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高职院校普通英语和专门用途英语相结合的课程模式探索

2014-12-15黄成柱

广西教育·C版 2014年10期
关键词:课程模式专业英语结合

【摘 要】分析高职高专普通英语教学和专业英语教学存在的问题,提出从课程定位、教学内容、教学模式和教学评价等方面对普通英语和专业英语进行有效衔接,以提高学生的英语能力和专业水平。

【关键词】高职 普通英语 专业英语 结合 课程模式

【中图分类号】 G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0450-9889(2014)10C-0122-02

专门用途英语(ESP)是指为了满足某一特定专业要求而设计的相关英语课程。除了涉及语言学的相关知识外,ESP还涉及专业知识,由于它和特定的学科相关,在教学方针和教学主张上都有别于普通英语(EGP),具有鲜明的特色。随着对ESP研究的深入,我国对ESP教育也越来越重视,不少高职院校除了开设EGP课程,还针对各个专业的特点开设了ESP课程,如酒店英语、旅游英语、汽车英语、商务英语等。2010年颁布的《高等职业教育英语课程教学要求》明确阐述了高职英语教学要“注重培养学生实际应用技能,特别是用英语处理与未来职业相关业务的能力”。该要求还规定了“高职英语教学分为基础阶段和行业阶段。基础阶段的教学内容可与行业阶段的教学内容自然衔接,或将行业英语教学渗透到教学的全过程”。在这样的背景下,对普通英语(EGP)和专门用途英语(ESP)课程的衔接和融合的研究显得尤为重要。

一、高职院校EGP和ESP课程教学存在的问题

目前,高职EGP英语和ESP英语课程教学存在不少的问题,具体表现在:

(一)课程定位模糊。高职英语课程作为一门必修课程,开设在第一学期和第二学期,专业英语课程由于各个专业的需求不同,开设学期和学时不一致。在实际教学中,大部分的高职院校的公共英语课程由公英教研室负责,专业英语课程由各系专业教师负责。大部分高职院校的EGP课程的主要教学目的还是传授学生英语知识和培养听说读写各项技能,以学生通过英语应用能力测试为目标,带有明显的应试倾向。而ESP教学目标知识定位在让学生熟悉专业词汇、术语,以阅读和理解与专业相关的文章,培养学生的专业阅读和翻译能力为主,由于专业文章阅读难度大,学生普遍缺乏学习兴趣。这样的课程定位,明显与“以就业为导向,以能力为本位”的职教理念相违背。另外,不少学校虽然开设ESP课程,但将其定位为考查科目或者选修课,课时少,学分低,学生普遍对ESP课程不够重视。

(二)教学内容缺乏连贯性。目前,广大高职院校采用的高职英语教材中,无论是高等教育出版社的《新编实用英语教程》《大学体检英语综合教程》,还是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的《新视野大学英语教程》,都是围绕日常生活进行编写,主要涉及英语日常生活和文化内容,近乎是高中基础语言知识的重复,与学生的专业甚至是未来的就业岗位鲜少有关系。而ESP有一整套行业特有的词汇、语法、语篇、语域和语体,学生不但要学习本专业相关的词汇,还要掌握行业内在的知识体系。这就导致了高职英语的教学内容和专业英语教学内容脱节,学生在高职公共英语学习结束后,并没有与之衔接的教材,缺乏过渡的英语知识体系,造成高职学生不能很好地接受专业英语的知识。

(三)教学方法陈旧。尽管高职院校倡导高职英语课程教学改革也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是目前以课堂为中心、以教师为中心、以课本为中心和以考试为中心的教学模式还在不少高职院校中存在。一方面,学生受到传统的教学理念影响,习惯性地依赖教材和老师;另一方面,部分教师职业教育理念的缺失,依然以传授知识为主要目的,不注重学生实际应用能力的培养,这样的现象尤其在ESP课堂上表现更为突出。在ESP课堂上,“学习词汇、阅读理解、翻译文章、课后练习”成为专业英语课堂上的主要教学模式。这种逐字逐句、精讲精练的教学模式,很难体现学生的主体性、自主性,案例教学、头脑风暴法、项目教学法等已经在其他学科已经开展并取得教学效果的方法在英语课堂上鲜少使用。虽然不少院校也开展了多媒体方式教学,但不少多媒体课件制作粗糙,PPT课件只是课本内容的电子版,缺乏交互性和多样性,教学成效不大。

(四)教学评价单一。教学评价的最终目的应该是有利于学生的素质教育,促进学生的发展。评价理念对学生的学习成绩有很大的影响。目前在EGP和ESP课堂教学中,普遍采用的评价方式是“平时出勤+作业成绩+考试成绩”的评价模式。这种评价模式的弊端是,为了拿到出勤分和作业分,学生虽然会按时来上课,但是由于高职班级人数普遍在40人至50人之间,课堂上老师不可能随时监管到位,从而出现学生睡觉、玩手机等现象,作业抄袭情况也比较普遍。为了应付考试,学生在考前花大量时间背知识点,这使得考试达不到应有的教学效果。

二、高职院校EGP和ESP教学相结合的方法和途径

EGP和ESP课程教学相结合,不是简单地在上完高职英语课程后开设专业英语课程,而是从人才培养方案出发,在课程设置、教学内容、教学模式、教学方法和手段、教学评价等方面进行合理有效地衔接,使EGP和ESP有机地结合。

(一)课程设置的衔接。由于各地社会经济发展情况不同,各个专业对英语的需求也不一致。因此,在课程设置和实施的过程中,需要依据需求理论对学生开展英语需求分析和职业对英语的需求分析。这样,可以摆脱EGP课程重复高中所接触过的话题和知识点而不能满足学生需求的现状。各个专业要根据社会对英语的需求和学生个性化学习要求,设计出个性化的教学方案,让EGP与ESP自然地衔接,变“EGP+ESP”的“积木模式”课程为“互补式”课程,形成两个独立但又互相补充的课程体系。

在具体实施中,可以采用基础课渗透型、选修课补充型的具体操作模式。基础课渗透型即在EGP授课的过程中,有计划、有步骤地进行ESP的渗透学习。如教师在教授专业学生的EGP课程开课前,可以让学生用简单的英语阐述专业学习的心得,也可以让学生课后查阅相关的专业术语并在课前检查,让学生编写专业情景对话等方式。通过这样的渗透,学生学习英语的兴趣得到提高。选修课补充型就是学生修完EGP课程后,按照专业群大类,开设相对应的EGP和ESP相结合的行业英语选修课。行业英语是核心专业所处大类的通用英语,是公共英语向专业英语过渡的环节。由于学生掌握了一定的专业理论知识,EGP课程又打下了语言基础,学习行业英语可以为以后的ESP课程学习打好基础,也降低了ESP英语的难度,提高学生的学习效果。

(二)教学内容的衔接。ESP有其独特的词汇、句法和结构模式,ESP教学结合了语言技能训练和专业知识,它既是一种语言技能的学习,又带有明显的专业内涵。因此,ESP应该是EGP的延伸和升华。这就要求英语教师善于比较EGP和ESP之间的用词、结构和文体等特征,着重训练学生在职业领域应用、提升EGP阶段所学的知识、能力,促进学生从语言学习到实际应用的过渡。EGP英语学习的主要内容是语言共核词汇为主,在EGP中,“account”是“账户”的意思,那么在教授财会专业学生的EGP时,老师就要尽量帮助他们扩展“account”这个词的专业含义,如“account book”(账簿)、“financial account”(财务会计)。通过这样的方式,在授课内容上给英语披上专业的色彩,学生也会觉得有趣得多。另外,专业英语文体、语言使用也具有鲜明的特点,在EGP授课的过程中,我们要考虑学生所在的不同专业,有意识地介绍该行业的常用文体和语言使用特点。

在设计教学内容上,除了要考虑EGP与ESP的纵向融合,还要考虑ESP与专业课程、专业实训的横向渗透。在讲授专业课程时,可以结合学生所学的专业理论,适当渗透英语专业术语、布置英语专业资料翻译等作业。在实训中,结合涉外工作场景,为学生提供即时的英语指导,促使学生在学到专业知识和技能的同时,又可以学习到专业英语,促进EGP和ESP教学的针对性,让学生能学以致用。

(三)教学方法的衔接。无论是EGP教学还是ESP教学,除要遵循一般的语言学习规律,还要突出专业性和职业性,突出对学生与职业相关的语言技能的培养。教师要让学生真正地参与到课堂教学活动中,要使用多种教学方法来激发学生的兴趣。在EGP课程中使用的情景教学法、小组讨论、项目教学法等在ESP课程中也同样适用。另外,应充分利用计算机多媒体教学、网络技术等现代化的教学等教学手段,营造真实的语言环境和工作场景,加强对学生听说能力的培养,让学生熟悉真实的语言环境。此外,还可充分利用网络资源,搭建EGP和ESP课程网络平台,利用Blog、Wiki、SNS等技术构件网络学习课程,引导学生进行个性化自主的学习,体现“以学生为中心”的教育理念,充分给予学生学习自主权,改变“EGP是应试教学,ESP教学是翻译教学”的观念。在实践教学中,还可尝试将EGP和ESP教学交叉进行,注重学生词汇能力的培养,将专业词汇与口语教学结合起来,注重听、说的输入和模仿性学习,并对学生进行学习策略指导,这不仅可以提高学生自我对英语学习认知,也可以提高学生的英语学习效果。

(四)教学评价的衔接。在一些职业教育较为成熟的国家,如德国、美国,基本上采用多种评估方式来评价学生的学习效果。目前我们对教学质量的理解还是比较狭隘和单一,主要还是衡量学生学了多少知识,是否通过了考试。这样的理解无助于我们培养应用型高级职业技术人才。在EGP和ESP教学评价中,应注重对学生评价方式的多样化、评价主体的多元化和评价标准的多样化。在评价方式上,坚持形成性评价和终结性评价相结合的评价方式。在评价主体上,实施评价主体多元化,从学生自评、小组互评、教师评价相结合,从多角度,结合各个专业不同的工作岗位需求对学生的道德标准、知识标准和能力标准等全方位的评价。摒弃过去只重知识、轻能力、重检测,轻督导的传统模式。EGP和ESP相衔接的课程评价模式和考核,需要提高学生以英语为工具获得专业知识的能力,加强以英语为工具解决与专业有关的问题的能力以及完成岗位工作的能力,让学生不仅要重视学习的结果,更要重视学习过程,最终真正具备在日常和工作中使用英语的能力。

【参考文献】

[1]王彦侠.高职公共英语和专业英语的教学衔接[J].海外英语,2012(2)

[2]张晓曼.论高职院校公共英语和专业英语的有效衔接[J].英语广场,2012(11)

[3]邓春梅.论高职院校EGP与ESP课程衔接的有效途径[J].中国成人教育,2009(14)

[4]刘小兵.论高职基础英语与专业英语的衔接策略[J].教育与职业,2011(1)

[5]刘雅芳.高职ESP教学探索[J].发展,2009(1)

【作者简介】黄成柱(1978- ),女,柳州城市职业学院文化与旅游系讲师。

(责编 吴 筱)

猜你喜欢

课程模式专业英语结合
食品专业英语教学内容和方法创新
突破传统课程模式立足发展核心素养
中国古典舞教学课程模式探究
浅析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视阈下技校生美术欣赏能力的培养
运用多媒体进行教学带来的双面性效果分析
“六位一体”课程模式在高职语文教学中的实施策略
职业院校《税法》课程更新机制研究
长学制医学生全程专业英语教学模式的构建探讨
高职轮机专业高中职衔接专业英语课程体系的构建
护理专业英语小班教学探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