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深化课程内涵 加强学科建设

2014-12-15李有毅王自勇

基础教育参考 2014年18期
关键词:宣言学科语文

李有毅 王自勇

一、研制过程

北京市第十二中学是北京市自主课程实验校,也是北京市中小学课程创新实验一“遨游计划”项目校。在自主课程实验和“遨游计划”项目实施过程中,实践者们在不断追问和探讨:为什么而教?教什么?怎么教?教的如何?学科的价值何在?教师应该成为怎样的群体?等等。针对我们最现实、最核心的教育教学问题,为了深化课程内涵,使实践者们进一步明晰培养目标,树立正确的学生观、教学观、教师观和课程观,进一步加强学科组建设,我校于2013年12月启动学科宣言的研制工作。

经过学校动员、个人感悟、组内研讨、组长提炼四个阶段,于2014年3月初步形成了富有本学科特色的学科宣言。2014年4月份开始举行了三次专题教学研讨活动,每一位教研组长面向全体教师进行本学科组的学科宣言解读,并进一步征求广大教师的意见和建议。各学科组的学科宣言具体见后面的《北京第十二中学12学科宣言及解读》。

二、研制原则

在学科宣言研制过程中,我们本着具有本学科特色、符合十二中学生实际、继承十二中传统的原则,从以下四个方面进行反复研磨。

一是学校的育人目标。根据我校的人才培养理论和人才培养模型,学校提出了培养人才的总目标和四类人才的分目标。总目标为有社会责任和国际视野、学识渊博、勇于创造的卓越人才。分目标是培养具有中华美德、勇于肩负责任的早期社会化人才,培养具有全球视野、善于国际交往的早期国际化人才,培养具有丰富知识、精于学科融通的早期复合型人才,培养具有创新精神、勤于思辨独创的早期创新型人才。在研制过程中,各学科组较好地把育人目标分解体现在学科课程目标中。

二是学校的教育传统。我校具有近八十年的办学历史,始终站在教育变革和时代进步的前沿。八十年代初,时任校长、当代教育家的陶西平率先提出并实施了“加强双基,培养能力、发展智力”的教学理念和“同心同德,兢兢业业,求实创新”的校训。时任校长、北京市教委副主任的罗洁提出了“让教育充满思想、让思想充满智慧”的教育哲学思想,确立了“以提高学生素质为目标,以学科和活动课程为载体,以发展智力为核心,以思维训练为主线,以学生为主体的智力参与为重点,以科学地设计课堂教学为手段,优化教学目标,优化教学过程,优化教学手段”的“六以三优”课堂教学改革模式,着眼于学生的整体发展,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新课程改革以来,现任校长李有毅在汲取众多优秀校长的管理经验、总结学校传统文化的基础上,提出了“求真、崇善、唯美”的教育理念,使全体师生成为“真的追求者、善的传播者、美的创造者”,实施立体育人和全面育人,将素质教育实践推向新的阶段。

在课程实施方式上,学校常抓备课、上课、作业、辅导、评价这五个教学环节不放松,始终坚持备课要精、上课要实、作业要选、辅导要深、评价要多的要求。经过长期的探索,各学科组形成了有效的教学方法,如英语学科的同语速听写教学:法,数学学科的问题连续体教学法,语文学科的三新笔记、五子登科教学法,化学学科的探究式教学法,生物、物理学科的数字互动与探究教学法,历史学科的图示教学法,艺术学科的生态体验式教学法等。我们依据建构主义等教育理论,坚持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理念,进一步发展了各学科教学法,提出了设问、解问、追问、新问(简称“四问”)的课堂教学模式,真正将学生置于体验的学习环境中,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在教育改革与发展的进程中,学校坚持从自身的历史传统中挖掘文化建设的资源,并在教育实践中不断探索、反思、研究、提升,与时俱进地整合和超越原有的教育理念,形成一种独特的核心价值观,引导教职员工用这些教育理念指导自己的教育教学行为。

三是站在学生发展的角度。一方面,要立足于我校学生的基础。我校是北京市首批十四所示范性普通高中之一,是世界名中学联盟学校,北京大学“中学校长实名推荐制”学校和清华大学“新百年领军计划”优质生源基地校,等等。学校素质教育成绩斐然,多年来为社会培养了大批优秀毕业生,创造出了响亮的十二中品牌。因此,学科宣言的研制必须基于这样优秀的学生群体来定位。另一方面,要立足于以学生为中心,也就是不能仅仅站在教师怎样教的角度考虑,而是从培养怎样的学生和学生怎样学的角度出发。

四是充分体现学科性质。学科宣言要具有鲜明的学科特色,我们指出不能出现像语文学科宣言在政治学科也能用,数学学科宣言在物理学科也能用的现象。在研制过程中,学科组认真研究课程标准,深入挖掘和提炼学科性质、学科功能、学科价值、学科逻辑、学科特色,乃至把脉教育大背景和学科教育趋势。

三、初步实践

在学科宣言研制和践行过程中,教师深化了对学科价值的理解,明确了学生培养目标的定位,提升了教学研究的品位,加强了学科组和研究共同体建设,促进了教师的专业成长,构建了优化生态的育人、环境。

为了使学科宣言成为教师共同的行动纲领和专业发展的原动力,学校自2014年4月起指导各学科组重新制定了具有本学科特色的课堂教学评价表,建设了网上评课系统,开展了践行北京市第十二中学学科宣言的课堂教学研讨活动,其中包括互动课堂和翻转课堂的教学方式研讨课。以后还将跟进一系列落实学科宣言的措施,避免学科宣言成为一纸空文,使它真正落到教育教学实践中,营造生态智慧的课堂环境,从而达到“深化课程内涵,推进学校教育”的目标。

附录:北京第十二中学12学科宣言及解读

一、语文组

【宣言】本瞰,立人达人。

【解读】

1.学科宣言体现学科本质

“本色语文”是真语文,是语文之本。本色语文是对语文工具性与人文性本质的坚守,也是对时下不少人各说各话、自言自语的“语文”的辨伪存真、正本清源,是对语文学科本质的返璞归真。

“立人达人”是大语文,是语文之“的”。语言与精神共生,语文作为母语教育,不止在于学语言,更重要的是传承文化,涵养精神,塑造灵魂。语文教育要以人为本,语文教育的目的在于立人和达人。

2.学科宣言体现学科价值

北京十二中语文教研组是一个群英汇聚、团结进取、成绩突出的优秀集体。多年来,深耕语文教育教学,与时俱进,逐渐形成了具有十二中特色的语文学科价值观。我们把语文学科价值定位为:“品文悟道,发展能力,传承文化,涵养精神。”品文悟道既是语文学习的方法,也是语文学习的直接目的;是对儒家“文道统一”观的继承,也是当今语文教学的重要原则。

发展能力是语文学习的最现实的目的,体现了语文学科的工具性和基础性。语文是最重要的交际工具,语文能力(读、写、听、说)是—个人生存与发展必不可少的能力;语文也是其他学科的基础,是学好其他学科必不可少的工具。

传承文化是母语学习的根本目的,也体现了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这一时代要求。语文教育实际就是母浯教育,不仅培养了学生正确理解、运用祖国语言文字的能力,更重要的是语文学习传承着民族文化、民族精神、民族传统、民族思维习惯。语文能产生文化向心力,文化是民族的根,是民族的自信,是民族发展的源泉和后劲。

涵养精神是语文学习的育人目的,是语文学科人文性的体现。语言与精神共生,无论是阅读还是写作,语文教学都要着眼语言,涵养精神,既要学习语言、培养语文能力,又要激活、完善、丰富学生的精神世界,塑造灵魂,立人达人。(刘国富)

二、英语组

【宣言】体验多元文化,认识多维世界,做好全球公民。

【解读】

1.学科宣言背景依据

一是英语课程的性质和目标。英语课程性质中指出:语言是人类最重要的思维和交流的工具,学习英语可以促进心智、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发展和综合人文素养的提高。英语课程目标之一就是形成跨文化的意识和基本的跨文化交际能力;进一步拓宽国际视野,增强爱国主义精神和民族使命感,形成健全的情感、态度、价值观。英语,作为一种教育,它的本质是培养人文精神,它的教育性在于促进全面发展。

二是当前教育大背景。联合国教科文组织2012年可持续发展教育报告《塑造明天的教育》阐述了可持续发展教育的趋势、创新和发展状况,并指出“学习”的内涵:“学习以批判的方式提出问题;学习阐述本人的价值观;学习设想更加光明和可持续的未来;学习有条理地思考问题;学习如何通过实践知识来做出应对;学习如何探索传统和创新之间的辩证关系。”2012年10月,联合国秘书长潘基文在纽约联合国总部启动了“教育第一”的全球倡议行动,其中第三条指出:“教育应充分发挥其培育为^之道的核心作用,培养全球公民意识,帮助人们构建更公平、和谐和包容的社会。”

三是学校培养目标。学校培养目标是通过为学生创设自主学习、积极思维、开展活动和充分表现的四大空间,着力培养素质全面、学有特长、勇于创造、和谐发展,具有国际视野的优秀中学生。

2.学科宣言解读

一是体验多元文化。英语学科的内容涉及多学科的交叉,交叉的学科信息来自于不同的文化背景,英语的学习即体验不同的文讹。

二是认识多维世界。学习英语等于置身不同的思维世界,看到—个不同棱角的世界。英语不仅为学生打开一扇窗,推开一扇门,更让其走进并认识了—个多维的世界。

三是做好全球公民。体验多元文化,认识多维世界,构建自我意义,形成世界意识,做好全球公民。

3.学科宣言实践

围绕培养目标,践行学科宣言。英语教材不是识记的静态的知识体系,而是点燃学生思维火炬的原材料。英语课堂不是知识授受的讲坛,而是学生眺望世界的窗口。英语活动不仅是学生语言技能的秀场,而且是生命价值和意义体现的舞台。英语教师不仅是知识的传递者,更是精神的导师和文化的使者。英语课程不是一个展现体系的流程图,而是—个理解生成的学生动态生长过程。

有了英语,学生才能更好地了解世界,走向世界,更好的被世界所认可。英语是一项让学生的天地更为广阔的沟通技能,一个让学生的世界更为精彩的桥梁工具,一片让学生的心灵更加包容开放的人文沃土。(蒋炎富)

三、政治组

【宣言】博观天下,思辨人生。

【解读】

1.学科宣言体现学科逻辑

博观是学习的途径和过程。博观能否约取,能否取其精要,就要思考,恰当的选取运用需要方法得当。从博观到思辨,完成从感性直观认识到理性抽象认识的飞跃。

思维精神是科学精神和人文精神的结合。思考经过实践检验,思考能力不断提高,思维精神得以树立。以科学精神驱动观察天下之事、以人文精神引导关爱天下之人。

由观而思,由思导观形成了螺旋上升,在此过程中升华智慧。每日增长新知就是“智”、双手清扫洁净自己的内心就是“慧”,获得智慧,不仅能观察事物、关爱他人,更能关照自己的内心,关照自己的成长和人生。

2.学科宣言承载价值追求

一是博观。我们的教育追求是希望通过广博的、多序列的知识传递来帮助学生开阔视野并拥有容天下之物的胸怀气魄。这不仅是一种学习态度,也是与人和谐相处的素质,更是吸纳他人长处、充实自我的良好品德。博也蕴含着对作为政治人、教育人的自我追求。政治教师要处理好博、杂、专、精的矛盾,只有拥有广博的知识、宽阔的视野、专精的学术,才是职业和精神上永远的教师。

二是思辨。首先是思“辩”。在问辩中学习辩证思维和批判,从而具有质疑、反思和创新的思维品质;其次是思“变”。处在“唯变是恒”的时代,备变应变是一种睿智,主动求变更是一种魄力。成长需要不断地自我思考和重新定位;最后是思“辨”。即鼓励学生拥有独立的识别判断能力,使他们具有独立精神,只有独立才能承担责任。

三是人生。博观天下是我们的出发点,人生、心灵是我们的指向,学校给予学生最宝贵的东西是心灵的丰富。只有具备丰盈的精神家园,人才可能去思考自己生命的意义和价值,才可能对他人和社会有真正的情感和责任。观天下,才有视野;辨人生,才有格局。我们无法延长生命的长度,却可以通过博观拓展它的宽度,通过思辨提升其高度;我们无法预知生命的外延,却可以丰富它的内涵;我们无法把握生命的量,却可以提升它的质。(唐敏)

四、历史组

【宣言】纵览古今风云,鉴往开来;臧否中外人物,励志激情。

【解读】

“历史是一面镜子,它照亮现实,也照亮未来。”历史是人类文明进步的历程,是人类在各个领域不断创新和战胜挫折的过程。历史的经验教训是人类付出重大代价之后获得的思想财富。“读史使人明智。”这里的智,既包括鉴往知来、察人观事的智慧,也包括开拓进取、推陈出新的智慧。

通过对历史事件的学习和历史人物的把握,学生可以逐渐了解中国国情,理解并热爱中华民族的优秀文化传统,形成对祖国历史与文化的认同感,初步树立对国家、民族的历史责任感和历史使命感,培养爱国主义情感;形成健全的人格和健康的审美情趣,确立积极进取的人生态度、坚强的意志和团结合作的精神,增强承受挫折、适应生存环境的能力,为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打下良好的基础;学习汲取人类创造的优秀文明成果,逐步形成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国际意识。(田子刚)

五、地理组

【宣言】经纬天地,包容四海。

【解读】

1.学科宣言的学科特色

经纬天地,包容四海体现地理学科的课程性质。地理学是研究地球表层各圈层间相互关系及其空间差异与变化过程的一门学问,主要包括自然地理学和人文地理学两大内容。地理学研究的是地球表面这个同人类息息相关的地表综合体,具有以下两个显著的特征。一是综合性。地理环境由大气圈、水圈、岩石圈、生物圈等圈层构成,是地球表层各种自然要素、人文要素有机组合而成的复杂系统。地理学兼有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的双重性质。二是地域性。地理学不仅研究地理事物的空间分布和空间结构,而且重在阐明地理事物间的空间差异和空间联系,并致力于揭示地理事物的空间运动和变化规律。

经纬天地,包容四海是对地理学科精神的准确提炼。经纬天地集中体现了地理学科的地域性。地理学科在空间尺度上具有广阔性,在研究内容上具有宏观性,在研究视角上具有概括性。包容四海充分展示了地理学科的综合陛。地理学科是一门交叉学科,连接着自然环境与人类社会,具有学习范围广阔、研究方法多样的特点,并且离不开科学实验和实地考察。

2.学科宣言的教育内涵

地理教育既是促进个人成长的重要媒介,也是提升国际环境教育的重要手段。地理教学重在培养学生对周围环境以及地球上各种不同的自然和社会特征的兴趣,并鼓励学生积极探索。在学习过程中,学生一方面要欣赏自然界的美,另一方面要体会人类社会在不同时期所面临的机遇和挑战。

具体来说,经纬天地是指经营天下,治理国政,亦形容才识卓越不凡。它的教育意义在于培养学生树立远大理想,陶冶高尚情操,努力学习科学知识,并具有全球意识和国际视野。

包容四海的教育意义在于帮助学生树立人地和谐的思想,注重经济效益、环境效益和社会效益的统一。促进个体之间相互关爱、相互依存、共生共荣,做到宽大为怀、亲人善邻、和睦相处,强不凌弱、富不侮贫。培养学生具有海纳百川,有容乃大的宽广胸怀,吸纳百家长处,兼集八方精义,并为国际合作做出贡献。总而言之,经纬天地,包容四海的教育意义在于培养“志在四海而崇尚节俭,心包宇宙而无骄盈”的高素质的现代中学生。(姜政)

六、艺术组

【宣言】陶冶情操,提升品位,美化生活,润泽生命。

【解读】

艺术是人类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对生活把握的一种方式,也是一种人文精神的体现。艺术课程是学校的必修课程,是基础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

学校的艺术课程包括音乐、美术、舞蹈等多种艺术门类的课程。在愉悦的艺术氛围中,学生更加关注自然,增加感知觉的敏感性,从而更细腻的发现美感,提升自己的艺术感悟力,进而陶冶情操。艺术直击人的内心,以审美为核心,又与人文、科学等学科相互渗透,促进学生艺术通感、迁移思维,从而提升学生整体的综合艺术素养和品位。艺术教育具有开发右脑从而促进人的全面发展的作用。在艺术学习中,学生的发散思维得到充分锻炼,解决问题的能力得到提升,思维越来越敏捷,创造力也得到进一步的提升。

艺术并不是少数人的专利,而是每一个人发展的需要,它是每—位希望自己耳聪目明、心灵鲜活的人的必修课。因此,艺术课程要面向全体学生,以学生发展为本。

在艺术中,学生可以无拘无束、真诚而热情的进行创作,也许他们不是那么的成熟,但是我们不会忽视他们的真挚和自由。我们对艺术的期望,已不是仅仅停留在用艺术表现所认识的世界,而是更希望通过艺术给予现代人新鲜的经验,并拯救这个被物化的世界。艺术犹如春雨滋润大地,它润泽生命之花,使之更加鲜活,更加灿烂。(张璐)

七、体育组

【宣言】强健体魄,健全人格。

【解读】

1917年,毛泽东在《体育之研究》一文里曾经写道:“欲文明其精神,必先野蛮其体魄。”十八届三中全会决议明确提出:“强化体育课和课外锻炼,促进青少年身心健康、体魄强健。”

作为一门以身体练习为主要手段,以学习体育与健康知识、技能和方法为主要内容,以增进学生健康、培养学生终身体育意识和能力为主要目标的课程,体育与健康学科被赋予了强健体魄、健全人格的使命。这就要求我们必须教会学生科学的健身方法,掌握熟练的运动技能,并养成良好的体育锻炼习惯,除此之外,要让学生产生愉悦的体验,享受合作和成功的乐趣,培养学生坚强的意志品质,最终形成健康的生活方式和乐观开朗的人生态度。

著名教育家、北大校长蔡元培提出:“所谓健全的人格,内分四育,健全人格,首为体育。”清华大学周诒春校长在1913年开展了“强迫运动”,每周星期一到星期五的下午4时到5时,他要求图书馆、宿舍、教室一律关门,全校学生必须到操场锻炼。这些名校的故事告诉我们,学校体育工作非常重要。

如今,我们十二中的体育工作也在方方面面取得了优异的成绩,高中新课改率先实行“走班式”教学,初中保证每天一节体育课,分季节的8套课间操,多姿多彩的课外活动以及高水平运动队听取得的骄人成绩都在向社会传达着这样—个信息,那就是我们正稳步前行在强健学生体魄和健全学生人格的道路上。我们希望通过全体教师的共同努力,打造出丰富多彩的体育活动,让我们的学生活力四射、积极向上、青春阳光。(朱春平)

八、数学组

【宣言】数学是科学的语言,数学是科学的基础,数学是思维的体操,数学是完美的艺术,数学是独特的文化,数学是生活的助手。

【解读】

数学是一种科学的共同语言,若没有数学语言,宇宙就是不可描述的,也是永远无法理解的。任何一门科学只有使用了数学,才成为一门科学,否则就是不完善与不成熟的。数学语言已成为^类社会中交流和贮存信息的重要手段。

培根(Baeoll)说:“数学是打开科学大门的钥匙。”几千年来,凡是有意义的科学理论与实践成就,无一例外地要借助于数学的力量。例如,没有微积分就谈不上力学和现代科学技术,没有麦克斯威尔方程就没有电波理论。

数学是一种思维的工具。自然哲学认为:任何事物都是量和质的统一体,数学就是研究量的科学,是人们认识世界的有力工具。这里举两个例子:—个是自然科学的,一个是社会科学的。我们企图找到一个不经手术就可以准确确定人体内的器官位置、密度和三维形状的方法,可惜借助x射线只能绘出二维信息图。这个问题难倒了工程师很多年,后来数学家考尔麦克(Cormack)把X射线从不同角度照射人体,再运用计算机进行数学变换,导致CT数据透视仪的产生,并获得了1979年的诺贝尔医学奖。现在这一方法进一步推广到核磁共振领域,使图像分辨率更高。从本质上说,这两项技术只不过是,先大量测量一维的物理量,再用数学技巧来重构三维图像而已。另—个例子:现代经济学家使数学进入了经济学领域,构建了平衡模型,可以预言自由市场的经济行为,这方面的工作使阿洛(Arrow)获得了诺贝尔经济学奖。

数学是一门创造性艺术。美是艺术的一种追求,美也是数学中一种公认的评价标准。数学的美体现在和谐性、对称性、简洁性。数学文化包含数学的思想、精神、方法、观点、语言,以及它们的形成和发展。除上述内涵以外,还包含数学家,数学史,数学美,数学教育,数学发展中的人文成分、数学与社会的联系、数学与各种文化的关系,等等。

数学知识和数学思想在工农业生产和人们日常生活中有极其广泛的应用。譬如,去银行办理储蓄业务、查收各住户水电费用等,这些便利用了算术及统计学知识。此外,社区和机关大院门口的推拉式自动伸缩门,运动场跑道直道与弯道的平滑连接,隧道双向作业起点的确定等,则是运用了平面几何中直线图形的性质及解Rt三角形的有关知识。总之,数学是生活中不可或缺的工具和助手。(樊建先)

九、物理组

【宣言】观宇宙万物,探自然规律,辨思想精髓,提科学素养。

【解读】

宇宙世界是由物质组成的,物质是运动的,运动是有规律的,规律是可以探索的。物理学是一门基础自然科学,它所研究的是物质的基本结构、最普遍的相互作用、最一般的运动规律以及所使用的实验手段和思维方法,它是一门集思维想象力、抽象判断力、逻辑推理力、实际操作力为一体的综合性科学。

物理学科学地揭示了自然规律,同时也展示了自然、人类与科学的艺术魅力,它具有简单、对称、和谐与新奇的科学美感,是审美者通过理解、想象、逻辑思维所体验到的美。物理理论的科学美具有很高的审美价值,而物理学家的精神美堪称无价之宝。回顾物理学的发展史,可知这座辉煌的殿堂中凝聚了多少人的智慧和心血。物理学家被自然中的新奇吸引,激发奇妙的设想,在壮美奇观中进行智力探险,通过优美的实验以及科学的推理验证假设,从而得出完美的理论。他们这种艰苦卓绝的探索过程中所包含的艺术创造与献身科学的精神是无与伦比的。所有的科学家,都具有伟大的思想和天才的智慧,不馁的精神和高尚的品格,他们给人类留下了丰富的物质和精神财富。

物理学在长期的发展过程中,形成了一整套研究问题和解决问题的科学方法,这些方法不仅对物理学的发展起了很重要的作用,而且深刻影响着人们的思想、观点和思维方式,是我们鉴别真伪,理性认识事物的有力工具。作为一名高中物理教师,我们不仅要带领学生学习物理知识,更要培养学生热爱科学的精神,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引导学生成为自然规律的探索者和求真务实的实践者,同时也要和学生一道“存想天地的美妙,通达万物的道理”。(岳玉平)

十、化学组

【宣言】览宏观微观,驭分子原子,悟反应之妙,创和谐之美

【解读】

1.化学的学科定位

化学是在分子、原子层次上研究物质的结构、组成、性质和变化规律的自然科学。宏观与微观的联系是化学不同于其他学科的最主要的思维方式,它不仅从宏观上对物质的性质和变化进行观察和描述,而且从微观结构上对其进行解释,以深刻把握物质变化的本质规律,从而探索最佳的物质合成方法。

2.化学的社会功能

化学是一门实用的学科,化学的核心知识已经应用于自然科学的各个区域,化学是改造自然的重要支柱。目前,化学家们运用化学的观点来观察和思考社会问题,用化学的知识来分析和解决社会问题,如能源问题、粮食问题、环境问题、健康问题、资源与可持续发展等问题,从而保证人类的生存并不断提高人类的生活质量。因此,联合国将2011年定为“国际化学年”,开展以“化学一我们的生活,我们的未来”为主题的活动,宣传化学的社会价值。

化学是人类进步的关键。展望化学发展的未来,它将强化与其他学科的交叉与渗透,在生物化学、地球化学、宇宙化学、海洋化学、大气化学等很多边缘学科方面发挥其重要的作用,使得生物、电子、航天、激光、地质、海洋等科学技术得到迅猛发展。

3.化学的教育功能

在化学学习中,我们通过教学设计具有思考价值的问题组合,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热情,引导学生进行探究、体验和反思,突出化学学科的思维方式,以学科知识为载体、以学生活动为形式、以引发思维为过程,在教师引领之下,通过化学知识的理解运用,有效培养学生的化学学科素养。

化学反应原理包含了丰富的哲学思想,通过化学学习能够培养学生不断进取、发现、探索的兴趣,激发其了解自然、理解自然的渴望,培养学生唯物辩证的物质观、发展观,培养学生用对立统一规律来观察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丰富学生的精神世界。现在,我校正在建设的北京市重点开放实验室设置了环境化学研究室、绿色化学研究室等,并开设了一系列相应的课程,进一步激发学生探索化学奥秘的热情,为培养更多的创新型人才做出更大的贡献。(李鹏举)

十一、生物组

【宣言】追寻生命勃发之源,探索万物和谐之理。

【解读】

生物学是研究生物体的生命现象和生命活动规律的科学,探求自然界所有生物的起源、演化、生长发育、遗传变异等生命活动的规律和生命现象的本质,以及各种生物之间、生物与环境之间的相互联系。

生物教师引领学生从微观和宏观两个方面关注生命现象和本质,从最简单的微生物到具有高度智慧文明的生物体_人类,引领学生追寻其中的进化轨迹,了解其生物学本质,从微观角度认知生物体的构成。同时,生物学科是完善学生人生观、世界观的重要一课,为处在青春期的学生搭建起良好的桥梁。

生命。泛指—类具有稳定的物质和能量代谢现象,能回应刺激、进行繁殖的半开放物质系统。生命个体通常都要经历出生、成长、衰老和死亡的过程。生命种群则在一代代个体的更替中,经过自然选择发生着进化以适应环境;勃发。在浩瀚宇宙中,地球是目前人类唯一已知具有生物圈的星球,而生命的勃发在地球亿万年的历史中具有极为重要的意义;探索。是指学生通过科学探究积极主动地获取生物学知识,领悟科学家们研究生物科学所用的方法和发展科学探究能力而进行的各种探究性活动;和谐。在生命系统中,和谐就是稳态,主要体现在个体内部、生物与生物之间、生物与环境之间三个层面。

通过中学阶段的学习,在若干年后,即使学过的生物学知识所剩无几,但在学习过程中所建立的生物学思维能够帮助学生进行理性、客观的判断和决策,这些将使之受益终身。(李华)

十二、技术组

【宣言】让科学发现规律,让技术丰富人生,让创新驱动未来,让思维引领发展。

【解读】

科学展示了事物之间的联系以及世界万物运行的规律,是技术的理论基础,创新是技术的灵魂。技术学科的主要目的是发展学生的技术实践能力,努力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技术思维。

一是让科学发现规律。科学是建立在实践基础上,经过实践检验和严密逻辑论证的,关于客观世界各种事物的本质及运动规律的知识体系。每一位生活在科学技术高速发展时代的人,都必须具有科学素质。可以说,科学给学生了解世界、发现世界打开了—扇大门。

二是让技术丰富人生。科学提供知识,技术提供应用这些知识的手段与方法。技术能够推动国民经济的增长和人们生活质量的提高,能够增进人们的沟通与理解,以及加速不同民族文化的融合,使人类不断改善自己生存和发展的条件。技术扩展了学生认识世界、改造世界的能力。

三是让创新驱动未来。技术的本质在于创造,技术课程是一门以创造为核心的课程。学生的技术学习过程更多地表现为一种创造过程。在这个过程中,学生通过一项项设计任务的完成,—个个技术问题的探究,激发创造的欲望,享受创造的乐趣,培养自己的创造性想象能力、批判性思维能力,以及在实践中不断创新的能力。

四是让思维引领发展。思维是在表象、概念的基础上进行分析、综合、判断、推理等认识活动的过程。技术课程立足于学生的直接经验和亲身经历,以学生的亲手操作、亲身体验为基础,强调学生的全员参与和全程参与。每个学习者通过观察、调查、设计、制作、试验等活动获得丰富的操作体验,进而培养自己的技术思维,为后续的发展奠定良好的基础。

总之,“让科学发现规律,让技术丰富人生”体现了技术学科的学科价值,“让创新驱动未来,让思维引领发展”体现了技术学科对学生未来发展的重要作用。(任赟)

(责任编辑 杨晶晶)

猜你喜欢

宣言学科语文
“最美奋斗者”高铭暄的宣言
科学构建超学科STEAM课程
Father's Day
潮涌袭夜
柔软宣言
深入学科本质的深度学习——以“表内除法”为例
“超学科”来啦
学生获奖及学科竞赛
我的语文书
语文知识连连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