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生活世界视域下“四风”问题的特征及整治路径

2014-12-15顾燕峰

上海党史与党建 2014年12期
关键词:四风干部世界

顾燕峰

[摘 要]“四风”问题关乎人心向背,解决“四风”问题,需要有清晰的思路,正确的方法。本文从生活世界的视角出发,用生活世界理论分析和探讨“四风”问题的特征、根源,进而提出超越资本为轴心的生活方式,用马克思生活观重塑生活世界,是当下解决“四风”问题的重要路径。

生活世界;“四风”问题;整治路径

[关键词]

[中图分类号] D261.3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9-928X(2014)12-0024-03

在世情、国情、党情发生深刻变化的形势下,由“四风”问题导致的“精神懈怠危险、能力不足危险、脱离群众危险、消极腐败危险”正尖锐地摆在中国共产党面前。如何有效解决“四风”问题?从生活世界出发,用生活世界理论进行分析和探讨,不失为一种新的视角。

一、“四风”问题的特征及危害

“四风”问题集中体现了当前党内存在的不良风气,其本质是一种“亚腐败”。为了一己私利而侵蚀国家和群众的利益,是诱发腐败行为的温床。从“四风”问题的行为分析,至少具有如下明显特征:一是行为隐蔽性。是在权力的廉洁状态和腐败状态之间所形成的一种尚未达到能触犯刑律的地步,不容易引起人们的注意。有些行为往往披着礼尚往来等外衣而不被察觉。二是内容广泛性。从形式上看,其表现也是五花八门,涉及到工作、生活、交友等各个方面。三是问题连带性。其表现形式不是孤立的,往往是连带出现,是全面的腐化。这在各类贪污腐败案件中已有明显的反映,如在中纪委查处的大案中,95%都有女人问题。[1]四是动机趋利性。其产生动机是谋取私益。有权不用,过期作废,将手中的公权力变为私权力,追名逐利,具有明显的趋利性。五是后果腐蚀性。“四风”问题虽然不是违法犯罪,似乎危害不是很大,但其产生的累加效应,则足以损害党员干部的形象,影响社会的价值取向和道德标准。

“四风”问题作为党的自身建设面临的重要问题,直接危及党的领导核心地位,也是损害党群干群关系的重要根源。“四风”问题解决好了,党内其他一些问题解决起来也就有了更好的条件。

二、关于“生活世界”与“生活世界殖民化”理论

“生活世界”最初是由胡塞尔提出的,是与“科学世界”相对应的一个概念。阿尔弗雷德·许茨(Alfred Schutz)对其进行了社会学改造,以哈贝马斯为代表的西方马克思主义从文化、社会同一性、个体社会性角度,对生活世界本体论展开研究。研究重心逐渐拓展到个体存在的生活总体。列斐伏尔、赫勒等学者则对日常生活本身进行了重点研究。

生活世界在广义上指个人和社会团体生活的环境。从构成的领域看,主要分为日常生活世界和非日常生活世界。所谓日常生活,总是同个体生命的延续即个体生存直接相关,它是旨在维持个体生存和再生产的各种活动的总称。非日常活动总是同社会整体或人的类存在相关,它是旨在维持社会再生产或人类的再生产的各种活动的总称。马克思认为,探究历史本质,不能没有前提,而全部人类历史的首要前提,乃是以“吃喝住穿”等为基本内容的日常生活。“人们为了能够‘创造历史,必须能够生活。但是为了生活,首先就需要吃喝住穿以及其他一些东西。因此第一个历史活动就是生产满足这些需要的资料,即生产物质生活本身,而且几千年前直到今天单是为了维持生活就必须每日每时从事的历史活动,是一切历史的基本条件。”[2]既然个人的生活不是可有可无的事情,而是构成一切意识活动的基础,构成一切政治和经济活动的基础,是人类一切活动的出发点和归宿,那么,从生活世界出发讨论其他问题就有了基础。

西方学者在研究中发现,作为社会生活根基的生活世界容易受到金钱和权力的殖民。经济上的金钱原则和政治上的权力原则“从外部渗人生活世界,就好像殖民主义者侵入一个部落社会,并且强迫其同化”[3]。生活世界的殖民化使社会出现了异化。列斐伏尔曾指出,现代社会的本质是没有人性的,只是金钱、道德和意识。爱情和科学都成了贸易手段。金钱的需要成为人的唯一主要的品质。人不如动物,变得孤独了……全部生活对人来说,就是一种‘从手中溜掉了的外部力量。社会的本质是没有人性的,只是金钱。它的本质就成了纯粹经济的了……一种没有人性的力量支配着一切。”[4]

三、生活异化与“四风”问题的关联

今天,我们把党内的“四风”问题与领导干部的生活世界联系起来,其因果联系就一目了然了。由生活世界的殖民化所导致的社会生活的异化,首先表现在对货币的崇拜上。全球化将金钱至上的原则贯彻到整个世界。今天,人类似乎“都生活在为资本所牢牢控制的世界中”。[5]资本的幽灵正在侵蚀人类社会的每一个角落,资本的运行原则成为了现代社会的构成原则。人与人之间,人与物之间的关系,都变为“纯粹的金钱关系”,占有、交换、征服成为了人类最基本的生命活动和价值取向。当货币成为唯一的衡量尺度,一切存在物都在工具性的关系中遵循着“被计算和能被计算”的合理化原则[6],成为了计算的对象。

然而,这种异化不仅表现在物质上,而且渗透到精神领域。对物的热切崇拜与对人的冷漠疏远形成很大的反差,人与人之间出现可怕的信任危机。许多人怀揣一颗冷酷的心,对待周围的人和事。物质的富裕也没有带来精神的富足,由于来自各方面的压力的增强、人们难以遏制的欲望的膨胀,还有许多自然或人为造成的灾难事件,当代人的心灵时常被人文主义者称为“文明病”的焦虑感与浮躁感所侵袭,空虚、无聊、茫然、失落、苦闷和无意义感成了人们精神生活世界的常客。“人们创造了使自己幸福的前提却没有创造幸福本身,自我认同危机、孤独感、无意义感时刻相伴左右、萦绕心头。”[7]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进入了资本的“全球化”之中。资本以其强大的力量侵蚀着人们的思想观念和生存方式。“资本在中国像在世界上的其它地方一样,正在用其无坚不摧的力量,布置、安排、摆弄我们周围的一切,与此同时清洗异己、它者。”[8]在这样的摆布和清洗中,不少党的领导干部被这股强大的力量吞噬了。我们可以看到知行不一、不求实效的形式主义;脱离群众,高高在上的官僚主义;不思进取,追名逐利的享乐主义;以权谋私、腐化堕落的奢靡之风等“四风”问题表现出来了。诸如种种现象,其实质是对金钱和权力的过度追求,是西方世界消费主义、享乐主义、功利主义全球扩散的负面结果。对物质财富的贪欲和攫取,使人与人的交往变成一种纯功利性的生活样式,对经济的欲求,对商品的享乐主义,占有和获得权力的动机成为支配党员领导干部的行为,哪里还会有群众的观点。显然,权力作为公共产品,并不可以随意加以使用,而应为一定的集体服务。然而,在物质力量的驱动下,权力成为其拥有者和操作者进行以权谋私的工具。而资本的可计算性加速了权力对日常生活的侵蚀。

四、生活世界视角下“四风”问题的整治路径

“四风”问题的整治不能停留在表象的消除上,根本在于扬弃对“物”的过度依赖,超越资本为轴心的生活方式,克服物质生活与精神生活间的张力,用马克思生活观重塑生活世界。

(一)用科学发展的理念引导全社会建立以人的全面发展为核心的生活观。马克思通过对人的本质的深刻阐述,提出了以人的全面发展为核心的生活观。生活的本质是生产,生活是生产的目的,生产本身也就是一种生活,“生产生活就是类生活”[9]。生活是社会活动的基础与目的,具有本体论意义。“社会结构和国家总是从一定的个人的生活过程中产生的。”[10]马克思认为,生活是人的本质的全面实现、人的潜能的全面发展。马克思在《德意志意识形态》中一段耳熟能详的经典论述:“我有可能随我自己的兴趣,今天干这事,明天干那事,上午打猎,下午捕鱼,傍晚从事畜牧,晚饭后从事批判,这样就不会使我老是一个猎人、渔夫、牧人或批判者。”[11]但是,马克思所提出的生活观是立足于人的全面发展的生活观,强烈批判资本主义社会中穷奢极欲、纸醉金迷的生活方式。然而,当我们在追求物质生产时,似乎只有GDP、利润的概念了,至于为什么要有GDP、利润,则很少去问一问,想一想。“为了生产而生产”,而不是“为了满足人的需要而生产”,忘却了“以人为中心”的本质,忘却了我们的社会需要按照人的需要来组织生产,而不是以商品、资本为中心。于是,各种变态的政绩观、唯利是图的价值取向都出现了。在这种发展观的引导下,人类迷失了生活的意义,沦落为生产的机器。只有回归科学发展的理念,改变见物不见人的思维方式,不再把人作为资本增值的一个环节,对物的崇拜才能停步,人的全面发展的生活才有可能实现。

(二)加强理想信念教育,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领生活。人生活的全面性,在于人不仅要有物质生活,还要有精神生活,不仅要有经济生活,还要有道德生活、政治生活、文化生活等,彼此互动,协调发展才构成了完整的生活。在马克思主义看来,人和动物的本质区别是人的生活超越了动物生存的片面性。然而,由传统向现代的经济转型与社会变迁,造成人们精神生活的空前震动与巨大断裂,信仰和价值理念不断受到冲撞和挤压,“幸福生活”就变成了无止境地追求感性的物质享受。在这种以物为本的生活方式中,人成了物的奴隶。当物质享受得到满足的同时,空虚感和迷茫感却充斥着生活。于是,各种精神颓废和违背道德的行为便生长出来。积极健康的精神生活需要正确价值观的引导,用马克思主义和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成果引领积极向上的精神生活显得尤为重要。只有拥有充实的精神世界,才能摒弃物质主义和工具主义,复归和高扬生活的真正意义。

(三)正确对待个人利益与人民利益的关系,让联系群众成为领导干部的日常生活方式。领导干部不是普通人,是领导人民实现幸福生活的重要力量。习近平同志说:“我们的人民热爱生活,期盼有更好的教育、更稳定的工作、更满意的收入、更可靠的社会保障、更高水平的医疗卫生服务、更舒适的居住条件、更优美的环境,期盼孩子们能成长得更好、工作得更好、生活得更好。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就是我们的奋斗目标。”[12]为了实现这一目标,领导干部必须坚持党的群众路线,与人民心心相印,同甘共苦。这是执政者职责所在。因此,领导干部的生活观是超越个人利益的,为人民谋幸福的生活观。以人民为本,需要执政者关爱每个人的现实生活,关爱每个人的具体生活需要,关爱普通百姓的日常生活冷暖, 这就是执政者应有的“生活方式”。

(四)完善制度建设,将领导干部的日常生活行为纳入制度的约束中。与传统的收钱、收物的“硬腐败”相比,新时期腐败日益呈现出“民俗化”倾向,表现在社会生活的许多方面, 渗透到日常行为的诸多环节,模糊了腐败和非腐败的界限。比如,送礼与行贿、公款吃喝等,多数人会认为是工作的必需或人之常情。于是,对日常生活空间的操作和利用就成为“四风”问题和腐败行为发生的重要载体和手段。然而,一些领导干部对自己日常生活世界的特殊性认识不到位,认为选择生活方式是自己的私事和权利,外人无权干涉和过问,尤其是8小时以外属于私人空间,自己有权支配,可以按照生活的逻辑行动。事实上,领导干部因为手中握有权力和资源,使得日常生活空间和工作空间无法完全割裂,日常生活需要更加谨慎。对领导干部的家庭收入、休闲娱乐、亲属圈、社交圈等生活空间进行监督就显得非常重要。目前,中央颁布的《中国共产党党员领导干部廉洁从政若干准则》中已把日常生活世界中的人情往来、公共关系、职务消费等事项纳入组织监管之下,对领导干部个人重大事项报告、收入申报、礼品登记等也进行了严格规定。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进一步强化了权力的运行制约和监督体系。对领导干部的住房、办公用房、用车、公务接待等作了更为严格的规定,以防止领导干部利用公共权力谋取私利。一个好的制度能让“坏人”做好事, 一个坏的制度有时能让“好人”干坏事。对日常生活的严格监管可以有效预防“四风”问题的发生。

参考文献:

[1]李少威.95%以上大案有女人问题[N].广州日报,2009-07-09.

[2]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l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531.

[3]Habermas.The theory of communicative Action 2,Beacon Press,1987:355.

[4]西方学者论《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M].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1993:194.

[5]I.梅扎罗斯.超越资本——关于一种过渡理论 [M].郑一明等译.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3:1.

[6]卢卡奇在解释物化现象时提出了“可计算性”的概念。卢卡奇.历史与阶级意识 [M].北京:商务印书馆,1996:149.

[7]晏辉.中国问题与中国当代哲学[J].山东社会科学2008(2).

[8]陈学明.当今中国人究竟应当如何看待资本[J].晋阳学刊,2008(4).

[9][10][11]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l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162. 524. 523.

[12]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论群众路线——重要论述摘编[M],北京:中央文献研究室出版,2013.6:119.

作者系同济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博士研究生,中共浦东新区区委党校副教授

责任编辑:卞吉赋

猜你喜欢

四风干部世界
我爱你和世界一样大
彩世界
奇妙有趣的数世界
世界上所有的幸福都是自找的
干部任免
干部任免
信干部任免