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生解题失误剖析与措施
2014-12-15宋小娟
宋小娟
摘 要:本文着重分析形成解题失误的一些因素以及减少解题失误的一些措施,以期能减少解题失误,让学生的解题能力得到有效的提高。
关键词:解题能力;学生
中图分类号:G63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2-7661(2014)21-270-01
解题能力的强弱是衡量一个人学习知识水平掌握好坏的重要标志,学生在解题中表现不佳,在很大程度上是由各种失误造成的。如:思维方向不正确,硬套公式、题中信息提取失真、知识再现失误、思维定势、未能充分挖掘隐含条件等。在解题的过程中,要实现对题目信息的分析提取、反馈处理,学生经常会在解题过程中受阻,事实上,只要在题目结果得出前的任何一个环节出现失误,都会导致解题结果的错误。解题失误是困扰解题全过程的,它直接影响到解题能否顺利进行,本文着重分析形成解题失误的一些因素以及减少解题失误的一些措施,以期能减少解题失误,让学生的解题能力得到有效的提高。
一、不求变通,生搬硬套
硬套公式表现为在应用公式解题时,不善于变换认识问题的角度、不善于改变解决问题的方式、不善于寻找替换方案。
如:三个完全相同的直量筒,分别装入质量相等的煤油、水和水银,那么三个量筒底部受的压强:
(A)装煤油的最大;(B)装水的最大;(C)装水银的最大;(D)都一样大;(E)不能确定。
选D答案的学生很少,显然,他们在接触到液体压强有关问题时,由于思维定势的影响,只想到应用 难于解答,如果换一个角度思考,想到重力一样由 立即能得出正确的解。要克服硬套公式这种僵化的思维方式,教师应加强培养学生多方位的思维能力,可以有针对性地设专题训练,强调多解和求异,让学生在解题中总结,批判他们原有的思维方式从而使思维转向灵活。
二、先入为主,思维定势
例题:起重机吊着一个物体,静止时,绳子对物体的拉力为F1,当吊着重物匀速上升时,绳子对物体的拉力为F2,当吊着重物匀速下降时,绳子对物体的拉力为F3,则F1,F2,F3的大小关系是( )
A.F1=F2=F3 B.F1>F2>F3 C.F1 学生错解为B,原因是中学生在日常生活中,已经有了先入为主的观念和想法,而这些想法和观念,有些是错误的,他认为把重物吊上去,肯定比放下来更吃力。 三、实验直观印象,信息提取失真 例题1:把一木块放在底板光滑的小车上,并随着小车一起沿水平面作匀速直线运动,当小车遇到障碍物而突然停止时,车上的木块将( ) A.立即停止 B.立即向前倒下 C.立即向后倒下 D.继续匀速直线运动 学生错解为B,究其原因,在学习“惯性”内容时,教师演示上述实验中,当时的形象是木块向前倒下,许多学生对实验的直观印象很深刻,看到此类题目,很自然去回忆当时的情景,而忽视了“光滑的车面”这一理想化的条件。 例题2:一人站立在平而镜前,然后慢慢向后后退,则( ) A.他在平而镜中的像越来越小,像离平面镜越来越远; B.他的像越来越大,像离平面镜越来越近; C.像的大小不变,但像离人越来越远; D.像的大小不变,像与人的距离也不变; 错选A的比例竟占了40%,进一步地分析发现,这么多的学生之所以错选,是因为在解该题时凭借视觉的通常经验,而没有根据问题的需要进行必要的思维活动,忽略了“像的大小与题中看到像的大小”是两回事,这说明学生受思维定势影响,分析、解释实验现象的能力较差,由此可见,思维定势在人们接受新思想、新知识时,在对问题进行分析和判断时的影响是消极的,也是学生学习自然科学思维过程中的一个不利因素。 四、片面理解,认识不到位 有的学生在学习科学时,往往对现象进行表面的、片面的认识,而不进行深入的分析和本质的理解。例如,在浮力的学习中遇到过这样一道题:在水池(水未盛满)中浮着装有实心铁块的一艘船,如果将船上的铁块全部投入水中,则水面将会( )。学生在完成这一问题时往往只想到铁块投入水中,水面将会上升。这显然是受到了在测定固体物质密度时在量筒中放入石块后水将上升的影响,在学生的头脑中形成了思维定势,妨碍了他们的正确分析。而在这一问题分析中涉及到铁块在船上时的实质是漂浮在水面上,排开水的重力等于物体的重力,而浸没在水中时排开水的重力小于物体的重力。因而在水中时比在船上时排开水的体积小,水将会下降。 五、教学方法的不当 在当前的教学中由于中考的压力,教师过分地强调一些常见现象的记忆,对学生进行机械的反复训练,而使学生的思想僵化,也会形成不良的思维定势。例如,学生在学习机械能有关能量的转化时,教师一味强调“当物体下落时,重力势能转化为动能,机械能总量保持不变”,若改变条件,如跳伞运动员在空中匀速下降,问及机械能时,学生仍搬用习惯的作法,下降时重力势能转化为动能,机械能保持不变。而忽略了匀速下降这一前提,得不到由于匀速下降,运动员质量不变速度不变从而动能不变,高度降低,重力势能减少,总机械能减少这一正确的结果。 在初中科学教学中,将所学的知识进行复习、整理,进行有机的串联,构建成知识网络,有一个全面的认识和把握,以便于知识的存储,提取和应用。对做过的习题要加以温故、总结,要善于摸索各种题型的一般解法,解答习题要讲究解题的质量,能够不断总结解题技巧,发现题目差别,摸索解题规律。教师在解题时应打破常规,打破思维定势,养成解题时仔细分析解题条件(隐含条件)的良好习惯,提高思维过程比较、鉴别能力,强化教学过程分析,这样才可收到事半功倍之效。 参考文献: [1] 张振华.数学解题知识性失误分析[J].中学数学教与学,2001 [2] 戴再平.数学习题理论[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199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