多元化又必然导致人们对体育价值的多元化认知,制约着普遍性的体育价值理念的形成,导致体育价值相对主义和体育价值虚无主义的产生。文化世俗化在解构体育价值的神圣性(诸如体育象征国家荣誉、民族尊严等等)方面有积极作用,但是也极容易将体育导向功利主义和物质主义。

当今中国体育的现状为体育价值理念的建构提出了如下问题,这就是,既然当今世界社会制度、意识形态的差异和市场经济的发展,已然导致了体育的过度政治化和功利化,而文化的世俗化又使人们对体育价值的认知趋向多元化,在解构体育神圣性价值的同时又强化了体育的世俗功利取向——所有这些,都导致了体育价值理念在一定程度上的错位,那么,在当今体育价值理念的建构中,是否应当彻底否定体育的政治价值、经济价值以及体育价值认知的多元化呢?答案当然是否定的。这是因为,历史的发展是前后相继的,当今体育运动的现状是以往体育发展的必然结果,正如老黑格尔曾经说过的那样,“凡是存在的,都是合理的”,历史发展有其自身的逻辑,人们只能在历史已提供的基础上去进一步创造新的历史,这种创造既应该是对以往历史的继承,也应该是对以往历史的反省与批判,而不是对以往历史的全盘继承或全盘否定。当今中国体育价值理念的建构同样要遵循这一历史发展的规律。

三、建构合理科学的体育价值理念

从上述建构体育价值理念的理论基础和现实依据出发,笔者认为,当今中国合理科学的体育价值理念的建构应包含如下主要内容。

1. 人本体育

所谓人本体育,就是说,体育的发展应当把人当做目的,而不是手段。以人为本的“人”是相对于“神”和“物”而言的。以什么为本,解决的是人的实践活动的目标指向问题。在西方中世纪时期,人的活动是“以神为本”,而在近代资本主义生产关系产生以后,人的活动表现为对资本增值的追逐,人成了人格化的资本,这是“以物为本”。无论是“以神为本”还是“以物为本”,都使人丧失了目的性价值,沦为一种工具性存在。中国文化有源远流长的人本主义传统,在中国古代思想家看来,人是“天下最可贵者”,所以,人的一切活动都要把人自身当做“本”而不是“末”。近代以来,中国开始了现代化的历程。十一届三中全会开启了中国社会的改革开放之路,市场经济体制的选择和实践,把中国的现代化事业推到了历史发展的新阶段,物质财富丰富了,生活水平提高,国家面貌发生了深刻变化。但是与此同时,市场经济的固有逻辑又使得人们对物质财富欲望到达了前所未有的程度,人们在对物质财富的追逐中逐渐迷失了自己的本性,陷入物欲中不能自拔,成了物的奴隶和工具。无论是西方还是中国,在不自觉的“以物为本”的价值理念的推动下,竞技体育成了谋取经济利益的方式,体育商品化成为时代浪潮,不少人为了谋求经济利益,不惜以身体和心智的损害为代价,偏离了体育的本意。我们今天要建立合理科学的体育价值理念,必须矫正这种价值理念,树立以人为本的价值理念,使体育向人本主义复归。

人本体育具有多方面的内涵,首先,体育应该把人当做目的,为了人的健康和全面发展而发展体育,并以此作为判断体育各具体存在形式以及各项体育制度安排是否合理的最高价值标准。其次,在现代社会中,体育是人的一项基本权利,政府应该创造条件保障人的这一基本权利的实现。再次,要把人作为体育发展的根本动力,这就需要突出体育的原始价值和次原始价值,即强身健体、锻炼心智以及自我确证的价值,唤醒人们自觉的体育意识,以推动体育的繁荣与发展。

2. 和谐体育

所谓和谐体育,是指应该确立体育各种不同价值协调发展的价值理念。由此要实现几个方面的统一。

第一,就体育的本源性价值和派生性价值的关系而言,要实现体育的本源性价值和派生性价值的统一。体育产生的最初的原动力乃是强身健体、锻炼心智和自我确证,体育对人的这两种需要的满足所体现出来的价值,就是体育的本源性价值,而体育的政治、经济和文化价值则是体育的派生性价值,合理科学的体育价值理念,应该将两者统一起来,而不能过分强调体育的派生性价值如过度政治化和过度经济化,也不能借口体育的本源性价值而否定体育的派生性价值。

第二,就个体而言,要实现身体价值与心灵价值的统一。人是身心合一的存在,强健的体魄是人的生命存在得以持续的自然基础,但是,单纯的身体只不过是一团血肉,没有高尚的灵魂和健康的心理指引,强健的体魄也会失去属人的本质。因此,当今的体育价值理念既要重视体育对强身健体的价值,更要强调体育在确立人生理想,培养健全人格和健康的心理素质方面的价值。

第三,是就个体与整体的关系而言,要实现个体功利价值和社会道义价值的统一。随着体育竞技和体育职业化的联姻,出现了一大批以体育竞技为职业的人群。在社会分工体系中,职业乃是谋生的手段,因而,体育实践渐渐异变为一种劳动形式的付出。既然是一种劳动形式的付出,就需有劳动报酬的获得。也就是说,体育实践活动带有了功利的物质目的,无论是举办方、裁判员还是运动员,都期望以自己的体育实践得到某种物质回报。从现代经济学的角度来看,这一现象的存在是合理的,我们不妨将之称为体育的功利价值。但是,当人对功利的追逐欲望无限膨胀时,合理的功利价值取向就可能翻转成不择手段的物质利益追逐。当今中国体坛出现的黑哨、假球、兴奋剂事件,都和这种过度的利益企求有关。因此,在承认个体合理功利追求的同时,也应该重视体育从业人员注重社会道义价值。所谓道义价值,是指人的行为符合普遍性的社会道德要求而形成的价值,诸如公平正义、诚实守信、责任承当等等。

3. 审美体育

什么是美?无论是中西方,“美即和谐自由”的思想一直是美学理论的主流。{6}德国古典美学从康德到黑格尔都是沿着这一思路在思考美学问题。黑格尔之后,马克思也主张美是自由和谐的思想,认为,人的劳动和动物的本能活动的根本区别,就是人的劳动是自由自觉的活动,正因人的劳动是自由自觉的活动,所以,人才能把内在尺度运用到对象上去“按照美的规律来建造”。

在中国,自由和谐美学思想也是源远流长的。道家老子讲的“顺乎自然”就是自由和谐思想的另一种表达。庄子认为人虽不能实现彻底的自由,却能够通过心灵的修炼而达到精神上的自由,可以克服人生的许多负累,成就逍遥的人生。儒家与道家不同,他们强调社会秩序的重要性,因此他们把美德的基础奠定在道德之上。孟子认为“可欲之谓善,有诸己之谓信,充实之谓美”{7}。这是从道德的角度来谈论美的。儒家论美以道德人格为核心,以道德修养上的自由境界为人格之美,也体现了美是自由和谐的思想。

从美是自由和谐的角度出发来看体育价值理念的问题,可以这样来理解审美体育,所谓审美体育,是指体育在终极的意义上,应摆脱任何形式的外在功利的负累,达到一种自由的、自得其乐的境界。我们在这里所说的摆脱任何形式的外在功利的负累,并不是否定体育在当下的处境下所承担的政治、经济和文化价值,更不是要否定体育的本源性价值,而是说,在心灵境界上既要承认体育所承载的所有合理价值,又不要执着于对这些价值的追求,而达到一种类似于道家老子所提倡的“顺乎自然”的精神境界,在形而下的经验世界中实现形上超越。因为,体育所负载的任何价值的实现都是受制于主体自身的素质能力和外在条件的,这就意味着这些价值可能实现,也可能不能实现,如果汲汲于对体育所负载的价值实现的追求,则极易使人的心灵陷入悲与喜、得意与失意相互转换的负累境地,导致人为物役的异化状态。

注 释:

①②中共中央马克思恩格斯列宁斯大林著作编译局:《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19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63年,第406页,第409页。

③李德顺:《新价值论》,昆明:云南人民出版社,2004年,第30页。

④中共中央马克思恩格斯列宁斯大林著作编译局:《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1卷),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年,第501页。

⑤彭富春:《哲学美学导论》,北京:人民出版社,2005年版,第145页。

⑥万丽华、蓝旭:《孟子》卷十四,北京:中华书局,2006年,第89页。

⑦邓名瑛:《当代中国大众传媒的伦理向度》,《道德与文明》2011年第1期。

(责任编校:文 建)

猜你喜欢

价值理念建构
建构模型 探求最值
多元建构,让研究深度发生
情境—建构—深化—反思
建构基于校本的听评课新文化
祖辈学堂:幼儿园隔代开展家庭教育的实践建构
建构游戏玩不够
高校教师教学全程动态评价体系的思考
围绕企业经营抓党建,以党建带电力企业经营的机制策略
国家治理现代化视阈下出版业发展理念与目标
医学期刊编辑应合理关注论文的伦理审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