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蒙古族家庭的影像记忆
2014-12-15周群锋
周群锋
“来来来,一起看这儿”,摄影师傅撑开三脚架,安好笨重的老式相机,躲在一块幕布里,摁下了快门。
1969年盛夏的某一天,吉林省白城市镇赉县坦途公社双宝岱大队(现在叫坦途镇双宝岱村)一户人家特别热闹。这一天,55岁的农民柴德祥把公社里唯一的摄影师傅请到自家毛坯房内,照了一张全家福。
双宝岱大队有2000多口人,有两户蒙民家庭,柴德祥就是其中一家。柴德祥与妻子包桂芝都是蒙古族,一生生育了10个孩子(4男6女),老大和老小年龄相差30岁。因为年龄跨度大,这张20人的全家福里面,出现了三组同岁却相差一个行辈的现象:柴凤晶和柴立安(姑姑与亲侄子)同岁;柴凤坤和柴立梅(姑姑与亲侄女)同岁,柴凤权和柴东梅同岁(叔叔与亲侄女)同岁。
今天,这张全家福中已有四人(父母和老二夫妇)故去。在世者,有的定居甘肃、有的扎根山东,当然,更多的还是在黑土地上辛勤劳作、安居乐业。
柴凤臣是柴德祥的三子,在兄弟姐妹中排行“老七”。今年60周岁,现居济南。近日,《中国周刊》记者来到柴凤臣家中,聊起了他们家全家福的故事。
从1950年到2013年,时间跨度60余年、柴凤臣家中珍藏着不同年代、大大小小十几张全家福。让我们一起翻阅这些泛黄的全家福的照片,听柴老爷子讲述这些带有黑土地气息的老故事。
勤劳善良
“这张是1950年拍的,当时我还没出生呢。照片里面,父亲和我大哥(老二柴凤林)戴的是狐狸皮帽子,可暖和了。像现在的家庭轿车一样,这种帽子在那个时代也算是值钱物品了。当时我们家已有6个孩子,可惜我大姐(老大柴凤云)当时刚刚参加工作,合影时就错过了。”柴凤臣把一张张全家福摆在茶几上,指着这张“最有年头的一张”说道。
“这张是1969年拍的,我们兄弟姐妹10人都在场。当时我才15岁,一眨眼45年过去了。现在我们这个大家庭成员要是全部凑齐的话,怎么也得百儿八十口子了。” 柴凤臣说。
讲述全家福,自然少不了谈到作为故事的主角——父母。
柴凤臣的父亲柴德祥,母亲包桂芝都是地地道道的蒙古族,勤劳与善良是他们典型的品质。
“父亲一生勤劳,早出晚归,即便是劳作之后回家,都会背着一筐柴火回家,绝不会空手。母亲主要忙着操持家务,辛辛苦苦养育10个孩子。”
解放前,柴德祥给村里地主干活。因为“脾气好、不会偷懒、舍得出力气”,当上了地主家的工头。新中国成立后,柴德祥一家被划为贫农家庭。“那时,地主家的土地和家禽、牲畜等也被分到了百姓家中。我们家分到了2垧土地(1垧合15亩)和1头奶牛。乡亲们单干后兴奋异常,干起活来热火朝天。”
1958年,坦途人民公社成立,农民们分到的土地等又被政府收回,乡亲们开始了“挣工分和吃大锅饭的日子”。
“成立人民公社后,我们双宝岱大队下设7个生产队,每个生产队大约有70垧土地、60户人家,每户少的也有六七口人。”
“吃大锅饭时,我们大队每口人每年只能分到360斤玉米,根本不够吃,为了充饥,乡亲们只能把野菜、榆树皮等晒干磨成面,然后掺进玉米面里。当时,还有很多人因吃灰菜,得了急性光毒性皮炎,脸都肿了。”
不过,因为是蒙古族,柴德祥一家受到了政府的特殊优待,家里分到的那头奶牛没有上交,很快繁衍成了10多头奶牛。
“因为母亲有一定的组织能力,为人和善,当上了双宝岱大队的妇联主任。母亲对乡亲们可以说是有求必应。虽然自己家孩子多,但是看到很多别人家的孩子营养不良,她就主动把牛奶省下来,送给他们。因此,后来有好多孩子都认了我母亲为干妈。”
开明母亲
“母亲一生都在黑土地上辛勤劳作,没见过什么大世面,但是思想很超前,非常开明。”谈及母亲,柴凤臣钦佩中还带着几份自豪。“她经常说,不要因为担心孩子受苦,就总想把他们拴在身边,要舍得把他们放出去锻炼。”
关于母亲开明的例子,柴凤臣讲到了老大柴凤云的故事。
解放初期,镇赉县坦途区(这里的“区”相当于现在的“乡镇”)政府急招工作人员,但是很多家长都不愿意让孩子去。
“那时,刚分到土地没多久,大家都有使不完的干劲,觉得去一个刚刚组建不久的政府部门没前途。再就是,让孩子离家到十几里路以外的地方去上班太辛苦,再说收入也不高。男孩子都不愿意去,更别说一个姑娘家了。但是母亲觉得有前途,就让当时只有十六七岁的大姐去了。”柴凤臣说。
“当时办公条件特别糟糕,住着破旧的土房子,用柴油灯照明,连自行车都没有,大姐下基层有时要步行几十里山路,脚都磨破了。而且一个姑娘家,经常晚上住在单身宿舍里,没人做伴。”
后来柴凤云调到甘肃兰州工作,之后又调往宁夏银川。现在也早已从银川某建筑公司(国企)工会主席的职位上退休。
“今年大姐已经80岁了,正在宁夏过着幸福的晚年生活。2013年,我去银川看望她,聊天时,自然又提起当年的故事,她说刚去工作时,也曾经偷偷哭过,但还是咬牙坚持了下来。现在想想今天的红火日子,真是非常感谢母亲那时的‘狠劲儿啊!”
“母亲的开明之处,还表现在对孩子们的教育上。她丝毫没有重男轻女的观念,自己虽然没上过几天学,但是非常重视孩子们的教育问题。她常说,家里再穷,也要送孩子去读书。”
“我们兄弟姐妹10人里面,有3个做了人民教师。这是非常了不起的。”柴凤臣说这番话时,连连翘了下大拇哥了。“老三柴凤琴、老五柴凤荣,都在‘文革前考到白城市通榆示范学校,后来都当了小学老师。老六柴凤杰在‘文革时被保送到通榆师范学校,后来当了中学老师。现在她们仨都退休了。”
在另外几个子女方面,老二柴凤林(已于2009年去世)、老八柴凤晶,老九柴凤坤都去了供销社工作;老四柴凤顺是内蒙古牙克石市大雁煤矿的一名普通工人,现在也已退休;老十柴凤权今年50岁,原来是一名军人,现在已经转业,做了一名司机。endprint
在民族大融合的背景下,这个大家庭也完全被汉化了,柴凤臣的父母会说汉语和蒙语,但十个孩子都只会说汉语。“二嫂陈淑芳(老四柴凤顺妻子)是内蒙扎赉特旗人,作为蒙古族的她刚嫁到我们家时,一句汉语也不会,后来汉语说得比蒙语都好了。”
无师自通
老七柴凤臣“感觉自己不是学习的料”,但是父母的勤劳、有灵性的一面,在他身上却体现得最为明显。有乡亲评价他“对很多农具的使用与维修上,甚至到了无师自通的程度”。
“我初中毕业后,就到了生产队干活。在那儿,我很快学会了开拖拉机、胶轮车、链轨车等,其他一些农具的使用也是得心应手。”
改革开放后不久,我国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开始分田包产到户,土地又重新分到了农民家中。1982年,柴凤臣欢天喜地地买了一辆泰山牌拖拉机,成了村里第一个买拖拉机的家庭。非常有先见之明的柴凤臣还花6000元钱,把公社里的一套米面加工设备买了下来,开办了一家米面加工厂。
“再次单干后,农民的积极性和粮食产量又一下子提了上去,乡亲们经常在我家磨面到下半夜。不久,买拖拉机的、用新式农具的、用电焊机的乡亲也逐渐多了起来。”
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新式农具的应用,“技术能手”柴凤臣忙得不可开交。
“凤臣啊,我们家的拖拉机坏了,你有空时过来,给维修一下吧。”
“凤臣啊,有时间看看帮忙给制作个小推车吧。”
“乡亲们虽然农具多了起来,但是大多数只会用,不会修。我就给他们修理或制作一些农具等。做这些事儿我也不图啥报酬,最多在乡亲们家吃一顿饭而已。”
后来,柴凤臣觉得精力不够了,而且免费维修也确实投入挺大,就找了一间房子,挂上了“农机维修铺”的牌子。“从那往后,乡亲们不好意思来找我免费维修了。”
再之后,因为修理或制作农具,需要一些配件。柴凤臣又开了一个农机配件店。“乡亲们,再来找我磨面时,我精力赶不过来,就教他们怎么使用磨面机等,让他们自己去操作。就这样,我在维修时,乡亲们在磨面,互不耽误。”
1977年12月,柴凤臣和同一公社的美丽姑娘刘桂春喜结良缘。
“他姐姐(指柴凤臣的姐姐、老六柴凤杰)和我姐姐是同学,当时都在通榆师范读书,柴凤杰来我家串过几次门。她后来就跟我姐说,发现我和凤臣挺般配的,就这样,我们在各自姐姐的撮合下,走到了一起。” 说起这段爱情故事,刘桂春说道:“我最佩服的还是他的勤快正直,脑子灵活,待人和善。”
结婚几年后,他们的三个女儿也相继来到世上,让一家人开心不已。
时髦生活
勤劳人家喜事多。
耕耘着几十亩黑土地的同时,柴凤臣的三个门店也更加红火起来。孩子们也逐渐长大成人。
1996年,柴凤臣17岁的大女儿考入山东济南一所高校,一家人欢天喜地,为庆祝家里出了个本科生,全家人还照了一张全家福。2000年,大女儿毕业后,留在济南成家立业。她的两个妹妹也相继来到济南工作。如今,姐妹仨都已在济南安家。
2011年12月,柴凤臣和老伴儿刘桂春,来济南给大姑娘家看孩子(外孙)。“刚开始来济南时,确实有些不太情愿,为了孩子,我们最终还是把东北老家的三个门店卖了。家里的40多亩地也对外承包出去了。”
如今,柴凤臣夫妇已有两个外孙,一个外孙女,一家人其乐融融。2013年底,老两口还搬进了宽敞明亮的新楼房。
“我爸爸虽然是农民出身,但是他现在住着楼房、开着汽车;聊QQ、上微信、玩自驾游等也都非常在行。总之,现在60岁的老爷子,还是很能接受新生事物的,一点儿也不落伍,生活得很时髦。”他的二女儿评价道。
虽然日子过得越来越红火。但是,勤劳为本、心细手巧的柴凤臣现在依然闲不下来。一有时间就帮人安装水管、热水器、橱柜、窗帘、家电、燃气灶等。他的名片上特意写上了“居家好帮手,只要您一个电话,让我来帮您解决”的字样。
“做这些事情,挣点钱不是最重要的。我这性子根本就闲不着啊,去给别人帮帮忙、唠唠嗑,比整天呆在家里看电视啥的有意思。”柴凤臣说道。
“现在老家的乡亲们可羡慕我们了,我们也感到挺幸福。孩子们都成家立业了,也都挺懂事儿。” 柴凤臣的老伴儿刘桂春插话道。
现在,每年有时间,老两口还会回老家走一走,和亲友们吃吃饭,聊聊家常。
“这张照片是2012年,我回老家时拍的。这个穿红衣服的很威武很有精气神的小伙子,是我的外甥,他是一名特警。”柴凤臣指着这张全家福,说这番话时很是自豪。
2013年8月,柴凤臣和老伴儿开车回东北老家时,一路绕北京、北戴河等地游览了一遍。“这也算是自驾游回老家了,游玩着出发,一点儿也不累。”这次回家,同样也照了一张全家福,只是地点选在了聚餐的一家饭店。
“虽说是全家福,但是都在各自工作岗位上,有些还在外地工作。想凑齐,实在不容易,但是我觉得,能凑到一块儿,不管人多人少,亲人们还是要合影留念的。”
老爷子翻阅的这些时间跨度超过60年的全家福,照片从黑白变成了彩色,背景也早已从低矮的毛坯土房变成了宽敞明亮的楼房,人的穿着、发型等也变得时髦起来。而这些变化,除了得益于国家政策,还与他们的勤劳、乐观、善良等优秀品质息息相关,而这也是中华民族的宝贵品质。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