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2014年11月国际形势大事述评

2014-12-15本刊编辑部

当代世界 2014年12期
关键词:外交峰会朝鲜

本刊编辑部

一、阿富汗新总统访华 开启地缘政治新格局

10月28—31日,应中华人民共和国主席习近平邀请,阿富汗伊斯兰共和国总统穆罕默德·阿什拉夫·加尼·艾哈迈德扎伊对中国进行国事访问。访问期间,习近平主席同加尼总统举行会谈,两国元首在会谈后发表了关于深化中阿战略合作伙伴关系的联合声明。双方在地区安全、资源开发和基础设施建设等领域达成一系列合作共识,中方承诺在四年内向阿富汗提供20亿人民币的经济援助。加尼总统还出席了在京召开的阿富汗问题伊斯坦布尔进程第四次外长会,与阿富汗问题的地区攸关方进一步增信释疑。

在美英军队10月26日宣布撤离阿富汗的两天后,加尼便选择将中国作为自己的首访国,开启了地缘政治新格局,引发外界高度关注。西方媒体在感叹十三年阿富汗战争一场空的同时,极力渲染中国将弥补英美走后的“权力真空”。然而,对饱受大国争霸摧残的阿富汗来说,摆脱西方束缚,借鉴良治经验符合其长期奉行的中立外交政策,更是阿富汗走向重建的必然选择。阿富汗局势的稳定也直接关系到中国国内经济建设的外部环境和周边外交的战略布局。而加尼政府能否避免伊拉克式的悲剧,克服国内安全问题,实现民族和解,是中阿两国深化战略合作,实现优势互补的关键所在。

二、美共和党赢得中期选举 府院之争增添外交变数

11月5日,美国中期选举结果揭晓,共和党赢得国会参议院控制权,同时保住了四年前取得的众议院多数党地位,实现了在国会“一统天下”的局面。不过,共和党虽然在此次选举中获胜,但也没能在参众两院中拿下三分之二以上的多数席位,奥巴马也得以艰难保住了自己的总统否决权。美国中期选举是对在职政党工作表现的全民公决,更是对现任总统的民意大考。民主党在此次选举中的全面溃败,直接反映出美国民众对奥巴马未能兑现竞选承诺的强烈不满。可以预见的是,在奥巴马最后两年任期内,更加激烈的府院之争在所难免。

尽管奥巴马在中期选举结束的第一时间就对共和党表示祝贺,并提出与之加强合作的愿望,但对于志在问鼎2016年总统大选的共和党人来说,绝不会让奥巴马为民主党赚取更多的政治资本。在医疗改革、移民法案和气候变化等议题上,共和党控制下的国会势必会设下重重阻碍。在国内问题上的难以作为将促使奥巴马将施政重点放在外交政策上,但共和党又岂会放过宪法赋予参议院的外交事务发言权,因此外交或成为府院博弈的新战场。在中美构建新型大国关系的大背景下,美国的对华政策能否克服党派斗争的弊端,减少中美关系的不确定性因素,成为未来两年内值得关注的焦点。

三、APEC迎来北京时刻 中国提议走向世界议题

11月5—11日,2014年亚太经合组织(APEC)领导人会议在北京举行,中国国家主席习近平出席并主持APEC领导人峰会。会议围绕“共建面向未来的亚太伙伴关系”主题,就推动区域经济一体化,促进经济创新发展、改革与增长,加强全方位基础设施与互联互通建设等三大重点议题达成了广泛而深入的共识。本次会议在通过《北京纲领》和《亚太伙伴关系声明》,进一步明确亚太地区经济合作发展方向和具体举措的同时,正式启动亚太自贸区进程,并为实现互联互通确定了2025年的时间表。

亚太经合组织21个成员齐聚一堂,共同书写亚太发展新愿景。北京APEC会议硕果累累,中国主场外交熠熠生辉。从倡导达成《北京反腐败宣言》,建立亚太经合组织反腐败执法合作网络,到协调构建“一带一路”,倾力注入400亿美元丝路基金,再到全面描绘推动实现亚太自贸区和全球价值链发展合作战略蓝图,切实促进APEC经济一体化进程,中国不仅是诸多议题的策划提出者,更是具体议案的实践推动者。依托国际舞台谋划外交布局,借力地区伙伴实现繁荣共享,中国之声在雁栖湖畔唱响世界共鸣。“一花不是春,孤雁难成行”。中国将同亚太地区各国一道,以开放包容的心态,共同实现融合、创新、互联的亚太梦想。

四、东亚峰会好戏连台 规则意识彰显大国外交

11月12—14日,中国国务院总理李克强出席在缅甸举行的第17次中国—东盟(10+1)领导人会议、第17次东盟与中日韩(10+3)领导人会议和第九届东亚峰会。东盟十国和中美俄印日韩澳新等八国领导人齐聚内比都,围绕“团结一致,迈向和平繁荣的共同体”系列会议主题,共商东亚发展大计。从APEC到东亚峰会,全球目光移至东南亚。作为测试南海热度的“温度计”,东盟系列峰会往往被西方媒体热炒为借南海争端向中国施压的多边平台。然而,在东亚经济一体化的大趋势下,菲律宾偃旗息鼓,日本欲语还休,合作共赢成为峰会的主旋律。

坚实的制度安排是东亚长治久安的保障。借着APEC东风,中国主导的地区方案先声夺人。无论是政治安全和经济发展“两个轮子一起转”的东亚驱动模式,还是落实《南海各方行为宣言》、直面南海问题的“双轨思路”,李克强总理不避难题,求同存异,在会场内外释放中国真心诚意,传递中国铿锵之音,以规则意识彰显大国外交。中国与东盟国家共同商讨签署的“睦邻友好条约”有望成为南海问题的“定海神针”;而构建互联互通的“一带一路”、打造攸关各方的亚洲投资银行,正是用实实在在的行动让“亚洲梦”成为亚洲各国新的起点。凝聚各方共识,构建行动准则,中国和东盟各国有望迎来更加璀璨的“钻石十年”。

五、二十国集团峰会聚焦全球经济 普京遇冷凸显大国角力

11月15—16日,二十国集团(G20)领导人峰会在澳大利亚布里斯班举行,中国国家主席习近平出席峰会并发表讲话。本届峰会以促进私营企业成长,增加全球经济抗冲击性和巩固全球体系为主题,核心仍是促进经济增长,显示出各国仍在极力寻求经济可持续增长的愿望。与会各国在推动金融监管改革、加强能源合作、应对气候变化、反对贸易保护主义等问题达成共识外,还一致同意采取行动建设反腐败合作网络,拒绝为腐败官员提供避罪港。会议最后宣布,将由中国主办2016年二十国集团领导人峰会。

尽管“阳光之城”布里斯班热浪袭人,但俄罗斯总统普京却在会场内外深感阵阵寒意。从派出低级别接机人员到领导人合影被排在边缘,澳方对普京的不满情绪显而易见。美、英、德、加、澳等国领导人就乌克兰问题的轮番抨击,更是将原本应专注于经济议题的G20峰会,变成西方针对普京的“批斗会”。在四面楚歌的围攻下,普京总统以“需要休息”为由,提前乘机回国。美西方与俄罗斯的关系似乎已近谷底,但受制于中东地区冲突和天然气供应问题,美国与欧盟难以与俄彻底摊牌,G20峰会上的集体抱怨更像是一种捍卫价值观的外交姿态。深谙西方政治底牌的普京在回国后便表示愿意加强同美国的合作,在利益捆绑的全球化时代,美欧俄的角力仍将跌宕起伏。

六、联合国通过朝鲜人权决议案 朝鲜“魅力攻势”收效甚微

11月18日,联合国大会中负责人权事务的第三委员会投票通过了有关朝鲜人权问题的决议案,要求将朝鲜人权状况提交给国际刑事法庭处理,并审判朝鲜最高领导人金正恩。有111个国家投票支持了这一决议,包括俄罗斯、中国、白俄罗斯、古巴在内的19国投票反对,另有55个国家投了弃权票。对此,朝鲜方面表示强烈不满,驳斥这一决议为对抗性文件,是美国及其追随者敌视朝鲜的政策,同时威胁重启核试验作为报复手段,并宣布关闭朝鲜与欧盟和日本的对话合作窗口。

年初以来,朝鲜展开了全方位、多元化外交的“魅力攻势”,意图打破外界长期封锁,改善自身国际形象。朝鲜最高领导人派遣高官密集出访欧美等国,积极与安倍政府商讨解决绑架日本人问题,闪电访问韩国发起“亚运外交”,突然宣布释放扣押的美国公民。然而,这一系列举动换来的却是美欧日韩以人权问题在联大向朝鲜集体施压。朝鲜特使崔龙海造访莫斯科时关于无条件重返六方会谈的表态也被美国冷淡回应,朝鲜与各方关系的缓和瞬间化为泡影。可以说,联大通过的朝鲜人权决议案暴露出西方对朝现有政权的信任危机,再次加剧了朝鲜问题的不确定性。纵观半岛局势,对俄关系或成为朝鲜突破外交孤立的重要筹码,而同作为西方敌视的对象,俄朝关系的加强是否会加剧当事国的国际困境,仍有待观察。

七、伊核问题谈判再做延期 内忧外患前景堪忧

11月24日,由于伊朗核问题谈判双方未能在最后期限内达成一致,伊朗与伊核问题六国(美国、英国、法国、俄罗斯、中国和德国)决定将达成全面协议的最后期限再次延长至2015年7月1日。自2014年2月全面协议谈判开始以来,六国和伊朗举行了十轮磋商,已取得实质性进展。但双方在限制伊朗铀浓缩离心机规模和解除对伊制裁时间表等核心问题上仍存在不小分歧,导致全面协议未能如期达成。不过,伊朗和六国代表均承担不起谈判失败的风险,这次延期体现了双方理智务实的谈判精神,同时也凸显出伊朗核问题的高度复杂性。

技术性问题已不再是谈判双方无法妥协的节点,全面协议的难以达成关键在于谈判桌外美伊双方的重重掣肘。内部方面,美伊国内保守派态度强硬,加剧了双方的信任危机。共和党主导的国会已酝酿推动对伊朗采取新一轮制裁,伊朗国内政治鹰派同样誓不妥协,对于已投入巨大政治砝码的奥巴马政府和鲁哈尼政府而言,让步空间十分有限。外部方面,作为美国的中东盟友和伊朗的地区宿敌,以色列和沙特坚决反对美伊和解,一旦谈判破裂,伊朗很可能重启核计划,从而引发地区动荡。如今伊核问题的解决已面临难得契机,各方唯有抓住机遇,以超越历史的政治决断和灵活务实的谈判态度,才有希望实现地区稳定和发展的历史性突破。

(执笔:苏童)

(责任编辑:徐海娜)

猜你喜欢

外交峰会朝鲜
欧洲远征军联合部队峰会
冬奥外交促进团结,一起向未来
美借北约峰会煽动对抗中国
朝鲜国庆"轻松"阅兵显自信
习近平的外交足迹
朝鲜试爆氢弹,中方坚决反对
朝鲜平静度过“金正恩生日”
G20匹兹堡峰会总结与展望
扁亲信为“外交案”出庭
韩要求朝鲜为泄洪道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