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数学有效的课堂教学策略
2014-12-15王艳
王艳
摘要:教学策略是提高课堂教学有效性的关键,提高小学数学教学的有效性。势必要求小学数学教学策略具备有效性。本文从教学目标设计的有效性,教学内容组织的有效性,教学情境创设的有效性,教学过程安排的有效性,教学评价的有效性等五个方面阐述了提高小学数学课堂教学有效性的策略。
关键词:小学数学课堂教学;教学策略;有效性
中图分类号:G62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2-7661(2014)21-275-01
教学作为一种有明确的目的性的认知活动,其有效性是广大教师所共同追求的。有效教学是教师实现教学目标和满足学生发展需要两方面都很成功的教学行为,是教学的社会价值和个体价值的双重表现。无论课程改革进行到哪一步,“有效的课堂”都是教师永恒的追求。那么,如何提高小学数学教学的有效性呢?
一、教学目标设计的有效性
课堂教学目标是课堂教学活动的出发点和归宿。课时教学目标不仅可以预见教学活动的结果,而且教学活动组织和实施的依据也是教学活动效果评价的依据。所以,教学目标不能表述不明确,或目标过高,过偏,过大。教学目标要以人为本,体现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例如在教学小学四年级下册《小数的加法和减法》第一课时,可以这样设计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方面
理解和掌握小数的加、减法计算法则,会正确进行小数加、减法的计算;培养学生分析、比较、归纳的能力。
2、过程与方法方面
经历小数的加、减法计算及法则的归纳过程,体验迁移、归纳的学习方法。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方面
在学习活动中,体验数学与实际生活的联系,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
二、教学内容的有效设计
教材是教师教学的一种依据,是学生从事数学活动、实现学习目标的重要资源。教材内容是一个静止的知识库,与学生接受知识的动态过程不可能完全吻合。有效地组织教学内容是教学设计的一项重要工作。对学生而言,教学知识的有效是指新观点、新材料,他们不知不懂的,学后奏效的内容。第一,学生的知识增长取决于有效知识量。第二,学生的智慧发展取决于有效知识量。第三,学生的思想提高取决于有效知识量。第四,教学的心理效应取决于有效知识量。
三、联系学生实际,创设有效的生活情境
创设有效的生活情境是提高课堂教学有效性的重要条件。《数学课程标准》指出:“力求从学生熟悉的生活情景与童话世界出发,选择学生身边的、感兴趣的数学问题,以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与动机,使学生初步感受数学与日常生活的密切联系。”数学教学中,教师要不失时机地创设与学生生活环境、知识背景密切相关的,且是学生感兴趣的学习情境,使学生从中感悟到数学的乐趣,产生学习的需要,激发探索新知识的积极性,主动有效地参与学习。在创设教学情境时,应尽量选取现实的生活情境。教师可直接选取教材中提供的学生熟悉的日常生活情境进行加工或自己创设学生感兴趣的现实生活素材作为教学情境。二要构建开放的生活情境。教师要对课内知识进行延伸与拓展,将抽象知识学习过程转变为实践性、开放性的学习过程,引导学生发现问题,大胆提出猜想,不断形成、积累、拓展新的数学生活经验。三要创设多元的生活情境。教师可以通过对学生生活及兴趣的了解,对教学内容进行二次加工和整合,再次创设生活情境。真正实现课的导入“生活化”——教学的导入仿佛是优美乐章的“序曲”;例题教学“生活化”——例题教学是优美乐章的主旋律;知识运用“生活化”——综合运用知识的能力仿佛是动听的“交响乐”。生产和生活实际是数学的渊源和归宿,其间大量的素材可以成为数学课堂教学中学生应用的材料。教师要做有心人,不断为学生提供生活素材,让生活走进课堂。真正让文本的“静态”数学变成生活的“动态”数学。要让学生觉得数学不是白学的,学了即可用得上,是实实在在的。这样的课堂教学才是有效的。
四、教学过程安排的有效性
教学过程是否有效,是课堂教学是否有效的关键。学生是学习的主体,但我们也不得不承认,处于成长发展中的小学生是不成熟的学习主体。由于受年龄、经验、知识、能力的限制,他们提出问题、分析问题的能力毕竟是有限的,因此,只有发挥教师作为组织者、引导者、点拨者的作用,才能发挥学生的主体性、主动性,让学生学会学习。尤其在学生疑难处、意见分歧处,让学生有效交流、有效参与,然后教师及时加以点拨指导。这种“有效”表现在:1.在展示体验中激发交际欲望;2.在交流体验中分享表达乐趣;3.在自说体验中感悟数学之理。使数学课堂教学真实有效。
在教学过程中,最有效的方法就是先展示学生的思维过程,让大家正视它,然后运用已有的认知,在互动交流中促进学生情感与认知的有效参与,相互理解,相互启发。
五、教学评价的有效性
评价的目的是全面了解学生的学习状况,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促进学生全面发展。评价是教师反思和改进教学的有力手段。科学、有效的教学评价能够有力地促进数学教学活动的开展。对学生在数学教学活动中的学习状况的评价,教师既要关注学生知识和技能的理解和掌握,更要关注他们情感与态度的形成与发展;既要关注学生数学学习的结果,更要关注他们参与数学活动的程度、自信心、合作交流意识,以及独立思考的习惯、数学思考的发展水平等方面的变化与发展。同时,对学生实施评价,要特别关注学生的个性差异,对评价结果的描述应采用鼓励性语言,发挥评价的激励作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增强学习数学的自信心,从而以极大的热情主动参与到数学教学活动中。教师在数学教学中,应充分发挥教学评价的导向、激励、鉴定和研究功能,保障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教学实践证明,采取以上教学策略,学生始终能保持积极主动参与的学习态度,在动脑、动口、动手的同时学到知识,发展能力,获得学习方法,从而增强数学课堂教学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